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國內廣泛使用的MCS-51系列單片機中的8051為對象,介紹了其主要的內部資源、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學習方法和基本的程序設計方法,包括單片機輔助軟件的推薦與應用、常用單片機外圍硬件的應用、定時/計數器、中斷系統、內部接口、串行通信接口的使用方法,重點介紹了MCS-51單片機的常用接口及控制技術和單片機應用系統開發及應用技術。
針對單片機原理及應用,本著理論夠用的原則,突出實用性、可操作性,在編排上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精選內容,突出重點,適當增加了一些當今流行的新器件和新技術;對于接口技術和應用系統,提供了詳細的原理說明、電路圖、完整的程序代碼及程序流程圖。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自動化、電子信息、機電、電力和計算機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本書仍以MCS-51系列單片機為主,介紹單片機的原理與應用,但是,與第1版相比,本版更加注重介紹單片機的學習方法、單片機開發軟件、外圍硬件的接口技術和工程實踐中關鍵技術的應用。
在學習方法方面,不但介紹了怎樣去學,還詳細介紹了軟件下載安裝、仿真電路的構建、應用程序的編輯,以及程序的下載過程,尤其指明了結合串口調試軟件程序的方法,為程序的開發提供極大的幫助;在軟件方面,新版教材中,為讀者推薦并詳細講解了多款配套應用軟件,這些軟件可以使讀者學習起來更直觀、容易,降低學習成本,也使單片機的學習更貼近工程實際。如單片機小精靈在教材中的引入,將會顛覆以前教材中對某些基本能力培養的思想,使讀者再也不用花大量時間去計算延時、去配置串口通信參數、去計算定時計數器的參數了;還比如字模軟件的使用,讓讀者可以輕松自如地實現大量多樣式漢字和圖案的顯示。在硬件方面,推薦并詳細講解了多種工程實際中常用的硬件應用方法,提供了開發程序,并對使用頭文件進行封裝以方便工程應用的思想做出指導;在單片機關鍵技術方面所論述的內容,多是工程實際中的瓶頸技術,但這些內容在其他教材中鮮有提及,在此可引起讀者注意,并給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導。
本教材在程序的開發上,采用比匯編語言更高級的C語言,使程序的編輯更加得心應手,也更適合于工程開發應用。
本教材第1版在使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隨著單片機及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第1版教材的內容已略顯落后。經過多位一線教師的協商和努力,歷經兩年的時間,在原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與完善,最終完成了第2版教材的編寫。
本書仍以MCS-51系列單片機為主,介紹單片機的原理與應用,但是,與第1版相比,本版更加注重介紹單片機的學習方法、單片機開發軟件、外圍硬件的接口技術和工程實踐中關鍵技術的應用。
在學習方法方面,不但介紹了怎樣去學,還詳細介紹了軟件下載安裝、仿真電路的構建、應用程序的編輯,以及程序的下載過程,尤其指明了結合串口調試軟件程序的方法,為程序的開發提供極大的幫助;在軟件方面,新版教材中,為讀者推薦并詳細講解了多款配套應用軟件,這些軟件可以使讀者學習起來更直觀、容易,降低學習成本,也使單片機的學習更貼近工程實際。如單片機小精靈在教材中的引入,將會顛覆以前教材中對某些基本能力培養的思想,使讀者再也不用花大量時間去計算延時、去配置串口通信參數、去計算定時計數器的參數了;還比如字模軟件的使用,讓讀者可以輕松自如地實現大量多樣式漢字和圖案的顯示。在硬件方面,推薦并詳細講解了多種工程實際中常用的硬件應用方法,提供了開發程序,并對使用頭文件進行封裝以方便工程應用的思想做出指導;在單片機關鍵技術方面所論述的內容,多是工程實際中的瓶頸技術,但這些內容在其他教材中鮮有提及,在此可引起讀者注意,并給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導。
本教材在程序的開發上,采用比匯編語言更高級的C語言,使程序的編輯更加得心應手,也更適合于工程開發應用。
本書共分8章,包括緒論、MCS-51單片機的體系結構、MCS-51單片機的C51程序設計、MCS-51中斷系統及定時/計數器、MCS-51單片機的串口通信、單片機的系統擴展、單片機的關鍵技術、MCS-51單片機應用系統的設計。
本書由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的姚國林副教授任主編,朱衛國和蘇闖任副主編,樊留鎖、張劍鋒、姬素云、王海娜、鄭傳琴、楊燦、程海洲參加了編寫。
本書由河南農業職業學院陳慕君副教授主審。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專家和同行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同時,我們也參考了有關教材、論文和著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于新技術在不斷涌現、不斷發展,同時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錯誤或不妥之處,希望廣大同行及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
