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城市與帝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6輯,主題為“歷史上的城市與帝國”,分為“專論”“訪談”“專題講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主要以城市為研究視角,站在全球的廣闊視野中進行觀察和對比,探索人類共同走過的足跡和歷程。《歷史上的城市與帝國》收入李孝聰、成一農等諸位名家的精彩文章15篇,視角豐富多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世界歷史評論》是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新陣地、新平臺,每年兩輯,全面展現國內世界史研究的新動態、新發展、新成果;劉家和先生特別題字,發表李孝聰、成一農等多位學者新研究成果,特別收錄王旭教授有關我國城鎮化的訪談。
陳恒,1968年生,上海師范大大學歷史系教授、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上海市曙光學者。擔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外國史學史》首席專家、中國世界古代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世界史學會副會長等。著譯《古希臘》《歷史是什么》《多面的歷史》《希臘化世界》《全球視野下的西方文明史:從古代城邦到現代都市》等多部著作;《辭海》(2009版)、《大辭海·世界歷史》世界古代史、外國史學史撰稿人。發表文章多篇,承擔多種國家項目。主編“歷史學研究入門叢書”(北京大學出版社)、“三聯經典人文書庫”(上海三聯書店)、“城市與社會譯叢”(商務印書館)、“大象學術譯叢”(大象出版社)、“格致人文讀本”(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叢書。
洪慶明,北京大學歐美近現代史博士,師從北京大學研究法國史的著名學者郭華榕教授。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歐美近現代文明史、法國社會生活史,譯有《20世紀世界史》《法國大革命的降臨》《私人生活史Ⅱ》等。??
專 論 / Research Articles
李孝聰 城市—明清帝國體制運作的標志
成一農 理想與現實—明清時期政區輿圖所描繪的城池
郭子林 底比斯城與古埃及帝國的興衰
王大慶 “泛希臘賽會”“泛希臘主義”與古希臘民族認同
——從城邦到帝國轉型的一個視角
王志超 試論亞歷山大里亞猶太社區的興衰
朱 明 法蘭西帝國時期的城市
林 廣 帝國與紐約城市發展
郭小鵬 日本近代城市建設的起步
李 娜 城市規劃學的“溝通轉向”與公眾史學
彼得· 曼德勒 文 王天怡 譯
維多利亞帝國的遠古人類考古發現與“文明化”前景
梁民愫 楊春吉
社會文化、階級意識與社會形態:佩里·安德森的歷史認識探析
金嵌雯 解放歷史:海登· 懷特的史學理論嬗變及其價值取向
訪 談 / Interviews
李文碩 比率超過50%,我國城鎮化該走向何方?
——王旭教授訪談
專題講壇 / WHRForum
沈志華 陳 兼
唇齒相依亦相磕——中朝關系演變七十年
文獻與史料 /Sources and Documents
陳 飛 《亞述王表》譯注
Contents and Abstracts
征稿啟事
城市——明清帝國體制運作的標志
李孝聰
