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作為國粹文化,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不斷實現自我更新,方能顯示其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從而煥發青春氣息。本書通過考察和分析武術文化在當代的發展現狀、武術文化與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熔融滲透、武術文化存在的形式和社會基礎、武術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技法等內容,旨在解讀武術文化在當代應具有的“文化力”。并通過“化育強國”背景下的武術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分析,確立其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文化擔當和歷史責任。本書通俗易讀、考察面廣,可作為學習中華武術文化的教材,也可以作為了解中華武術文化的科普讀本。
武術作為國粹文化,應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不斷實現自我更新,方能顯示其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從而煥發青春氣息。本書通過考察和分析武術文化在當代的發展現狀、武術文化與中國其他傳統文化的熔融滲透、武術文化存在的形式和社會基礎、武術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技法等內容,旨在解讀武術文化在當代應具有的“文化力”。并通過“化育強國”背景下的武術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分析,確立其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文化擔當和歷史責任。本書通俗易讀、考察面廣,可作為學習中華武術文化的教材,也可以作為了解中華武術文化的科普讀本。
中華武術是中國的“國寶”、“國粹”。武術產生于生存斗爭的需要,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武術從單純的技擊術熔融了極其豐富和內蘊深刻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它從軍旅走向民間,又成為一種社會生存的技能和手段,如游俠、劍客、打拳賣藝,保鏢護院等。隨著現代兵器的出現與發展,武術的冷兵器技擊功能嚴重萎縮,退化到了幾乎無用武之地的地步。盡管武術從發生之時就具有健身價值,然而進入體育領域卻是近代的事,在西方體育的影響和裹挾下,武術成為民族體育的一種形式進入了學校、社會和競技場。雖然武術運動對于增強體質、磨煉意志有十分顯著的效果,然于當代各種簡單易行、方便且富有樂趣的健身活動項目相比,其優勢已明顯削弱,這在青少年人群中表現尤為明顯。
研究和弘揚國學,避免“去中國化”文化危機,挖掘傳統文化適應當代的先進性內核,是中國文化研究的當代熱點。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粹”恰當其時也重新回到學者們的視野。在此我想引入費孝通先生在《文化與文化自覺》中一段話——
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義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及發展的方向,不帶有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但同時也不主張“西化”或“全面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發展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根據其對新環境的適應力決定取舍;其次是理解所接觸的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以吸收。各種文化都自覺之后,這個文化多元的世界才能在相互融合中出現一個具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形成一套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各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同守則。
之所以把費老的這段文字抄引在這里,是因為我覺得難得有這樣以如此簡約、直指要害的語言,概括出研究傳統文化服務當代社會應遵循的要義。余之《中華武術文化概論》也力求遵循“文化自覺”的精神來分析武術文化。
當今的武術事業,在體育強國視野下正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傳統武術、競技武術、社會武術、實用武術、學校武術、商業武術等,既是傳統武術的派生物,也是隨時代發展的新產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中華武術應繼續向前發展,再創輝煌,因此,武術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應當盡力去挖掘。盡管武術文化在農耕文明時代至多是一種廣流于民間的草根文化,但是武術的拳理、拳法及其拳規、禮儀之中,無不體現著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蘊涵著樸素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養生觀念和審美情趣。尤其可貴的是,武術是在以一種身體語言詮釋中國文化,通過動靜、快慢、剛柔、虛實等既對立又統一的動作變化,生動地告訴人們什么是中國的“陰陽”。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文化是一種注重血緣的綿延文化,我們的子孫后代應當傳承這一文化遺產,同時也應當在習練武術的過程中接受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當今社會要求我們的青少年既不應驕橫,也不能嬌弱。通過武術教育恰恰可以培養勇敢、堅忍、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寬容、禮讓、和諧、文明的品格。所以說,武術作為一種文化不僅應當傳播和推廣,也應當注重傳承和教育,武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武術文化包括許多內容,本書正是從武術的概念、文化基礎、審美原理、技擊技法原理、文化思想內涵以及少數民族武術文化來探討武術文化,對其進行資源挖掘,并努力秉承“文化自覺”對武術文化進行分析和思索。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借鑒了諸多武術專家、武術學者的研究成果,囿于通俗讀本的行文特點,未能一一注明出處,在此謹向原著作者致以衷心感謝。另外,由于作者的知識水平、武術實踐不足,在寫作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疏漏和問題,在此誠懇希望得到廣大讀者的點評和指正,也希望得到武術專家的批評和指教。
編 者
第一章 中華武術概述1
第一節 武術的概念及其歷史源流1
一、武術的名稱演變及其概念含義1
二、武術的歷史源流6
第二節 武術的特點和分類15
一、武術的特點15
二、武術的分類19
第三節 武術的歷史地位與功能價值32
第四節 冷兵器的歷史輝煌與當代的發展現狀34
一、冷兵器的輝煌時代34
二、冷兵器的繼續發展與衰落36
三、冷兵器的發展現狀39
第二章 文化語境下武術價值探索41
第一節 武術文化概念41
一、“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41
二、中華武術文化的概念44
三、武術文化的特色45
第二節 武術文化價值轉變的歷史必然47
一、武術技術體制改革48
二、學校武術教育轉變50
第三節 武術文化當代資源挖掘52
一、文化全球化語境下武術文化的挖掘52
二、非物質遺產視角下武術文化的挖掘55
三、武術文化多元化的挖掘58
第三章 武術文化與其他傳統文化的熔融63
第一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古代哲學63
一、武術文化與《易經》63
二、武術文化與道家思想65
三、武術與儒家文化67
四、太極與太極拳70
第二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民俗文化71
一、花會72
二、英歌73
三、民間雜技73
第三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宗教文化76
第四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戲曲文化77
第五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書法文化80
第六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傳統倫理文化83
第七節 中華武術文化與民族傳統養生文化86
一、五禽戲87
二、太極拳87
三、易筋經88
四、八段錦88
第四章 中華武術文化的美學分析91
第一節 我國審美活動的歷史91
第二節 中華武術的傳統審美文化體現94
一、中華武術的審美主體94
二、中華武術的審美感悟95
三、中華武術的審美意象96
四、中華武術的審美和諧97
五、中華武術的審美追求98
第三節 我國古典美學對中華武術的影響101
一、中國古典美學的社會實踐是中華武術審美的基礎101
二、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神、形、意、氣、韻與中華武術104
三、中國古典美學基本特征構成武術主要審美特色108
第四節 武術文化的教育與美學展望111
第五章 中華武術技法原理品鑒115
第一節 武術技法特點運用116
一、武術原本是一種傳統技擊術117
二、武術技法與人體結構特點118
三、武術技擊原理的現代意義127
第二節 中華武術文化的招法原理128
第三節 中華武術文化的勁力原理132
第四節 中華武術文化的練法原理135
