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11章,包括生命的物質及分子進化,動物細胞的基本特征,繁殖發育,動物類群結構功能的比較、演化與調控,動物的自然、人文環境,動物及生物信息通道的演化與行為的進化等知識模塊,以動物適應生存環境演化為主線,按正向、逆向思維和立體知識框架系統介紹動物學的基本理論、學科發展的前沿成果與動態。為適應網絡教學的需要,頁邊空白處列出對應內容的參考章節序號,便于讀者利用索引查找知識點,按不同的思路組織課程的內容體系,各章前后有該章提要和復習思考題,便于學生學習掌握知識要點,通過對比聯系,使其系統掌握知識精要,培養科學思維方式與研究型學習態度。
本書可作為師范類和綜合性大學生命科學專業以及農林、水產、海洋等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本科教材,也可作為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生命科學作為自然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科,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而又相互促進,極大地推動了相關學科的迅速發展。 按照教育部大綱的要求,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和能力,適應現代網絡教學的需要,《普通動物學》系統而嚴謹地介紹了動物學基礎知識、現代動物學的前沿理論及其在實驗和現代技術中的應用。以大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創新型學習能力為目標,改進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全書以進化為主線,各章節以高等動物的基本結構、功能為主導,介紹并比較各類群動物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結構、功能、發育及其演化的基本特點,動物與自然、人文環境間的協同進化關系等,精煉經典理論,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反映本學科發展的最新學術水平。
生命科學作為自然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科,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而又相互促進,極大地推動了相關學科的迅速發展。動物學課程作為生命科學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必修課,是研究和促進動物資源可持續保護開發必須掌握的基礎學科,是改善、提高人類生活必須了解的最新的學科知識。
按照教育部大綱的要求,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素質和能力,適應現代網絡教學的需要,本書系統而嚴謹地介紹了動物學基礎知識、現代動物學的前沿理論及其在實驗和現代技術中的應用。以大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創新型學習能力為目標,改進教學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全書以進化為主線,各章節以高等動物的基本結構、功能為主導,介紹并比較各類群動物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結構、功能、發育及其演化的基本特點,動物與自然、人文環境間的協同進化關系等,精煉經典理論,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反映本學科發展的最新學術水平。同時,注意各部分內容及其與后續課程的承前啟后關系,在相關內容的頁邊標出對應章節的序號,如頁邊5.2.3表示該頁詳細內容的進一步解釋可查看第5章第2節第3條;5.2~5.6表示可參看第5章第2節到第6節,形成靈活的連續檢索互查體系。每章章首有框架性提要,章末有復習思考題,以便總結、掌握規律和知識要點。本書正向、逆向和立體的內容體系方便查找,有利于增強教材的可讀性、知識點的可查性和內容體系的可重組性,有助于網絡教學的開展和學生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從知識的海洋中獲取有用的特別是有效知識,將閱讀與探索結合起來,根據知識的立體框架,整理分析、聯系對比、剖析探討學科知識和概念的內在聯系及不同內涵,掌握動物體的基本結構、功能以及生命演化的基本規律,組織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創新理念和思路,由點到面探索、拓展基本知識,從中找出規律、悟出道理,激發學習和探索生物界奧妙的興趣,以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和態度,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研究型學習素質和能力,啟迪創新意識和能力。
本教材因妥善處理了以下關系而有突出、鮮明的特色:繼承、發展與創新的關系;理論與實踐、實用的關系;基礎理論學習與提高的關系;線性內容系統與知識立體交叉的關系;教師指導與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關系。
