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病理學(第2版)》由多年從事病理學教學和臨床病理工作的專家、教授及資深教師編寫而成。內容突出臨床特色,以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這些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臨床病理聯系及預后。編寫過程中注意突出學科特色、體現科技成就、反映研究成果,力求“新、特、深、精”的特點,編寫原則是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力求內容的先進性。
《臨床病理學(第2版)》適用于臨床階段5年制、7年制的臨床醫學各專業及口腔、護理、醫學檢驗等專業學生使用,也可以作為研究生、病理醫師及進修醫師的參考教材。
《臨床病理學》2004年1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學生、臨床病理醫師及病理專家的一致好評,2005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評為“精品教材”,2008年經出版社申報、專家評審、網上公示,最后入選“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本教材的讀者主要是已進入臨床學習階段的5年制、7年制醫學生。我們考慮到這部分學生已在基礎階段系統地學習了病理學基礎理論,因此,在編寫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了本教材的臨床特色。
為進一步提高教材的編寫質量,繼續充分發揮各臨床醫院的特色和優勢,我們對《臨床病理學》進行了認真修訂。修訂內容突出下列特點:①編者在臨床病理學教學實踐中,考慮到教材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由原教材的8章增加到12章;②為了清楚地展現各種病變特點,使讀者更好地理解理論內容,我們選取了清晰的、具有說服力的彩圖188張,黑白圖36張;③編寫過程中注意突出學科特色、體現科技成就、反映研究成果,力求具有“新、特、深、精”的特點,本教材繼續發揮各臨床醫院(參見編者名單和單位)的特色作用,使教材內容更具有新穎性和創新性;④本教材的編寫原則是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力求內容的先進性,各章節增加了新的內容和進展,不僅能指導當前的臨床學習,而且對今后的長期臨床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教材還注意以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較為嚴重的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把臨床表現與病理變化進行有機地緊密結合,使病理學真正起到橋梁作用,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教材在編寫和修訂過程中,邀請了病理學界的專家和教授審閱,他們對本教材的質量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在此對各位專家、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教材的各位編者經過認真反復討論,確定了教材大綱和各章節的編寫內容,他們均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及病理學專業特長,對當代高等醫學教育狀況及改革趨勢有著深刻的了解,他們都肩負著教學、科研和臨床病理診斷工作的重任,犧牲了休息時間按時完成了編寫任務,在此對各位編者表示深深的謝意。
限于我們的認識和能力,編寫臨床病理學教材的過程中,雖然我們盡了很大的努力,還會存在許多缺點和不足,在此懇切希望讀者給予批評和指正。
前言
第1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
第一節 心肌及心內膜基本病理變化
一、適應
二、變性
三、壞死
第二節 心內膜心肌活檢
一、心內膜心肌活檢的應用和意義
二、心內膜心肌活檢的適應證
三、心內膜心肌活檢診斷的疾病
四、心內膜心肌活檢的合并癥和局限性
五、心內膜心肌活檢的標本制作
六、心內膜心肌活檢標本觀察的過程
第三節 心肌炎
一、病毒性心肌炎
二、細菌性心肌炎
三、真菌性心肌炎
四、寄生蟲性心肌炎
五、免疫反應性心肌炎
六、原因不明的心肌炎
第四節 心肌病
一、心肌病的概念
二、心肌病分類的演變
三、原發性心肌病的常見類型及其病理學變化
四、心肌病病理學檢查與診斷注意事項
第五節 心臟移植病理
一、移植心臟心內膜心肌活檢
二、心臟移植排斥反應的病理組織學變化
三、移植心臟其他病理學變化
四、移植心臟排斥反應的臨床演變
第六節 心臟瓣膜疾病
一、瓣膜的檢查方法
二、瓣膜的病理改變
三、人工瓣膜置換后的病理變化
四、二尖瓣脫垂
第七節 動脈瘤
一、結構分類
二、形態學類型
三、病因分類
第八節 纖維肌性結構不良
第九節 血管病變
一、主動脈炎
二、周圍動脈炎
三、靜脈硬化
四、靜脈曲張
五、血栓性淺靜脈炎和靜脈血栓形成
