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根據會計準則的新變化和2016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新亮點以及其他相關政策法規等,結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新動態,借鑒同類教材的先進經驗基礎上編寫的。本書將目標定位于中級層次,系統地闡述了財務會計的理論與實務,全書分為13章,圍繞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的確認與計量以及財務報告體系,重點突出利用財務會計理論解決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方法與技巧,以及財務報告的編制方法,體現應用性特色。
本書注重可讀性與易理解性,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應用,內容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體現較強的內在邏輯關系。每章配備案例討論、思考題、自測題、練習題、綜合題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融會貫通與綜合應用的能力。
本書可作為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以及工商管理等本科專業學生的教材,也可作為其他層次或專業學生,以及擬參加各類會計考試和財會從業人員學習財務會計的教學及參考用書。
《中級財務會計》是財務會計知識體系的核心,本書系統地闡述了財務會計的理論與實務,圍繞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以及財務報告體系,重點突出利用財務會計理論解決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方法與技巧,以及財務報告的編制方法。
本書在2011年3月出版的基礎上,結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新動態,依據會計準則的新變化(2014年新頒布了3項具體準則、修訂了5項具體準則)和營改增的新亮點(《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等,對第*版教材相關內容進行了修訂與完善。
本教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內容新穎、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可操作性強,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書從章節到課后案例,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訓練,注重會計職業判斷。本書主要特色:第*,內容新。體現了會計理論(如公允價值、綜合收益構成及列示)的新認識;會計實務的新變化(如長期股權投資、職工薪酬等)、稅收政策的新動態(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全部營業稅納稅人納入試點范圍,由繳納營業稅改為繳納增值稅)。第二,突出應用性。本書以財務會計理論為基礎,著重闡述各會計要素確認、計量的基本原則,重點介紹各項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應用,提升操作技能和綜合分析與判斷能力。第三,注重可讀性與易理解性。每章配備案例討論、思考題、自測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練習題、綜合題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便于讀者全面理解和掌握各章知識要點。
第二版前言
《中級財務會計》是財務會計知識體系的核心,本書系統地闡述了財務會計的理論與實務,圍繞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以及財務報告體系,重點突出利用財務會計理論解決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方法與技巧,以及財務報告的編制方法。
本書在2011年3月出版的基礎上,結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新動態,依據會計準則的新變化(2014年新頒布了3項具體準則、修訂了5項具體準則)和營改增的新亮點(《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等,對第一版教材相關內容進行了修訂與完善。
本教材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內容新穎、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可操作性強,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書從章節到課后案例,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訓練,注重會計職業判斷。本書主要特色:第一,內容新。體現了會計理論(如公允價值、綜合收益構成及列示)的新認識;會計實務的新變化(如長期股權投資、職工薪酬等)、稅收政策的新動態(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全部營業稅納稅人納入試點范圍,由繳納營業稅改為繳納增值稅)。第二,突出應用性。本書以財務會計理論為基礎,著重闡述各會計要素確認、計量的基本原則,重點介紹各項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應用,提升操作技能和綜合分析與判斷能力。第三,注重可讀性與易理解性。每章配備案例討論、思考題、自測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練習題、綜合題等,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便于讀者全面理解和掌握各章知識要點。
