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兩編: 上編為“普通話語音”, 借助實驗語音學的研究手段, 從聲調、聲母、韻母、語流音變等幾方面, 對傳統語音學的理論作實證性闡述。下編為“播音發聲”, 從口腔、呼吸、喉部、共鳴的控制及聲音彈性等幾方面, 對播音發聲學的理論加以闡述, 并將情聲氣相結合的理念貫穿于各個章節, 在實訓環節通過增加語境設計、節目意識植入等方式, 有意識地強化學習者文字感受力和聲音傳達力的和諧一致性。
“普通話語音”和“播音發聲”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基礎課程。“播音學”創建之初,語音、發聲并不分家,后來才逐漸被剝離,各自獨立成為一門學科。因為兩者內容緊密相關,且都偏重實訓,理論內容相對單薄,所以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代表的眾多高校所編寫的教材,如《中國播音學》《實用播音教程:普通話語音和播音發聲(第一冊)》《播音員主持人語音發聲教程》《播音主持語音與發聲》等,都將語音和發聲編寫在一本書中。
本書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及播音愛好者專業入門的基礎教材,可服務于“普通話語音學”“普通話語音訓練”“播音發聲學”“播音發聲訓練”四門課程的教學與訓練指導。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普通話語音”,共7章,借助實驗語音學的研究手段,從聲調、聲母、韻母、語流音變等方面,對傳統語音學的理論做實證性闡述,同時,服務于正音訓練指導,科學梳理邏輯脈絡,合理設計實訓框架,并緊扣普通話水平測試,有的放矢地設置實訓內容。下編為“播音發聲”,共6章,從口腔、呼吸、喉部、共鳴的控制及聲音彈性等方面,對播音發聲學的理論加以闡述,將情、聲、氣相結合的理念貫穿各個章節的訓練環節,并通過語境設計、節目意識植入等方法,強化學習者的文字感受力和聲音傳達力的和諧統一。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力圖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升傳統語音教學的理據性
傳統語音學是以具體的發音、聽音、辨音為依據,在口說、耳聽、手記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描寫、分析語音的理論和方法,因此素有“口耳之學”之稱。普通話語音教材多以傳統語音學為理論基礎,但正如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所說:“考古之功多,審音之功淺”,因一些理論顯得理據性不足,所以對許多語音現象無法做出具體、科學的解釋和說明。本書引入實驗語音的研究手段,將Praat語音分析軟件應用于普通話語音學的理論教學,旨在從聲學特征的角度,輔助學生理解如元音和輔音的區別、聲母的發音方法;通過音頻數據的提取和分析,了解舌面元音舌位圖、舌位動程及五度標記法等理論知識的科學性。
同時,還可以利用Praat語音分析軟件指導學生對自身語音情況做出客觀診斷,并有的放矢地對自身正音訓練進行糾偏,從而提高普通話語音訓練的精準度。目前,普通話水平測試已進入人機對測階段,其核心技術就是實驗語音的研究成果。了解實驗語音學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學生掌握人機對測的原理,從而學會通過識別語音圖譜檢測自身在字詞朗讀的準確度和飽滿度、作品朗讀停連和語調以及命題說話的方音語調和流暢度把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明確語音發聲訓練的針對性
1.語音訓練以夯實專業基礎、兼顧普通話水平測試為重點
語音規范是從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基本條件,普通話語音訓練課程的核心任務就是正音訓練。而考取普通話水平一級證書是從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必備條件,因此在語音教學中有必要將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導納入其中。本書在語音訓練材料的選擇上緊密圍繞普通話水平測試內容,并在訓練難度和高度上突出專業要求。如在聲母、韻母、聲調、語流音變的訓練材料中結合普通話水平測試和播音實踐,增加易錯和難點字詞的內容,同時在語段朗讀中增加對普通話水平測試朗讀作品篇目的引用。此外,在普通話水平測試指導章節側重對評測標準的解讀和對評測要點、難點的分析,并結合當下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實際,對機測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加以介紹。
2.發聲訓練以提高情、聲、氣的結合能力為目標
徐恒老師所編寫的《播音發聲學》是主持專業播音發聲教材的理論基礎,后續的發聲訓練教材基本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增加實訓內容進而結集成書的。板塊練習是最常見的訓練模式,訓練材料從字詞到句篇,內容涉及繞口令、快板、詩詞、散文、小說、話劇臺詞、電影對白等,經過幾代人的探索積累,形式可謂多樣,內容可謂豐富。本書在傳承前人成果和經驗的同時,為了增強語感、豐富音色、提高聲音的表現力和傳達力,在發聲訓練環節做了一些新的嘗試。首先,強調以情帶聲的理念,在訓練中加入語境設計,引導學生初步樹立節目意識,提高根據具體語境調整用聲和表達狀態的能力。其次,有意識地加強韻律感的訓練,旨在提高表達的準確性、靈活性及自如度。
三、開拓語音發聲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本書共13章,其中12章均配有“鏈接”或“拓展”內容。“鏈接”部分為有刪改的轉引內容,如“語音概說”部分的《動物能學會人類語言嗎?》、“普通話概說”部分的《國際音標表》和《漢語拼音字母與國際音標對照表》、“聲母”部分的《易混淆聲母辨音字表》、“韻母”部分的《前后鼻辨音字表》、“氣息控制”部分的《關于貫口》及“共鳴控制”部分的《播音共鳴不同于歌唱共鳴》等。“拓展”部分為自編內容,或為本章內容的補充、延展,或為幾個章節內容的綜述小結,如上編“聲調”部分的《說說“四聲”》、“韻母”部分的《<漢語拼音方案>與普通話語音教學》、“語流音變”部分的《漢語語音的音樂之美》;下編“播音主持發聲概說”部分的《勿入播音發聲七大誤區》、“口腔控制與吐字歸音”部分的《說說“合轍押韻”》、“喉部控制”部分的《管窺播音發聲訓練對制衡理論的應用——由喉的“為”與“不為”說起》、“聲音彈性”部分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等,旨在豐富教學內容、開拓語音發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能成此書,離不開前輩和同行既有研究成果的啟迪,得益于幾位編者多年一線教學的用心感悟和編寫過程中的精誠合作。
編寫工作的具體分工如下所述。
【上編】普通話語音
第1章?語音概說謝憶梅
第2章?普通話概說王?曄
第3章?聲調王?曄
第4章?聲母謝憶梅
第5章?韻母盧振杰
第6章?語流音變謝憶梅、盧振杰(拓展部分)
第7章?普通話水平測試輔導王?曄
【下編】播音發聲
第1章?播音發聲概說代美玲、盧振杰(拓展部分)
第2章?口腔控制與吐字歸音代美玲
第3章?氣息控制盧振杰、代美玲(拓展部分)
第4章?喉部控制盧振杰
第5章?共鳴控制盧振杰、代美玲(拓展部分)
第6章?聲音彈性盧振杰
書中所有圖表的繪制、查找、拼接、截取工作由馮楊完成。
同時,感謝陳萬明、胡藝之、吉文娜、李心遙、劉彥均、劉晗、滿耀武、毛家鑫、曲則剛、沈凱嚴、莊迎雪等同學積極參與校對工作,并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另外,特別鳴謝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勁松和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吳潔茹在專業上給予的悉心指導,成書過程中編者受益匪淺。希望本書能為語音發聲教學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并引發讀者更為深入的思考。
因編者經驗不足、能力有限,雖竭力而為,但難免有疏漏,還望讀者不吝賜教,以便再版時及時補正,在此表示誠摯感謝。反饋郵箱:yyfssyjc@163.com。
主編
2017年元月于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