六、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第十節 心臟腫瘤
一、概況
二、良性原發性心臟腫瘤
三、惡性原發性心臟腫瘤
四、心臟轉移性腫瘤
第2章 胰腺疾病
第一節 胰腺的正常組織結構和基本功能
一、外分泌部
二、內分泌部(胰島)
三、胰島一腺泡門脈系統
第二節 胰腺發育異常
第三節 胰島的肥大與增生
第四節 胰腺炎
一、急性胰腺炎
二、慢性胰腺炎
第五節 胰腺癌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分型及病理變化
三、擴散轉移
四、臨床表現
第六節 糖尿病
一、糖尿病的分類
二、糖尿病的病因、發病機制
三、糖尿病的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
第七節 胰腺內分泌腫瘤
一、胰腺內分泌腫瘤的一般特征
二、胰島細胞瘤的分類及病理變化
第3章 淋巴、造血系統疾病
第一節 淋巴造血系統腫瘤分類
一、B淋巴細胞分化過程及相關淋巴瘤
二、T淋巴細胞分化過程及相關淋巴瘤
第二節 髓系腫瘤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急性髓性白血病
三、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四、類白血病反應
第三節 淋巴瘤
一、非霍奇金B細胞淋巴瘤
二、非霍奇金NK/T細胞淋巴瘤
三、霍奇金淋巴瘤
四、免疫缺陷相關淋巴增殖性疾病
第四節 組織細胞腫瘤
一、組織細胞肉瘤
二、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腫瘤
第4章 子宮內膜及乳腺疾病
第一節 正常子宮內膜組織學
一、子宮內膜組織結構
二、子宮內膜的生理變化
三、卵巢的生殖內分泌變化
第二節 卵巢功能紊亂引起內膜的病理改變
一、內膜形態變化
二、應用內膜活檢診斷卵巢功能失調的注意事項
第三節 子宮內膜異位癥
一、子宮腺肌病
二、子宮內膜異位癥
第四節 子宮上皮性腫瘤及相關病變
一、子宮內膜息肉
二、子宮內膜癌前病變
三、子宮內膜癌
第五節 乳腺疾病
一、乳腺疾病的分類
二、乳腺增生性疾病
三、乳腺瘤樣病變
四、乳腺良性腫瘤
第六節 乳腺癌
一、概述
二、乳腺癌病理學分類
三、乳腺癌的癌前病變
四、乳腺癌與激素受體及相關基因
第5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
第一節 概述
一、內分泌系統的概念和組成
二、常見內分泌疾病的類型及特點
第二節 甲狀腺疾病
一、甲狀腺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及其功能
二、甲狀腺炎
三、甲狀腺腫
四、甲狀腺腫瘤
第三節 腎上腺疾病
一、腎上腺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及其功能
二、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三、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
四、腎上腺腫瘤
第四節 垂體疾病
一、垂體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及其功能
二、下丘腦一垂體后葉疾病
三、垂體前葉功能亢進與低下
四、垂體腫瘤
第五節 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疾病
一、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細胞的分布和形態
二、彌散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腫瘤
第6章 神經系統疾病
第一節 先天性發育畸形
一、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腦發育
二、神經管閉合障礙的畸形
三、腦發育不全畸形
四、神經元遷移障礙
五、Amold-Chiari畸形
第二節 腦血管病
一、缺血性腦血管病
二、出血性腦血管病
第三節 顱腦外傷
一、腦震蕩
二、腦挫裂傷、沖擊傷和對沖傷
三、腦干損傷
四、彌漫性軸索損傷
五、顱骨骨折
六、顱內出血和血腫
七、顱腦損傷的遲發性病變和合并癥
第四節 脫髓鞘病
一、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二、多發性硬化
三、視神經脊髓炎
四、髓鞘形成障礙的髓鞘病
第五節 變性和代謝障礙的神經系統疾病
一、阿爾茨海默病和腦葉萎縮
二、帕金森病和其他錐體外系疾病
三、肌萎縮側索硬化和其他運動神經元疾病
四、多系統萎縮和脊髓小腦變性
五、肝豆狀核變性
六、線粒體腦肌病
七、神經節苷脂代謝病和黏多糖儲積病
八、營養缺乏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
第六節 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一、細菌性感染
二、真菌性感染
三、寄生蟲感染
四、病毒感染
第七節 神經系統腫瘤
一、神經上皮組織腫瘤
二、星形細胞腫瘤
三、髓母細胞瘤和幕上原始神經外胚葉腫瘤
四、腦膜腫瘤(腦膜瘤)
五、轉移性腫瘤
第八節 常見難治性癲癇