教材修訂保持原有結構不變,相關分工如下:周星梅負責第一、三、六、七、十二章修訂;劉磊負責第四、五、八章修訂;高原老師負責第九、十章修訂;周曉珺負責第二、十一、十三章修訂。周星梅、劉磊負責全面審閱與統稿工作。
本教材編寫得到"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PZY2015A073)"的支持,同時,在編寫及出版過程中得到了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
書中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第一章 總論 1
第一節 財務會計概述 1
一、財務會計的特征 1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2
三、財務會計目標 4
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基礎 6
一、會計基本假設 6
二、會計基礎 9
第三節 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9
一、FASB、IASB財務會計信息
質量特征 9
二、我國財務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12
第四節 會計要素 15
一、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 16
二、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19
第五節 財務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 20
一、財務會計要素的確認 20
二、財務會計要素的計量 22
三、公允價值計量 24
案例討論 25
思考題 26
自測題 26
練習題 29
綜合題 30
第二章 貨幣資金與應收款項 31
第一節 庫存現金 31
一、現金的管理與內部控制 31
二、庫存現金的核算 34
三、現金的清查 36
第二節 銀行存款 38
一、銀行存款賬戶的開設與管理 38
二、銀行結算方式 39
三、銀行存款的核算 45
四、銀行存款的清查 46
第三節 其他貨幣資金 48
一、外埠存款 48
二、銀行匯票存款 48
三、銀行本票存款 49
四、信用卡存款 49
五、信用證保證金存款 50
六、存出投資款 50
第四節 應收票據 50
一、應收票據及其分類 50
二、應收票據的核算 51
第五節 應 收 賬 款 55
一、應收賬款的確認與計價 55
二、應收賬款的核算 57
三、壞賬與壞賬損失 58
第六節 預付賬款及其他應收款 63
一、預付賬款 63
二、其他應收款 64
案例討論 66
思考題 67
自測題 67
練習題 70
綜合題 71
第三章 存貨 73
第一節 存貨概述 73
一、存貨的概念與特點 73
二、存貨的認定范圍 74
三、存貨的分類 75
四、存貨的盤存方法 76
第二節 存貨的計價 77
一、存貨的初始計價 77
二、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80
三、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 81
第三節 原材料核算 84
一、材料收發業務的憑證 84
二、實際成本法 85
三、計劃成本法 91
第四節 周轉材料的核算 96
一、周轉材料的核算方法 97
二、低值易耗品 98
三、包裝物 101
第五節 其他存貨的核算 104
一、庫存商品 104
二、委托加工物資 108
第六節 存貨的清查 110
一、存貨清查的方法 110
二、存貨盤盈、盤虧的核算 110
第七節 存貨的期末計量 112
一、存貨的期末計量原則 112
二、存貨期末的計量方法 113
三、存貨跌價準備及其會計處理 115
案例討論 117
思考題 118
自測題 118
練習題 121
綜合題 122
第四章 投資 124
第一節 投資概述 124
一、投資的概念和特點 124
二、投資的分類 125
第二節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
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125
一、金融資產的概念及分類 125
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
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的分類及
特點 126
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 127
第三節 持有至到期投資 130
一、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概念及
特點 130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會計處理 132
三、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減值 135
第四節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137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概念 137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
會計處理 138
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減值 140
四、金融資產的重分類 143
第五節 長期股權投資 145
一、長期股權投資的概念及特點 145
二、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計量 146
三、長期股權投資的后續計量 151
四、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與
權益法的轉換 164
五、長期股權投資的減值 166
六、長期股權投資的處置 166
案例討論 167
思考題 168
自測題 168
練習題 172
綜合題 174
第五章 固定資產 176
