本書為法國新浪潮電影之父巴贊發表的一系列高質量影評和電影評論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在電影理論史上,巴贊的電影理論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也形成了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正是由于巴贊的努力,電影才成為嚴肅的研究課題。作為巴贊電影理論的經典代表,《電影是什么?》從問世之初就受到電影從業者和廣大影迷的好評,被譽為電影的圣經,也為巴贊贏得了電影的亞里士多德的崇高榮譽。
《電影是什么?》是世界電影理論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電影本體論、場面調度、長鏡頭……巴贊的電影理論影響了無數的電影人。
特呂弗說:沒有正確的畫面,正確的只有畫面。
戈達爾說:電影就是每秒24畫格的真理。
謝飛說:巴贊的長鏡頭理論,無論是對電影語言現代化的爭論,還是電影要擺脫戲劇化的爭論,都直接影響了1980年出現的第四代第二批影片的創作。
侯孝賢說:起初只是翻一翻(巴贊的書),后來越讀越覺得有意思,像是我們有一種默契,在展開一場對話。我感覺我拍電影時候的很多做法,在他書里都講到了。我們兩個是不謀而合。
一部經典勝過一書架平淡無味的書本。《電影是什么?》為認識電影的本質打開了一扇窗戶。2018年是巴贊誕辰100周年、逝世60周年紀念,迎向2018,新書上市,終結絕版,致敬電影的亞里士多德安德烈·巴贊!
原序本書輯錄了二戰后至今發表過的若干篇文章。我們自知這項工作所擔的種種風險,其中主要的風險便是招致非議,怪罪我們過于自負,竟然把大抵是觸景生情式的隨感留傳后世。然而,筆者既然有幸在一家日報和幾家刊物從事這類備受譴責的行當,也就可以順便篩選出一批時效性不甚明顯的文章。這種做法的結果則是匯集于此的文章寫法各異,繁簡不諧;因為我們的選題標準側重內容,而非形式,發表于一份周刊上且僅有兩三頁長的文章,就成書角度而言,其重要性也許并不亞于鴻篇大論,或至少像一塊角石,有助于加固大廈的正面高墻。
確實,我們可以或許也應當重新改寫這些文章,以求論述的連貫性。由于擔心落人教科書的窠臼,我們沒有那樣做,而寧愿請讀者自己留意,體會出把這些文章匯集于一冊的做法在精神實質上的合理性,如果存在著這種合理性的話。
這組文集名為電影是什么?,它并不意味許諾給讀者現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在全書中對自己的設問。因此,這幾冊文集無意詳論電影的地質學和地理學,而僅僅希望引導讀者了解批評者平日思考影片時的一系列領悟、探討和粗略研究。
在日復一日草草急就的一大堆文章中,只配付之一炬者為數甚多,而另一些文章只是對當時的電影狀況而言有過小小的參考價值,如今,恐怕也僅有回顧的意義了。這些文章均未收人文集,因為電影批評史本身就是微不足道的,對于個別影評人的歷史更沒有人會感興趣,連影評人本人也不會感興趣,除非是用來回顧自己的淺陋。收人的幾篇短評或論文亦以具體的影片為提筆的話題,必然有一定的時間性,但是我們以為,盡管時隔已久,這些文章不論其觀點是否確切,仍然保留著內在的價值。當然,只要我們認為有益,就修改收入的文章,毫不猶豫,或涉及形式,或涉及內容。有時還把討論不同影片但涉及同一問題的幾篇文章合為一篇,或者相反,整頁整段刪去那些編入文集后會顯得多余重復的部分。然而,一般來說,這類改動并不多,只限于剔除妨礙讀者把握文章思路的應時性文字。但是,我們認為,文章原有的思維結構是無法更改的,甚至是必須尊重的。因為,一篇批評文章,無論它的思想多么一般,總來自一定的思維活動,有其自身的激情、幅度和節奏;評論文章亦近乎文學創作,我們不可能變換寫法而不破壞原有的內容與形式。至少我們認為,綜合重寫的結果恐怕于讀者無益,我們寧肯留下那些對一部理想的文集來說不夠完美的缺陷,而無意用那種粘連式的批評文章補苴罅漏。基于同樣的考慮,我們沒有把自己今天的看法硬加入文章中,而只是放入隨后的注解里。
雖然我們希望在選擇文章時盡量嚴格,但是文字上仍然難免留有當初構思成篇時的舊跡,或者說,與一時一事相關的內容仍然糾結在不受時間局限的思考中。總之,我們認為,盡管對文章做了校訂改動,每次仍應注明選人本書的各篇文章的原出處。
1958年安德烈巴贊
安德烈·巴贊,法國《電影手冊》創辦人之一,著名電影批評家、理論家,提倡現實主義美學,提出了長鏡頭理論,闡述了新現實主義導演的重要價值,以及蒙太奇與景深鏡頭在電影語言中的重要性和辯證關系。因為對電影事業的重大貢獻,自上世紀40年代至今,巴贊在西方電影備受推崇,被譽為法國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電影之父電影的亞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電影是什么?》《查理·卓別林》《殘酷電影》《讓·雷諾阿》。
譯者前言:我和巴贊的《電影是什么?》結緣
原編者前言
原序
1 攝影影像的本體論
2 完整電影的神話
3 電影與探險
4 寂靜世界
5 于洛先生和時間
6 被禁用的蒙太奇
7 電影語言的演進
8 非純電影辯
9 《鄉村牧師日記》與羅貝爾·布萊松的風格化
10 戲劇與電影
11 帕尼奧爾專議
12 繪畫與電影
13 一部柏格森式的影片:《畢加索的秘密》
14 評《德意志零年》
15 評《最后的假期》
16 西部片,或典型的美國電影
17 西部片的演進
18 西部片典范:《血戰七強盜》
19 《電影中的色情》一書旁議
20 電影現實主義和解放時期的意大利流派
21 評《大地在波動》
22 評《偷自行車的人》
23 導演德西卡
24 杰作:《溫別爾托.D》
25 《卡比莉亞之夜》,或新現實主義歷程的終結
26 為羅西里尼一辯
27 評《歐洲,1951年》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