摘要:明清兩代,城市標志國家行政體制的運作。明代在邊疆,構筑都司、衛所城池及邊堡,將人口與農業耕墾延伸的邊地;清朝先以營造駐防城實施監控,繼而改為府廳州縣城市進行管理,牢固穩定地控制著帝國的邊疆。本文選擇三個地區的城市,闡述外表各異而實質趨同的形成與演變過程。貴州,明朝“州衛同城”,軍事城堡承擔軍事防守和行政管理的雙重功能;清朝沿用明代城址,城市承擔著國家治理地方行政的運作。新疆,清朝平定天山南北,在回疆原有的綠洲城池近傍,新建駐防軍城,營造新的管理體制,再轉變為府廳州縣,牢固地控制新的邊疆。川邊,清朝先維持原有的土司制度,再通過改土歸流,直接由朝廷委官治理,設置理民廳,推出新的城市,標志著國家在川西地區行使管理權。
關鍵詞:明清城市 邊疆 州衛同城 駐防城 理民廳
城市,無論在中國王朝時代,還是現代社會,都是國家體制運作的標志。城市不僅是國家地方行政建置的各級治所,管理地方行政的調控中心,而且還承擔著物資集散商品貿易的功能,其選址必須滿足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人口集中的條件。城市的這種標志性,常常體現在中國傳統形象畫法的地圖中,被夸大而凸顯。
國家撫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清朝經過百多年的統治,奠定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疆域和版圖;清朝正是以多層級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全國實施了有效的管理,為現代中國的地方行政體系鑄就了基礎。與此同步,清王朝始終不斷地繪制全國疆域總圖和各級地方行政地圖,用地圖的形式來展現帝國體制和國家疆域,地圖反映全國各地的政區、水陸交通網和城鎮的分布,體現國家的有效管理。不過,清代繪制的政區地圖很難表現明確的邊界,反倒是治所城市被置于地圖中最顯著的位置。清代地圖能夠表現清朝省、府、廳、州、縣各級地方政區的劃分、調整直至確立;地圖也能夠表現清朝對邊地采取特殊的行政空間劃分,從而彰顯清代卓有成效地處理少數民族地區的國家管理。
清朝在直省以外的邊地實行將軍、都統、辦事大臣等另一套軍事駐防體制,在新疆按游牧和綠洲農業經營方式的不同,在總統伊犁等地將軍統轄下,在天山南北分設參贊大臣、辦事大臣和領隊大臣統領的體制;內蒙古設綏遠將軍、察哈爾都統管理各盟旗,外蒙古設烏里雅蘇臺將軍、定邊左副將軍和參贊大臣,統領喀爾喀蒙古諸部;青海、西藏地區則實行辦事大臣體制。
當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市場經濟尚未在中國占據較大比重的清代,各級治所城市容納各類官署和相對密集的人口,主要體現對地方的政治統合與軍事上的控馭;同時,城市的設置是區域開發的結果,城市本身承擔著地區物資集散和自身消費的需要,也發揮著商貿市場的集散功能。因此,中國清代的城市是政治權力的象征,城市選址和布局要傳達國家的制度。
明朝采取地方行政建制城市與都司衛所城堡共存的雙重體制,衛所城堡的功能以軍事防守為重,兼有物資交換之功能。清朝立國以后將這些衛所城堡盡數納入府、廳、州、縣體制,成為新的地方建制城市;同時,在重要的省城和邊地營筑八旗駐防城。清朝,工商業獲得發展機遇的只是京城和極少數省府城市,大多數地方城市仍處在緩慢的行政機制運轉之中,工商業功能很弱小。城市形態和功能基本定型于政治性城市,駐防城則注重規整的營房布局和完善的防御能力,構成清代城市的另一種景觀特征。
清朝經歷康、雍、乾三朝對邊疆地區的經略,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建立起疆域遼闊的統一國家。清代大量直隸廳的建立是對新拓邊地或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實行管理的標志,“廳制”是清代富有政治特色的制度之一,初源于明代派遣知府佐貳官同知、通判以分防,清朝在新辟地區,最初采用駐防城體制或當地首領世襲的土司制,繼而改世襲土司制為中央派遣的流官制,并以廳的設置來實現理民和對邊地的控制。光緒末年幾乎所有的土司制皆完成改流,理民廳制廣泛設置于西北、西南地區。
