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 礎 發 音
第一節 聲 調
一、聲調的含義
聲調是指發音時貫穿于整個音節的高低升降變化。不同的聲調分別具有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變化特點,這種變化主要取決于音高。同一個人的不同的音高變化,是由控制聲帶的松緊決定的:聲帶越緊,聲調越高;聲帶越松,聲調越低;聲帶先松后緊,聲音就由低變高;聲帶先緊后松,聲音就由高變低。控制聲帶的松緊可以形成不同的音高,從而構成不同的聲調。
二、調值、調類
調值是聲調的實際讀法,也就是音節的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形式。普通話有四種基本調值:高平調、中升調、降升調、全降調。通常采用“五度標記法”來標記調值。具體方法是用一條豎線作比較線,將聲調的音高分為五度,在豎線上分別用1、2、3、4、5表示低音、半低音、中音、半高音、高音,然后在豎線左側用帶箭頭的橫線、斜線、曲線來表示不同的調值的音高變化,如圖3-1所示。
調類是把全部的字音按不同的調值加以分類后,所得到的聲調類別。一種方言或語言中有幾種基本調值,就有幾種調類。每一個調類確定一種名稱,就是調名。普通話有四種基本調值,因而有四種調類。傳統的漢語音韻學把這四種調類稱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教學上也稱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漢語拼音方案》規定聲調的符號為:–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去聲),這些調號的形狀基本上是五度標記法的縮寫。調號要標在音節的重要元音上。
圖3-1 五度標記法
三、四聲
普通話中有四個調類,統稱為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1) 陰平又稱第一聲。高平調,調值55。發音時沒有升降變化,由5度到5度,聲音高而平直,聲帶始終均衡緊張。例如:江—山—多—嬌。
(2) 陽平又稱第二聲。中升調,調值35。發音時聲音由中音3度升到高音5度。聲音上揚,聲帶由較緊張迅速過渡到緊張。例如:聞—名—全—球。
(3) 上聲又稱第三聲。降升調,調值214。發音時聲音先由半低音2度降到低音1度,再上升至半高音4度,聲音曲折變化。聲帶由半松弛狀態到松弛下去,緊接著再緊張起來。例如:打—井—引—水。
(4) 去聲又稱第四聲。全降調,調值51。發音時聲音由高音5度降到低音1度。聲音由最高降到最低,聲帶由最緊張狀態迅速過渡到最松弛狀態。例如:教—育—事—業。
第二節 元 音
一、元音的特點
語音的音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元音(或叫“母音”)和輔音(或叫“子音”)。元音是漢語語音中的主要成分——普通話語音中沒有不包含元音的音節,而且有不少音節只由元音充當。除了極少數語氣詞或象聲詞是用輔音描寫的特殊音節之外,輔音不能自成音節,必須和元音配合使用。元音的特點(以元音ɑ為例)如下所述。
(1) 氣流在口腔中不受顯著的阻礙(舌和唇的變化形狀只起調節作用,輔音發音時口腔中的阻礙顯著)。
(2) 氣流較弱(輔音發音時氣流較強)。
(3) 發音器官全部緊張(口腔全部腔壁甚至胸腔以上都用力,而輔音發音時只有阻礙氣流的局部肌肉緊張用力)。
(4) 顫動聲帶,聲音響亮、清晰(北京語音的輔音中有一大部分不顫動聲帶,不響亮)。
(5) 都是樂音(輔音都是噪音,或噪音而帶有樂音)。
二、元音的發音
元音的發音主要由聲帶震顫而引起。聲帶震顫造成的音波經過口腔時受到口腔的形狀、大小變化的影響,發出各個不同的元音。普通話語音中的ɑ、o、e、ê、i、u、ü就是這樣發出的。口腔的形狀、大小不同,取決于以下三個條件。
