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給予了清晰而詳盡的闡述。編者結合自己的教學與咨詢經驗,增加了案例分析等內容。
本書的編制,不僅積極汲取了現行本科心理學專業及心理衛生健康教育使用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教材的優點,而且結合了當今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際需要,在編寫宗旨、結構和取材上都作了較為科學的整合。本書編寫的宗旨是把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前沿性、規范性與實踐性,提升我國各層次的心理咨詢與治療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書的結構特點是理論性與實用性兼備。從學生學習特點和教師教學特點兩方面考慮,書中增加了引導案例及案例分析、思考題及推薦閱讀資料等內容,使本書更加正規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內容的選取上,本書不僅在講解傳統理論的章節中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還將現代影響較大的一系列新的心理療法納入其中,使本書具有時代感。本書以易懂且不失專業性的語言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給予了清晰而詳盡的闡述。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能夠全面地掌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體系與*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現有教材中,咨詢與治療方法部分一直被視為重要章節。關于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的講解,以三大理論體系與治療方法為主體進行介紹的版本比較常見,即心理分析的理論與方法、認知與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方法、人本主義理論與方法。研究認為,所有的心理咨詢方法均有效,但是只有根據具體的求助者和具體的心理問題慎重地選用*合適的咨詢方法才能發揮*大的效果。例如行為主義療法比求助者中心療法更適合于治療恐懼癥,對身心疾病*有效的療法則是心理動力學療法加藥物。為此,尋求某種咨詢方法所對應的適應征或某種問題的*佳解決方法,是許多咨詢師努力的目標。
在當代占主流的折中主義取向的治療者中,對策略的取舍遵循一個原則:不拘流派,擇善而行?筛鶕笾叩臈l件和問題的性質,從任何已掌握的技術中選擇*合適者。當然,咨詢師必須有相當豐富的理論、技術儲備,在選擇咨詢與治療方法時主要考慮來訪者的特點、問題的特點、每種咨詢方法的特點、咨詢師自身的特點,以及各種特點的*好的匹配性。本書在繼承現有教材合理部分的基礎上,將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分為四大體系進行講解:一為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的基本技能;二為傳統心理治療技術體系;三為除傳統心理治療技術以外,影響較大的各類療法體系;四為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本土化主要療法體系。與目前國內現行教材相比,這樣的安排在治療技術體系內容的講解上更注重系統性、時代性和實用性。
實踐教學內容是心理咨詢與治療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書的另一突出特色就在于增設了實踐指導內容。本書中“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個體心理咨詢分類及其應用”與不同環境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三章的設置,就是把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環節納入教學內容,而這一教學內容在我國現有教材中以實踐環節系統設置還是*次。
本書自2010年第1版發行以來,承蒙讀者厚愛得到廣泛好評。為了回饋讀者,編者在搜集讀者意見并結合專業發展的基礎上,對本書進行了修訂。第2版在結構上仍然保持了第1版的特點,由理論篇、技能篇和實踐篇三部分組成,但在內容上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如增加了心理咨詢與治療基本技能和心理咨詢常見問題兩個章節。
本書可作為本科心理學、教育學及醫學專業的基礎課教材和心理咨詢師培訓的教材,同時也可作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參考書及大眾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指南。