第一節 固定資產概述 176
一、固定資產的概念、特征及
確認條件 176
二、固定資產的分類 178
第二節 固定資產的取得 179
一、固定資產初始計量原則 179
二、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資產的
核算 179
第三節 固定資產的折舊 191
一、固定資產折舊的含義和性質 192
二、影響固定資產折舊的因素 193
三、固定資產折舊的范圍 194
四、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 194
五、固定資產折舊的會計處理 197
第四節 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和減值 198
一、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 198
二、固定資產的減值 201
第五節 固定資產的處置 203
一、固定資產處置的含義 203
二、固定資產處置的賬務處理 204
三、持有待售的固定資產 206
四、盤虧的固定資產 207
五、其他方式減少的固定資產 207
案例討論 208
思考題 208
自測題 209
練習題 213
綜合題 214
第六章 無形資產及其他長期資產 216
第一節 無形資產概述 216
一、無形資產的概念 216
二、無形資產的特征 217
三、無形資產的內容 217
四、無形資產的確認 219
第二節 無形資產的初始計量 219
一、外購的無形資產 219
二、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 220
三、投資者投入的無形資產 223
四、其他方式取得的無形資產 224
五、企業取得的土地使用權 224
第三節 無形資產的后續計量與處置 225
一、無形資產后續計量的原則 225
二、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
攤銷 226
三、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 228
四、無形資產減值 228
五、無形資產的處置 229
第四節 其他長期資產 231
一、商譽 231
二、長期待攤費用 233
三、長期應收款 234
四、遞延所得稅資產 234
五、其他非流動資產 234
案例討論 234
思考題 235
自測題 235
練習題 239
綜合題 240
第七章 投資性房地產 242
第一節 投資性房地產概述 242
一、投資性房地產的定義及特征 242
二、投資性房地產的范圍 243
三、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 244
第二節 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 245
一、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 245
二、投資性房地產的初始計量 246
第三節 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 247
一、成本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的
后續計量 247
二、公允價值模式下投資性
房地產的后續計量 248
三、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模式的
變更 249
四、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支出 249
第四節 投資性房地產的轉換和處置 249
一、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形式 249
二、投資性房地產轉換的
會計處理 250
三、投資性房地產的處置 253
案例討論 254
思考題 255
自測題 256
練習題 260
綜合題 261
第八章 資產減值 263
第一節 資產減值概述 263
一、資產減值的范圍 263
二、資產減值跡象與測試 264
第二節 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 265
一、估計資產可收回金額的
基本方法 265
二、資產公允價值減去處置
費用后凈額的估計 266
三、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
現值估計 267
第三節 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與計量 273
一、資產減值損失的確認與計量的
一般原則 273
二、資產減值損失的賬務處理 274
第四節 資產組的認定及減值處理 275
一、資產組的認定 275
二、資產組減值測試 278
三、總部資產減值測試 281
案例討論 282
思考題 283
自測題 284
練習題 287
綜合題 288
第九章 流動負債 290
第一節 流動負債概述 290
一、流動負債的概念和特點 290
二、流動負債的分類和計量 291
第二節 應付票據與應付賬款 292
一、應付票據的核算 292
二、應付賬款的核算 293
第三節 應付職工薪酬 294
一、職工薪酬的概念及內容 294
二、職工薪酬的確認和計量 295
三、應付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 296
第四節 應 交 稅 費 301
一、應交增值稅 301
二、應交消費稅 308
三、應交營業稅 311
四、其他稅種 311
第五節 短期借款與其他流動負債 313
一、短期借款 313
二、預收賬款 314
三、應付股利與應付利息 315
四、其他應付款 316
五、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 316
案例討論 316
思考題 317
自測題 317
練習題 320
綜合題 320
第十章 非流動負債 323
第一節 非流動負債概述 323
一、非流動負債的概念和特點 323
二、非流動負債的計價 324
第二節 長期借款 324
一、長期借款及其特點 324
二、長期借款的核算 325
第三節 應付債券 326
一、債券的性質與分類 326
二、債券的發行 329
三、應付債券的核算 330
四、應付可轉換債券 333
第四節 預計負債 336