(1) 口形的開、合。
(2) 舌位的前、后、高、低。
(3) 唇形的圓、展。
第一個條件,口形的變化。口形由合而開或由開而合,可以分成好幾種。如果粗分,可分成四種:第一種是口閉合(但并不是緊緊閉住),如i、u、ü這三個元音就是這樣發出來的;第二種是口半閉,也就是稍微張開一些,o、e這兩個元音就是這樣發出來的;第三種是口半開,也就是開得更大一些,元音ê就是這樣發出來的;第四種是口大開,元音ɑ就是這樣發出來的。
第二個條件,舌位的變化。舌頭的表面在發元音時向上隆起。隆起部分有在前的(舌面前),對著上腭的前部;隆起部分有在后的(舌面后),對著上腭的后部;隆起部分有在中央的,對著上腭中部和后部之間。所說的舌位是以舌面隆起部分最高的且接近上腭的一點為標準,可以叫它“近腭點”。舌位的前、后、高、低形成不同的元音。高、低的變化總是隨著口腔的開、合:口開,舌位一定低;口閉,舌位一定高。例如,i、ü的舌位是在前的,高的;u的舌位是在后的,高的;o、e的舌位是在后的,次高的;ê的舌位是在前的,次低的;ɑ的舌位是在中央的,低的。
第三個條件,唇形的變化。唇形可以簡單地分為兩種:一種是圓唇,另一種是展唇(舒展開的,不圓的)。圓唇中有一種是最圓的,就是把上下唇收斂起來,聚在一塊兒,中間只剩下一個小圓孔,如u、ü就是這樣;有一種是次圓的,如o,上下唇只是稍稍收攏。其余如i、e、ê、ɑ,唇形都是不圓的,屬于展唇。不圓的唇形,或是呈扁平形,嘴角展開,如i、e;或是比較自然的樣子,如ê、ɑ。
可以對鏡觀察,最圓的u、ü;次圓的o;不圓的i、e、ê、ɑ。i和u,e和o,舌位大致相同,顯著的區別就在唇形上。可以這樣試驗,念i,它的唇形是扁平的,不圓;拉長聲音,不要停止,舌位也不準移動,逐漸收斂嘴唇,使其變圓,這沒有停止的聲音也隨唇形而變為ü了。反過來,先發ü音,是圓唇;拉長聲音,展開嘴角,就會變成i。e和o也是一樣。
舌頭、嘴唇的活動和口的開合同時進行,擺出一定的形狀,使口腔內部形成各種不同的腔體,用以調節聲帶震顫的音波,因而形成不同的元音。下面把元音的實際發音描述 一下。
ɑ——聲帶震顫,口大開,舌面中部(偏后)微微隆起,舌位最低。如說,“啊!我想起來了”,這個嘆詞“啊”就是ɑ的聲音。“拉、哈、沙”等字都包含這個音素。
o——聲帶震顫,口微開,兩唇收斂,略呈圓形,上下唇間距離約一食指寬,上齒可見齒尖,下齒看不見。舌向后縮,舌面后部隆起,舌位次高。如說,“喔!我明白了”,這個嘆詞“喔”就是o的聲音。“玻、坡、摸”等字都包含這個音素。
發o音要注意的是唇形,不可收攏得太小。太小就近似u了。把唇形掌握好再發音,發音時唇形不能動,如開始沒有擺好,中間又改動,即成為ou或uo。單發o,有人感到困難,就可以從“多”duo音中分析出o音來。念“多”,拖長聲音,最后停止發音,但口形、唇形、舌位保持著停止發音的原狀,再重新呼氣發音,就是極準確的o音了。o的舌位實際比e略低。
e——聲帶震顫,口半閉,上下門齒稍微離開,唇不圓,嘴角向左右微展,上下齒都看得見,上下唇間距離約一食指寬,上下齒間距離約一小指寬。舌位大致同o(比o稍高)。
ê——聲帶震顫,口半開,上下門齒距離較遠,大約相當于自己拇指的寬度。唇不圓,舌面的隆起點在前,舌尖抵住下門齒背,舌位次低。如說,“歙!你過來”,這個打招呼的聲音就是ê的音。“也”字后半部就是ê的音。“別、鐵、寫”等字都包含這個音素。ê單用的機會很少,只有一個嘆詞“歙”。它經常和i、ü結合而成為ie、üe,在音節中使用。拼音字母ê,是在單獨舉出時為了表示與e音有別,才標加“^”符號;在ie、üe中,不加符號。有人發ê,開口度不夠大,不對;也有人把ê發成ie,也不對。北方多數人不會單發ê音。
i——聲帶震顫,口合攏,嘴角盡量向左右展開,上下嘴唇呈平形,上下門齒接近,舌尖下垂到下門齒背后,舌隆起部分在前,舌尖最高。“衣服”的“衣”就是這個i的聲音。“批、低、基”等字都包含這個音素。