為了適應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我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事業,已經從1949年只有少部分專業人員進行零散的心理治療工作的啟動狀態,發展到了已有近12萬人持有勞動部頒發的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的初具規模階段。目前,心理咨詢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漸為公眾所認可,人們不再視心理咨詢為羞恥,這其中的積極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正是在這一形勢的推動下,應用心理學專業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速度最快的學科之一。
2010年2月1日,在海南三亞召開的教育部高等學校心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在應用心理學專業規范修訂草案中,“心理咨詢與治療”課程已被確定為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同時,教育學、醫學等非心理學專業也將“心理咨詢與治療”課程納入到學生的專業課學習之中。不僅如此,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里,各種各樣的競爭愈演愈烈,來自各方的壓力不斷增加,人們也日益注意到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心理學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目前我國對于心理咨詢師的需求與日俱增,各種心理咨詢師的相關培訓也將“心理咨詢與治療”設置為核心課程。本書正是基于這種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而編寫的。
本書的編制,不僅積極汲取了現行本科心理學專業及心理衛生健康教育使用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教材的優點,而且結合了當今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際需要,在編寫宗旨、結構和取材上都作了較為科學的整合。本書編寫的宗旨是把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前沿性、規范性與實踐性,提升我國各層次的心理咨詢與治療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書的結構特點是理論性與實用性兼備。從學生學習特點和教師教學特點兩方面考慮,書中增加了引導案例及案例分析、思考題及推薦閱讀資料等內容,使本書更加正規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在內容的選取上,本書不僅在講解傳統理論的章節中加入了新的研究成果,還將現代影響較大的一系列新的心理療法納入其中,使本書具有時代感。本書以易懂且不失專業性的語言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操作給予了清晰而詳盡的闡述。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能夠全面地掌握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體系與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在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現有教材中,咨詢與治療方法部分一直被視為重要章節。關于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的講解,以三大理論體系與治療方法為主體進行介紹的版本比較常見,即心理分析的理論與方法、認知與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方法、人本主義理論與方法。研究認為,所有的心理咨詢方法均有效,但是只有根據具體的求助者和具體的心理問題慎重地選用最合適的咨詢方法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例如行為主義療法比求助者中心療法更適合于治療恐懼癥,對身心疾病最有效的療法則是心理動力學療法加藥物。為此,尋求某種咨詢方法所對應的適應征或某種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是許多咨詢師努力的目標。
在當代占主流的折中主義取向的治療者中,對策略的取舍遵循一個原則:不拘流派,擇善而行。可根據求助者的條件和問題的性質,從任何已掌握的技術中選擇最合適者。當然,咨詢師必須有相當豐富的理論、技術儲備,在選擇咨詢與治療方法時主要考慮來訪者的特點、問題的特點、每種咨詢方法的特點、咨詢師自身的特點,以及各種特點的最好的匹配性。本書在繼承現有教材合理部分的基礎上,將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分為四大體系進行講解:一為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的基本技能;二為傳統心理治療技術體系;三為除傳統心理治療技術以外,影響較大的各類療法體系;四為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本土化主要療法體系。與目前國內現行教材相比,這樣的安排在治療技術體系內容的講解上更注重系統性、時代性和實用性。