本書與賽道建主編的《動物學野外實習教程》構成配套教材,不同院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由選擇、組合,按不同的內容體系講授課程內容。 本書作為省級、校級二級動物學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各級部門和廣大讀者的大力支持,眾多同行的傾心幫助,本書的出版得到科學出版社的大力幫助才得以順利完成,特致謝意。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不足之處,熱誠希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
1.2 生命起源與進化
1.3 動物學與學科發展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動物的細胞環境
2.1 細胞
2.2 細胞環境
2.3 原生動物與細胞結構、功能比較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動物的發育與環境
3.1 胚前發育
3.2 受精
3.3 動物的胚胎發育與組織分化
3.4 動物的胚后發育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動物多樣性
4.1 分類學基本知識
4.2 單細胞原生動物門(Protozoa)
4.3 兩胚層多細胞動物
4.4 無體腔、兩側對稱、三胚層動物
4.5 假體腔、兩側對稱、三胚層原腔動物(Protocoelomata)
4.6 真體腔不分節軟體動物門(Mollusca)
4.7 真體腔同律分節環節動物門(Annelida)
4.8 真體腔異律分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4.9 真體腔后口無脊椎動物
4.10 真體腔后口脊索動物門(Chordata)
4.11 圓口綱(Cyclostomata)
4.12 魚類(Pisces)
4.13 兩棲綱(Amphibia)
4.14 爬行綱(Reptilia)
4.15 鳥綱(Aves)
4.16 哺乳綱(Mammalia)
復習思考題
第5章 保護、支持與運動系統
5.1 皮膚系統
5.2 骨骼系統
5.3 肌肉系統
5.4 動物的運動
復習思考題
第6章 動物的營養代謝
6.1 消化系統
6.2 呼吸系統
6.3 循環系統
6.4 排泄系統
復習思考題
第7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7.1 感覺器官
7.2 神經系統
7.3 內分泌系統
復習思考題
第8章 動物的繁殖與生殖系統
8.1 動物的繁殖
8.2 生殖系統與繁殖方式演化
8.3 動物的繁殖行為與馴化
復習思考題
第9章 動物與環境
9.1 動物生存的水陸環境及進化面臨的問題
9.2 動物對水環境的適應
9.3 動物對陸生環境的適應
9.4 動物地理分布
復習思考題
第10章 動物的人文環境
10.1 有益動物多樣性
10.2 動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10.3 有害動物
復習思考題
第11章 動物進化
11.1 動物體形態結構和機能的演化
11.2 生物信息通道與行為的演化
11.3 動物進化的歷程
11.4 動物進化的證據
11.5 進化理論
11.6 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復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第1章 緒論
本章提要 有機物起源于無機物,C、H、O、N、S等無機小分子以價鍵方式結合形成有機分子,然后以五碳糖主鏈為基礎,通過肽鍵、二硫鍵或結合不同的堿基形成蛋白質和核酸等生命活性物質,這些物質由細胞膜包裹后開始與生存環境進行水、無機鹽、氣體和物質能量交換的新陳代謝活動,并把這些特性遺傳下去開始了生命系統的進化,其中,利用其他生物體獲得營養和能量的演化為動物,于是,產生了研究動物生命活動規律的動物學及其相關學科,促進動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造福人類社會。
1.1 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物質由元素構成。生物體作為活著的生命體也是由各種化學分子構成的物質所組成。水、氮、氧、碳、無機鹽等內外環境中的小分子,糖、脂肪、氨基酸、維生素等有機分子,蛋白質、核酸、多糖和脂類復合物等生物大分子,線粒體、染色體、細胞核、單位膜、細胞骨架等細胞超微結構,以及細胞、組織、器官和動物體,在生物的不同層次、結構中,各種物質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形成復雜而多樣化的生命現象,即運動著的物質形態。因此,生命物質實際上是上述各種物質的總稱。
1.1.1 無機物
1.1.1.1 水
水占原生質重量的65%~90 0A;水母中含水99%,陸棲動物的機體中含水70%~80%,人的骨骼中含水22%,肌肉中含水70%~80%,玻璃體中含水99%。
水構成機體的內環境,電解常數大,能促進物質溶解、化學反應和維持滲透壓平衡,水的表面張力大、比熱大,水分蒸發有利于動物的體溫調節;同時水還構成生物體生存的外環境,環境中的含水量和離子濃度影響機體內外環境的水平衡。因此需要防止失水和過多水分滲入體內,改變體內滲透壓,影響機體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