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分為四部分,緒言主要介紹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及實驗室規則和實驗室生物安全;第一篇主要介紹三門課程的基本實驗,包括醫學免疫學、病原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基本實驗項目,內容包括一些新的實驗技術;第二篇為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該篇首先介紹了感染性疾病病原體的檢測方法和常用的用于病原體檢測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其次羅列了經典的感染性疾病臨床病例,目的是在病例討論基礎之上,圍繞病原體的檢測,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設計實驗;第三篇是創新性實驗相關內容,主要介紹了國家創新創業實驗項目的目的和要求以及項目申請書的格式和內容,該篇主要針對一些對科學研究特別感興趣的同學。
緒言(1)
一、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目的和要求(1)
二、實驗室生物安全(1)
三、實驗室規章制度(2)
第一篇基本實驗
第一章免疫學基本實驗(3)
第一節抗體的制備(3)
一、多克隆抗體(3)
實驗1-1多克隆抗體的制備(3)
實驗1-2抗體的提取與純化(鹽析沉淀法)(4)
二、單克隆抗體(5)
第二節凝集實驗(7)
一、直接凝集實驗(7)
實驗1-3細菌的鑒定(8)
實驗1-4人ABO血型鑒定(9)
實驗1-5試管凝集實驗(肥達反應)(10)
二、間接凝集實驗(11)
實驗1-6間接凝集實驗(12)
實驗1-7間接凝集抑制實驗(妊娠實驗)(12)
實驗1-8協同凝集實驗(13)
第三節沉淀實驗(14)
實驗1-9單向瓊脂擴散試驗(15)
實驗1-10雙向瓊脂擴散試驗(16)
實驗1-11免疫電泳(17)
實驗1-12對流免疫電泳(18)
實驗1-13火箭免疫電泳(19)
第四節補體相關實驗(21)
實驗1-14血清總補體活性測定(21)
實驗1-15補體結合實驗(22)
第五節免疫細胞相關實驗(26)
實驗1-16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26)
實驗1-17巨噬細胞吞噬功能測定(大吞噬試驗)(28)
實驗1-18中性粒細胞吞噬功能測定(小吞噬試驗)(29)
實驗1-19NK細胞活性測定(30)
實驗1-20E玫瑰花環試驗(31)
實驗1-21間接免疫熒光技術檢測T細胞亞群(CD4)(33)
試驗1-22淋巴細胞轉化實驗(34)
實驗1-23ELISPOT(35)
實驗1-24溶血空斑試驗(38)
第六節免疫標記技術(40)
實驗一、酶聯免疫吸附實驗(40)
實驗1-25免疫斑點實驗(41)
實驗1-26間接ELISA(42)
實驗1-27雙抗體夾心法(44)
二、膠體金標記技術(45)
實驗1-28膠體金的制備(45)
實驗1-29膠體金標記蛋白的制備(46)
實驗1-30膠體金標記技術常用方法(47)
三、熒光抗體標記技術(48)
實驗1-31熒光抗體制備技術(50)
實驗1-32間接法檢測抗核抗體(50)
四、放射免疫標記技術(51)
五、化學發光免疫技術(52)
第七節超敏反應(53)
實驗1-33豚鼠過敏試驗(53)
第二章醫學微生物學基本實驗(54)
第一節細菌形態結構觀察(54)
實驗2-1顯微鏡的使用(54)
實驗2-2懸滴法觀察細菌的運動(56)
實驗2-3革蘭染色法(56)
實驗2-4細菌特殊結構的染色法(59)
第二節細菌的人工培養(62)
一、細菌的培養基(62)
實驗2-5細菌基礎培養基的制備方法(62)
二、細菌的接種及生長現象觀察(65)
實驗2-6平板培養基接種法(65)
實驗2-7試管培養基接種法(70)
實驗2-8細菌計數(74)
第三節細菌代謝產物的檢測(79)
一、細菌分解代謝產物的檢測(79)
實驗2-9碳水化合物代謝試驗(79)
實驗2-10蛋白質與氨基酸代謝試驗(82)
實驗2-11碳源與氮源利用試驗(84)
實驗2-12其他酶類試驗(84)
二、細菌合成代謝產物的檢測(85)
實驗2-13侵襲性酶的檢測(85)
實驗2-14毒素的檢測(87)
第四節理化因素對細菌生長繁殖的影響(90)
實驗2-15高壓蒸汽滅菌法(90)
實驗2-16紫外線殺菌試驗(91)
實驗2-17手指皮膚消毒試驗(91)
實驗2-18藥物敏感試驗(紙片瓊脂擴散法)(92)
實驗2-19藥敏試驗(稀釋法)(93)
實驗2-20聯合藥物敏感試驗(97)
第五節細菌的遺傳變異(98)
實驗2-21細菌R質粒接合傳遞實驗(98)
實驗2-22細菌鞭毛變異(99)
第六節特殊細菌的染色方法(99)
實驗2-23抗酸染色法(99)
實驗2-24異染顆粒染色法觀察棒狀桿菌(100)
第七節螺旋體觀察(102)
實驗2-25Fontana鍍銀染色法鏡檢鉤端螺旋體(102)
實驗2-26剛果紅負染色法觀察奮森疏螺旋體(103)
第八節病毒學實驗(104)
實驗2-27病毒蝕斑實驗(104)
實驗2-28病毒血凝實驗及血凝抑制試驗(105)
實驗2-29病毒中和實驗(106)
第九節真菌相關實驗(108)
實驗2-30真菌形態結構觀察(108)
實驗2-31真菌的培養(109)
第三章人體寄生蟲學基本實驗(112)
第一節人體寄生蟲形態觀察(112)
實驗3-1人體寄生蟲形態觀察(112)
第二節寄生蟲常用診斷技術(131)
實驗3-2糞便直接涂片法檢查蠕蟲卵(131)
實驗3-3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糞便中鉤蟲卵(132)
實驗3-4幼蟲孵化法(133)
實驗3-5肛門試紙法(135)
實驗3-6十二指腸分泌物檢查(136)
實驗3-7陰道分泌物檢查(137)
實驗3-8血液檢查(138)
實驗3-9毛囊或皮脂腺(蠕形螨)檢查(140)
第三節寄生蟲感染特殊免疫學檢測方法(141)
實驗3-10皮內試驗(141)
實驗3-11血吸蟲環卵沉淀實驗(142)
實驗3-12診斷弓形蟲感染的染色實驗(143)
第二篇綜合、設計型實驗
第四章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檢測概述(145)
第一節細菌感染的實驗診斷(145)
一、標本的采集(145)
二、細菌的檢測(146)
三、細菌感染的血清學診斷(147)
四、常見致病菌的鑒定流程(147)