ü——舌位和i相同,只是唇形不同。ü是圓唇,但和u的圓唇形狀又有小異。雙唇聚攏,唇中間留一個扁平的小孔,沒有發u音時那樣圓,也不像發u音時那樣雙唇向前凸出。有人不會發ü音,只會發i音,可以利用i,加上圓唇就是ü了。先發i音,逐漸收斂雙唇和嘴角,即成ü。“迂回”的“迂”就是這個ü的聲音。“女、居、須”等字都包含這個音素。
u——聲帶震顫,口閉攏,上下唇盡量收縮成圓形,雙唇向前凸出(動作如噘嘴),中間只留一個小圓孔。舌面隆起點在后,舌位最高。如果和ü的唇形相比,u較圓,ü略扁;u雙唇向前凸出,ü不太凸出。“烏鴉”的“烏”就是這個u的聲音。“呼、朱、姑”等字都包含這個音素。
三、復合音
復合音是由一串音素復合而成,音素間互相影響而發生變化,復合后的聲音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聲音,如復合音ei并不等于e+i,iɑn并不等于i+ɑ+n。
普通話語音中的復合音是由一串“帶音”音素(震顫聲帶的發音,包括元音和鼻音的濁輔音n、nɡ)連續發音而成,有的是連續發幾個元音,有的在元音之后帶上一個鼻輔音作尾音,這一串音素結合得相當緊密。
復合音在普通話語音里已經結合成固定的音組,在大家的口、耳感覺中基本與單元音同等,幾乎把它當作一個語音單位了。
復合音共有29個,按復合的成分可以分成兩大類:復合元音和復合鼻尾音。
(一)復合元音
復合元音共13個,它們是:
ɑi ei ɑo ou
iɑ ie iɑo iou
uɑ uo uɑi uei üe
復合元音是整個音組由元音音素組成,也就是由幾個元音音素的舌位連續滑動而形成的。舌位的滑動過程,叫作動程。復合元音中大部分是二合元音,兩個字母表示由某一元音的舌位向另一元音舌位的方向做直線(比較而言)滑動。例如,ɑi就是由ɑ(前ɑ)的舌位開始發音,然后舌位漸升,向i的方向滑動。實際上,中間有許多元音音素都在滑動過程中成串地滑過去,ɑ和i只是表示這個動程的起止。另外還有用三個字母表示的,可以叫三合元音,是元音舌位曲折移動而成的。例如,uɑi就是先擺好u的舌位,開始發音,然后移動舌位向前,向下,到“前ɑ”再轉而上升,向i滑動,最后滑動的全程結束,發音終止。
二合元音又分為前響和后響兩類。ɑi、ei、ɑo、ou四個屬于前響,發音時前面的ɑ、o、e要發得響亮且稍長,后面的i、o、u是尾音,要輕些、短些,甚至是模糊的。作為尾音的i、o、u不像單發i、u那樣緊張用力,口腔肌肉要放松些。ɑi、ei的尾音i實際上發音和ou的尾音u一樣,都是“松元音”。iɑ、ie、uɑ、uo、üe五個屬于后響,發音時,前面的i、u、ü要發得短些、緊張些,后面的ɑ、o、ê要發得響亮些、長些。
至于“三合元音”就是前響二合元音之前,再加上一段由i或u開始的舌位動程,原來的前響元音仍舊保持,所以形成“中響”。
前響、后響、中響應該辨認清楚,拼音字母的聲調符號要標在這個響亮的元音(所謂的主要元音)上。最簡便的辨認方法是,兩三個元音并列時,哪一個發音時嘴開得最大,哪一個就是比較響亮的元音。ɑi、ɑo是前面的ɑ的開口度大;ei、ou是前面的e、o開口度大;iɑ、uɑ、ie、üe、uo就是后面的ɑ、ê、o的開口度大;iɑo、iou、uɑi、uei是當中的ɑ、o、e的開口度大。這些都是主要元音。至于iou、uei在拼音時,作為韻母,《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簡寫為iu、ui,后面的u、i代表了ou、ei,也就代表了開口度較大的響亮的部分,所以聲調符號就標在最末的u、i上。
下面幾對復合元音可作口形寬窄對比,也就是舌位動程的大小對比關系。
寬:ɑi ɑo iɑ iɑo uɑ uɑi
窄:ei ou ie iou uo uei
(二)復合鼻尾音
復合鼻尾音共16個。
ɑn en ɑnɡ enɡ onɡ
iɑn in iɑnɡ inɡ ionɡ
uɑn uen uɑnɡ uenɡ
üɑn ü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