實踐教學內容是心理咨詢與治療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書的另一突出特色就在于增設了實踐指導內容。本書中“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個體心理咨詢分類及其應用”與不同環境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三章的設置,就是把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環節納入教學內容,而這一教學內容在我國現有教材中以實踐環節系統設置還是第一次。
本書共分三篇十章,由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教師合作完成。由雷秀雅任主編,丁新華、田浩任副主編。各章分工如下:第一、二章由田浩執筆;第三章由劉愫執筆;第四章由張鳳執筆;第五章由楊智輝執筆;第六、八章由丁新華執筆;第七、十章由雷秀雅執筆;第九章由彭瑋執筆。以上參編者均為長期從事心理咨詢教學、研究及實踐的心理學專業教師。在編寫的過程中,每位編者都對基本理論與重要文獻作了細致的分析與整合。我們希望通過這種努力讓本書更加系統,并且更加實用。
本書自2010年第1版發行以來,承蒙讀者厚愛得到廣泛好評。為了回饋讀者,編者在搜集讀者意見并結合專業發展的基礎上,對本書進行了修訂。第2版在結構上仍然保持了第1版的特點,由理論篇、技能篇和實踐篇三部分組成,但在內容上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如增加了心理咨詢與治療基本技能和心理咨詢常見問題兩個章節。
本書可作為本科心理學、教育學及醫學專業的基礎課教材和心理咨詢師培訓的教材,同時也可作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參考書及大眾自我心理健康保健的指南。
本書能成功地完成寫作、編輯和出版,首先要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謝他們在策劃和出版中付出的努力;其次要感謝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心理學系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的幫助和支持,特別感謝心理學系訾非副教授和李明博士提出的寶貴意見,感謝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在本書完成過程中所做的工作。
另外,本書是在借鑒心理咨詢與治療研究領域前輩的辛勤勞作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完成的,每一章內容中無不體現出他們的學術思想與學術精華,借此向同行與學者表示致敬和由衷的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們在今后的修訂過程中予以借鑒,從而達到提高教材質量的目的。
編 者
理論篇
第一章概述3
第一節什么是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5
一、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定義6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對象
與范圍10
第二節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歷史
和發展12
一、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開端12
二、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發展
與繁榮13
第三節心理咨詢與治療在我國的發展
狀況14
一、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發展的
四個階段14
二、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本土化17
第四節心理咨詢師20
一、作為一個“人”的咨詢師20
二、咨詢師的個人成長21
三、咨詢師的價值觀24
四、多元文化咨詢師26
第五節咨詢實踐中的倫理問題27
一、倫理決策27
二、保密28
三、多元文化中的倫理問題29
四、診斷過程中的倫理問題29
五、咨詢中的雙重和多重關系30
本章小結31
思考題32
參考資料32
推薦閱讀資料32
第二章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基礎理論33
第一節類型學理論34
一、類型學理論的歷史與發展35
二、心理診斷的類型論36
第二節認知與發展理論37