第六章 我國少數民族武術文化資源挖掘141
第一節 少數民族武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141
第二節 回族武術文化144
第三節 苗族武術文化147
第四節 彝族武術文化150
第五節 壯族武術文化152
第六節 蒙古族武術文化152
第七節 其他少數民族武術文化154
一、藏族武術文化154
二、傣族武術文化155
三、景頗族武術文化157
四、納西族武術文化158
五、土家族武術文化160
第七章 中華武術文化思想內涵探索163
第一節 中華武術文化的尚武精神挖掘163
一、古代“尚武”精神的形成和發揚163
二、近代“尚武”精神的提出與發揚166
三、現代“尚武”精神的復興169
第二節 中華武術文化武德思想挖掘169
一、武德的概念和特點170
二、武德的內容174
三、武德修養175
四、武德在武術中的重要地位183
第八章 體育強國背景下的武術文化187
第一節 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187
第二節 體育及武術對于人類價值比較190
第三節 強國背景下的武術文化路徑193
第一章 中華武術概述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中華武術在華夏大地上延綿了數千年,歷史悠久并根植于民間。它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軍事戰爭和社會活動,在中華文化的長期熏陶和哺育下,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傳,彌久不衰。中華武術具有多彩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深邃的文化意蘊,具有健身、防身、修性、競技、娛樂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無愧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精粹,不僅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而且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第一節 武術的概念及其歷史源流
一、武術的名稱演變及其概念含義
武術起源于中華大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武術和中國文化同呼吸、共命運,武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許有人會問“何為武”?武是相對于文而言的軍事活動。唐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謚法解》中說:“克定禍亂曰武。”“剛強直理曰武。” 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也就是說,要想止戈為武,首先要使自己強大,只有超敵的武力,才有可能制止對方的武力。《左傳》中楚子說:“夫文,止戈為武。”《說文解字》也沿襲《左傳》的說法。但這顯然是后起的倫理意蘊上的曲解,在殷商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中,武字顯然都是手執武器的形狀。但只拿起武器還不足以說明武術確立,不會武術的人或其他動物去拿一件武器仍與武術無關。所以武術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術”。“術”是什么呢?《說文解字》曰:“術,邑中道也。”段玉裁注云:“引申為技藝。”道路是通達目的地的,技藝則是方法技術之謂,都是手段,所以技藝也就被稱為術。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武術源于原始時代的生存自衛活動,是搏斗經驗的提煉和總結。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掌握了一些攻防技能,在對這些攻防技能進行總結和提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武術。簡言之,武術就是手執器械或徒手進行搏殺和防守的技藝方法,這也是武術的本質屬性。武術這一本質屬性一經確立就不再被其他文化所左右或更改,否則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武術內容了。在武術技術演變的過程中,器械和拳術的關系是關鍵。從訓練學上說:“拳術是基礎,器械是手臂的延長”,但從發生學上說,應該是“先有器械技術,后有徒手技術的”。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武術所包含的內容不同,稱謂也不同。春秋戰國時代,武術被稱為“技擊”“肋”,講“拳勇股肱”“執技論力”等詞。《兵跡》中說:“民物相攫而有武矣。”《管子·小匡》記載:“于子之鄉,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者……”《禮記·王制》曰:“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御。”說明當時已有比賽形式,并通過“執技論力”來分勝負。《漢書·刑法志》謂“齊愍以技擊強”。《荀子·議兵》中有依據斬首級數字給予獎金的敘述,稱這種搏擊敵人的技術為“技擊”。《禮記》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的記載。當時把射御、角力、手搏、擊刺等,泛稱為“武”。
秦漢至三國(前221—280年)已使用“武藝”的名稱,《三國志·劉封傳》有武藝氣力過人的記載,自漢以后,這個名稱一直沿用,也還有“角抵、手搏”“舞練”等稱謂。據考證,秦漢以來,武術發展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實用性較強的攻防格斗練習,稱為“角抵”,實質是武術中摔跤的前身。“秦并天下,罷講武禮,為角抵。”(《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匯編·儀禮篇·軍禮部》)“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觸也。”(《漢書·武帝紀》);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其背面有彩繪的“手搏”的場面,從圖中的形象分析,“手搏”并非“角抵”,而是武術中的類似角抵的技術。另一類是以攻防格斗的動作為素材提煉加工而成的“武舞”(1997年出版的《中華武術史》認為“武舞與武術在原始文化形態中本為一體”,此觀點筆者覺得不妥①),特別被“百戲”吸收,藝術性更強,稱為“舞練”,此種“舞練”有“劍舞”“刀舞”“戟舞”“對練”“集體劍舞”“集體矛舞”“醉舞”“狗斗舞”等,這些應該是后來武術套路運動的前身。魏晉南北朝時期,有稱武術為“弁”“卞”“手臂”等。隋唐五代期間,武術鼎盛繁榮,唐代實行武舉制,對擊技技術超眾者授予“猛殿之士”“矯捷之士”“疾足之士”“伎士之士”等稱號,武術的內容更豐富。到了宋代,又有“打拳”(《射柳捶丸》)、“使拳”(《都城紀勝》)、“使棒”(《武林舊事》)、“白打”等名稱;對練稱為“打套子”。明代“武藝”之詞盛行:“夫武藝不是答應官府的公事,是你來當兵防身殺賊立功本身上貼骨的勾當。”(《練兵實紀》)戚繼光認為“武藝”就是“御敵本事”“真可搏擊者”,即實戰中有效的內容。清代民間又叫“把式”“走花”等,武術一詞也在此時產生,最早見于《清稗類鈔》,其中在談到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在圓明園附近的謝莊,有一位民族英雄馮婉貞為抵抗外辱、保家衛國,出于民族氣節,奮起反抗,率領本村的父老兄弟,以刀槍戰勝了當時持洋槍洋炮的侵略者,其記述為:“女婉貞,年十九,姿容妙曼,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
“武術”一詞作為自衛、強身之術的專門用語,在清末民初時才開始廣泛應用。當時成立的各類與武術有關的社團,如精武體育會、中華武術會、中華武士會、武術傳習所等都使用“武術”這一稱謂。1914年,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上書教育部“擬請于學校體操科內兼授中國舊有武術”,也采用了“武術”這一稱謂。民國時期,面對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和影響,曾一度出現提倡“國粹”的思潮,很多人提出將武術改為“國術”。1927年張之江等一批(民國)黨政要人聯名發起成立國術研究館,1928年易名為中央國術館,“國術”一詞逐漸被廣泛采用。被譽為“國術”的武術,成為與“國畫”“國樂”“國藥”“國醫”等居于同等地位的民族文化。1932年8月,教育部在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集中了全國各省市代表和各地體育界的專家、學者,通過了由吳蘊瑞、袁敦禮、郝更生起草的《國民體育實施方案》。《國民體育實施方案》中提到:“國術原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給自衛技能,一方面可作鍛煉體格之工具。”這是對武術較早的概念性表述,其上位概念既沒有界定為體育,也沒有界定為實用技術,而是界定為“我國民族固有之身體活動方法”,接著又很客觀地指出了武術的實用價值和體育價值,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武術的實際狀況,當時的武術受西方體育影響,正處在由實用技能向體育轉化的過渡期,這種概念表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正式使用“武術”一詞。1952年6月24日,榮高棠在“為國民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經常化而奮斗”的報告中,運用了“武術”一詞。1958年9月8日在北京舉行了全國武術運動大會,其后成立了中華武術協會,“武術”一詞真正顯其本來面目。1961年體育學院本科講義《武術》:“武術是以拳術、器械套路和有關的鍛煉方法所組成的民族形式體育。它具有強筋壯骨、增進健康、鍛煉意志等作用,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一項民族文化遺產。”