一、或有事項及其特征 337
二、預計負債的確認 338
三、預計負債的計量 339
四、預計負債的核算 341
第五節 借款費用 343
一、借款費用的含義 343
二、借款費用的確認 344
三、借款費用的計量 346
第六節 其他非流動負債 350
一、長期應付款 350
二、專項應付款 351
三、遞延所得稅負債 351
案例討論 352
思考題 353
自測題 353
練習題 356
綜合題 357
第十一章 所有者權益 359
第一節 所有者權益概述 359
一、所有者權益的概念、
基本特征與分類 359
二、企業組織形式與所有者權益
核算特點 361
第二節 實收資本和其他權益工具 364
一、實收資本的核算 364
二、其他權益工具的核算 369
第三節 資本公積和其他綜合收益 370
一、資本公積的核算 370
二、其他綜合收益的核算 372
第四節 留 存 收 益 374
一、留存收益的構成 374
二、盈余公積 374
三、未分配利潤 375
案例討論 377
思考題 378
自測題 378
練習題 381
綜合題 381
第十二章 收入、費用與利潤 383
第一節 收入 383
一、收入的概念與特點 383
二、銷售商品收入 384
三、提供勞務收入 399
四、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 404
第二節 費用 406
一、費用的概念與特點 406
二、費用與支出、成本的關系 407
三、費用的分類 409
四、費用的確認與計量 410
五、營業成本 412
六、期間費用 412
第三節 利潤及利潤分配 416
一、利潤的構成 416
二、營業外收入與營業外支出 417
三、所得稅 419
四、利潤的結轉 420
五、綜合收益 422
六、利潤分配 423
七、每股收益 426
案例討論 427
思考題 428
自測題 429
練習題 432
綜合題 433
第十三章 財務報告 436
第一節 財務報告概述 436
一、財務報表的定義和構成 436
二、財務報表列報的基本要求 437
三、財務報表的編制程序 440
第二節 資產負債表 442
一、資產負債表概述 442
二、資產負債表的編制 445
三、資產負債表的編制舉例 453
第三節 利潤表 462
一、利潤表概述 462
二、利潤表的編制 465
三、利潤表的編制舉例 467
第四節 所有者權益變動表 468
一、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概述 468
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
填列方法 470
三、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
填列舉例 471
第五節 現金流量表 472
一、現金流量表概述 472
二、現金流量表的編制方法及
程序 475
三、現金流量表正表各項目的
編制 477
四、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的編制 489
五、現金流量表中的平衡關系 495
六、現金流量表編制舉例 496
第六節 財務報表附注 505
一、附注概述 505
二、附注披露的主要內容 505
案例討論 507
思考題 508
自測題 508
練習題 511
綜合題 513
自測題答案 516
參考文獻 522
第一章 總 論
學習目標:了解財務會計特征、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掌握企業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與會計核算基礎;理解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掌握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的基本概念。
關鍵詞:財務會計 概念框架 會計假設 會計基礎 信息質量特征 會計要素 確認 計量
第一節 財務會計概述
一、財務會計的特征
現代企業會計由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組成。財務會計是現代企業會計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運用簿記系統的專門方法,以通用的會計原則為指導,對企業資金運動進行反映和控制,旨在為投資者、所有者、債權人提供會計信息的對外報告會計。財務會計同管理會計相配合并共同服務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企業。財務會計作為傳統會計的發展,同旨在向企業內部管理當局提供經營決策所需信息的管理會計不同,財務會計旨在向企業外部的投資人、債權人和其他與企業有利害關系的外部集團,提供投資決策、信貸決策和其他類似決策所需的會計信息,這種會計信息最終表現為通用的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報告。
與管理會計相比,財務會計有如下幾方面的特征。
1. 財務會計的主體是整個企業
財務會計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反映和監督,都是立足于某個企業生產經營的全局,把整個企業作為一個統一體,而不涉及企業內部的某一部門、某一車間的局部問題。在向企業外部的利益相關者定期報告一定期間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時,通常只是以若干綜合性指標進行集中反映和概括說明,只是向他們報告企業某月、某年的總括情況,而不必揭示更為詳細、具體的財務信息。
2. 財務會計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
財務會計雖然也向企業內部傳輸財務信息,但主要是通過對企業日常經濟業務進行記錄、整理、匯總和定期編制財務報告,向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提供信息,從而可以定期而且準確地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保障有關各方的切身利益。
3. 財務會計工作的重點是反映過去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會計信息
