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第二版)/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的編寫參照了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理工科類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0年版),教材內容涵蓋基本要求的核心內容及部分擴展內容。例題、習題等內容的編寫,借鑒了國外優秀物理教材的做法,盡量結合工程技術實例和日常生活事例,具有突出物理學應用、適度淡化理論推導等特點。
《大學物理(第二版)/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共14章。上冊包括力學、電磁學8章內容,下冊為機械振動、波動、熱學、光學、近代物理基礎6章內容。
《大學物理(第二版·下冊)/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可作為高等學校工科各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高職類大學的教材,或供自學者閱讀。
《大學物理(第二版·下冊)/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配有免費電子教案,讀者可以從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網站下載,網址為:http://www.waterpub.com.cn/softdown/。
《大學物理(第二版)/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共14章,上冊包括力學、電磁學8章內容,下冊包括機械振動、波動、熱學、光學、近代物理基礎6章內容。
·《大學物理(第二版)/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繼承了國內優秀教材的傳統特色,思路清晰,表述精練,并最大限度體現應用技術型大學特色。
·《大學物理(第二版)/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在講述理論的同時,盡量結合工程技術和日常生活實例,突出物理學應用,適度淡化理論推導。
·《大學物理(第二版)/應用技術型高等教育“十三五”精品規劃教材》在例題、習題設計等方面借鑒國外優秀物理教材的做法,強調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注重物理思想的表述和物理圖像的描述,編排順序由簡單到復雜。
本教材的編寫參照了教育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理工科類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2010年版),教材內容涵蓋基本要求的核心內容及部分擴展內容。教材編寫盡量結合工程技術實例和日常生活事例,具有突出物理學應用,適度淡化理論推導等特點,以適應各類應用技術型高校對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要求。
本教材繼承了國內優秀物理教材的傳統特色,思路清晰,表述精煉。同時在例題、習題編寫設計等方面,又借鑒了國外優秀物理教材的做法,強調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注重物理思想的表述和物理圖像的描述。特別注意將例題、習題與工程技術和日常生活密切聯系,盡可能減少“質點”“滑塊”等生硬的名詞在例題和習題中出現,最大限度體現應用技術型大學的特色。
本教材分為上、下兩冊共14章。上冊包括力學、電磁學8章內容,下冊為機械振動、波動、熱學、光學、近代物理基礎6章內容。本教材可作為高等學校工科各專業的教材或參考書,也可作為高職類大學的教材,或供自學者閱讀。
本教材由山東省教學名師梁志強教授主持編寫,是山東交通學院“物理公共基礎課及物理專業理論課教學團隊”十余年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實踐及教研成果的概括和總結。教材第二版是在第一版基礎之上修改完善的結果,重新編寫了部分章節和習題,增補了附錄、選擇題等內容。改編工作由梁志強教授、李洪云博士、陳建中博士主持,王偉、劉進慶、尹妍妍、吳世亮、王青、李暢、于英霞、王鵬飛等青年教師參與共同完成。其中梁志強、尹妍妍、吳世亮負責全部書稿的勘誤及增補選擇題等工作,梁志強、于英霞負責新增附錄和基本物理常量表的編寫等工作。
感謝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為本教材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
本教材不當之處,歡迎使用者指正,以便再版時更正。
第二版前言
第9章 機械振動基礎
9.1 簡諧振動
9.2 旋轉矢量
9.3 簡諧振動的應用
9.4 簡諧振動的合成
9.4.1 兩個同方向同頻率簡諧振動的合成
9.4.2 兩個相互垂直同頻率簡諧振動的合成
9.4.3 兩個同方向不同頻率簡諧振動的合成
9.4.4 兩個相互垂直不同頻率簡諧振動的合成
9.5 阻尼振動受迫振動共振
9.5.1 阻尼振動
9.5.2 受迫振動共振
9.5.3 位移共振
9.5.4 阻尼振動、受迫振動和共振的應用
習題9
第10章 波動
10.1 機械波的產生
10.1.1 機械波的產生
10.1.2 橫波與縱波