這個概念談到了武術的很多方面,唯獨沒有談及“技擊”,這反映了當時在批判了“唯技擊論”以后武術發展的時代印記。1978年出版的體育院系通用教材《武術》將武術表述為:“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格斗動作為素材,按照攻防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相互變化的規律編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它是一種增強體質、培養意志、訓練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此概念表述中提出了以攻防格斗為素材,說明武術的技擊開始得到重視。隨著武術對抗形式運動的開展,1983年出版的體育系通用教材《武術》的武術概念中增加了有關對抗性項目的內容,表述為:“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素材,遵照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規律組成套路,或在一定條件下遵照一定的規則,兩人斗智較力,形成搏斗,以此來增強體質、培養意志、訓練格斗技能的體育活動。”1988年冬舉行的全國武術專題論文研討會,對武術的概念從邏輯學角度進行了規范,將其表述為:“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此概念表述內容完整,語言精練,后來相繼出版的各個版本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這一表述,一直沿用至今。為區別起見,以“武技”一詞泛指世界各國的技擊術,武術只是眾多武技中的一種。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在戰爭中的逐步淡出,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武術對抗項目及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發展到今天,武術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第一,武術屬于中國傳統的技擊術,這是武術的本質屬性。縱觀武術的發展歷史,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其價值取向如何變化,始終離不開技擊,技擊是武術中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根本性質,是武術的本質屬性。一般意義上的技擊,包括各種格斗技能。武術的初始形態正是一種格斗技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才逐漸呈現出多樣的表現形式。現在的武術不僅包含應用性技擊、再現性技擊,還包括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表現“打”的動作和場景的表現性技擊、演藝性技擊,如武術中的實用格斗術、散打對抗、套路演練、舞臺或影視表演等,都是對武術技擊的具體表現形式。由武術的本質屬性技擊所規定,在古代,特別是冷兵器時代,武術一直作為一種實用格斗技能而存在,現在的各類武術雖然圍繞技擊進行了拓展,但始終離不開技擊,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無論時間如何推移,無論多少文明的、后起的滲透、依附、派生,武術的本質都是確定無疑的,武術如果真的發生了質的變化,也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武術了。
第二,武術是體育項目。雖然古代武術發展的主流是其本質屬性所規定的一種實用格斗技能,但是,這類技能也可以在相對安全的條件下進行比試,同時,由于武術是一項通過身體活動來完成的技術,因此,練習武術也可以強身健體。《孫子兵法》中早就有“搏刺強士體”的記載,三國時期曹丕和鄧展以蔗為劍的比試,正是相對安全的競技。這些都說明武術具有一定的體育屬性,只是在古代,武術的體育屬性并非其發展的主流而已。近代以來,武術在軍事訓練中的作用減少,而體育功能增強,在近代文明興起的時代,武術更向體育項目上轉變。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明確武術入體育運動項目,開展和普及競技比賽、賽法和規則使武術的套路和散手更明顯地表現出體育性質。可以說,20世紀以來,武術的主體內容已經進入了體育,武術的體育屬性成為武術發展的主導。武術被歸為體育后,其健身和競技功能得到了空前發展,武術的技擊性被寓于體育之中。就技擊而言,它是一種人類進行格斗的方法,可以包括你死我活和競技較量兩種性質。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技擊術,也不乏置對方于死地或失去反抗能力的方法,與體育的性質是相違背的,對抗競技就必須摒棄那些致傷、致殘、致死的方法于武術運動之外,從而演化為一種個人操練或默契配合的套路形式。因此武術作為傳統技擊術,含有超越體育運動的成分。這種武術技能仍在公安、司法及軍事偵察部門得以保留和采用,但對廣大民眾來說,武術的體育屬性是主要的。就套路而言,武術是以演練的形式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技能,或通過具有技擊含義的動作展現剛健有為、高度和諧的藝術美。散打運動雖然在技術形態上與實用技擊術基本一致,但擯棄了實用技擊中致人傷殘的技術,并通過規則限制了一些擊打部位,通過護具、拳套等進行了一定的保護,從而充分體現了武術的體育屬性。套路運動中盡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上要求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和摔跤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于實用技術,但由于受競賽規則的限定,亦將其限制在體育競技運動之內。
第三,武術是優秀的民族文化。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沉積反映,中華武術之所以有別于其他國家的武術而在世界獨樹一幟,就是因為它具有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中華民族文化的類型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有其燦爛的傳統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鮮明代表,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曾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武術文化的悠久歷史和理論構架,處處體現出東方人的哲學、宗教、養生和美學思想,體現出東方人特有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人與自然和諧完美結合的典型。我們絕不能把武術僅僅看作一種技術技能或人體運動,應從文化屬性的角度認識它豐富的文化內涵。
首先,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武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傳統文化、民族習俗和宗教思想的影響,自然地融會了中國傳統的易學、哲學、中醫學、倫理學、軍事學、美學、養生等多種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逐漸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體系。
其次,德藝兼備是中華武術的根本。中華武術自它誕生以來,就被納入中國倫理之道。在中國古老而獨特的倫理思想的哺育與規范下,形成了武林中人應當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這就是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內涵——武德。
最后,中華武術注重和諧與形神兼備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和諧為最高價值原則的價值觀”,這一原則認為宇宙是一個和諧整體的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區分了中西文化。所謂和諧,就是在對立統一這一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更注重統一,重和諧的思想就是希望達到人己物我的和諧,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自身內外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武術內涵豐富、寓意深邃,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性,又有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運動中的智慧結晶。
二、武術的歷史源流
武術是隨著中國社會形態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成長壯大的。其形成與發展變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歷史時期。
(一)原始社會時期