2016.9
第1章 緒 論
1.2 單片機概述
1.2.1 電子計算機的問世及其經典結構
1946年2月15日,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問世,這標志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ENIAC是電子管計算機,時鐘頻率僅有100kHz,但能在1秒鐘的時間內完成5000次加法運算。與現代的計算機相比,它有許多不足,但它的問世,開創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新紀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匈牙利籍數學家馮·諾依曼在方案的設計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46年6月,他又提出了"程序存儲"和"二進制運算"的思想,進一步構建了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組成的計算機經典結構,如圖1-1所示。
圖1-1 電子計算機的經典結構
1.2.2 微型計算機的組成及其應用形態
1. 微型計算機的組成
1971年1月,Intel公司的特德·霍夫在與日本商業通信公司合作研制臺式計算器時,將原始方案的十幾個芯片壓縮成三個集成電路芯片。其中的兩個芯片分別用于存儲程序和數據,另一芯片集成了運算器和控制器及一些寄存器,稱為微處理器(即Intel 4004)。微處理器、存儲器加上I/O接口電路組成了微型計算機。各部分通過地址總線(AB)、數據總線(DB)和控制總線(CB)相連,如圖1-2所示。
2. 微型計算機的應用形態
從應用形態上,微機可以分成3種。
(1) 多板機(系統機)。
將CPU、存儲器、I/O接口電路和總線接口等組裝在一塊主機板(即微機主板)上,而將各種適配板卡插在主機板的擴展槽上,并與電源、軟/硬盤驅動器及光驅等裝在同一個機箱內,再配上系統軟件,就構成了一臺完整的微型計算機系統(簡稱系統機)。個人PC機也屬于多板機。
圖1-2 微型計算機的組成
(2) 單板機。
將CPU芯片、存儲器芯片、I/O接口芯片和簡單的I/O設備(小鍵盤、LED顯示器)等裝配在一塊印刷電路板上,再配上監控程序(固化在ROM中),就構成了一臺單板微型計算機(簡稱單板機)。
單板機的I/O設備簡單,軟件資源少,使用不方便,早期主要用于微型計算機原理的教學及簡單的測控系統,現在已很少使用。
(3) 單片機。
在一片集成電路芯片上集成微處理器、存儲器、I/O接口電路,從而構成了單芯片微型計算機,即單片機。
微型計算機的3種應用形態如圖1-3所示。
(a) 系統機 (b) 單板機 (c) 單片機
圖1-3 微型計算機的3種應用形態
① 系統機(桌面應用):屬于通用計算機,主要應用于數據處理、辦公自動化及輔助設計。
② 單板機(嵌入式應用):屬于專用計算機,主要應用于智能儀表、智能傳感器、智能家電、智能辦公設備、汽車及軍事電子設備等應用系統。
③ 單片機:體積小、價格低、可靠性高,其非凡的嵌入式應用形態對于滿足嵌入式應用需求具有獨特的優勢。
1.2.3 單片機的發展過程
單片機技術的發展過程可分為3個主要階段。
1. 單芯片微機形成階段
1976年,Intel公司推出了MCS-48系列單片機,它包含8位CPU、1KB的ROM、64字節的RAM、27根I/O線和1個8位定時/計數器。
其特點是:存儲器容量較小,尋址范圍小(不大于4KB),無串行接口,指令系統的功能不強。
2. 性能完善提高階段
1980年,Intel公司推出了MCS-51系列單片機,它包含8位CPU、4KB的ROM、128字節的RAM、4個8位并口、1個全雙工串行口、2個16位定時/計數器。尋址范圍為64KB,并有控制功能較強的布爾處理器。
其特點是:結構體系完善,性能已大大提高,面向控制的特點進一步突出。現在,MCS-51已成為公認的單片機經典機種。
3. 微控制器化階段
1982年,Intel推出MCS-96系列單片機,芯片內集成有16位CPU、8KB的ROM、232字節的RAM、5個8位并口、1個全雙工串行口、2個16位定時/計數器,尋址范圍為64KB,片上還有8路10位ADC、1路PWM輸出及高速I/O部件等。
其特點是:片內面向測控系統的外圍電路增強,使單片機可以方便、靈活地用于復雜的自動測控系統及設備。
1.2.4 單片機的特點
1. 控制性能好且可靠性高
單片機的實時控制功能特別強,其CPU可以對I/O端口直接進行操作,位操作能力更是其他計算機無法比擬的。另外,由于CPU、存儲器及I/O接口集成在同一芯片內,各部件間的連接緊湊,數據在傳送時受干擾的影響較小,且不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所以,單片機的可靠性非常高。
近期推出的單片機產品,內部集成有高速I/O口、ADC、PWM、WDT等部件,并在低電壓、低功耗、串行擴展總線、控制網絡總線和開發方式(如在系統編程ISP)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增強。
2. 體積小、價格低、易于產品化
單片機芯片實際上就是一臺完整的微型計算機,對于批量大的專用場合,一方面可以在眾多的單片機品種間進行匹配選擇,同時,還可以專門進行芯片設計,使芯片的功能與應用具有良好的對應關系;在單片機產品的引腳封裝方面,有的單片機引腳已減少到8個或更少,從而使應用系統的印制板減小、接插件減少,安裝簡單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