10.1.3 波線波面
10.2 波速波長波的周期
10.2.1 波速
10.2.2 波長
10.2.3 波的周期
10.3 平面簡諧波的波函數
10.3.1 平面簡諧波
10.3.2 平面簡諧波波函數的建立
10.3.3 波函數的物理意義
10.4 波的能量
10.4.1 波動的能量密度
10.4.2 波動的能流密度
10.5 波的衍射
10.5.1 惠更斯原理及其應用
10.5.2 波的衍射
10.6 波的疊加原理波的干涉
10.6.1 波的疊加原理
10.6.2 波的干涉
10.6.3 駐波
10.7 多普勒效應
10.7.1 波源不動,觀察者相對介質運動的多普勒效應
10.7.2 觀察者不動,波源相對介質運動的多普勒效應
10.7.3 波源與觀察者同時相對介質運動的多普勒效應
10.8 聲波及其應用
10.8.1 聲波
10.8.2 超聲波
10.8.3 次聲波
10.9 電磁波及其應用
10.9.1 電磁波的波動方程
10.9.2 電磁波的性質
10.9.3 電磁波譜及電磁波的應用
習題10
第11章 光學
11.1 光源的發光機理光的相干性
11.1.1 光源的發光機理
11.1.2 光的相干性
11.1.3 光程和光程差
11.1.4 透鏡的等光程性
11.2 分波陣面干涉
11.2.1 楊氏雙縫干涉
11.2.2 勞埃德鏡
11.3 分振幅干涉
11.3.1 薄膜干涉
11.3.2 增透膜與增反膜及其應用
11.3.3 劈尖及其應用
11.3.4 牛頓環及其應用
11.3.5 邁克爾遜干涉儀
11.4 光的衍射
11.4.1 光的衍射現象
11.4.2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1.4.3 菲涅耳衍射夫瑯禾費衍射
11.5 夫瑯禾費單縫衍射
11.5.1 夫瑯禾費單縫衍射的實驗裝置
11.5.2 菲涅耳半波帶法確定明暗條紋的位置
11.5.3 單縫衍射條紋分布特點
11.6 夫瑯禾費圓孔衍射光學儀器的分辨本領
11.6.1 夫瑯禾費圓孔衍射
11.6.2 光學儀器的分辨本領
11.7 光柵衍射
11.7.1 光柵
11.7.2 光柵衍射條紋分布特點
11.8 光的偏振
11.8.1 光的偏振態
11.8.2 起偏與檢偏、馬呂斯定律
11.8.3 布儒斯特角
習題11
第12章 氣體動理論
12.1 氣體的狀態
12.1.1 氣體的狀態參量
12.1.2 理想氣體的平衡態
12.1.3 理想氣體的物態方程
12.2 氣體分子熱運動
12.2.1 氣體的組成
12.2.2 分子的熱運動
12.2.3 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12.3 理想氣體的壓強和溫度
12.3.1 理想氣體的微觀模型
12.3.2 理想氣體的統計假設
12.3.3 理想氣體的壓強公式
12.3.4 理想氣體的溫度公式
12.4 能量均分定理理想氣體的內能
12.4.1 自由度
12.4.2 能量均分定理
12.4.3 理想氣體的內能
12.5 麥克斯韋氣體分子速率分布律
12.5.1 測定氣體分子速率的實驗
12.5.2 麥克斯韋氣體分子速率分布率
12.5.3 理想氣體的三種統計速率
12.6 氣體分子平均碰撞次數及平均自由程
12.6.1 平均碰撞頻率
12.6.2 平均自由程
習題12
第13章 熱力學基礎
13.1 熱力學第一定律
13.1.1 準靜態過程
13.1.2 功
13.1.3 熱量
13.1.4 內能
13.1.5 熱力學第一定律
13.2 熱力學第一定律在理想氣體等值過程中的應用
13.2.1 等體過程氣體的摩爾定體熱容
13.2.2 等壓過程氣體的摩爾定壓熱容
13.2.3 等溫過程
13.2.4 絕熱過程
13.3 熱力學循環與卡諾循環
13.3.1 循環過程
13.3.2 熱機和制冷機
13.3.3 卡諾循環
13.4 熱力學第二定律
13.4.1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種表述
13.4.2 熱力學第二定律兩種表述的等效性
13.5 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卡諾定理
13.5.1 可逆過程與不可逆過程
13.5.2 卡諾定理
13.6 熵和熵增加原理
13.6.1 克勞修斯等式
13.6.2 熵增加原理
13.6.3 玻耳茲曼關系式
習題13
第14章 近代物理基礎
14.1 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洛倫茲變換
14.1.1 伽利略變換
14.1.2 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
14.1.3 洛倫茲變換
14.1.4 洛倫茲速度變換
14.2 狹義相對論的時空觀
14.2.1 同時的相對性
14.2.2 時間延緩
14.2.3 長度的收縮
14.3 狹義相對論動力學基礎
14.3.1 相對論質速關系
14.3.2 相對論動力學基本方程
14.3.3 相對論質能關系
14.4 早期量子理論
14.4.1 黑體輻射和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設
14.4.2 光電效應和光量子理論
14.4.3 氫原子光譜和玻爾的量子論
14.5 德布羅意波不確定關系
14.5.1 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4.5.2 不確定關系
14.6 波函數薛定諤方程
14.6.1 波函數及其統計解釋
14.6.2 薛定諤方程
習題14
習題答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