一、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
二、海馬硬化
三、Rasmussen綜合征
第九節 腦水腫、腦積水、顱內壓增高和腦疝
一、腦水腫
二、腦積水
三、顱內壓增高
四、腦疝
第十節 周圍神經疾病
一、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二、麻風性神經病
三、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
四、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
五、周圍神經腫瘤
第7章 消化系統疾病
第一節 概述
一、消化系統解剖、組織功能特點
二、胃腸道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三、影像及胃腸道內鏡在胃腸病學的應用
第二節 食管和胃疾病
一、反流性食管炎
二、胃炎
三、胃息肉和胃上皮非典型增生
四、胃癌
五、胃淋巴瘤
六、胃腸間質瘤
七、神經內分泌性腫瘤
八、其他惡性腫瘤
第三節 小腸和大腸疾病
一、炎癥性腸病
二、缺血性腸病
三、腸息肉和腺瘤
四、上皮性腫瘤
第四節 肝臟疾病
一、肝臟正常解剖學、組織學及功能
二、活檢和肝病病理學檢查的意義
三、病毒性肝炎
四、肝纖維化和肝硬化
五、脂肪變性及脂性肝炎
六、藥物性及毒性肝損傷
七、肝遺傳性代謝性疾病
八、妊娠與肝病
九、膽汁淤積及膽道病變
十、自身免疫性肝炎
十一、肝細胞瘤樣病變及腫瘤
十二、肝移植病理
第8章 呼吸系統疾病
第一節 支氣管和肺的發育異常
第二節 支氣管和肺炎癥性疾病
一、支氣管和細支氣管炎癥
二、肺炎
三、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
第三節 彌漫性肺泡損傷
第四節 Goodpasture綜合征
第五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支氣管擴張癥
二、慢性支氣管炎
三、肺氣腫
四、支氣管哮喘
第六節 塵肺
一、矽肺
二、煤工塵肺
三、石棉相關疾病
四、鈹肺
第七節 間質性肺疾病
一、過敏性肺炎
二、結節病
三、普通型間質性肺炎
四、阻塞性細支氣管一機化性肺炎
第八節 肺動脈高壓
第九節 肺癌
一、鱗狀細胞癌
二、腺癌
三、細支氣管肺泡癌
四、小細胞癌
五、類癌
六、轉移性腫瘤
第十節 胸膜疾病
一、氣胸
二、胸水
三、間皮瘤
第十一節 肺移植
一、移植肺病理組織學變化
二、移植肺排斥反應診斷與分級標準
中的注意事項
三、移植肺感染的病理學變化
四、移植肺淋巴組織異常增生
五、移植肺原發病復發
六、移植肺活檢細胞學和病理組織學診斷
第9章 口腔頜面部疾病
第一節 齲
一、齲的臨床與病理
二、齲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
第二節 牙髓病
一、牙髓炎
二、牙髓變性和壞死
三、牙體吸收
第三節 根尖周炎
一、急性根尖周炎
二、慢性根尖周炎
第四節 口腔黏膜病
一、白斑
二、扁平苔蘚
三、慢性盤狀紅斑狼瘡
四、天皰瘡
五、良性黏膜類天皰
六、復發性阿弗他潰瘍
第五節 口腔頜面部囊腫
一、牙源性囊腫
二、非牙源性囊腫
三、口腔、面頸部軟組織囊腫
第六節 牙源性腫瘤
一、良性牙源性腫瘤
二、惡性牙源性腫瘤
第七節 涎腺上皮性腫瘤
一、涎腺良性上皮性腫瘤
二、涎腺惡性上皮性腫瘤
第10章 耳鼻咽喉疾病
第一節 耳鼻咽喉的解剖學和組織學概要
一、鼻腔鼻竇及咽喉部
二、耳部
三、顳骨
第二節 鼻腔及鼻竇疾病
一、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
二、被覆上皮的腫瘤及瘤樣病變
三、腺源性腫瘤及瘤樣病變
四、異位腫瘤及瘤樣病變
五、軟組織腫瘤及瘤樣病變
……
第11章 臨床病理檢查診斷的基本知識
第12章 病理技術
(二)空泡樣變性。 空泡樣變性(vacuolar degeneration),亦稱水泡變性(hydropic degeneration),可見于缺血、缺氧、代謝障礙、中毒等多種病理情況下。光鏡下,初期受累的肌纖維腫脹,體積增大,胞質基質內水分增多,胞質透明,淡染后肌纖維胞質內出現空泡。電鏡下,空泡多數是高度腫脹囊泡化的線粒體和不規則擴張的肌質網。
(三)脂肪變性
正常情況下,除脂肪細胞外,其他細胞內一般不見或僅見少量脂肪顆粒,而由于脂肪代謝發生障礙,這些細胞內出現脂滴或原本正常數目的脂滴顯著增多,則稱為脂肪變性(fatty degeneration)。可見于急性感染、中毒、缺氧等情況。光鏡下,石蠟切片中呈空泡狀,肌原纖維內呈大小不等的空泡串珠狀排列,橫切面上肌纖維呈篩狀,鋨酸染色脂滴呈黑色,蘇丹Ⅲ染色呈橘紅色。電鏡下,脂滴變大,有膜包繞的脂質小體。心肌發生脂肪變性常累及左心室的內膜下和乳頭肌,肉眼觀察表現為橫行的黃色條紋,與未發生脂肪變性的暗紅色心肌相間存在,形成虎斑樣花紋,稱為“虎斑心”。
(四)嗜堿性變 嗜堿性變(basophiIic degeneration),亦稱黏液樣變性(mLlcoid degeneIation),為心肌細胞一種常見的非特異性改變。可見于高齡正常人,甲狀腺機能減退等病態情況。此病變一般不引起心功能障礙。光鏡下,初期核周出現嗜堿性物質,逐漸擴展到整個細胞,組織化學染色PAS陽性,呈桃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