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微觀經濟學教材。全書的主要內容不僅包括消費理論、生產和成本理論、供求理論、廠商價格與產量決策理論、市場失靈和政府干預理論等微觀經濟領域的基本理論,還涵蓋了最近幾年來的理論發展,如博弈論和競爭者分析、行業與競爭者分析、自由交換市場的效率等內容。
本書的主要特色包括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了大量資料、學用結合。
本書可作為普通本科及高職高專院校經濟學、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教材,也可以作為政府公務員、企業管理者了解經濟學知識的參考用書。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準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收獲,并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的效用或滿足。
本書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微觀經濟的各種理論。
前 言
微觀經濟學講的是廠商理論和消費者行為理論。學習微觀經濟學的好處就是能夠用廠商理論和消費者行為理論去判斷在微觀市場結構中,各個主體應該怎樣進行經濟決策。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準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并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
本書全面系統地分析了微觀經濟的各種理論。全書共分為15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1章介紹了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2~7章介紹了消費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生產理論、供求理論、分配理論、市場理論等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第8~10章介紹了不完全競爭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理論、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和收入分配理論;
第11章對新型的博弈論進行了深入剖析;
第12章至第13章對競爭者分析以及行業與競爭者分析進行了闡述;
第14章至第15章對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自由交換市場的效率等內容進行了介紹。
本書由河北聯合大學的任偉、王廣鳳老師編著,其中第2、4、5、7~10、14、15章由任偉老師編寫,第1、3、6、11~13章由王廣鳳老師編寫。參與本書編寫工作的還有張冠英、袁偉、劉寶成、任文營、張勇毅、鄭尹、王衛軍、張靜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歡迎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第1章導論1
1.1經濟學的基本概念1
1.1.1稀缺性1
1.1.2人類欲望的無限性3
1.1.3機會成本3
1.1.4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5
1.1.5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假設5
1.2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6
1.2.1微觀經濟學的主要內容6
1.2.2經濟體制8
1.3經濟學的研究方法9
1.3.1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9
1.3.2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10
1.3.3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11
1.3.4經濟模型11
1.4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史12
1.4.1現代西方經濟學發展的
歷史淵源12
1.4.2近、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
發展歷史上的6次革命15
1.4.3現代西方經濟學各流派的
形成和發展17
1.5習題18
第2章消費理論22
2.1效用理論22
2.1.1效用22
2.1.2效用評價23
2.2邊際效用分析24
2.2.1總效用與邊際效用24
2.2.2邊際效用遞減規律26
2.2.3消費者剩余27
2.2.4消費者均衡29
2.3無差異曲線分析33
2.3.1無差異曲線33
2.3.2商品的邊際替代率36
2.3.3消費者預算線38
2.3.4消費者均衡41
2.4需求曲線的推導43
2.4.1價格-消費曲線43
2.4.2消費者的需求曲線44
2.5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45
2.5.1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含義45
2.5.2正常商品的替代效應與
