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教育部制定的《高職高專工程制圖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并采用*的《技術制圖》和《機械制圖》國家標準編寫而成。
全書共分12章,內容包括:制圖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點、線和平面的投影,基本體,軸測圖,組合體,機件的表達方法,常用機件的規定畫法與標記,零件圖,裝配圖,表面展開圖,焊接圖和建筑施工圖。
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機械類和近機類各專業的制圖課程教材,也可供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與本書配套的《機械制圖習題集(第三版)》同時出版,讀者可以訪問http://www.tupwk.com.cn網站下載電子教案和課件。
全書共分12章,內容包括:制圖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點、線和平面的投影,基本體,軸測圖,組合體,機件的表達方法,常用機件的規定畫法與標記,零件圖,裝配圖,表面展開圖,焊接圖和建筑施工圖。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機械類和近機類各專業的制圖課程教材,也可供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與本書配套的《機械制圖習題集(第三版)》同時出版,讀者可以訪問http://www.tupwk.com.cn網站下載電子教案和課件。
本書根據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職高專工程制圖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編寫而成。書中內容集編者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與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工程制圖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于一體,并采用了最新公布的《機械制圖》和《技術制圖》國家標準。本書具有以下特點:(1)本書內容遵循教育部關于《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之精神,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原則。(2)為突出畫圖、讀圖等實踐能力的培養,書中融入較多的立體圖形。通過空間與平面的相互比較,使讀者掌握其中內在的關系和規律,順利實現空間與平面的轉換,降低學習的難度。(3)本書按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設置教學內容。培養讀者空間想象力的建立,從投影方法和投影體系開始,到基本幾何元素點、直線、平面以及基本體的投影。(4)為使讀者在學習中感覺到工程技術中的美,書中的所有插圖,均采用計算機軟件繪制并加以潤飾。這些圖形亦可作為讀者學習計算機繪圖的示例。(5)本書是在使用近十年后的第三次改版。在改版過程中,保留了前兩版的特色,總結經驗、精煉文字,并對前版的遺漏作了增補。為方便讀者使用本書,本書對應的電子教案和課件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網站下載。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的電話是010-62796045,郵箱是huchenhao@263.net。編 者
第1章
制圖的基本知識與技能…………………1
1.1 制圖的基本規格…………………………1
1.1.1 圖紙幅面和格式(GB/T14689-2008)……………………1
1.1.2 字體(GB/T14691-1993)……………4
1.1.3 比例(GB/T14690-1993)……………6
1.1.4 圖線(GB/T4457.4-2002)……………8
1.1.5 尺寸注法(GB/T4458.4-2003)…………………9
1.2 幾何作圖…………………………………13
1.2.1 等分線段……………………………13
1.2.2 等分圓周及作正多邊形……………14
1.2.3 斜度和錐度…………………………15
1.2.4 圓弧連接……………………………17
1.2.5 橢圓畫法……………………………21
1.2.6 圓的切線……………………………22
1.3 平面圖形的尺寸分析及畫法…………23
1.3.1 平面圖形的尺寸分析………………23
1.3.2 平面圖形的線段分析………………24
1.3.3 平面圖形的作圖步驟………………24
1.3.4 繪制工程圖樣的步驟與方法………25
第2章
點、直線、平面的投影……………26
2.1 投影法及三視圖…………………………26
2.1.1 投影法的分類………………………26