財務會計主要是對企業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事后記錄和總結,對過去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如實的反映和嚴格的控制。雖然財務會計工作進程中有時也面臨帶有預計性或未來成分的經濟事項,但并沒有改變財務會計主要提供歷史性財務成本信息的本質特征。
4. 財務會計必須遵守公認的會計原則和會計法規制度
公認的會計原則是指導財務會計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準則,是組織會計活動、處理會計業務的規范。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是財務會計的法律依據;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是會計核算工作的規范,是處理會計實務的準繩。財務會計必須嚴格遵守其會計原則。
5. 財務會計的工作程序比較固定
財務會計有一套嚴密的核算程序,即根據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根據記賬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根據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并且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會計報表均有規定的格式。
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1.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及其內容
概念框架是被普遍接受的,構成特定研究領域理論原理的基礎。從財務報告的角度,這些理論原理為改進新的報告實務以及評價現有報告實務提供了基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相互關聯的目標和基本協調一致的系統,是有關該領域的眾多的規律、規則、公理及其他基本概念的總和。也就是說,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一套將會計目標與有關的概念聯結起來的凝固體系,或稱概念體系。
1976年12月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 公布的《財務會計概念結構:財務報表的要素及其計量》中首次提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CF)這一概念,之后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概念框架的公告,至2010年已發布8項概念公告。
1988年5月,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理事會(Board of the IASC,IASB的前身)發布了一項征求意見稿--《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并于1989年9月發布了正式稿。該框架主要來源于FASB的前6項概念公告,以下簡稱《框架》(1989)。
2002年9月,IASB和FASB在美國康涅狄格州諾瓦克(Norwalk, Connecticut, USA)召開會議,確立了合作關系。2010年11月,IASB和FASB正式發布了《財務報告概念框架》(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以下簡稱《概念框架》(2010)。該《概念框架》(2010)包括雙方作為其聯合項目第一階段成果的兩個章節"通用財務報告目標"和"有用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等。
2015年5月IASB發布《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征求意見稿)》,提出了修改概念框架的相關建議,以下簡稱《概念框架》(2015)。
目前,不同的國家對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性質的公告或名稱不盡一致,但其實質是相同的,即對財務會計和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導會計準則的制定或會計實務,為其提供一個更一致的概念基礎,并作為評估既有會計準則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指導發展新會計準則。
我國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實質上也是一份類似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文件。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如圖1-1所示。
圖1-1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資料來源:王君彩. 中級財務會計[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對圖1-1說明如下:
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與假定是財務會計的基本前提。基本假設來自財務會計所存在和活動的客觀環境--市場經濟,基本假定則是對基本假設的必要補充。兩者都帶有不言自明的性質,除"持續經營"假定外,一般不需要證明或反證。不論基本假設或假定,都為數很少,是其他概念和準則的基礎。在會計理論研究中一般不嚴格區分,統稱會計的基本假設。
任何研究領域都要以闡明范圍和確定目標為其出發點。在會計領域中,目標可以視為形成結構中假設的一部分,或者視為超過或等同于假設水準的一組建議。各種原則和規則都應邏輯地引自各種假設,并達到與會計的基本目標相一致的要求。
財務會計目標體現設置財務會計系統的目的與要求。為此要明確:誰是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會計信息?財務會計又能提供什么(哪些)會計信息?
