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新聞傳播倫理”和“新聞傳播法”兩大部分,分別講解新聞傳播倫理規范與新聞傳播法的基本理論,辨析新聞傳播倫理行為選擇的判斷思路與過程,概述傳播法知識,力求反映國際、國內新聞傳播倫理與法律規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使讀者形成對現實傳播實踐問題的理性觀察和認識。
表達權保護是新聞倫理與媒介法的核心價值,本書尤其強調互聯網時代表達權的保護,列舉了近幾年出現的最新案例。
《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教程》可作為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下屬各專業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新聞傳播從業人員的工作手冊或參考讀物。
陳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新聞倫理與媒介法研究所所長。
從事新聞傳播學領域教學研究30余年。近20多年來一直從事新聞倫理與媒介法的研究教學工作。已在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60多篇學術論文,出版學術專著2部、教材7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項目基地重大項目1項,主持校級、院級以及省市級橫向課題7項。主持編寫《新聞傳播學大辭典》。自2013年起,主持編寫《新聞傳播與媒介法治年度研究報告》,為 “新聞倫理與媒介法”課程編寫了多本教材。
第一部分 新聞傳播倫理
第一章 新聞傳播倫理概述
第一節 理解新聞倫理的兩個維度
第二節 新聞倫理的影響與作用
第三節 新聞規范倫理的實現
第四節 媒介功能的合理性是新聞道德實現的條件
第二章 記者品德養成
第一節 傳播主體品德結構
案例2—1 無私無畏 拉開“中國第一村”鐵幕
案例2—2 行使輿論監督為什么會這樣難?!
第二節 影響傳播主體品德的外部因素
第三節 傳播主體品德培養
第三章 倫理思想與自律
第一節 媒介倫理思維、目標
第二節 倫理思想
第三節 傳播者道德自律
第四章 新聞倫理評價體系構建
第一節 新聞傳播活動主體的良心與名譽
第二節 良心與名譽的作用
第三節 良心與名譽的評價依據
第四節 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
第二部分 新聞傳播法
第五章 新聞傳播法概述
第一節 新聞傳播法的概念及淵源
第二節 表達自由
案例5—1 “彭水詩案” 令司法公正蒙羞
案例5—2 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獲刑
第三節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權利
案例5—3 公安局分局長召集聚餐拒絕記者采訪受處分
案例5—4 “偷稅”改成“積極繳納”批評稿被干預變為表揚稿
案例5—5 神秘的“深喉”
第四節 網絡賦權與表達自由
第六章 新聞傳播與國家安全和政府信息公開
第一節 禁止煽動危害國家的言論
案例6—1 利用互聯網實施煽動犯罪被判決
第二節 保守國家秘密
案例6—2 向境外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獲罪
第三節 政府信息公開制度
案例6—3 上海記者起訴市規劃局信息不公開
案例6—4 “非典”——恐慌止于信息公開
案例6—5 美國一位記者將市長告上法庭
第七章 新聞傳播業行政管理
第一節 新聞記者管理規定
第二節 報刊管理規定
第三節 廣播電視管理規范
案例7—1 為丑惡言行提供展示舞臺,《棒棒棒》遭停播
第四節 互聯網新聞傳播規范
第八章 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平衡
第一節 新聞傳播與司法公開
案例8—1 微博圖文直播薄熙來案庭審
第二節 新聞傳播與司法公正
第三節 新聞傳播與司法的平衡
案例 8—2 湯計:“為‘呼格案’奔走九年,我一直相信正義等得到”
第九章 禁止傳播色情暴力有害內容
第一節 禁止傳播淫穢色情內容
案例9—1電影《蘋果》因色情內容被廣電總局禁止公映
第二節 禁止傳播兇殺暴力內容
案例9—2 兒童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燒傷同伴 制作方被判賠償
案例9—3 廣東“人肉搜索”第一案:網絡暴力怎么判
第三節 禁止傳播邪教和其他危害社會的內容
案例9—4 粗暴侮辱宗教 出版物遭查處
第十章 商業信息傳播規范
第一節 傳播與不正當競爭防止
案例10—1 利用互聯網詆毀競爭對手終敗訴
案例10—2 全國首例瀏覽器針對視頻網站的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審結
第二節 證券信息規范
第三節 廣告信息規范
第十一章 傳播與人格權
第一節 傳播侵權的特點
第二節 傳播與名譽權
案例11—1 利用互聯網惡意攻擊他人絕對不行!