2.1.2 正投影的特性………………………28
2.1.3 三視圖的形成………………………29
2.2 點的投影…………………………………32
2.3 直線的投影………………………………36
2.3.1 直線的投影…………………………36
2.3.2 各種位置直線的投影………………36
2.3.3 點與直線……………………………39
2.3.4 兩直線的相對位置…………………40
2.4 平面的投影………………………………41
2.4.1 平面的表示法………………………41
2.4.2 各種位置平面的投影………………43
2.4.3 平面內的點和直線…………………45
第3章
基本體……………………………………48
3.1 基本體的投影……………………………48
3.1.1 平面立體……………………………48
3.1.2 曲面立體……………………………50
3.2 截斷體………………………………………53
3.2.1 平面立體的截交線…………………53
3.2.2 曲面立體的截交線…………………55
3.3 相貫體………………………………………63
3.3.1 表面取點法…………………………64
3.3.2 輔助平面法…………………………65
3.3.3 相貫線的特殊情況…………………67
第4章
軸測圖……………………………………70
4.1 軸測圖的基本知識(GB/T
14692-2008)…………………………70
4.1.1 軸測圖的形成………………………70
4.1.2 軸測圖的基本概念…………………71
4.1.3 軸測圖的種類………………………72
4.1.4 軸測圖的性質………………………72
4.2 正等測軸測圖……………………………72
4.2.1 軸間角和軸向伸縮系數……………72
4.2.2 平面立體的正等測畫法……………73
4.2.3 曲面立體的正等測畫法……………74
4.3 斜二測軸測圖……………………………78
4.3.1 軸間角和軸向伸縮系數……………78
4.3.2 斜二測圖的畫法……………………78
第5章
組合體………………………………………81
5.1 組合體的形體分析………………………81
5.1.1 組合體的組合方式…………………81
5.1.2 組合體的表面連接關系……………82
5.1.3 形體分析法…………………………84
5.2 組合體視圖的畫法……………………84
5.2.1 形體分析……………………………84
5.2.2 選擇主視圖…………………………85
5.2.3 確定繪圖比例和圖幅………………85
5.2.4 繪制底圖……………………………85
5.2.5 檢查、描深…………………………87
5.3 組合體視圖的尺寸標注………………87
5.3.1 基本體的尺寸標注…………………87
5.3.2 截斷體和相貫體的尺寸標注……87
5.3.3 組合體的尺寸標注…………………89
5.4 讀組合體的視圖…………………………91
5.4.1 讀圖的基本知識……………………92
5.4.2 讀圖的基本方法……………………93
第6章
機件的表達方法…………………………98
6.1 視圖……………………………………………98
6.1.1 基本視圖………………………………98
6.1.2 向視圖……………………………100
6.1.3 局部視圖…………………………100
6.1.4 斜視圖……………………………101
6.2 剖視圖……………………………………103
6.2.1 剖視圖的概念……………………103
6.2.2 剖視圖的種類……………………106
6.2.3 剖切面……………………………109
6.2.4 剖視圖的規定畫法和簡化畫法…114
6.3 斷面圖……………………………………115
6.3.1 斷面圖的概念……………………115
6.3.2 斷面圖的種類及畫法……………116
6.4 其他表達方法…………………………119
6.4.1 局部放大圖………………………119
6.4.2 簡化畫法…………………………120
6.5 綜合應用舉例…………………………122
6.6 第三角畫法簡介………………………125
第7章
常用機件的規定畫法與標記…127
7.1 螺紋與螺紋緊固件…………………127
7.1.1 螺紋……………………………127
7.1.2 螺紋緊固件……………………136
7.2 齒輪……………………………………141
7.2.1 圓柱齒輪………………………142
7.2.2 直齒錐齒輪……………………146
7.2.3 蝸桿與蝸輪……………………150
7.3 鍵與銷…………………………………155
7.3.1 鍵………………………………155
7.3.2 銷………………………………159
7.4 滾動軸承………………………………160
7.4.1 滾動軸承的結構與分類………160
7.4.2 滾動軸承的畫法………………161
7.4.3 滾動軸承的代號………………162
7.5 彈簧……………………………………164
7.5.1 圓柱螺旋壓縮彈簧各部分的名稱及尺寸計算……164
7.5.2 圓柱螺旋壓縮彈簧的規定畫法……………………165
第8章
零件圖………………………………168
8.1 零件圖概述…………………………168
8.1.1 零件圖的作用…………………169
8.1.2 零件圖的內容…………………169
8.2 零件圖的視圖選擇…………………170
8.2.1 主視圖的選擇…………………170