武術是一門綜合性的運動,以格斗技能為基礎,其招式都是按照攻防的格斗要求設計出來的,并結合狩獵、戰爭、武舞等元素逐漸發展形成的。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其萌生與發展與人類的生存競爭和原始戰爭分不開。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格斗的對象不僅有人,也有野獸。當時人類的生存條件非常惡劣,茹毛飲血,穴居野處,到處都是兇禽猛獸。為了生存繁衍,人類不得不與野獸進行殊死搏斗,后來又逐漸學會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為武器,并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后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在中國西部地區的古老巖畫中就有許多描繪人與野獸搏斗的場面。在狩獵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奔跑、跳躍、滾翻、躲閃、拳打、腳踢等徒手技擊動作,以及運用石制、木制棍棒等工具的技能積累一些攻防經驗。除狩獵外,原始時期的戰爭與武術的萌芽也關系緊密。原始社會中,各個部落為了爭奪食物、領地或為爭奪首領的地位,常常發生爭斗。這些人與人之間的爭斗,促進了原始武術的形成。到原始社會末期,以掠奪奴隸和財富為目的的部落戰爭越來越頻繁,規模也越來越大。中國古代傳說中黃帝軒轅氏與蚩尤九黎部落之間的戰爭,就運用了比較先進的青銅兵器,人們的格斗技術也比狩獵復雜得多,這種原始戰爭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
古代的武舞為后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武術最早起源于生產勞動。武術不僅萌芽于人與獸斗,還源于人與人斗。到了氏族公社時代,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使用武力成為掠奪財富的一種最主要的手段。這一時期武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武器隨著戰爭的需要得到了不斷的發展。新石器時期出現了多種石兵器,除石刀外,還有石槍、石矛、石戈、石斧、石鏟、石槌等,而且人們還發明了弓箭,這是武器史上的巨大進步。
第二,攻防格斗技能得到了提高。人們在戰爭中使用武器,同時積累了使用經驗,經過歸納和總結,便從實踐中萌生了武術的技擊技術。
第三,萌生了武舞。原始社會人們為適應戰爭的需要,進行戰斗的演習和操練,以熟悉戰斗的技擊動作和應有的群體組合,產生了武舞。這種武舞不僅是武術技術的演練,而且還有武藝表演、宣揚武威的作用。
第四,萌生了武術比賽。在原始社會的宗教活動中,有的部落以擲劍比賽的方式來確定部落首領,這是武術比賽的萌芽。
原始武術的發展與原始教育、原始宗教,以及原始娛樂是分不開的。在原始教育中,傳授與訓練生產經驗、戰斗技術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原始人類在祭祀求神、娛樂等活動中,模擬狩獵或戰爭的場景,執各種兵器手舞足蹈,用巧妙的動作展現自己的敏捷拳腳。這種原始的舞蹈與武藝的演練是分不開的。古籍《尚書·堯典》中記載,一個名叫夔的首領說:“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讓我們敲打起石鼓,和百獸一起跳起來吧!)這里的“百獸”,指的是模擬野獸的形態動作,是一種狩獵舞,也是古代武術中象形拳最原始的萌芽。
(二)奴隸社會時期
夏、商、周時期,氏族公社解體,產生私有制,人類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這個時期,由于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史記》《世本》《山海經》《詩經·小雅·巧言》《禮記·王制》等有“黃帝習用干戈”“蚩尤作五兵”“夏后練九伐”“周代射禮”“無拳無勇,職為亂階”及“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御”的記載;軍事戰爭的頻繁、青銅業的發展,武術開始與生產勞動分離,從屬于軍事活動,武術由簡單的單個攻防技術發展為簡單的套路和比賽形式。這一時期的武術不單是為了維持生存的需要,還逐漸成為人們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這一時期武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青銅兵器的廣泛使用及演進。這一時期木器已被青銅器所代替,武器由簡單到復雜,向多樣化發展。為了適應車戰的需要(車戰是西周時期戰爭的主要形式),不僅武器數量猛增,而且種類較多,如銅矛、銅戈、銅斧、銅戟、銅劍等武器的大量使用,形成了包括遠射、格斗、衛體等進攻性兵器與防護裝備的完全組合。
第二,攻防格斗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為了適應戰爭形式的變化,按陣形隊列進行武術操練,武術操練是當時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效地促進了攻防格斗技術的提高;②把習練搏斗、角力作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大大地促進了徒手搏斗技術的發展;③提倡、鼓勵習射,習射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成為武士的重要標志,極大地促進了射術的發展。
第三,武舞開始分化。武舞既有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娛樂作用,同時也有習武健身的實用性,而且武舞的動作組合是形成武術套路的基礎。在原始社會,武舞與武術是結合為一體的。商、周時期,武舞開始分化,但是舞蹈的藝術性尚未充分發展,舞蹈的實用性仍然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有了對抗形式的比賽。《禮記·王制》記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御。”表明當時已有了以比賽形式出現的技擊運動,并通過對抗方式用“執技論力”“贏股肱”來決勝負,使拳斗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另外,周代的騎射活動普遍開展,而且有體制完備的競賽活動。這種較武競賽不但具有習武健身、寓德于武的意義,而且有豐富的娛樂性,是古代重要的文體活動。
第五,武藝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例如,周代的“六藝”教育,即“禮、樂、射、御、書、數”,前四藝中均有豐富的武藝教育內容。從這些內容中可以看出,武術在奴隸社會已開始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在軍事活動中,而且在其他社會活動中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封建社會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中華武術經過漫長的形成過程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也得到了較全面的發展。這個階段屬于封建社會的早期,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已有較大的發展,文化學術繁榮,戰爭頻繁,并以步戰為主要作戰方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社會尚武之風盛行,武術的形式、內容和功能等得到了較全面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武術的格斗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并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2)武術的社會功能向多樣化演變。戰爭的發展促使質樸單純的軍事武藝演變成了豐富的武術文化。其主要表現是:武術不僅具有適應戰爭需要的實用性,而且具有了表演性、競賽性、娛樂性和健身性,成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3)武術技藝向多樣化發展,陣戰武藝與日常武藝分流。
(4)自覺性武術意識的出現和武術理論的形成。春秋戰國時,人們在較武競技的實踐中,形成了一種公平競爭、崇敬強者、以武藝高低決定社會地位的競技意識,把習武論劍看成是一種“內可活身,外可應變”的修養之道,體現了中華武術的倫理特色。此時出現了一批武術家,在總結武術實戰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出了武術理論,如劍術理論等。武術理論的出現是中華武術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重要標志。
秦、漢、三國時期,武術向競技方向發展并形成流派。秦、漢、三國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政治經濟的相對穩定,為武術與軍事技術分離并向體育競技方向轉化創造了條件。尤其是漢代,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輝煌的時代,在長達百年的與匈奴的戰爭中,漢代對軍事的依賴更直接促進了軍隊和民間對武術的重視。漢代對抗性攻防技術有:手搏、角抵(有了裁判,體育性質較明顯)、短兵對短兵、長短兵對打、空手對器械等。套路技術有單練套路,如“劍舞”“刀舞”“雙戟舞”,還有象形的“沐猴舞”“狗斗舞”等;也有多種形式的對練套路。《三國志·劉封傳》有“武藝氣力過人”的記載。《古今圖書集成·閨奇部列傳》載:“關索妻王氏,精通諸家武藝。”所謂“諸家”,當指不同技術特點的各個流派。由于習武活動的盛行,到了漢代,民間曾涌現不少武術家以及不同技術風格的流派。
