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案例版 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臨床案例設計為“虛擬病人”,學生為“虛擬醫生”,教師則是溝通這兩者的思維指導者。由此展開的臨床分析被演繹為一個漸進的序貫過程,以“演變與對策”的方式實現。這種與當代中醫外科臨床直接接軌的模擬教學設計是《中醫外科學》的特色,內容更準確地反映當代中醫外科學的學術內涵,加強了病機和內,外治法系統屬性的描述。《中醫外科學(案例版 第2版)》上下兩篇,共分14章,主要闡述了發展簡史及相關理論要點,病機,辨證治法以及外科常見病的臨床診治全過程。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發展簡史及相關理論要點
第一節 中醫外科學整體觀的形成
第二節 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臨證思維的典范
第四節 燦爛的手術文明與啟示
第二章 病機
第一節 病機述要
第二節 外科病機的構建
第三節 病機總結
第三章 辨證
第一節 整體辨證
第二節 局部辨證
第四章 治法
第一節 內治法
第二節 外治法
下篇 各論
第五章 瘡瘍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癤病
第三節 顏面疔瘡
第四節 蛇頭疔
第五節 頸癰
第六節 有頭疽
第七節 丹毒
第八節 臀癰
第九節 瘰疬
第十節 流痰
第十一節 竇道
第十二節 褥瘡
第六章 乳房疾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乳癰
第三節 乳癖
第四節 乳核
第五節 粉刺性乳癰
第六節 乳衄
第七節 乳癆
第八節 乳疬
第七章 癭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氣癭
第三節 肉癭
第四節 癭癰
第八章 外傷疾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毒蛇咬傷
第三節 瘋犬傷
第四節 凍瘡
第五節 燒傷
第六節 破傷風
第九章 腫瘤術后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石癭
第三節 乳巖
第四節 噎膈
第五節 反胃
第六節 肝積
第七節 尿血
第八節 精室巖
第九節 鎖肛痔
第十章 急腹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腸癰
第三節 腸結
第四節 心脾痛
第五節 脅痛膽脹
第六節 厥心痛
第十一章 男性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陽痿
第三節 早泄
第四節 男性不育
第五節 精濁
第六節 子癰
第七節 血精
第八節 精癃
第九節 石淋
第十二章 周圍血管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股腫
第三節 青蛇毒
第四節 筋瘤
第五節 臁瘡
第十三章 肛門直腸疾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痔
第三節 息肉痔
第四節 肛竇炎
第五節 肛癰
第六節 肛漏
第七節 鉤腸痔
第八節 脫肛
第九節 便秘
第十四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蛇串瘡
第三節 腳濕氣
第四節 濕瘡
第五節 藥毒
第六節 癮疹
第七節 牛皮癬
第八節 白疕
第九節 粉刺
第十節 貓眼瘡
第十一節 瓜藤纏
第十二節 油風
第十三節 黧黑斑
第十四節 風熱瘡
第十五節 風瘙癢
第十六節 扁瘊
第十七節 臊瘊
第十八節 花柳毒淋
第十九節 疳瘡 楊梅瘡 楊梅
第六節 脫疽
附方劑索引
第一章 發展簡史及相關理論要點
第一節 中醫外科學整體觀的形成
任何學科一般都經歷了起源?形成?發展?成熟四個歷史時期,各個時期的實踐和理論都有其獨立的篇章。各篇章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這種聯系的基礎和源動力是每一片歷史天空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因此考察作為文化母體派生的文化現象———醫學及其歷史時。就應該站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學習和總結才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中醫外科學也是如此。
一 起源時期
原始人類在與大自然的交流中所產生的本能醫學反映出了整體觀的原始形態。這是一種不自由的必然。是脫胎于動物的人所具有的動物本能反應。瑞士醫史學家Henry Ernest Sigerist在。西醫文化史,人與醫學。一書中指出:“外科的干預屬于最古老的治療措施。它也是源自本能。出于本能。進入體內的一根棘刺或者任何別的異物都會被取出來。還有。本能也教我們用按壓來止血。”同樣魯迅在南腔北調集經驗。中也曾生動地描述過中華民族先人早期醫藥實踐的艱辛探索:“大約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這樣嘗一點。那樣嘗一點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無效。有的竟吃到了對證的就好起來。于是知道這是對于某一種病痛的藥。這樣地累積下去乃有草創的紀錄。”這就是本能醫學。起源時期的中醫外科學屬于這一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