考慮到財務會計的基本假設和假定等前提條件,為了達到財務會計的目標,便產生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財務報表的要素和在財務報表中的確認與計量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多層次、內在協調一致的整體。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可概括為:①財務會計目標及會計基本假設。②會計信息質量特征。③會計要素及其確認與計量。④財務報表的列報。
2.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作用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建立和完善會計準則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制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結構和方向,促進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財務和相關信息的提供,有助于發揮資本和其他市場在整個經濟中有效地配置有限資源的職能,具體來說,具有以下作用:
(1) 可以保持會計準則相關文件和內在邏輯的一致性,避免不同準則之間的矛盾或沖突,保證會計準則體系的完整性和縝密性。
(2) 能減少準則制定過程中由于個人偏好或不同學派之間的"門戶之見"以及"長官意志"等各種人為因素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保證會計準則的科學性。
(3) 可用來評估已發布的會計準則,既可據以對原準則做出修訂和完善,給新會計準則的制定指明方向,而且還可彌補準則中的某些缺陷,對重大會計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4) 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的目的、內容、性質和局限性,使其能據以做出恰當的分析判斷和正確的經營決策。
(5) 通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研究,既可充分肯定傳統會計理論中仍然適用的合理部分,又能及時展示社會經濟環境變動情況下會計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從而不斷地推動會計理論研究向縱深發展。
三、財務會計目標
研究財務會計目標應先確定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及其特性。
1. 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
財務會計所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企業個體以外的使用者,包括實際用戶和潛在用戶。例如: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職工、管理人員、客戶、財務分析和咨詢人員、經紀人、證券承銷人、律師、稅務機構、管轄機構、企業研究人員、潛在投資者等。可以看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類別眾多,而且其需要又各不相同。就理論而言,會計人員應針對每一類型使用者的特定需要提供特定目的的財務報表,才能完全達到會計服務的目的。這正是現在會計界面臨的難題之一。
IASB《概念框架》(2015)指出,通用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貸款人和其他債權人提供有關報告主體的財務信息,以利于其做出向主體提供資源相關的決策。財務報告并不能提供所有使用者需要的全部信息,因此,在成本效益原則下最大限度地確定使用者是必要的。
在財務會計中之所以強調通用信息,是因為大量的用戶需要相似的信息。通用信息并不意圖滿足個別用戶的特殊需要。《概念框架》(2015)把財務報告的主要使用者限定為"現有和潛在的投資者、貸款人和其他債權人", 主要使用者的范圍縮小了,也使財務報告的目標更加清晰明確了。
我國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2. 財務會計目標
在財務會計理論中,關于財務會計目標有兩大學派:受托責任學派與決策有用學派,其產生都是以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為背景,只是兩者的思路有所不同。受托責任學派認為兩權分離后,普遍存在委托代理關系,即受托責任關系,作為代理人的經營者對委托人即資源所有者委托交其經營的財產負有受托責任;決策有用學派認為兩權分離后,由于資本市場的高度發展,作為委托人的所有者關注的不僅是企業的資本保值與增值,而是整個資本市場的風險和報酬水平以及投資企業的風險和報酬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需要大量的、可靠的以及相關的財務會計信息。由于兩種認識的出發點不同,因此導致對財務會計目標理論有關問題的看法不一。
受托責任學派認為,財務會計目標是反映受托者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財務會計人員與委托者、受托者是雙重關系,只受會計準則的約束;只有提供客觀、真實并可驗證的財務會計信息,才能公正、有效地維護和協調代理雙方的利益關系,強調或突出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因此,特別看重歷史成本計量屬性和歷史成本計量模式。
決策有用學派認為,財務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資本市場的參與者(現實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財務會計人員為信息使用者服務,為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與信息可靠性相比,信息相關性更為重要,將相關性作為財務會計信息最重要的質量特征,這是基于信息使用者最為關注的財務會計信息是"一個企業創造未來有利現金流動的能力"。由于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對未來現金流動的計量不可能是可靠或接近可靠的,主張各種計量屬性并存擇優。
本書認為,關于財務會計目標的兩種學派(觀點)并無根本的沖突和矛盾,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在不同組織形式的企業,甚至在同一企業的不同發展時期,由于經營者和投資者站的角度不同,對財務會計目標的理解與認識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應是財務會計的基本目標,為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應是財務會計的高級目標。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基本上體現了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的融合,指出: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
第二節 會計基本假設與會計基礎
一、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做的合理設定。會計基本假設也稱之為基本前提。稱之為基本前提,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些判斷,人們對很多經濟業務就不能進行適當的處理,就不能達到會計的目的,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稱之為基本假設,是因為雖然這些前提就像數學中的公理一樣,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于人們目前的認識水平有限,還難以對這些客觀存在的基本前提做出嚴格的證明。
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
1. 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為了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提供與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制應當集中于反映特定對象的活動,并將其與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才能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