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蹈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大擺鴻門宴,宴請劉邦,宴中項莊拔劍起舞想刺殺劉邦,項伯亦拔劍起舞,用身體遮擋劉邦,使項莊無法下手。此外,還有“刀舞”“槊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接近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另外,在漢代,有關武藝理論的著作大量出現,如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就有199篇是武術著作,主要是論述射法、拳法和劍法。由于漢代民間練武活動盛行,出現了許多武術家以及總結武術實踐經驗的理論著作,各有其風格特點,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漢代,刀、劍、角抵、相撲之術東傳日本,這是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對外交流的開始。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戰爭和階級斗爭日益頻繁而尖銳,使得各種武技在相互對抗、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中迅速發展,起到了上承兩漢,下啟隋唐的重要作用,使武術在民間普及,并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隋唐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武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唐朝推行“武學制”,以考試的方法選拔武藝人才,從政策上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練武活動的廣泛開展,使武術納入正規的教育軌道。隋、唐時期,為推動武術的發展,制定了種種的激勵辦法,重視武藝人才的措施,無疑也促進了武術套路技術和攻防格斗技巧的豐富和發展,對后世套路的成熟有著重要的影響。當時文人武人佩劍成風,以舞劍為榮。詩人李白、杜甫青年時皆學過劍術,將軍裴曼的劍術、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被譽為唐代三絕,有人贊美裴曼的劍是“劍舞若游龍,隨風縈且回”,杜甫筆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對公孫氏的劍術做了十分生動的描述,可見武術繁榮之一斑。武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器械的發展促進了武術技術的發展變化。在武器上“廢長興短”“以鐵代銅”,是器械發展的一大轉折。隨著步騎戰的發展,戰場上較長的戟逐漸被淘汰,槍在戰場上被廣泛應用,劍被刀所代替,槍術、刀術、劍術在民間深受歡迎,廣為傳播。
第二,實行武舉制度,推動了武術的發展。用考試的辦法選拔武勇人才,凡有一技之長被選中的,授其獎勵和相應的稱號,如“猛殿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等。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不僅促進了練武活動,而且出現了專職教習武藝的人。
第三,促進了套路技術的新發展。唐代舞樂盛行,武術套路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吸收了舞蹈中的姿勢動作以及手、眼、身法、步等表現形式,大大地豐富了武術套路的結構、布局和演練技巧。
兩宋時期,中國的物質文明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農業技術的新發展、新土地的開墾以及農產量的提高,奠定了宋代經濟繁榮的基礎。城市商業和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出現了以商人為代表的新富人階層,促進了飲食文化、茶文化、建筑和居住文化的發展。傳統的科學技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貨幣流通中紙幣的出現與擴大,火藥及火球投擲器的發明,羅盤針用于航海、造船技術中,以及防水隔艙的發明等,都出現在宋朝,同時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也不能不說是政治上的一大進步。歷史學家們普遍認為: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中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張擇端畫于1126年的《清明上河圖》,形象地再現了北宋鼎盛時期東京的繁華景象。武術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也呈現出勃勃生機。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此時武技在農村及邊遠地區多側重軍事實用性;而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多側重套路,把武術作為表演內容,統稱“百戲”,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的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刀牌”等。“十八般武藝”一詞也出現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此文原意是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也反映了當時的兵器遠不止18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杰。此外,兩宋時期系統地總結了練武經驗,使武術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其代表作有《武經總要》《武經七書》《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武林舊事》等。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武術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主要表現在:古代武術體系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首先是確立了武術的總范圍。明代以前,武藝內容繁雜,包羅萬象。明清之際則對武術理論進行了整理、歸類,明確了武術的總范圍,即統稱為“十八般武藝”,列出了具體內容,并確立了武術的基本技術由三部分構成:武術功法、套路技術和技擊對抗。其次是武術理論的研究有了迅猛發展。這一時期有關武術的著作大量出現,反映了武術的巨大發展,標志著武術的日益成熟,也是武術體系形成的重要標志。在大量的武術著述中,既有武術理論研究,又有具體的武術動作;大量歌訣、動作圖示、動作路線圖出現于書中,為武術的傳授、交流創造了條件,也是研究古代武術的重要文獻。
同時武術流派在這一時期大量涌現,各具特色,著名的少林拳、太極拳、形意拳、南拳等均成型于這個時期。武術與傳統文化中的兵學、哲學、宗教、養生學等相互借鑒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武術的內容。軍事武藝與民間武術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對武術的普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記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綿張短打,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共十六家拳法。”大有百家爭鳴之勢,而且拳名皆以擅長者姓氏命名。明代武術的大發展與明太祖朱元璋重視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開,他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據統計,除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外,重要的專著還有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吳殳的《手臂錄》等。這些武術專著不僅系統地總結了我國歷代積累的武術運動經驗,研究了武術的運動形式、套路技術、攻防格斗技巧和戰術理論,而且融合了優秀傳統文化,從人的整體出發,研究武術運動與人體的內在聯系及其運動規律,從而使武術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清朝統治時期,由于滿清貴族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習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于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加上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的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于世。以地區來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來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來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來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征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清代,武術體育化進程已完成,武術的社會功能向多樣化發展,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審美娛樂等功能與自衛防身功能一樣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以習武健身為主旨的發展趨勢拓寬了武術發展領域,標志著武術的體育性更強。
武術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武術在平時能滿足民眾強健體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壓迫或強暴則成為御強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備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對武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因而促進了武術的傳播與發展,并使我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