8.2.2 其他視圖的選擇………………171
8.3 零件圖的尺寸標注…………………171
8.3.1 尺寸基準的分類………………172
8.3.2 標注尺寸的基本原則…………172
8.3.3 零件上常見孔的尺寸注法……175
8.4 零件圖的技術要求…………………176
8.4.1 技術要求的內容………………176
8.4.2 表面結構要求(GB/T131-2006)………………177
8.4.3 表面處理及熱處理……………185
8.4.4 極限與配合(GB/T1800.1-2009)……………185
8.4.5 幾何公差(GB/T 1182-2008)……………192
8.5 零件上常見的工藝結構……………196
8.5.1 鑄造工藝結構…………………196
8.5.2 機械加工工藝結構……………198
8.6 典型零件圖例分析…………………200
8.6.1 軸套類零件……………………200
8.6.2 輪盤類零件……………………202
8.6.3 叉架類零件……………………204
8.6.4 箱體類零件……………………206
8.7 零件測繪………………………………208
8.7.1 零件測繪的方法和步驟………208
8.7.2 零件尺寸的測量………………210
8.8 讀零件圖………………………………211
8.8.1 閱讀零件圖的目的……………211
8.8.2 讀圖的方法與步驟……………212
第9章
裝配圖………………………………214
9.1 裝配圖概述…………………………214
9.1.1 裝配圖的作用…………………216
9.1.2 裝配圖的內容…………………216
9.2 裝配圖的表達方法…………………216
9.2.1 規定畫法………………………216
9.2.2 特殊畫法………………………217
9.3 裝配圖中的尺寸和技術要求……219
9.3.1 裝配圖中的尺寸………………219
9.3.2 裝配圖中的技術要求…………219
9.4 裝配圖的零、部件序號及明細欄……………………………220
9.4.1 零、部件序號…………………220
9.4.2 零件明細欄(表)………………221
9.5 常見的裝配結構……………………222
9.5.1 裝配工藝結構…………………222
9.5.2 常見裝置………………………224
9.6 部件測繪和裝配圖畫法…………226
9.6.1 部件測繪………………………226
9.6.2 裝配圖的畫法…………………228
9.7 讀裝配圖和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231
9.7.1 讀裝配圖的方法與步驟………231
9.7.2 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235
第10章
表面展開圖………………………239
10.1 表面展開圖的基本知識…………239
10.2 求一般位置直線的實長…………241
10.2.1 直角三角形法………………241
10.2.2 旋轉法………………………242
10.3 平面體制件的表面展開…………243
10.4 圓柱管制件的表面展開…………244
10.5 圓錐管制件的表面展開…………245
10.6 異形管接頭的表面展開…………249
10.7 繪制展開圖應注意的事項……250
10.7.1 接縫位置的確定……………250
10.7.2 板材厚度對制件加工的影響…………………………250
10.7.3 咬口形式及余量……………251
第11章
焊接圖……………………………252
11.1 焊縫的表達方法…………………252
11.1.1 焊縫的規定畫法(GB/T 324-2008)…………252
11.1.2 焊縫符號及焊縫尺寸………253
11.1.3 焊縫的標注方法……………258
11.2 焊接圖示例…………………………260
11.2.1 常見焊縫的標注示例………260
11.2.2 焊接件圖示例………………261
第12章
房屋建筑圖………………………263
12.1 概述…………………………………263
12.1.1 房屋的組成…………………263
12.1.2 房屋建筑圖的分類…………265
12.2 房屋建筑圖的有關規定………265
12.2.1 建筑制圖的基本標準…………265
12.2.2 建筑制圖的有關規定………266
12.3 首頁圖和總平面圖………………271
12.3.1 首頁圖………………………271
12.3.2 總平面圖……………………271
12.4 建筑平面圖…………………………274
12.4.1 平面圖的基本要求
及表達方法…………………274
12.4.2 平面圖的閱讀………………276
12.5 建筑立面圖…………………………278
12.5.1 立面圖的基本要求及表達方法…………………278
12.5.2 立面圖的閱讀方法…………280
12.6 建筑剖面圖…………………………280
12.6.1 剖面圖的基本要求及表達方法…………………281
12.6.2 剖面圖的閱讀………………281
12.7 建筑詳圖……………………………282
12.7.1 概述…………………………282
12.7.2 詳圖的閱讀方法……………283
附錄……………………………………………287
參考文獻………………………………………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