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復合材料/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主要介紹了磁功能復合材料、導電復合材料、光功能復合材料、熱功能復合材料、梯度功能復合材料和機敏功能復合材料的基本理論、制備技術、材料體系、性能及其應用。《功能復合材料/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可作為普通高校材料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科技人員、技術工人、工程技術人員及企業家參考、閱讀。
《功能復合材料/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功能復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不同類型的功能復合材料的材料體系、制備方法、性能和應用。第1章介紹了功能復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分類、復合效應和設計原則等。第2章介紹了磁性復合材料、電磁波屏蔽復合材料、吸波復合材料、磁致伸縮復合材料以及磁光復合材料的基本原理、制備方法、性能影響因素以及應用。第3章介紹了高分子導電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導電復合材料、無機物一聚合物插層復合材料以及超導復合材料的材料體系、制備方法、性能影響因素等。第4章介紹了透光復合材料、光傳導復合材料、發光復合材料、光致變色和電致變色復合材料的基本原理、材料體系、性能以及應用等。
1 緒論
1.1 功能復合材料及其特點
1.2 功能復合材料分類
1.3 功能復合效應
1.4 功能復合材料設計
1.5 功能復合材料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2 磁功能復合材料
2.1 磁性復合材料
2.1.1 磁性復合材料簡介
2.1.2 聚合物基磁性復合材料
2.1.3 磁流體
2.1.4 納米磁性復合材料
2.2 電磁波功能復合材料 1 緒論
1.1 功能復合材料及其特點
1.2 功能復合材料分類
1.3 功能復合效應
1.4 功能復合材料設計
1.5 功能復合材料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2 磁功能復合材料
2.1 磁性復合材料
2.1.1 磁性復合材料簡介
2.1.2 聚合物基磁性復合材料
2.1.3 磁流體
2.1.4 納米磁性復合材料
2.2 電磁波功能復合材料
2.2.1 電磁波屏蔽復合材料
2.2.2 吸波復合材料
2.3 其他磁功能復合材料
2.3.1 聚合物基磁致伸縮復合材料
2.3.2 磁光復合材料
參考文獻
3 導電復合材料
3.1 前言
3.2 高分子導電復合材料
3.2.1 結構型高分子導電復合材料
3.2.2 復合型高分子導電復合材料
3.2.3 高分子導電復合材料的應用
3.3 無機非金屬導電復合材料
3.3.1 陶瓷基導電復合材料
3.3.2 水泥基導電復合材料
3.4 金屬基導電復合材料
3.5 其他類型導電復合材料
3.5.1 無機物一聚合物插層導電納米復合材料
3.5.2 超導復合材料
3.6 導電復合材料性能的影響因素
3.6.1 組分材料的影響
3.6.2 復合狀態的影響
3.6.3 使用環境條件的影響
3.6.4 加工條件的影響
參考文獻
4 光功能復合材料
4.1 概述
4.2 透光功能復合材料
4.2.1 透光材料概述
4.2.2 透光原理
4.2.3 復合材料透光性設計分析
4.2.4 透明玻璃鋼的制備
4.2.5 透明玻璃鋼的性能特點
4.2.6 納米復合透光復合材料
4.2.7 透光復合材料的應用與發展
4.3 光傳導復合材料
4.3.1 光導纖維
4.3.2 石英光纖
4.3.3 聚合物光纖
4.3.4 功能光纖
4.4 發光復合材料
4.4.1 發光材料及其分類
4.4.2 發光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標
4.4.3 光致發光材料
4.4.4 電致發光材料
4.5 光致變色復合材料
4.5.1 光致變色原理
4.5.2 無極光致變色材料
4.5.3 光致變色有機材料
4.6 電致變色復合材料
4.6.1 無機電致變色材料
4.6.2 有機小分子電致變色材料
4.6.3 高分子電致變色材料
4.6.4 電致變色器件的結構和制備工藝
4.6.5 電致變色材料的研究成果及應用
參考文獻
5 熱功能復合材料
5.1 燒蝕防熱復合材料
5.1.1 燒蝕防熱復合材料的分類和性能要求
5.1.2 樹脂基燒蝕防熱復合材料
5.1.3 碳/碳防熱復合材料
5.1.4 陶瓷基防熱復合材料
5.1.5 防熱復合材料的發展
5.2 熱管理復合材料
5.2.1 熱管理復合材料的性能要求
5.2.2 熱管理復合材料的發展
5.2.3 熱導率的計算模型
5.2.4 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可控線膨脹系數設計
5.2.5 樹脂基熱管理復合材料
5.2.6 金屬基熱管理復合材料
5.2.7 C/C熱管理復合材料
5.2.8 熱管理復合材料的應用
5.3 阻燃復合材料
5.3.1 材料阻燃性能評價
5.3.2 阻燃劑與阻燃機理
5.3.3 樹脂基復合材料的易燃性及阻燃
5.3.4 阻燃復合材料技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6 梯度功能復合材料
6.1 梯度功能材料的產生與研究動態
6.1.1 梯度功能材料的產生
6.1.2 國內外研究動態和進展
6.2 FGM設計
6.2.1 材料設計
6.2.2 組成分布函數的確定
6.2.3 FGM材料物性值的理論預測
6.2.4 FGM的熱應力解析
6.3 FGM制備技術
6.3.1 粉末冶金法
6.3.2 等離子噴涂法
6.3.3 激光熔覆法
6.3.4 氣相沉積法
6.3.5 自蔓延高溫燃燒合成法(SHS法)
6.3.6 燃燒合成理論
6.3.7 燃燒合成技術
6.3.8 電泳沉積法
6.4 FGM性能評價技術
6.4.1 梯度功能材料的力學性能與物理性能的測定與評價
6.4.2 梯度功能材料的隔熱性能評價
6.4.3 梯度功能材料的熱疲勞特性評價
6.4.4 梯度功能材料熱沖擊特性及熱應力緩和性能評價
6.5 FGM的應用
6.6 FGM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參考文獻
7 智能復合材料
7.1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概述
7.1.1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定義
7.1.2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特點
7.1.3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研究現狀
7.1.4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7.1.5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關鍵共性技術
7.2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7.2.1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基本組成
7.2.2 智能復合材料的主要種類和應用
7.2.3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工作原理
7.3 典型智能元件
7.3.1 光纖傳感器
7.3.2 壓電元件
7.3.3 電阻應變材料
7.3.4 形狀記憶材料
7.3.5 磁致伸縮材料
7.3.6 電/磁流變材料
7.4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設計
7.4.1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設計方法
7.4.2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設計內容
7.5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制備
7.5.1 智能復合材料的合成方法
7.5.2 基于SMM的智能復合材料的設計、生產和性質
7.5.3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制備
7.6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評價
7.7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的主要應用領域
7.7.1 健康監測與損傷自適應
7.7.2 結構的形狀自適應
7.7.3 結構的減震降噪
7.7.4 智能表層結構
7.8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展望
7.8.1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研究的熱點問題
7.8.2 智能復合材料結構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