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文化思想及西方體育的傳入,社會各界提倡國粹體育的呼聲高漲,中國傳統的武術為國人重新認識。一些以研究武術和開展武術活動為主旨的新興社團紛紛建立。內憂外患中,中華武術開始了反思,武術文化在這一時期開始成熟起來。1909年,霍元甲創建上海精武體育會,把原來主要在農村傳播的武術引入到城市中來,武術的健身作用更加明確。精武體育會的成立得到了當時中國工商界、文化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1919年孫中山先生為《精武本紀》作序,他在序中更進一步闡述了技擊的重要,就是要喚起人民重視技擊術,參加技擊運動,以達到強國健身的目的。
民國時期,由于軍閥割據,戰爭頻繁,政局動蕩,武術的發展受到了影響,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個時期,武術的健身作用更加明確,武術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例如,上海有“精武體育會”“中華武士會”等30多家武術會、社,北京有“北京體育研究社”“中華尚武學社”等25家武術會、社,天津有“中華武術會”“道德武術研究會”等10多家武術會、社。其他大中城市同樣建立了一些武術會、社,各省、市、縣也相繼建立了不少國術館。武術組織的廣泛建立,促進了武術運動的發展和普及。這個時期的武術體育化也有了新的發展,各拳種不僅注重強身健體的鍛煉效果,而且相繼舉辦武術運動會。1923年4月,馬良、唐豪、許禹生等人聯合發起,在上海舉辦中華全國武術運動大會,進行武術觀摩交流。嚴格來講,這只是武術的交流表演,卻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次武術單項運動會。參賽的有精武體育會、北京體育研究社等20多個單位,運動員有400余名。這次武術運動會采用了近代體育競賽形式,一改過去傳統武術街頭表演、廟會獻技的形式,是傳統武術向競技體育發展的開端。1929年舉行的第三屆全國運動會,首次把武術套路列為表演項目。1933年武術正式被列為全國綜合性運動會競賽項目。1936年1月,中央國術館和國立體育專科學校組成南洋旅行團赴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進行了65場武術表演。1936年,中國體育協會選派國術表演隊為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進行了表演,并應邀到法蘭克福和慕尼黑等地進行表演。
(四)社會主義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武術得以新生。武術和武術家的地位提高,武術的糟粕被剔除,武術的不足也得到了補充,今日的中華武術正在向規范化、科學化大步邁進。國家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匯演,還在體育學院及高等院校開設武術專業和武術選修,并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吸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級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為了弘揚武術這一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發展體育運動,全國各地都建立了武術協會,吸引武術愛好者前去習武健身,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了長足發展。國家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的體育競賽項目,使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結構布局、質量和難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突破,武術技術的規范化和理論的科學化日趨完善。
1949年10月,國務院批準籌備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在預備會上提出開展武術運動。1950年,全國體商總會在北京召開了武術工作座談會,把武術提到體育工作的議事日程上。在賀龍同志“發掘、整理、提高、推廣”的方針指引下,1952年冬,武術被列為推廣項目。同年,設立了民族形式體育運動委員。1953年11月2日至12日,在天津舉行了第一次全國民族形式的體育表演和競賽大會,赴京武術表演團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做了精彩表演。朱德同志說:“要珍視祖國幾千年的傳統。”1954年,各地體育院、系,把武術列為正式課程,唐豪等主持武術史料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10多輯《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1955年,國家體委在運動司下設武術科,專門負責武術工作。之后,又將武術科升為武術處,負責貫徹執行國家對武術的方針、政策,落實武術的普及、推廣和組織競賽等工作,并指導各地開展群眾性武術活動。1957年,武術被正式列為國家競賽項目。1958年9月在北京成立了中華武術協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成立了武術協會,從組織上保證了武術工作的開展。1959年頒布的《武術競賽規則》,使武術競賽走上了正規化。現在既有正規的全國武術錦標賽、全國武術散手錦標賽、全國太極(拳、劍、推手)比賽、全國武術交流大會、全國青少年“武術杯”比賽,也有贊助性的“武術之鄉”武術比賽、民間武術館(社)及各種形式的武術節、武術比賽等,還有國際性、區域性的武術錦標賽、邀請賽等。此外,企事業單位或基層的武術比賽也十分活躍。這些比賽有力地推動了武術事業的發展,大大地促進了群眾性武術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術作為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得到了重視。1961年,教育部頒布的我國第一部全國統一使用的大、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把武術作為重要內容之一。1963年出版的全國中、小學體育教材,把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1993年國家體委群體司會同教育部門,在《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中增加了武術內容的試點工作,先后在北京、河北、山西、陜西、江西等省、市的一些中小學進行了試點。30多年來,中小學武術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普通高校的武術教育不僅較好地完成了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而且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高校成立了武術協會或武術學會,組織師生開展群眾性的武術活動、比賽和學術研究,有效地促使高校武術教學從單一的課堂教學走向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大學武術教育途徑,有力地推動了普通高校武術活動的開展。
1981年,繼中國內地第一本武術類雜志《武林》面世后,《武術健身》也隨之出刊,1982年到1984年間,《中華武術》《武魂》《武當》《少林與太極》《精武》等一批武術專業刊物如雨后春筍相繼問世,這些刊物對武術的理論與技術研究、經驗交流、信息傳播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為了加強武術科研工作的領導,1986年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國家體委)成立了武術研究院。此后,在武術研究院的引領下,國內新編了如《四十二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初級長拳》《少年長拳》等一批武術套路,編著了《中華武術大辭典》《中華武術史》《中國散手》《太極拳運動》《全國武術訓練教材》等一批武術教材,與此同時,出版了大量的武術類期刊和專著,如《中華武術拳械錄》《武術學概論》《中國查拳》《搏擊》等等。這些武術著作的出版,是武術趨于成熟和完善的標志。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1982年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穩步地把武術推向世界。按照這一方針,1984年4月22日至25日舉辦了武漢國際太極拳邀請賽。有日本、美國、加拿大、危地馬拉、法國、新加坡、中國等18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名男、女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和表演。這是我國第一次舉辦的國際性單項武術比賽。它不僅推動了太極拳運動的發展,增進了各國運動員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而且為武術走向世界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1985年8月22日至26日,在西安舉行了由法國、菲律賓、加拿大、美國、摩洛哥、日本、泰國、新加坡、西班牙、中國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89名男、女運動員參加的第一屆國際武術邀請賽,比利時、意大利、波蘭三國的代表到會觀摩,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舉辦的武術國際邀請賽。在這之前,在南京也舉辦過一次國際武術邀請賽。這些不僅是武術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驟,也是促進國內武術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為了適應武術科學研究工作的需要,1987年6月,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學分會在北京成立。隨后,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也相繼成立了武術學會。各種類型的基層武術研究會、研究所也陸續建立,形成了一支技術力量雄厚的科研隊伍,有力地推動了武術科研的發展。武術學分會舉辦多種多樣的武術學術活動,促進了武術科學研究的發展。近年來,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和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學分會,聯合舉辦了多次大型的全國和國際學術活動,先后選編了《1988年中國國際武術節論文選》《武術科學探秘》《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論文報告會論文選編》等。同時,地方性學術活動也十分活躍。通過這些學術活動的開展,拓寬了武術科學研究的領域和途徑,對武術的基本概念、歷史演變、哲學基礎、生理機制、技術原理、養生思想等進行了多視角、多側面的探討,既有縱深發展的單學科研究,又有相關學科交叉融會的橫向研究;既有基礎理論研究,又有實際應用研究,大大地促進了武術的理論化和科學化。