在會計主體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范圍。在會計工作中,只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計量和報告,那些不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則不能加以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工作中通常所講的資產、負債的確認,收入的實現,費用的發生等,都是針對特定會計主體而言的。
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區分開來。例如,企業所有者的經濟交易或者事項是屬于企業所有者主體所發生的,不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但是企業所有者投入到企業的資本或者企業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則屬于企業主體所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范圍。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例如,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財務會計系統,獨立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例如,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一個母公司擁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但是母公司對于子公司擁有控制權,為了全面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企業集團作為一個會計主體,編制合并財務報表。
2. 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在持續經營前提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有很大差別。一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明確這個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如果判斷企業會持續經營,就可以假定企業的固定資產會在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發揮作用,并服務于生產經營過程,固定資產就可以根據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采用折舊的方法,將歷史成本分攤到各個會計期間或相關產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固定資產就不應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記錄并按期計提折舊。
現行的會計處理方法大多是建立在持續經營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持續經營這一核算前提,一些公認的會計處理方法將不能采用,企業也就不能按照現在的會計原則和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核算和對外提供會計信息。例如,歷史成本原則就是假定企業在正常經營的情況下,運用它所擁有的各種經濟資源和依照原來的償還條件償付其所負擔的各種債務的前提下,才運用于會計核算之中的。如果沒有持續經營這一假設,從理論上來說,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價值只能采用可變現價值來予以計量;負債就不可能按照原來規定的條件償還,而必須按照資產變現后的實際負擔能力來清償;會計處理原則和程序就必須按照清算條件下的情形來進行。
3. 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一個一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在于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報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在假定企業為持續經營的條件下,要想計算會計主體的盈虧情況,反映其生產經營成果,從理論上來說只有等到企業所有的生產經營活動完全結束時,才能夠通過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的比較,進行準確的計算。但是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這就意味著信息的使用者無法得到及時的會計信息,自然也就不是決策有用的信息,無法滿足會計的目的。這就必須將企業持續不斷的生產經營活動人為地劃分為一個一個相等的會計期間,以分期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
會計期間劃分的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使得及時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成為可能。同時,有了會計期間,才產生了本期與非本期的區別,由此又產生了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兩種確認基礎、流動項目與非流動項目的區別等。而當企業采用了權責發生制以后,才需要按照權責要求在本期和以后各個會計期間進行分配收入和費用,確定其應當歸屬的會計期間,才會在會計處理上出現預提、攤銷等一些特殊的會計方法。
企業通常以自然年度作為劃分會計期間的標準,也可以是其他的標準,例如,可以是企業的一個營業周期。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我國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稱為會計中期。
4. 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用幣值基本穩定的貨幣作為會計的計量手段,將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和財務狀況的數據轉化為按統一貨幣單位反映的會計信息。會計雖然可以采用實物計量、勞動計量、貨幣計量等多種計算尺度,但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計算,能夠使會計核算連續、系統、全面地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損益等信息。其他計量單位,如實物單位,不能總括反映企業的全部資產,而勞動計量也只限于勞動工資和某些費用的計算與分配,只有貨幣單位才能把實物單位和勞動單位換算成統一的價值尺度,達到綜合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目的。
在會計工作中,貨幣計量是基本計量,其他計量只能是輔助性質的。在我國境內的企業,應以人民幣作為記賬本位幣,收支業務以外幣為主的企業,也可以選定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但向中方編送會計報表時,必須折合為人民幣。我國在境外設立的企業,一般以當地貨幣進行經營活動,可以當地幣種進行計量,但向國內報送會計報表時,應當折合為人民幣,以人民幣為計量單位,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貨幣計量單位實際上是借助價格來完成的,而價格是在市場交換中形成的,但企業的某些經濟業務沒有以客觀形成的價格作為計量依據(如企業內部財產轉移、接受捐贈、盤盈、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這就需要選擇合理的計價方法進行計量。
以貨幣作為統一的計量單位,同時要假定幣值不變,即貨幣本身的價值是穩定的,但貨幣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自身的價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貨幣本身的價值波動不大,在會計核算中可以不考慮這些變動,即認為幣值是穩定的,從而可以堅持歷史成本原則。但在發生惡性通貨膨脹時,就需要采用特殊的會計準(原)則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