八旗駐防城,又稱“滿城”,是清朝營造的單純軍事駐軍防御性城市,長官為副都統;理民廳的長官為理民同知或通判,駐防城與理民廳城在功能性質上是有差異的。本文選取貴州、新疆、四川西部三個地區,分別闡述三地城市的興起、外表各異而實質趨同的形成與演變過程。
一、貴州城市的形成過程
明代以前貴州地區即使有過行政建置,也很難找到遺存的治所城址。真正意義的城市在貴州出現應歸功于明代在貴州為保障湖廣通往云南的驛路通暢,沿途營建了眾多衛所邊城。從明代弘治到萬歷年間,貴州省部分府、州、縣治與衛、所指揮使同在一座城址之中,史稱“州、衛同城”。從城市歷史地理的角度來分析,“州、衛同城”實際上是地方州、縣將治所選在衛所城內,或放棄原有城址而遷入衛所城內的過程。“州、衛同城”以后,城市發展獲得了更大的動力。從政治層面上說,“州、衛同城”使衛所城的軍事職能與府州縣城管理地方行政的民事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也保障了府州縣城的安全。如:鎮遠府與鎮遠衛同城、安順州與普定衛同城、黎平府與五開衛同城、鎮寜州與安莊衛同城、永寜州與安南衛同城,而且萬歷年間陸續上升為軍民府,其職能的增加得到朝廷的確認。從經濟層面上說,由于衛、所分布在驛路途中,“州、衛同城”使州、縣城市獲得優越的交通區位,擴大了它的經濟腹地。
以安順州與普定衛同城為例,普定衛城的交通區位十分優越,號稱“滇之咽喉,黔之腹”,緊扼湖廣通云南的驛道。普定衛城之筑肇自洪武十四年(1381),其城郭坦夷,物產富庶。成化年間,安順州治遷入普定衛城,實現了“州、衛同城”,良好的交通區位給安順州城帶來了廣闊的經濟腹地,云南與貴州交換的貨物都在此地匯聚,導致城市經濟繁榮。“普定城垣峻整,街衢宏闊;南半里有橋;又南半里有層樓跨街,市集甚盛。”由于“州、衛同城”后城市人口增多,尤其是民戶增多,經濟活動更加活躍,對市場數目的需求也就相應地增多,而州縣與衛所不同城者其市場數量則要少得多。安順府城圍九里,山川扼塞,民夷輻輳……估人云集,遠勝貴陽。
明清時期的安順、鎮遠、黎平等城市都成為貴州省內的區域經濟中心,顯然來自明朝“州、衛同城”對貴州城市的塑造以及地理分布有較大的影響,清代廢衛所制,地方一律實行府、州、縣建置,并沒有影響貴州城市的位置的變動,大多數城市仍然集中分布在湖廣通云南的驛道沿途。直到今天,這條交通要道上城鎮的高密集度,使之在空間上依然是貴州城市分布的核心地帶。
明代在貴州大量興建的軍事衛所城,雖然從主要功能性質來看屬于軍事防御性的城堡,但是,這些衛所邊城不僅承擔軍事上的防務,而且在當地也發揮過部分物資集散、加工和買賣的城市社會經濟功能。所以,談到貴州的地方城市,似不應忽略從明代“州、衛同城”向清代府州縣建制城市的轉變過程。
湖廣、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區土司原本均修筑城堡,當明、清兩代改湘、滇、貴、川地區土司世襲制為中央委派官員的流官制時,并沒有沿用土司現成的城堡。究其緣由,因為土司城堡既用來護衛,亦表示地位尊嚴,一般選址在山崗上,憑險而守,功能單一,難以承擔城市的功能。因而,改流以后只能另外選址營建新城。
例一:湖南省永順府城。該地屬苗人居處區,宋代曾設羈縻州,元代置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明代升為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中央王朝未直接委官治理,實由土司首領掌管。清朝初,襲明制仍為永順宣慰司,康熙后期,