1990年,在北京亞運會上,武術被定為正式比賽項目,展現了它的雄姿。同時,為了適應國內外武術發展的需要,1994年國家體育總局成立了國家體委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對武術運動的普及、提高及向外推廣工作起了規范指導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武術學術思想的不斷深化,一些武術專家和學者站在整體建設的高度,將武術作為一個系統的科學,從多角度、多學科方向探討其內部深層次的本質、學科體系以及武術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將武術視為一種文化,視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對武術進行跨學科的科學研究,使武術成為與體育學科并行研究的較為寬泛的新興學科;對武術理論和技術體系框架進行了專題研討,發表了一些相關論文。
隨著武術逐步推向世界,在國際國內的地位不斷提高,武術也漸漸為世人所尊重。1996年,國務院學位辦通過論證投票,在上海體育學院設立了第一個武術理論與方法的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武術的學科地位步入了高等學府的博士學科行列,我國的武術人才培養也上了一個臺階。一大批民族傳統體育學碩士研究生和數十名博士研究生,加入到武術科研隊伍中來,壯大了武術科研隊伍。在廣大武術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大批科研成果相繼問世。《武術理論基礎》《全國武術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中華武術史》《武術學概論》《中華武術文化概論》《中華武術歷史與文化》《中華武術與傳統文化》《武術科學研究》《中華武術實用大全》等著作的出版發行,標志著武術學科的理論體系不斷完善。近年來,我國曾先后派人到五大洲60多個國家進行武術表演和交流,目前中華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華武術協會”,芝加哥、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在國際上,武術熱方興未艾,“功夫”“少林”“太極”“武術”的漢語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
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又一歷史性突破。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后,國際武聯立刻啟動了“入奧”工作,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上進行武術比賽。中華武術終于可以出現在奧運賽場上,向更多的人展示中華武術傳統文化的魅力。
源遠流長的中華武術在它的發展演進過程中,始終充滿著人民的智慧,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武術作為國術、文化瑰寶,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讓全世界愛好中華武術的人們都來分享中華民族的這一寶貴文化遺產,使之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第二節 武術的特點和分類
武術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運動規律,它以獨特的技術風格和多方面的社會功能享譽于世。
一、武術的特點
(一)剛柔并濟
武術運動經過幾千年的實踐,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它的動作和套路編排既具有搏擊的剛勇,又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加之單人練、雙人練、多人練、集體演練等多種形式,使武術表演一向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這其中除了它的剛陽之氣給人以奮發向上的激勵之外,還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同時各種拳又有不同的風格特色,有的以蒼勁挺拔著稱,有的以瀟灑英武取勝,有的以敏捷活潑見長,有的身手柔韌而舒展,可以從形態和精神兩方面給人以美感,從而體現出武術運動獨具特色的藝術性。中國武術拳法講究:“剛則折,柔則亡,不剛不柔,拳中之法”,充分說明了剛柔相濟的辯證關系及其作用。“所謂剛,主要指的是堅硬、強悍、干脆、果斷。所謂柔,主要是指柔韌、纏綿、順手不悖、不丟不頂、不及不離。剛者為陽,柔者為陰,剛柔既相互對立,又相依共存而不分,故無剛則柔不存,無柔則剛不立。”②在武術運動中,若重柔而輕剛,必過柔而不堅,過弱而不悍,過軟而不硬,從而缺乏雄悍之勁力而成為舞蹈式軟拳;若重剛而輕柔,勢必僵而不化,呆而不活,滯而不靈,從而成為僵死易折之病態,豈能克敵制勝?所以須有剛有柔,剛柔相濟,方能“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技巧乃出,制勝于人。比如陳式太極拳講究“顯剛隱柔”,楊、吳、孫、武式太極拳以柔為主,柔中寓剛;還有形意、八卦的出掌要求微屈,剛中有柔,勁以曲蓄而有余。長拳則是剛柔相濟,講究寸勁中由柔轉剛,從而體現出“唯剛柔相推,始能變化,實為攻防之根蒂,生克為化之玄機”。③
(二)具有攻防技擊性
武術是由人的技擊自衛術發展而成,技擊特點是它技術上最主要的特點,武術在它流傳的過程中始終保持這個特點,圍繞這個特點發展并全面體現這個特點。武術的技擊性是武術的精髓與魅力,也是武術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重要標志。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項目和戰斗手段,與古代軍事斗爭緊密相連,體現了它的軍事價值。由于古代武術直接為戰爭服務,因此,受兵法學的影響較深,技擊性是顯而易見的。劇烈的軍事斗爭促進了多種攻防技能的發展與提高,所謂“十八般武藝”就是用來形容古代兵器之多和攻防格斗技術多樣化的。武術不僅有對抗性練習,還有套路練習;不僅有單人練習,還有雙人和多人練習,且拳種豐富,器械多樣,匯集了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使用不同器械進行攻防技擊的技術,這是任何其他的體育項目所無法比擬的。武術正是具備了這樣的特點,有此本質屬性,才得以區別于其他的體育項目。以冷兵器為主要兵器的時代,武術的技術來源于技擊實踐,經過不斷的加工、提高,然后再用于技擊實踐,是歷史上武術發展的基本線索。隨著火器的逐步發展,武術的直接技擊價值逐步減小,雖然如此,但武術仍然保持了技擊這個技術特點,在近代各拳種中不僅在技術上仍體現了各種技擊方法的做法和力法,并且在各自的拳理中也反復強調技擊的理論,無一例外。如太極拳這種輕靈舒緩的拳種,其動作和傳世的拳譜也都充分體現了武術的這一基本特點,并且發展了獨特的技擊對抗性的推手運動。武術的技擊特點使武術形成了它自己完整的技術體系,即包括套路練習和對抗性練習以及相關的訓練方法。這個特點還是決定武術動作規格的基本依據,武術用力的方法講究剛柔并濟同樣是由其技擊特點所決定的。清吳殳在《手臂錄》中說“攻為陽,守為陰”,一般說來攻時奮力突進,力法主剛:守時隨人而動,力法主柔,且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時剛中有柔,守時柔中有剛,剛柔相濟,不可偏廢,是各拳種共同的要求。雖然今天武術的技擊價值已不能和冷兵器時代同日而語,隨著競技武術技術的發展,武術套路技擊特點也有所淡化,但技擊特點仍將作為武術技術最基本的特點而長期存在。今天,武術作為體育運動中的一個項目,技法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而且將技擊性寓于搏斗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武術散打是訓練技擊性的主要手段。即使是套路運動,其中的劈、刺等動作,既是對抗運動的主要動作,也是套路運動的主要內容。