案例11—2 北大知名教授為啥敗訴?
案例11—3 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名譽權
第三節 傳播與隱私權
案例11—4 “私闖民宅”還是輿論監督?
第四節 傳播與肖像權
第五節 傳媒侵權的民事責任
第十二章 傳播與著作權
第一節 著作權法律關系的要素
第二節 傳播者的鄰接權
第三節 著作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
第四節 著作權侵權
第五節 侵犯著作權的法律責任
案例12—1 射手網侵犯著作權遭罰
參考書目
前言
這是一個網絡媒介普及與技術變革不斷發生的時代,我們站在新聞倫理與傳媒法這個前沿平臺上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并在探索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時刻關注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2014年,政府強調推動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媒體的優勢互補,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十八大報告中提出,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包括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這也是黨在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指標和要求,對中國法治社會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真實、理性、建設性的表達始終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此,表達權保護是新聞倫理與傳媒法的核心價值。互聯網時代,圍繞表達權的保護研究可以豐富憲法法律實施的理論。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憲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石是憲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的關鍵是堅持依憲執政。
網民本身在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變得越來越主動,傳播的主體性正日益增強。過去,人們只能坐在固定的臺式機旁,單向地瀏覽網站提供的信息;而現在,持有智能手機的人可以徹底打破空間的限制,并可以自己傳播新聞、話題,塑造互聯網的空間。可以說,互聯網不僅重新塑造了我們宏觀層面的社會結構,也潤物細無聲式地改變了我們微觀意義上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形式、職業變遷,以及整個社會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觀點等由互聯網帶來的變革,都足以令所有人進行深入持久的反思。互聯網發展圍繞著強化個人的主體性這一點,其背后的動力絕非只有技術,而更與網絡文化興起、人類技術社會的發展潮流有關。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社會的開放使人們越來越接受這一點并達成共識,即人是自由且平等的。正是認識、信念與技術多方面動力的存在,使得我們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普通網民通過技術得以賦權,實現自己的主體地位,中國也正在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姿態與國際社會融合。
我們都深知和親歷著中國新聞倫理與法治環境的復雜性,我們也都深入地思考過某些問題的解決之道。因此,我們聚在一起研習這門課程關涉的各種問題和話題,也不是一般地討論一事一案例的好與壞,用腦力計算其于社會的利與弊,更不是加以情緒化的評價和說辭告誡,而是為將來付諸行動做準備,為中國新聞倫理與傳媒法環境及其制度的優良化貢獻自己的智慧。
回顧中國新聞倫理與傳媒法的歷史,我們只能說,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如果說半個多世紀的經歷還能對我們有所教益的話,我認為,那就是尊重事實:對于就各種特殊情況做出的判斷來說,沒有什么是恒常的通行標準,也不存在什么確定無疑的規則;對國家和政治社會來說,就是理論與實踐,或者更簡明扼要地說,是思考和行動的關系。當然,做出合理選擇的前提是發現事物本身的客觀性質。
各位通過學習這部教材,可以了解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的基本研究領域,掌握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明晰新聞傳播倫理行為選擇的判斷思路與過程,并在全面掌握傳播法知識后,達到對現實傳播實踐問題的理性觀察和認識。本教材內容既包括新聞倫理規范與法學理論的概念辨析,也包括具體行為選擇的依據分析和知識傳授。筆者力求使教學內容反映國際、國內新聞傳播倫理與法律規范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列舉出最新案例,以切合我國實際地分析本學科的發展趨勢。
中國新聞倫理與傳媒法學科的研究成果來源于傳媒的實踐、公眾的關注、網民的圍觀,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所在,也是新聞倫理自律與傳媒法治的力量之源。筆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新聞傳媒界發生的所有案例、觀點進行深入全面的探賾求索、鉤微闡幽,但通過條分縷析的剖析,發現其中科學、民主、文明的生長元素,始終把握住追求社會公理和正義的脈搏,探求中國新聞傳媒走向德治、法治的路徑,是寫作這部教材的本意。
陳絢
2016年1月于明德新聞樓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