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免疫學與免疫學檢驗》:
免疫學技術是提供相應免疫學檢驗項目、結果及數據的實驗應用技術,其發展大致經歷了經典、現代和自動化三個階段。
經典的免疫學技術主要包括免疫凝集試驗、免疫沉淀試驗、中和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等,目前臨床常用的主要是免疫凝集試驗和免疫沉淀試驗。免疫學技術的出現可追溯于19世紀末。1896年Widal和Sicad發現傷寒患者血清可致傷寒沙門菌發生特異的凝集現象,利用該凝集現象可有效地診斷傷寒病,這就是最早用于細菌感染診斷的免疫凝集試驗,即著名的肥達試驗(Widaltest);1897年Kraus發現細菌培養物濾液與相應抗血清混合時可出現沉淀現象,于是,免疫沉淀試驗應運而生。同年Ehrlich在實驗中發現毒素和免疫血清(抗毒素)結合后,毒素即失去毒性作用,從而揭示了中和試驗。1900年Landesteiner發現了一些人的血漿能使另一些人的紅細胞凝集,建立了使用基本的紅細胞凝集試驗鑒定ABO血型的方法。同年,Bordet建立了補體結合試驗,即抗原抗體反應后具有結合和激活補體能力,并可介導細胞或細菌的溶解。
免疫沉淀試驗根據反應介質的不同可分為液相免疫沉淀試驗和凝膠體免疫沉淀試驗,主要包括環狀沉淀試驗、免疫濁度試驗、單向免疫擴散試驗、雙向免疫擴散試驗和免疫電泳等。1902年,Ascoli建立了環狀沉淀試驗。1905年Bechhold將抗體混溶在明膠中,然后將相應特異性抗原加于其上,發現抗原抗體的特異性結合可在明膠中出現沉淀。1946年,Oudin報道了試管單向免疫擴散試驗。1948年,Ouchterlony和Elek報道了平板法雙向免疫擴散試驗,并用于抗原抗體的鑒定。1965年,Mancini提出平板單向免疫擴散試驗,使得以前只能定性的免疫試驗能夠定量。由Grabar和Williams在1953年首先報道的免疫電泳,將區帶電泳和雙向免疫擴散相結合,可方便地用于純化抗原和抗體的分析及正常和異常體液蛋白的識別。此外,免疫電泳技術還包括火箭免疫電泳、對流免疫電泳和免疫固定電泳等。到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免疫濁度試驗用于體液特定蛋白含量的檢測,該試驗借助特殊儀器可實現自動化分析。
免疫凝集試驗包括直接凝集試驗、間接凝集試驗和自身紅細胞凝集試驗等。直接凝集試驗有玻片法和試管法兩種,前者如紅細胞ABO血型的玻片鑒定試驗,后者有肥大試驗和外斐試驗及交叉配血凝集試驗等。間接凝集試驗中曾廣泛應用的有間接血凝試驗和膠乳凝集試驗。自身紅細胞凝集試驗是20世紀8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不同于以前的免疫凝集試驗的快速檢驗技術,其最大的優點是采用一種雙功能抗體試劑,以患者自身紅細胞作為凝集反應指示系統,檢測快速方便。
以免疫沉淀和免疫凝集反應為基礎的免疫技術,除免疫比濁外,均無需特殊的儀器設備,操作簡單方便,有些具體測定方法直至今日在臨床應用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一面。但是,其局限性還是很明顯的,即檢測靈敏度低,除少數外基本上都是定性測定,大大地限制了其在病原體感染診斷和體液中微量生物活性物質測定中的應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