(三)具有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練功方法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來體現。所謂內,是指心、神、意、氣等內在的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動;所謂外,是指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體活動。武術套路都十分強調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周身一體,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例如,查拳強調“精氣神”;華拳強調“心動形隨,意發神傳”;太極拳強調“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強調“內三合,外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外三合;南拳強調“內練心神意氣膽,外練手眼身腰馬”,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煉身心。這一特點反映了中華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影響和滲透,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四)注重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是和諧,這一原則和認為宇宙是一個和諧的整體的世界觀及重和諧的思維方式一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決定了中西文化的基本差異。重和諧的思想就是希望達到人己物我的和諧,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的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統一。由于注重人與社會的和諧,所以習武者尚武而不隨意用武,在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時講究先禮后兵,遵循《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注重個人身心動作的和諧,強調“內三合”和“外三合”。關于內外相合的理論在武術不同拳種中或直接論及或間接提到,可以認為它是中國各拳種的一個共同要求。武術所強調的“合”,其實質就是協調、和諧。所以武術的“合”并不僅是動作上下內外協調的技術要領和要求,更是武術的一種重要理論,是由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的價值觀所決定的。
(五)以套路運動為主
武術套路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原始狀態下的巫、武、舞文化發展相互交融,為武術套路的形成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宋代的“打套子”,可能是接近于武術套路的表現形式。元代實行種族統治,科舉規模很小,文士、武士地位低下,大批漢族知識分子仕路無望,走上了和民間藝人結合的道路,促進了元代雜劇的興盛,這對武術套路的出現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武術套路運動成立于明代。程宗猷《單刀法選》云:“以前刀法,著著皆是臨敵實用,茍不以成路刀勢,習演精熟,則持刀運用,進退跳躍,環轉之法不盡。隨云著著實用,又恐臨敵掣肘。故總列成路刀法一圖……以便演習者觀覽。”在他的著作中,還詳細地繪有刀、棍等武術套路演練的步法線路圖,是至今所見的最早的武術套路圖譜。
武術套路的出現與形成,是武術文化形態最終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武術套路的存在,也是中華武術區別于其他民族武技的重要特征之一。
縱觀中華武術,武術其實一直循著搏殺格斗和隱技擊于演練的套路運動這兩種形式向前發展。古代以前者為主,近代以后者為主。套路是由若干單個動作,按照一定的順序恰當地連接而成。拳種不同,風格各異,套路的長短也不盡相同,并有單練、對練和集體表演套路之分。但無論何種套路,其共同的特點是以踢、打、摔、拿、劈、刺等擊技動作為主,并結合各種步型、步法、跳躍、平衡、旋轉等多種動作構成。任何一種套路都要求動作連貫,往返多變,閃展騰挪,起伏轉折,跌撲滾翻,節奏鮮明,特點突出。
從武術套路的表現形式看,套路演練是一種高度程式化的運動形式。數千年來,武術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是在一個自成體系的文化區域里存在、發展的,各種文化相互之間也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與滲透。武術曾給予其他文化以影響,反過來,這些文化內容也在武術文化形態中打下它們的烙印。以道教對于武術,可以說對“道”的追求是武術套路產生的思想基礎。中國人追求道,而道有原則、方法、方式、路數之義,這種對道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對程式化的追求,從武術技術表現來說則為武術的套路產生提供了思想基礎。另外,崇禮是武術套路產生的倫理道德基礎。中國人崇尚“禮”,禮是指某一個時期的典章制度,也包括人們的行為規范、規矩、儀節,它影響到中國人的政治、倫理、道德、禮儀、民俗和人們的生活習慣,進而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孔孟儒學始終是社會思想的主流與正統,延續數千年,受此影響,上到國家大典,下至百姓生活都要合乎的“禮”的規范和程序,使人們的一舉一動高度程式化,這也極大地促成了武術表現的套路運動形式。最后,中國人重視傳承,尊師敬祖,而程式化的套路又便于傳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武術套路的發展和延續。
(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同的拳術和器械有著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功量。它不受年齡、性別、體質、時間、季節、場地和器材的限制,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以及個人的愛好來選擇合適的項目進行鍛煉,這就使武術運動具有了廣泛的適應性和群眾性。
二、武術的分類
武術的分類,素有不同方法,早在戰國時代的《司馬法》中,就有“長兵”“短兵”的分法,并以兵器的長短,確定其戰術的要求,“長兵以衛,短兵以守”。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介紹當時流行的拳法時,有長拳、短打的說法;介紹拳技時則使用了打(張伯敬之打)、踢(李半天之腿)、跌(千跌張之跌)、拿(鷹爪王之拿)四種技法的概念。清初黃宗羲又提出了內家拳、外家拳的分類概念。為了說明南方與北方武術的特點,也有“南拳、北腿”的俗諺,但這一切都是不準確的。武術發展至今,內容極為豐富,流派之多不勝枚舉,其產生、發展的武術運動可謂根深葉茂,內容豐富而且分類方式很多。本節采用以下兩種分類方式。
(一)按運動形式的分類
按運動形式的分類,可將武術分為功法運動、套路運動以及搏斗運動三大類。
1. 功法運動
功法運動是指以單個武術動作作為主體進行練習,以達到增強專項體能或健體目的的運動。它包括內功(內養功)、外功(外壯功)、輕功(彈跳)、柔功、硬功(擊打和抗擊打)等,既是套路運動和搏斗運動的基礎,又是極好的鍛煉方法。例如,習渾圓樁可以調心、調身、調息,站馬步樁可以增強腿力等。武術界亦廣泛流傳有“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的說法。
(1)內功。內功又稱“內壯功”或“富力強身功”,是一種動靜功結合的導引法,主要通過意守、以息運氣、呼吸鍛煉等方法,以增強內氣而產生祛病強身等功效。太極內功原系太極拳的內煉功,早先在武術界流傳,以增強技擊能力為主要目的。《太極拳法實踐》一書曾有“其專至鍛煉臟腑、神經、感覺,所謂精氣神者為內功”之說。內壯功有很多具體的練習功法,從鍛煉的形式與方法上看,大致有靜臥、靜坐、站樁和鼎樁四種方法。
(2)外功。外功又稱“外壯功”,所謂外功者,是指專練剛勁,通過專門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使身體具有比常人較強的抗擊打、摔跌、磕碰的能力,以達到強筋骨、壯體魄之功效的功夫運動。如傳統的鷹爪功、金剛指、鐵砂掌、打千層紙以及各種排打功等,都屬于外壯功。外壯功一般與內壯功結合進行修煉,即所謂的“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3)輕功。輕功又稱“彈跳功”,泛指通過各種專門的練習方法和手段,以達到增強彈跳能力而蹦得高、跳得遠之功效的功法運動。至于輕功能使人變得“身輕如燕”以至可以“飛檐走壁”的傳說,缺乏科學根據,并不可信。
(4)柔功。柔功泛指通過各種專門的練習方法和手段,以達到提高肢體關節活動幅度和肌肉伸展性能的功法運動。例如武術基本功中的各種壓腿、搬腿、撕腿、劈叉腿、下橋、壓肩等,都屬于柔功。
(5)硬功。硬功即為過硬的本領;扎實熟練的功夫。硬功靠苦練,在武術中,硬功是指習武者經過專門的系統訓練,使身體各部位練出具有比一般人強得多的抗擠壓、抗擊打、耐摔跌的能力,是經過長期極限運動累積的絕活。硬功需“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方能成功。硬功與絕活常相提并論。硬功如用在其他領域,則可解釋為超凡的本領,引用范圍較廣。古往今來,擁有不凡的硬功技能者才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在傳統的功法運動中,前人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某些功法一直延續至今,如“排打功”“沙包功”“木人樁功”等,仍是提高武術專項技能的有效訓練方法與手段。有些功法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揮過作用,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已被新的方法和器械所取代,如“石鎖功” “石荸薺功”等。有些功法是否科學合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如“金鐘罩” “鐵襠功”等。另外,有些功法純屬玄虛不實,帶有迷信色彩,應予擯棄,如“刀槍不入”“飛檐走壁”“隔山打牛”等。
2. 套路運動
套路運動是指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攻守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成的整套練習形式。從運動形式來看,武術套路以單人演練程式化的固定動作為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