收入效應46
2.5.3低檔商品與吉芬商品的替代
效應與收入效應46
2.5.4案例分析:直接房貼與間接
房貼47
2.6不確定性與風險48
2.6.1不確定性48
2.6.2不確定性和彩票48
2.6.3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49
2.7習題53
第3章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55
3.1一般均衡理論55
3.1.1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55
3.1.2一般均衡狀態的存在性57
3.1.3完全競爭條件下一般均衡的
實現過程61
3.2帕累托效率61
3.2.1效率高低的判斷62
3.2.2交換的帕累托最優63
3.2.3生產的帕累托最優67
3.2.4交換和生產的帕累托最優68
3.2.5完全競爭的效率70
3.3社會福利理論71
3.3.1效用可能性曲線72
3.3.2社會福利函數74
3.3.3社會福利最大化75
3.3.4阿羅不可能定理76
3.4習題77
第4章生產理論80
4.1生產與生產函數80
4.1.1概述80
4.1.2短期與長期81
4.1.3技術系數82
4.2短期生產函數82
4.2.1總產量、平均產量和
邊際產量83
4.2.2邊際收益遞減規律84
4.2.3一種生產要素的合理
投入區域86
4.3長期生產函數87
4.3.1等產量線87
4.3.2等成本線89
4.3.3兩種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91
4.3.4規模經濟93
4.4習題96
第5章供求理論100
5.1需求理論100
5.1.1需求的含義100
5.1.2需求的表示100
5.1.3需求的影響因素102
5.1.4需求定理103
5.1.5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
的變動104
5.2供給理論105
5.2.1供給的含義105
5.2.2供給的表示105
5.2.3供給的影響因素106
5.2.4供給定理107
5.2.5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108
5.3均衡價格理論109
5.3.1均衡價格的含義109
5.3.2均衡價格的形成及決定方法110
5.3.3均衡價格的變動與供求理論111
5.3.4均衡價格的應用115
5.4彈性理論116
5.4.1彈性及其表示116
5.4.2需求彈性117
5.4.3供給彈性124
5.4.4稅收歸宿問題的經濟學
解釋126
5.5習題129
第6章分配理論131
6.1生產要素的需求與供給131
6.1.1生產要素的需求131
6.1.2生產要素的供給133
6.2工資理論140
6.2.1完全競爭市場上工資
的決定140
6.2.2不完全競爭市場上工資
的決定143
6.3利息理論146
6.3.1利息理論概述146
6.3.2利息率的確定147
6.3.3利息在經濟中的作用148
6.4地租理論148
6.4.1地租的性質149
6.4.2地租的確定149
6.5利潤理論150
6.5.1正常利潤150
6.5.2超額利潤151
6.5.3利潤在經濟中的作用152
6.6社會收入分配與分配政策152
6.6.1洛倫茲曲線與基尼系數152
6.6.2平等與效率:一個永恒
的矛盾154
6.7習題154
第7章市場理論157
7.1完全競爭市場157
7.1.1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157
7.1.2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158
7.1.3完全競爭廠商的收益曲線159
7.1.4完全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160
7.1.5生產者剩余163
7.1.6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164
7.2壟斷市場167
7.2.1壟斷市場的特征及成因167
7.2.2壟斷廠商的需求曲線和
收益曲線168
7.2.3完全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169
7.2.4完全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171
7.2.5完全壟斷廠商的供給曲線172
7.2.6價格歧視173
7.3壟斷競爭市場178
7.3.1壟斷競爭市場的特征178
7.3.2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
與收益曲線179
7.4習題184
第8章不完全競爭市場187
8.1不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和收益187
8.1.1不完全競爭廠商面對的
需求曲線187
8.1.2不完全競爭廠商的總收益187
8.1.3不完全競爭廠商的平均收益188
8.1.4不完全競爭廠商的邊際收益188
8.1.5不完全競爭廠商的供給曲線189
8.2完全壟斷市場190
8.2.1壟斷廠商的短期均衡191
8.2.2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194
8.2.3價格歧視195
8.3壟斷競爭市場198
8.3.1壟斷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198
8.3.2壟斷競爭廠商的短期均衡200
8.3.3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201