一、皮亞杰的認知理論37
二、親子關系理論38
三、人生周期理論38
第三節精神分析理論39
一、無意識和壓抑的理論40
二、人格結構理論41
三、性心理的發展43
四、夢論45
第四節行為主義理論46
一、經典條件作用理論46
二、操作條件作用理論47
三、模仿學習理論48
第五節人本主義理論49
一、羅杰斯的自我理論49
二、存在主義的分析理論51
本章小結52
思考題53
參考資料53
推薦閱讀資料53
第三章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原則、目標
與階段54
第一節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原則55
一、職業規范性的原則56
二、咨詢活動中的原則57
第二節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目標59
一、醫學目標與心理學目標59
二、終極目標與中間目標60
三、內部目標與外部目標60
四、心理咨詢與治療目標的確立61
第三節心理咨詢與治療的階段65
一、心理診斷階段66
二、幫助和改變階段71
三、結束階段74
本章小結75
思考題75
參考資料76
推薦閱讀資料76
技能篇
第四章心理治療技術(一)79
第一節談話咨詢技術83
一、初始面談與攝入性會談84
二、談話技術的注意事項86
三、談話中咨訪關系的建立87
第二節參與和影響咨詢技術90
一、參與咨詢技術90
二、影響咨詢技術92
第三節心理咨詢評估技術95
一、心理咨詢診斷評估95
二、心理咨詢效果評估97
本章小結98
思考題99
參考資料99
推薦閱讀資料99
第五章心理治療技術(二)100
第一節精神分析療法105
一、基本原理105
二、操作技術107
三、對精神分析療法的評價109
第二節行為療法111
一、基本原理113
二、操作技術115
三、對行為療法的評價118
第三節合理情緒療法120
一、基本原理124
二、操作技術127
三、對合理情緒療法的評價130
第四節個人中心療法131
一、基本原理136
二、操作技術138
三、對個人中心療法的評價141
本章小結142
思考題142
參考資料143
推薦閱讀資料143
第六章心理治療技術(三)144
第一節森田療法145
一、基本原理146
二、操作技術148
第二節完形療法152
一、基本原理152
二、操作技術154
第三節現實療法157
一、基本原理158
二、操作技術160
第四節敘事療法164
一、基本原理164
二、治療程序和技術167
第五節家庭治療170
一、基本原理171
二、常用技術175
本章小結178
思考題178
參考資料178
推薦閱讀資料179
第七章心理治療技術(四)180
第一節認識領悟療法182
一、基本原理183
二、適應癥及具體運用185
三、對認識領悟療法的評價186
第二節意象對話心理療法188
一、理論溯源188
二、療法與實施190
三、對意象對話的評價192
第三節其他幾種本土心理治療技術194
一、悟踐療法194
二、道家認知療法196
三、疏導療法200
本章小結202
思考題202
參考資料202
推薦閱讀資料203
第八章心理咨詢與治療過程中的
主要問題204
第一節阻抗205
一、阻抗的概念205
二、阻抗的表現形式206
三、阻抗產生的原因207
四、應對阻抗的方法209
第二節移情與反移情210
一、移情的識別211
二、移情的處理212
三、反移情的識別213
四、反移情的處理214
第三節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設置214
一、時間設置215
二、收費設置216
三、地點場所設置217
四、咨詢流程設置217
第四節心理咨詢與治療記錄219
一、咨詢記錄的重要性219
二、咨詢記錄的內容219
三、咨詢記錄的種類221
四、咨詢記錄與保密227
五、音像記錄227
本章小結228
思考題228
參考資料228
推薦閱讀資料229
實踐篇
第九章個體心理咨詢分類
及其應用233
第一節心理咨詢的分類234
一、按咨詢性質進行分類234
二、按時程進行分類235
三、按形式進行分類236
第二節不同年齡段的心理咨詢238
一、兒童期心理咨詢238
二、青少年心理咨詢240
三、中老年心理咨詢242
第三節婚戀家庭心理咨詢244
一、戀愛問題心理咨詢244
二、婚姻問題心理咨詢245
三、家庭問題心理咨詢246
第四節人際關系問題心理咨詢247
一、大學生人際關系心理咨詢247
二、職場人際關系心理咨詢248
三、人際交往障礙心理咨詢250
本章小結254
思考題254
參考資料254
推薦閱讀資料255
第十章不同環境下的心理咨詢
與治療256
第一節學校心理咨詢與治療258
一、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定義
和設置258
二、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工作262
三、學校心理咨詢中咨詢師的多重
角色263
第二節社區心理咨詢265
一、我國社區心理咨詢工作開展
現狀266
二、社區心理咨詢師268
三、我國社區心理咨詢的發展274
第三節醫療機構的心理咨詢與治療277
一、醫學模式轉變277
二、醫院心理咨詢279
三、綜合醫院心理咨詢門診來訪者
臨床特征281
第四節監獄中的心理咨詢與治療285
一、罪犯心理咨詢概述285
二、罪犯心理咨詢的原則288