第二節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148)
一、標本的采集與送檢(148)
二、病毒的形態學檢查法(149)
實驗三、病毒抗原的直接檢出(149)
四、檢測病毒核酸(150)
五、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150)
六、病毒分離培養(151)
第三節真菌感染的實驗室診斷(153)
一、標本的采集(153)
二、真菌的直接鏡檢(153)
三、真菌的分離培養(154)
四、血清學診斷(154)
五、核酸雜交探針技術(154)
第四節寄生蟲感染的實驗室診斷(154)
一、病原學檢查方法(154)
二、常用于寄生蟲感染診斷的免疫學技術(156)
三、寄生蟲的核酸檢測(156)
第五章綜合、設計型實驗相關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158)
實驗5-1聚合酶鏈反應(158)
實驗5-2Southern雜交(160)
實驗5-3蛋白質印跡(163)
第六章感染性疾病病例分析及病原體檢測(169)
第三篇創新性實驗相關內容
一、創新性實驗選題原則(180)
二、實施原則(180)
三、對學生的要求(180)
四、文獻檢索(181)
附一: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指南(181)
一、計劃目標(181)
二、計劃內容(181)
三、參與高校(181)
四、計劃管理(182)
五、項目管理(182)
六、學校工作(182)
附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書(184)
填寫說明(185)
參考文獻(188)
彩圖
緒言
一、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目的和要求
(1)通過實驗觀察和實驗操作,鞏固并加深對醫學免疫學和病原生物學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
(2)掌握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基本操作技術;樹立牢固的無菌觀念,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識和病原生物學中常見的無菌操作技術,為以后的臨床操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熟悉感染性疾病常用的診斷方法和手段,了解病原生物學和免疫學實驗技術的新進展。
(4)培養學生具有從事科學實驗的能力,能夠獨立觀察實驗結果、整理分析實驗資料、總結書寫實驗報告和論文的能力。培養學生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設計方案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培養學生不僅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二、實驗室生物安全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表0-1):表0-1病原微生物生物危害的類別劃分類別劃分標準舉例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埃博拉病毒、沙粒病毒、天花病毒等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如結核分枝桿菌、布魯氏菌、圣路易斯腦炎病毒、朊粒等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沙門菌、志賀菌、梅毒螺旋體、葡萄球菌等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如枯草桿菌、犬肝炎病毒等一類、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根據微生物實驗室開展工作的性質、接觸的病原體生物危害程度、采取生物安全措施的不同分為4級(表0-2):
表0-2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分級級別主要用途實驗條件一級從事基礎教學與研究,接觸四類生物危害微生物開放式工作臺和規范的微生物操作技術續表級別主要用途實驗條件二級從事實驗健康服務、診斷、研究、接觸三類生物危害微生物除了開放式長形工作臺還應配置生物安全柜,實驗室應有生物危害標記,操作人員應身著防護服,有規范的病原微生物操作技術三級從事特殊診斷與服務,接觸二類生物危害微生物需要生物安全柜和其他操作所需的基本裝置,實驗室應有生物危害標記,操作人員身著特殊防護服,規范的微生物操作技術,人員進入受限,實驗室內有定向氣流四級從事危險病原體操作,接觸一類病原微生物應有配套的生物安全柜,人員身著帶正壓的連衣褲,實驗室空氣經過濾,配備帶雙門的高壓滅菌器,除了三級防護措施外,人員進入實驗室時,應經過密封的過渡艙,離開時應經風淋,生物廢棄物應經特殊處理
三、實驗室規章制度
病原生物學實驗的對象大多為病原微生物,有的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因此要求進入實驗室后必須嚴格遵守以下實驗室規則:
(1)每次進入實驗室必須穿白大褂,不必要的物品不得帶入實驗室,必須帶入的書籍和文具等應放在實驗臺下的抽屜里,以免受到污染。
(2)實驗室內禁止飲食、喝水、抽煙,不得高聲談笑或隨便走動,務必關閉手機鈴聲,上課期間不得使用手機。
(3)各種實驗物品應按指定地點存放,用過的器材必須放入消毒缸內,禁止隨意放于桌上及沖入水槽。
(4)須送培養箱培養的物品,應做好標記后送到指定地點。
(5)實驗過程中發生差錯或意外事故時,應立即報告老師,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正確的處理,禁止隱瞞或擅自處理。如有傳染性的材料污染桌面、地面等,應立即用規定濃度的消毒液浸泡污染部位,作用5~10min后方可抹去。如手被活菌污染也應使用合適濃度的消毒液浸泡5~10min后,再以自來水反復沖洗。
(6)愛護室內儀器設備,嚴格按照儀器的操作規則使用,尤其是顯微鏡,使用油鏡頭后必須擦凈鏡油。節約使用實驗材料,不慎損壞了器材等,應主動報告老師并進行相應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