8.3.4壟斷競爭市場的非價格競爭203
8.3.5幾種市場的經濟效率比較204
8.4寡頭壟斷市場205
8.4.1古諾模型206
8.4.2斯威齊模型207
8.4.3寡頭間的勾結與競爭209
8.5習題210
第9章生產要素市場理論213
9.1要素市場的廠商均衡214
9.1.1邊際要素成本214
9.1.2邊際收益產品216
9.1.3要素市場上廠商的決策原則217
9.1.4要素市場上的廠商均衡217
9.2地租和工資的確定219
9.2.1地租理論220
9.2.2工資理論221
9.2.3工資差別和工資激勵225
9.3利息和利潤理論227
9.3.1利息理論227
9.3.2利潤理論229
9.4收入平等與分析政策232
9.4.1收入分配不平等232
9.4.2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233
9.4.3收入分配政策234
9.5習題235
第10章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和
收入分配理論238
10.1生產要素的價格與收入分配理論239
10.1.1生產要素的需求239
10.1.2邊際生產力理論240
10.2生產要素的需求函數241
10.2.1完全競爭廠商使用生產
要素的原則241
10.2.2產品市場完全競爭條件下
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242
10.2.3產品市場非完全競爭條件下
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244
10.3生產要素的供給與要素價格
的決定247
10.3.1要素市場完全競爭條件下
要素的供給與價格決定247
10.3.2要素市場非完全競爭條件下
的要素供給與價格決定250
10.4工資、地租、利息和利潤理論251
10.4.1工資理論251
10.4.2地租理論253
10.4.3利息和利潤理論255
10.5習題258
第11章博弈論259
11.1博弈論和博弈簡介259
11.1.1博弈論的基本知識259
11.1.2占優策略、劣策略和
納什均衡260
11.2寡頭壟斷廠商的靜態競爭模型261
11.2.1產量決策261
11.2.2價格決策264
11.2.3產品決策265
11.3寡頭壟斷企業的動態博弈模型267
11.4習題269
第12章競爭者分析271
12.1市場競爭者識別271
12.1.1影響競爭的5種力量271
12.1.2識別競爭的方法273
12.2市場競爭者分析與選擇275
12.2.1分析競爭者戰略與目標275
12.2.2分析競爭者的優劣勢276
12.2.3判斷競爭者的反應模式276
12.3市場競爭的基本戰略277
12.3.1市場領先者戰略277
12.3.2市場挑戰者戰略279
12.3.3市場追隨者戰略280
12.3.4市場補缺者戰略281
12.4習題282
第13章行業與競爭者分析283
13.1行業特點及競爭分析283
13.1.1行業的概念283
13.1.2行業特點及其分析283
13.1.3影響行業競爭格局的力量287
13.2競爭者分析292
13.2.1競爭者類型292
13.2.2競爭者戰略分析294
13.3競爭與合作戰略296
13.3.1基本競爭戰略296
13.3.2合作聯盟戰略300
13.3.3不同競爭地位的
競爭者戰略302
13.4習題308
第14章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309
14.1壟斷與反壟斷政策309
14.1.1壟斷與低效率309
14.1.2反壟斷政策310
14.1.3對自然壟斷的管制311
14.2外部效應與政府管理312
14.2.1外部效應312
14.2.2外部效應對資源配置
的影響313
14.2.3政府解決外部效應的政策314
14.2.4產權理論與科斯定理314
14.3公共產品與公共選擇理論315
14.3.1公共產品316
14.3.2公共產品與市場失靈316
14.3.3公共選擇理論317
14.4信息經濟學318
14.4.1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318
14.4.2檸檬市場和逆向選擇319
14.4.3道德風險319
14.4.4信號顯示320
14.4.5委托-代理問題321
14.5習題322
第15章自由交換市場的效率323
15.1經濟福利的度量323
15.1.1支付意愿與消費者剩余323
15.1.2成本與生產者剩余324
15.1.3市場效率325
15.2價格管制對福利的影響327
15.2.1最高價格限制的影響327
15.2.2最低價格限制的影響328
15.3稅收對福利的影響329
15.3.1向賣者征稅330
15.3.2向買者征稅331
15.3.3稅收對福利的影響331
15.4國際貿易對福利的影響333
15.4.1出口的得失333
15.4.2進口的得失334
15.5習題334
參考文獻336
第1章 導 論
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來自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需要,經濟學尤其如此。經濟活動是人類最重要、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之一,人們在生產消費的過程中都會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在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和回答中,經濟學也就產生了。經濟學家將人類在經濟活動中遭遇的多種問題概括為3個基本方面:生產什么(what)?如何生產(how)?為誰生產(for whom)?一切經濟學分析均圍繞這3個方面問題展開。