三、罪犯心理矯治的技術293
四、罪犯心理咨詢中應注意的幾個
問題294
本章小結297
思考題297
參考資料297
推薦實踐資料298
最實用的莫過于好的理論。
——K. 勒溫(K. Lewin)
第二章 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基礎理論
本章學習目標
了解類型論的主要觀點。
了解認知與發展理論。
了解精神分析理論。
了解行為主義理論。
了解人本主義理論。
核心概念
類型論(type theory)、認知與發展理論(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 theory)、精神分析理論(psychoanalysis theory)、行為主義理論(behaviorism theory)、人本主義理論(humanistic theory)
引導案例
心理治療理論的另類比較①
是年三月,春光爛漫,眾心理醫生結伴出游,正于桃花林中流連忘返,忽見前方黃沙漫漫,原來是一群餓狗飛奔而來。行為主義治療師首先發話:“給我拿根大點的電棒來!誰咬人就電誰,讓它在咬人的時候感覺很難受,這樣它們就會放棄咬人的惡習了!北姽枫等,止步。認知治療師接著說:“狗朋友們,你們之所以咬人,并不是因為喜歡咬人,而是由于你們的不合理信念,認為人和狗是天敵,這是一種絕對化的錯誤觀念,其實世事無絕對,人和狗也是可以做朋友的……”眾狗陷入沉默。精神分析治療師說:“其實,你們并不想咬人,只是因為你們的口欲期沒有發展好,造成了口欲期的固著,所以才用咬人來釋放你們的焦慮,是你們的狗爸爸狗媽媽沒有撫養好你們,現在你們對我們出現了負性移情,你們的防御機制是轉移、投射、否認……總之,你們童年有創傷!北姽菲嗳粶I下。人本主義治療師見此情景,不由眼圈一紅說:“別哭了,我能感覺到此時此刻的悲傷難過。你們不要這樣迷茫地看著我,我不想告訴你們怎樣做,我相信,人有選擇自己行動的自由。啊,錯了,是狗。狗也有讓自己走向健康的能力。相信我,沒錯的。”(深情注視)眾狗號啕大哭。
案例分析
這段闡述雖然有調侃的成分,但還是比較準確地把握了認知理論、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等幾個主要治療流派的核心思想,并且指出了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認知理論注重觀念和思維的改變,以對不合理信念的探尋和辯駁作為突破口;精神分析注重對過去生活經驗和心理創傷的挖掘;行為主義強調通過強化、懲罰等方式塑造和改變行為表現;人本主義則相信人的內在潛能,通過共情等方式創造有利于來訪者成長的環境。
盡管心理咨詢與治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但理論的指導對于咨詢與治療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并且理論基礎的好壞對于咨詢與治療效果來說至關重要。下面讓我們了解一下當代主要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
第一節 類型學理論
將人按類型分類是區分個體差異的方法之一。哲學家、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小說家曾就人的差異問題提出過許多類型學,而且大多按社會行為、病理學、價值觀念、態度以及與氣質有關的種種生理構造特征進行分類。每種類型的人都具有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征,并且在特定類型的人身上可能表現出具有臨床意義的心理特點。因此,了解心理學家對于人格類型的劃分,有助于咨詢師在實踐中選擇針對性的方法和技術。
一、類型學理論的歷史與發展
(一)體液說
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著名醫生和學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提出了體液說,對人的氣質類型進行劃分。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含有四種不同的液體,即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它們分別產生于心臟(血液)、腦(黏液)、肝臟(黃膽汁)和胃(黑膽汁)。這四種體液形成了人體的性質,機體的狀況取決于它們的配合程度。四種體液配合恰當時,身體便健康,否則就會出現疾病。在體液的混合比例中,血液占優勢的人屬于多血質,黏液占優勢的人屬于黏液質,黃膽汁占優勢的人屬于膽汁質,黑膽汁占優勢的人屬于抑郁質。多血質的人表現為動作言語敏捷迅速、活潑好動,待人熱情親切,但又顯得有些粗心、浮躁、注意力和情感都易轉移或發生變化。黏液質的人表現為情緒較穩定,心平氣和,不易激動,也不外露;行動穩定遲緩,說話緩慢且言語不多;處事冷靜而踏實;自制力強但也易于固執拘謹。膽汁質的人表現為精力旺盛、不易疲勞,但易于沖動,自制力差,性情急躁,辦事粗心等。抑郁質的人表現為對事物和人際關系觀察細致、敏感;情緒體驗深刻穩定,不外露;行動緩慢,不活潑;學習和工作易感疲勞;工作中常表現出多慮,不果斷;生活中常有孤獨、膽怯的表現。體液說從生理基礎解釋人格特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種進步,但從現代醫學和生理學角度看,體液說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