苗人向化,愿朝廷設官輸賦,類比內地。雍正四年(1726)裁宣慰司,改置永順廳,屬辰州府,仍治于永順宣慰使司城(今湖南省永順縣東南老司城)。后因“本邑舊土司地亦有城垣,然負險而居,非都會之所”a,即難以發揮物資集散的市場功能。雍正七年(1729)移永順廳治于舊土司城西北三十里岢場地(今湖南永順縣城),后升為永順府城,屬湖南省,領永順、龍山、保靖、桑植四縣。
例二:貴州黃平州城。明代設興隆衛。舊州城在其西北三十里,元代為黃平苗蠻叢蕞之墟,山溪險固,曾置黃平府;明代改為黃平安撫司,萬歷二十七年(1594)平播州宣慰司楊應龍之亂,改設黃平州。入清朝以后,將明代貴州諸衛所逐步裁撤,改置府州縣。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興隆衛,但因衛城地處湖廣聯系滇云之要途,扼偏橋、爛橋之險,以及重安江渡口,故移黃平州治于原興隆衛城內。
康熙十年(1671)——
吏部議覆貴州巡撫曹申吉疏言:龍里、清平、平越、普定、都勻五衛,應俱改為縣,各設知縣、典史一員。以安莊衛歸并鎮寧州,黃平所歸并黃平州,新城所歸并普安縣,其守備等官俱裁。應如所請。從之。
二十六年六月——
戊辰,吏部議覆云南貴州總督范承勛疏言:貴州所屬十五衛、十所,請分晰裁改。偏橋衛裁并施秉縣;興隆衛裁并黃平州,移州治于衛治;新添衛裁并貴定縣,移縣治于衛治;貴州、貴前二衛裁去,改設貴筑縣;鎮西、威清二衛,赫聲、威武二所裁去,改設清鎮縣;平壩衛、柔遠所裁去,改設安平縣;安南衛裁去,改設安南縣;定南所裁并普定縣,普安衛裁并普安州;安籠所裁并安籠廳;敷勇衛、修文、濯靈、息烽、于襄、四所裁去,改設修文縣;永寧衛、普市所裁去,改設永寧縣;畢節、赤水二衛裁去,改設畢節縣;烏撒衛裁并威寧府。應如所請。
由上述裁并遷治的事例可知,貴州的城市不但完成了從軍事城堡向地方行政城市的轉變,而且鑒于當年衛城的選址考慮到交通便捷,兼有平地屯種,能夠提供給養的地理條件,所以,清朝將府州縣城全部移到衛城所在的位置。
貴州因明代衛所屯戍制產生的眾多城址,盡管隨著歷史的發展,其功能有了明顯的變化,但是對于后世衛所分布地區的社會組織與自然環境究竟產生了哪些影響,還需要學界予以更深入的關注。
二、新疆的城市與清朝在天山南北的體制運作
新疆古稱西域,自然環境復雜,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三山聳立,夾持著塔里木、準噶爾兩塊盆地,盆地中間為浩瀚的沙漠戈壁,內陸環境的自然地理條件限定了西域長期以來綠洲農業與游牧經營并存。在兩漢政權經略西域之前,各塊綠洲自成獨立的政權,即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權力中心形成較大的城郭聚落,分布于山麓沖洪積扇緣的綠洲地帶,但并非現代意義的城市。中原政權進入西域以后,兩漢置西域都護府、魏晉置西域長史府、唐朝設安西都護府以領護之,“以軍事監護的方式管理天山南北綠洲上的諸國”,從而將內地筑城戍守的形式帶入西域,新疆地區始有類似中原的城市。現存唐代城址一般分布于沿“絲綢之路”交通線(南、中、北三道)的綠洲地帶,天山南路的城址多于北路,這是由于天山北路寒冷的氣候及相對濕潤的草原環境適于放牧,導致天山以北多軍帳行國,略少城址。唐代修筑的軍城,往往瀕臨河流或水源選址,一般坐落在地勢較高、易守難攻的地方。城址平面多長方形或方形,亦有適應地形為不規則形狀的,例如若羌縣石頭城、闊那夏爾古城、阿克熱克戍堡等,大小不一。唐代城址筑有夯土或土坯壘砌的城墻,城墻上筑有馬面、城角墩臺,城門修筑甕城。唐代城址依據都護府城、州縣治所城或軍、鎮、守捉和戍堡的等級和功能,分為單重城或內、外兩重城兩種形制。