1.1 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經濟學?簡單來說,經濟學就是研究人們選擇(choice)行為的理論。更明確地說,經濟學研究的是個人、企業和政府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如何進行選擇以及這種選擇對社會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
1.1.1 稀缺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選擇。上街購衣服,人們要選擇進哪一家商店;進了喜愛的商店后,人們又要在不同的品牌、款式、面料中進行選擇。購買房屋時,人們要選擇房屋的房型、大小、環境和地段;在選擇好滿意的房屋后,人們又要在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款以及分期付款的期限中進行選擇;中學畢業后,人們要選擇進哪一所大學;大學畢業后,人們又要選擇是找工作還是繼續深造。企業和政府也是一樣,企業在促銷時,要選擇是降價還是打廣告;政府在平衡預算時,要選擇是增稅還是發行國債。可以說,我們的社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選擇,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的選擇中度過的。
那么,人們為什么要進行選擇?經濟學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資源的稀缺性。在任何一個時代或任何一個地區,相對于人們消費盡可能多的商品和服務的愿望,資源總是稀缺的,人們的欲望總是超過實際的生產能力。每一個經濟都面臨著資源稀缺性的問題。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到數字化的今天,從人均年收入不足 300美元的貧窮國家到人均年收入超過 3 萬美元的富裕經濟體,資源稀缺性問題始終存在。在此需要對經濟學中特有的概念"稀缺性"做說明。
"稀缺"(scarcity)并不是指資源在絕對數量上的多寡,而是指相對于人們無限多樣、不斷上升的需要來說,用以滿足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資源是相對不足的。同時,在既定的技術條件下,可利用的資源是相對不足、有限的。有用的資源既包括土地、礦藏、森林、水這樣的自然資源,也包括人力資源--勞動力以及體現在勞動力身上的知識和技能,還包括由上述原始生產要素生產出來的,又再用于生產過程的資本物品(capital goods),如機器、設備等。
【案例分析】
稀缺與充裕:天下真有免費的午餐嗎
現實世界中,人們一直在面對著稀缺性的問題,那么,天下所有的物品或服務都是稀缺的嗎?難道就沒有非常充裕的物品嗎?
首先,要明白"充裕"是什么意思。從經濟意義上看,"充裕"是說某種東西在價格為零時其供給大于需求。換言之,即使這種東西是免費的,也不會有短缺。進一步說,在供應這種東西時,必須沒有機會成本。例如,如果政府向病人免費提供保健,那么,從經濟意義上說,它仍然是稀缺的,因為對政府來說,這是有成本的(因為納稅人是有成本的)。
現實中,有兩種東西也許是充裕的,那就是空氣和水。
先說空氣。從某種意義上說,空氣是充裕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大部分時間里,呼吸空氣不會有短缺。但是,如果說空氣是干凈的、無污染的空氣,那么,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它可能就是稀缺的。在這些情況下,資源不得不用來制造可利用的空氣。如果城市有污染或住在工廠附近,就要花錢凈化空氣。居民也許不花錢(凈化的空氣對"消費者"來說是免費的),但納稅人或企業(及其顧客)要花錢。另一個例子是為了凈化建筑物內的空氣而不得不安裝排氣扇。即使你生活在一個沒有污染的地方,你可能為遷移到這個無污染的地方而花費了一筆錢。可見,獲得清潔的空氣也有機會成本。
再看看水的情況。水是不是充裕的也取決于你生活在哪里,還取決于水用于干什么。在降雨量大的國家或地區,用來澆地的水是充裕的,而在干旱的國家或地區,灌溉水就要花錢。飲用水不是充裕的,因為要建水庫,還要鋪設管道送水,使水凈化,用泵抽水。
在資源稀缺的條件下,人們不可能隨心所欲地生產,也不可能隨心所欲地消費,稀缺性就要求人們做出選擇。當問一個小孩要冰激凌還是巧克力時,他可能會說:"我兩個都要。"在經濟學中,這樣的回答是不允許的,人們必須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做出選擇。對社會來說,稀缺性體現在生產資源的相對不足。社會在既定的資源條件下,不僅要在不同商品的生產中進行選擇,還要在消費和投資間做出選擇。對個人來講,稀缺性體現在消費資源(收入)的相對不足。個人在一定的收入條件下不僅要在不同商品的消費中進行選擇,還要在消費和儲蓄間做出選擇。美國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是世界首富,他的個人財產2004年高達500億美元,相當于像秘魯這樣中等國家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真正的"富可敵國"。對他來講,收入似乎不存在稀缺問題。但是,至少有一種資源對比爾·蓋茨來說是稀缺的,那就是時間,一天只有24小時。比爾·蓋茨當然也希望盡可能多地享受閑暇和家庭生活,但為了保證其微軟帝國在世界軟件行業的領導地位,他又要努力工作,因此他不得不將時間在工作與閑暇之間進行分配。
