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地圖學教程(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是作者在長期從事地圖學教學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9章,主要包括:現代地圖學引論,地球空間與數字測繪,地圖投影及其判別與變換,地圖符號與內容表達,地圖概括與自動綜合,數字制圖與電子地圖,遙感制圖與“數字地球”,綜合制圖與地學信息圖譜,地圖分析與應用等內容。本書內容簡明扼要,結構嚴謹,基礎性強,適用面廣。
本教程第一版于2007年出版至今已有5年,5年來6次印刷,發行量萬余冊,使用學校40多家,極大地促進了現代地圖學的教學與教改工作。
隨著對地圖科學的理解,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地理學本科新專業目錄的公布,我們認為適時地修訂本書是非常必要和及時的。
我們回顧了第一版的使用和教學情況,聽取了部分代課老師與學生的意見,大家普遍認為本書特點明顯、科學性很強,反映了現代地圖學的特征,可以作為多專業多層次地圖學教學的教材或主要參考資料,對科技人員也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從一線教學角度和本專科教育的現實問題考慮,也有不太適應的地方,這也是我們編寫第二版的初衷。從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完整性、新穎性和前瞻性上看,本書的一些知識點,特別是相關最新理論、技術和方法等都還是需要的,應適當精選和保留部分內容。這對繼續深入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相關領域科研工作,以及現代地圖學知識的普及和制圖生產活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和促進作用。
2012年暑假前,我們醞釀了第二版的編寫大綱,體系上沒有多大改變,章節上合并了原來的7、8兩章為現在的第7章,原第9章變為現在的第8章。在內容選取上,基本也沒有大的改動,但進行了較多的文字刪減和提煉。2012年9月份全國第五次GIS教育研討會暨首屆全國GIS系主任聯席會議在安徽滁州召開,本書第一版在會上展覽,同時與出版社商定了第二版的編寫原則,內容力求吸取近年來地圖科學的新成果,簡明地闡述地圖科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術。對地學本科生而言,教學的時數可控制在54—72學時,2—3學分,野外綜合實習時數l—1.5周;研究生可集中進行課堂講授和討論學習,并結合導師的科研任務自學提高。
教材的組成應該再包括一冊實習教程和一部電子教案,但同時編寫出版還不夠成熟。因此,等本書出版后再著手編寫制作。
本版仍由西北大學袁勘省教授擔任主編,負責先提出修改方案,在方案基礎上拿出初稿,然后組織協調大家修改,經原參編老師反復交流討論、歸納總結提高。副主編本次有所增加,他們都對第二版審稿和編寫修訂等工作做出了貢獻。參編者署名除保留原來人員外,凡對本次修訂提過建設性意見并撰寫了一定文字的,我們也將其名字加入到相應章節的署名中。參編者對每章有何意見都可提出,由主編與各章負責人協商修改,副主編負責對內容全面審閱并標注或提出具體意見,各章節負責人或者參加成員進行具體修改,然后大家再發表評論,直到達到統一認識為止。經如此反復充分討論,我們四易其稿,使教材的質量得到了較大提高。在原
序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現代地圖與現代地圖學
第一節 現代地圖概念與分類
第二節 現代地圖學概念與學科體系
第三節 地圖學發展簡史與展望
第二章 地球空間認知與現代測繪成圖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地球空間參照系
第三節 空間尺度與地圖比例尺
第四節 地圖測繪成圖法
第三章 地圖投影及其選擇與變換
第一節 地圖投影的基本概念與問題
第二節 常用地圖投影
第三節 地圖投影的選擇與變換
第四節 我國地形圖投影及其分幅與編號
第四章 地圖符號語言與內容符號表達
第一節 地圖符號分類、變量與量表
第二節 地圖符號圖形、色彩與注記語言
第三節 普通地圖內容及圖形符號表達
第四節 專題地圖內容及圖形符號表達
第五章 地圖概括原理與方法
第一節 地圖概括的概念與影響因素
第二節 地圖內容選取
第三節 地圖內容概括
第四節 地圖符號圖形簡化
第五節 地圖概括智能化
第六章 數字制圖技術與電子地圖編制
第一節 數字制圖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第二節 地形圖數據庫與基礎數據生產
第三節 數字專題制圖方法與數據組織處理
第四節 電子地圖及其編制與出版
第七章 遙感與地理信息綜合制圖
第一節 遙感信息識別與制圖
第二節 綜合系列制圖與地圖集編制
第三節 多尺度與數字地球概念下的系列綜合制圖
第四節 地學信息圖譜的基礎知識
第八章 地圖分析應用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地圖分析應用理論與評價標準
第二節 工作地圖的選用
第三節 地圖分析方法
第四節 地形圖的野外應用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章 現代地圖與現代地圖學
本章要點:地圖的特性及其現代拓展、地圖構成要素與基礎及其拓展、地圖功能及其拓展;現代地圖分類、新概念及其定義;現代地圖學定義;現代地圖學的學科體系結構與組成、基本含義及其內容;現代地圖學與地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地圖學發展簡史等。
基本概念:地圖,現代地圖,現代地圖學,新概念地圖,傳統地圖學,數字地圖學,電子地圖學,地圖學學科體系,理論地圖學,技術地圖學,應用地圖學,地圖學史。
地圖學(cartography)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科學。地圖的形成不亞于文字,隨著社會需求的發展,地圖內容不斷豐富,制圖精度不斷提高,地圖形式更加多樣化,地圖理論日趨成熟,制圖與用圖技術不斷進步,地圖已成為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科學實驗及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地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形成了自己完善的理論、技術與應用體系。要弄清什么是現代地圖學,必須先弄清什么是現代地圖。
第一節 現代地圖概念與分類一、地圖的特性及其現代拓展
1.地圖的基本特性
與風景畫、素描圖、寫景圖、地面照片、航空像片、衛星圖像及文字著作等不同,地圖雖然也是地球在平面上的描繪和縮影,但在表示方法、表達手段與描繪的內容上有著本質的區別。地圖具備如下3個基本特性.
(1)嚴密的數學法則。地面的素描圖和寫景圖是透視投影,隨著觀測者位置的不同,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也不同,地物越近,圖像越大;地物越遠,圖像越小。地圖是垂直投影。首先,將地球自然表面垂直投影到地球橢球體面上;然后,再將地球橢球體面按地圖投影法則描繪到平面上;同時,再按比例尺縮小到清晰可視的程度。地圖的這一數學法則,使地圖具有嚴密的數學基礎,人們可以在圖上定位、定向、量測距離、測算面積和體積等(圖l—1)。
(2)特定的符號系統。地球表面上的事物,在航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