(二)激素說
激素說認為內分泌腺的機能與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密切相關,并影響著人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伯曼(L. Berman)等人提出,人的氣質是由某種內分泌腺的活動所決定的。他根據人內分泌腺的發達類型,把人劃分為甲狀腺型、腦下垂體型、腎上腺型、副甲狀腺型以及性腺過分活動型。例如甲狀腺型,其體態為身體健康,頭發茂密,雙眼明輝,其氣質特征是知覺靈敏,意志堅強,不易疲勞;腦下垂體型,其體態為發育較好,體格纖細,其氣質特征是情緒溫柔,自制力強等。生理學的研究表明,內分泌腺的活動、激素的合成是受神經系統支配的,同時內分泌腺的活動也影響著神經系統的活動。雖然氣質的某些特點與某些內分泌腺的活動有關,但是,孤立地強調內分泌腺活動對人的氣質的決定作用,則是片面的。
(三)血型說
血型是1901年被人們發現的。比較常用的血型分類是將人的血型分為A型、B型、O型和AB型,這種分類方法被稱為ABO血型系統。1927年,日本學者古川竹二提出了他的血型學說。他認為,在血型和性格、氣質之間明顯地存在相關關系。古川竹二首先從熟悉的人開始進行觀察,并從中得到了啟發,然后他對1245名對象進行了調查,在1927年發表了他的學說。他認為,不同血型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A型血的人,性情溫和,老實穩妥,多疑慮,怕羞,順從,常懊喪追悔,依靠他人,感情易沖動;B型血的人,感覺靈敏,不怕羞,不易受事物的感動,擅長社交,多言,好管閑事;AB型血的人,外表是A型,內里是B型;O型血的人,志向堅強,好勝霸道,不聽指揮,愛支使別人,有膽識,不愿吃虧。血型說雖然在民間具有一定市場,但從專業角度看,更多地可以視之為一種娛樂,不可過分相信。
二、心理診斷的類型論
前面列舉的幾種類型論大多根據生活經驗積累總結而成,而下面所說的心理診斷的類型論則是依據臨床觀察得出的,更加重視具有臨床意義的類型劃分。
(一)體型說
20世紀30年代,德國精神病學家克瑞奇米爾(E. Kretchmer)根據他對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觀察,提出按體型劃分人的氣質類型的理論。他認為人的身體結構與氣質特點以及可能患的精神病種類有一定的關系,而精神病患者與正常人只有量的差別,沒有質的區別。他把人分為肥短型、瘦長型、斗士型等。肥短型者脂肪豐滿,肩狹腹大,身體短胖,其特點是情緒變化不定,時狂時郁,狂時大言壯語,情緒興奮,表情活潑,領悟敏捷;抑郁時默默無言,悲觀失望,表情呆板,聯想遲鈍,此謂躁郁性氣質。瘦長型者身軀細長,皮膚干燥,肌肉和骨骼都不發達,其特點是膽小退縮,害羞沉靜,寡言多思,此謂分裂性氣質。斗士型的人骨肉均勻,體態與身高成比例,其特點是正義感強,注意禮儀,節儉,遵守紀律,此謂黏著性氣質。不同氣質類型的人在臨床上易患的心理障礙有所不同,比如肥短型的人易患躁狂抑郁癥,瘦長型的人易患精神分裂癥,而斗士型的人則易患癲癇等。
美國學者賽爾頓(W. Sheldon)提出了類似的理論,他將體型與氣質聯系在一起,把人分為三種類型:內胚層型(胖,柔軟,圓潤)、中胚層型(肌肉發達,矩形身材,強壯)和外胚層型(瘦長,虛弱)。內胚層型的人是放松的,喜歡吃東西而且喜歡社交。中胚層的人充滿了能量和勇氣,并具有過分自信的傾向。外胚層型的人有頭腦,愛好藝術且較為內向。
(二)內向型與外向型
類型論中最著名的學說也許是精神分析學者榮格(C. Jung)的內—外向理論。1913年,榮格在國際精神分析大會上提出個性的兩種態度類型:內傾和外傾。1921年他在《心理類型學》一書中又作了詳細的闡述,并提出了四種功能類型,即理性功能相互對立的兩種類型——思維功能與情感功能,以及非理性功能相互對立的兩種類型——感覺功能和直覺功能。由此,榮格將兩種態度類型和四種功能類型組合起來,形成了八種個性類型,即:外傾感覺型、外傾直覺型、外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傾感覺型、內傾直覺型、內傾思維型、內傾情感型。這八種類型人格的主要特點如下。
(1) 外傾感覺型:常注意并能記住事物的外部特征,追求歡樂,活潑而有魅力,精明而求實。
(2) 外傾直覺型:對不確定的事物有敏銳的感覺,易變而富有創造性,做事常憑主觀預感。
(3) 外傾思維型:對事物的結果感興趣,對結果后面的觀念不感興趣,思維常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4) 外傾情感型:為人熱情,樂于助人,思維常被情感壓抑。
(5) 內傾感覺型:對事物有深刻的主觀感覺,情緒易受外部影響,注重事物的效果。
(6) 內傾直覺型:具有超然直覺,富于幻想,性情古怪,思想往往脫離現實,體驗奇特怪異。
(7) 內傾思維型:喜歡抽象思維,遇事主觀,待人冷漠,倔強偏執,情感受壓抑。
(8) 內傾情感型:富有同情心,沉默寡言,不易接近,內心體驗豐富、強烈。
總的來說,類型論對心理咨詢有一定的價值,例如不同類型的人可能適用不同的咨詢和治療方法。但是,類型論存在非此即彼的缺陷,對于中間型、混合型的人難以把握。此外,類型論也過分強調先天因素,而忽視了環境對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