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的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觀察與分析能力和科學思維的主要方式,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是提升整體醫學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細胞生物學、醫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是當代醫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已廣泛滲透到臨床醫學的各個領域,也是醫學相關專業和各層次學生的必修實驗課。為了適應高等醫學院校整合實驗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構建多層次、多模塊的分子醫學實驗教學體系,同時鑒于整合課程沒有合適的實驗教程,我們編寫了本書。這是教學改革實踐的要求,也是對整合課程教材建設的探索。
本書共收編了26個實驗,包括了上述4門課程的常規核心技術,如細胞培養、細胞器分離與純化、細胞骨架顯示等細胞生物學技術;骨髓細胞染色體與人淋巴細胞G帶核型分析、紅細胞葡糖-6-磷酸脫氫酶家系分析等醫學遺傳學實驗;也包括血紅蛋白的醋酸纖維薄膜、等電聚焦與凝膠柱色譜分離、堿性磷酸酶的分離純化及比活性測定等生物化學實驗;還包括真核基因組與線粒體DNA提取、G6PD基因擴增、小鼠PKC8基因克隆與表達等分子生物學實驗。綜合性實驗則是上述整合課程的實驗技術及其應用,如紅細胞葡糖-6-磷酸脫氫酶活性測定及家系分析、鐮狀紅細胞貧血與地中海貧血的基因診斷等;而抗氧化分子清除自由基活性檢測與細胞周期、細胞增殖與凋亡檢測等設計性實驗則結合了教師科研課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
本書注重上述4門課程的基礎性實驗與整合性實驗相結合、實驗技術與臨床應用相結合、實踐技能與科研素質培養相結合。各高等醫學院校根據各專業各層次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可選擇本書中不同技術、不同層次的實驗項目實施教學。此外,本書可以作為廣大教師、研究生、醫師和技術人員科研工作的重要參考書。
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各醫學院校的實驗教學模式和條件存在差異,書中存在不當或錯誤之處,懇請同行專家和同學們批評指正,提出寶貴意見。
前言
實驗一 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
實驗二 光鏡下細胞基本形態結構的觀察及生物繪圖
實驗三 細胞培養技術
實驗四 細胞核與線粒體的分級分離
實驗五 細胞內DNA和RNA及細胞骨架(微絲)觀察
實驗六 CCK-8法檢測HepG2細胞的增殖
實驗七 小鼠骨髓細胞染色體標本的制作及觀察
實驗八 人外周血淋巴細胞G顯帶染色體標本制備及核型分析
實驗九 血清蛋白的鹽析及清/球比值的測定
實驗十 丙二酸對琥珀酸脫氫酶的競爭性抑制作用
實驗十一 血紅蛋白的醋酸纖維薄膜電泳
實驗十二 血紅蛋白的等電聚焦分離及其等電點測定
實驗十三 血紅蛋白與核黃素的凝膠柱色譜分離
實驗十四 兔肝堿性磷酸酶的分離純化及比活性測定
實驗十五 紅細胞葡糖-6-磷酸脫氫酶活性測定及家系分析
實驗十六 真核細胞線粒體基因組DNA提取
實驗十七 人類性別鑒定(基于PCR、X或Y染色質的方法)
實驗十八 G6PD基因全序列查找、引物設計及外顯子工2的擴增
實驗十九 鐮狀紅細胞貧血的基因診斷(RFLP分析)
實驗二十 地中海貧血初步篩查及缺失型α地貧基因診斷
實驗二十一 抗氧化分子清除自由基活性檢測
實驗二十二 小鼠腦組織總RNA提取與RT-PCR獲取真核基因片段
實驗二十三 小鼠PKCε基因的克隆、鑒定及其6His融合蛋白的大腸桿菌表達和純化
實驗二十四 細胞周期、細胞增殖與凋亡檢測的實驗設計
實驗二十五 自毀容貌綜合征診斷的實驗設計
實驗二十六 G6PD缺乏癥診斷的實驗設計
分子醫學實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