唐朝以后,中原勢力一度無力顧及西域,元朝則以松散的汗國形式統治天山南北,明朝棄守嘉峪關,新疆境內中原式城市隨之黯然,天山南路由察合臺后王建立的葉爾羌汗國統治,曾經出現以“商賈如卿,百貨交匯”的葉爾羌(今新疆莎車縣)為中心的天山“六城”,即后世所稱塔里木盆地周緣綠洲的“回城”。明朝至清前期,中央王朝未能有效地統治天山南北,原在天山北部的準噶爾部1678 年攻滅葉爾羌汗國,控制天山兩翼,從康熙晚年至乾隆朝,清廷經過多次戰爭,才平定準噶爾部,終于統一天山南北,以構筑駐防官兵的滿城來營造新的管理體制。乾隆二十七年(1762)設置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以伊犁惠遠城為治所,統轄天山南北準噶爾、回部各地駐防官兵。新疆各地分設參贊大臣(治伊犁、塔爾巴哈臺、喀什噶爾三處),辦事大臣(治哈密、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葉爾羌、和闐),領隊大臣(治庫爾喀喇烏蘇、古城、巴里坤、吐魯番、英吉沙爾),烏魯木齊設都統,以上機構皆統屬于伊犁將軍節制。另外,又于巴里坤設鎮西府,于烏魯木齊置迪化直隸州,均隸屬甘肅省,進而穩固新的邊疆。清朝沒有沿用漢唐城址,而是采用在回疆原有的綠洲城郭外圍新建或同城隔截設駐防城(即滿城)的辦法,監管回城,屯墾戍邊,不僅保證帝國體制有效運作,而且帶動新疆城市進一步形成規模。
新疆地區駐防城主要包括天山北路伊犁地區的惠遠、惠寧、會寧、鞏寧、廣安、孚遠等6 座駐防城和天山南路的綏靖城、永寧城、阿克蘇城、葉爾羌城、和闐城、喀喇沙爾城、英吉沙爾城、徠寧城、庫車城、哈密城等,共計16 座駐防城。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后天山南路的主要城市由回城與駐防城并存。回城,指清朝統一天山南路營建駐防城以前,當地已有的城鎮。駐防城,指清廷營建的八旗駐防城,又稱滿城;道光以后,綠營兵增多,逐漸成為清廷在新疆的駐防主力,光緒年間更仿照內地的行政體制設置廳州縣,滿城漸漸被稱為“漢城”。此外,由于清朝時分別控制新疆各地的參贊、辦事、領隊大臣均建衙署于駐防城內,故,駐防城又以“鎮城”稱之。
喀什噶爾城(今喀什市區)
城,地處天山南麓的吐曼河與克孜勒河之間的高臺地上,在明朝之前已經形成土城一座,地勢高峻,周匝約三里七分余,東開二門,西、南各一門,城內人居稠密,計有2545 戶,8745 口,貿易回人170 戶,585 口。城外艾提尕爾清真寺周圍亦多民居,城村共計15500 余戶,50700 余口。
駐防城,清朝駐防喀什噶爾后,乾隆二十四年(1759)設參贊大臣一人,總理各回城事務,又設領隊大臣一人。三十一年(1766)平定烏什之亂,參贊大臣移駐烏什永寧城,喀什噶爾改設辦事大臣,專司境內之事,另設協辦大臣。乾隆二十七年(1762),議政大臣永貴“于舊城西北二里許,臨河爽之地基,創筑一城,其基即布拉尼敦故園也。城垣高一丈四尺,底厚六尺五寸,周二里有奇,門四,東承恩,西撫羌,南彰屯,北僻遠,三十六年,賜名徠寧城”。徠寧城,作為參贊大臣駐地專為軍事駐防,又稱“鎮城”,城內建參贊大臣、協辦大臣衙署各一所,滿營協領衙署一所、佐領官房一所、防御住房一所。道光八年(1828)大和卓之裔張格爾叛亂,毀“徠寧城”及舊城各門,十八年(1838),清政府重修喀什噶爾城垣。此城于同治初陷于阿古柏。光緒初平阿古柏,克喀什噶爾,光緒八年(1882),裁喀什噶爾辦事大臣,于漢城置疏勒直隸州,于回城置疏附縣來屬,隸甘肅布政使司。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再次擴建喀什噶爾城,新疆建省后,升為疏勒府,領疏附、伽師二縣。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