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希望了解科學但又為細節苦惱、心存畏懼的人來說,《大眾科學指南:宇宙、生命與萬物》是一部絕佳的科學指南。它引領你從微小的粒子世界出發,途經原子、分子及化學世界,再順著DNA雙螺旋來到生命世界,然后上天入地,飛出太陽系,遨游于茫茫宇宙,最后又重返起點。
《大眾科學指南:宇宙、生命與萬物》為你提供了一幅關于宇宙及其萬物的宏偉畫卷,數百年來重大的科學成果及科學研究方法皆濃縮其中。一卷在手,你不僅得以了解生命的本源、宇宙的奧秘,更能領略到人類在從事認知活動、開啟自然奧秘之門時的探索精神。
約翰·格里賓,英國著名科學讀物專業作家,薩塞克斯大學天文學訪問學者。畢業于劍橋大學,獲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任職于《自然》(Nature)雜志和《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周刊。著有50多部科普和科幻作品
對本書的評價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科學記數法
導言 與實驗結果不一致就是錯的
第一章 原子與元素
第二章 原子內部
第三章 粒子與場
第四章 化學
第五章 生命的分子
第六章 進化
第七章 變化的地球
第八章 氣流的變化
第九章 太陽與其家族
第十章 恒星的一生
第十一章 極大與極小
注釋
參考文獻
《大眾科學指南:宇宙、生命與萬物》:
大約在4.4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許多物種死亡。這場災難在化石記錄中是如此明顯,以至于被用來標志一個地質時代,即奧陶紀的結束。在化石記錄中,這似乎是影響地球上生命的第二大滅絕。這場災難剛好發生在岡瓦納古陸(在奧陶紀晚期形成)漂移過南極之時,當時的岡瓦納古陸部分為冰層所覆蓋。
這導致了一個冰川期的形成,而受到影響的則不僅僅是極地區域。只有當熱帶來的暖水洋流供給被切斷,才能在地球的兩極形成冰雪堆積,要讓這種情形發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一大塊陸地橫跨南極或北極。5陸地也為降雪提供了一個附著表面,而不會讓雪花落人海洋中融化,冰雪不斷堆積,幾個世紀過去就形成了冰原和冰川。冰雪有降溫作用,將太陽的熱量反射出去,使其無法溫暖地表,不管是陸地還是海洋。其結果,不僅是極地區域直接受到影響,整個地球都感受到了寒意,全球的氣流和氣候模式也發生了變化。
對陸地上的生物而言(我們會在后面看到),上述的變化在某個時期會帶來嚴重后果。由于地球變得較冷,海水蒸發量減少,氣流變得干燥,空氣濕度變小,使陸地上的降雨減少。這些變化對奧陶紀晚期的生物來說無關緊要,因為那時陸地上還沒有生物。然而,從那時的海洋生物化石記錄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曾適應冷水生存條件的物種開始向赤道轉移,而那些適應暖水生存條件的物種(它們占據多數)則無處可逃,于是就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