總之,資源的稀缺性是一切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人們不可能擁有無窮無盡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物質資源,也不可能擁有無限的時間來享受和利用這些資源,稀缺性始終要求人們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而選擇意味著"取舍"(trade-off),這正是經濟學產生的根源。
1.1.2 人類欲望的無限性
所謂欲望,經濟學上是指人對生活資料和服務的不間斷的需要,是人們的一種心理感受。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欲望(需要)可以分成5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和保障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如愛情、歸屬感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人首先需要空氣、食物和水以維持生命,也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家和屬于自己的空間。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后,人就會產生一個更高層次的需要:更高層次的家居環境、交通便利、高雅的娛樂享受和更全面的教育,需要感情的交流、追求真摯的愛情,需要尋找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某個團體或組織;需要追求業績和成就以得到社會的尊重,需要實現人生理想和自我價值等。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欲望總會不斷增多,日趨復雜。因此,人的欲望是多種多樣、不斷變化,且永無止境的。
1.1.3 機會成本
稀缺性概念的核心含義表明,每個人都有許多欲望,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是每個欲望都會被滿足。因此,必須做出選擇,而一旦做出選擇,必然有一部分欲望被放棄。或者說,在一個存在稀缺性資源的世界上,每一個欲望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有其他一些欲望不能得到滿足。
經濟學家用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描述了這種進退維谷的情況。機會成本就是做出一項選擇時所放棄的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最好用途。設想你正在看電視,在其他你能做而沒有做的事情中(如郊游、打球、休息、讀書等),你最想做的是讀書,那么,讀書就是你看電視的機會成本。
在應用機會成本研究資源用途時,一個帶有價值性的問題是做出是否值得。
事實上,不管你如何進行選擇,你都在用資源的一種用途與其他一種或多種用途之間進行交換。這些交換(trade-offs)的價值都表現在機會成本上。假設你每天有4小時的時間用來學習經濟學和地理學,花費在學習經濟學上的時間越長,經濟學的成績就越高;花費在學習地理學上的時間越長,地理學的成績就越高。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在多花費1小時讀經濟學和多花費1小時讀地理學之間的選擇(或轉換),如圖1-1所示。
圖1-1 關于地理學和經濟學成績的生產可能性曲線
在圖1-1中,縱軸表示地理學的可能成績,橫軸表示經濟學的可能成績。如果你花費全部4小時時間學習地理學,地理學成績將提高到B檔,但你的經濟學成績會不及格;相反,如果你花費全部4小時時間學習經濟學,經濟學成績將提高到B檔,而你的地理學成績會不及格。這是1對1的交換。它意味著,地理學成績的提高(如從D到C)的機會成本就是經濟學成績的下降(如從D到E)。
【案例分析】
為什么年輕的流行歌星、電影明星和時裝模特很少去上大學
看一看你同班級或同年級的同學,有沒有18~25歲的流行歌星?有沒有電影明星?有沒有超級模特?可能都沒有。這并不是因為這些人恰好都不想上你所在的大學,而是因為這些人考慮了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所造成的。
你上大學的成本是多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他們的學費和其他生活費支出。如果你上大學四年8個學期,每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為4000元,那么你的學習費用總共就是32000元。但是這32000元并不是你上大學的全部成本,因為如果你不當學生,你可能會找到一份工作并賺取收入。例如,你可能會找到一份全職工作并且每年能夠賺到36000元。很顯然,這36000元由于你選擇上大學而放棄了。這些就是你上大學的機會成本。
即使上大學的學費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相同的或者差不多是相同的,但對于每個人而言,上大學的機會成本也是不一樣的。一個18歲的歌星如果來上你所在的大學,將會失去些什么呢?一個17歲的時裝模特又會少掙多少錢呢?這些人很少來上大學,即使學費對他們而言算不了什么,他們不上大學是因為機會成本相對較高。他們可能會說他們"上不起大學"。這并不是說他們付不起學費,而是指他們不愿意放棄不上大學所能賺到的高額收入。用經濟學語言可以這樣說:由于上大學的機會成本達到了足夠高的程度,以至于上大學反而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