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天文》圖文并茂、由淺人深地引導讀者用科學的眼光審視日月星辰和宇宙時空,幫助讀者提升認知能力,更好地思索如何把個人心靈與人類社會、廣闊自然融為一體,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文科天文》沒有任何數學或物理公式,卻有900余幅精彩的圖片載于隨書贈送的光盤中。點擊光盤上的每一幅圖片與《文科天文》對照閱讀,就如徜徉在神秘而和諧的宇宙世界里。
《文科天文》可作為高等院校天文選修課的教材,特別適合文科學生使用;也可供社會各界人士為了解當代天文學前沿、享受最新天文探測成果而閱讀。
《文科天文》:叢書特點出色的編撰園隊該套叢書由教育部批準的首批10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中唯一的文化素質教育類型的教學團隊——南開大學“科學素質教育系列公共課教學團隊”中多年從事科研和教學的資深老師編寫。
優秀的教材內容穩本套教材均為已出版多次的經典教材的再版,諸位編著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其編寫的教材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容體系,便于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新:隨著各個學科的發展,在保持教材內容相對穩定的同時,又能及時對學科前沿的內容進行補充,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
完善的教材配套單機版電子課件:內容與教材同步,通過圖片、案例等形式使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增強了課堂教學的生動性;網絡版教學課件:在單機版電子課件的基礎上,拓展與課程相關的內容,通過網絡技術的支持,搭建網絡溝通平臺,實現對以往教學中教師單向講授模式的突破,實現了教學的開放性、交互性和資源共享性。
前言
第1章 地球和月亮
1.1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適宜生命繁衍的星球
1.2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1.3 太陽周年視運動和四季星空的變化
1.4 地球的形體、年齡和內部結構
1.5 月球
1.6 月相變化
1.7 月面上的星空
1.8 宇航時代的月球探測
第2章 太陽和太陽系
2.1 萬物生長靠太陽
2.2 太陽是能源也是擾動源
2.3 八大行星
2.4 行星的真實運動
2.5 行星的視運動
2.6 日食和月食
2.7 太陽系小天體
2.8 太陽系的物質分布
第3章 恒星
3.1 燦爛的星空
3.2 恒星的亮度
3.3 恒星的光譜
3.4 恒星的位置和運動
3.5 主星序
3.6 雙星
3.7 不穩定恒星
第4章 銀河系
4.1 銀河——奶之路
4.2 銀河系中的瑰寶——彌漫星云
4.3 星團
4.4 銀河系的結構
4.5 旋臂與銀河系自轉
第5章 銀河系天體的演化
5.1 恒星的能源
5.2 中微子失蹤懸案
5.3 星云孕育恒星
5.4 恒星化作星云
5.5 恒星演化的最后結局
第6章 星系世界
6.1 宇宙島之爭
6.2 星系的分類
6.3 星系紅移和哈勃常數
6.4 星系群、星系團和超星系團
6.5 活動星系
6.6 類星體
第7章 黑洞
7.1 黑洞的數學模型
7.2 黑洞的物理機制
7.3 黑洞的奇妙性質
7.4 黑洞的天文探測
7.5 巨型黑洞、微型黑洞和中等質量黑洞
7.6 宇宙深處的7射線暴
7.7 引力透鏡
7.8 黑洞奇點、白洞和蟲洞
第8章 地外文明
8.1 生命的含義與生命起源概述
8.2 地外生命存在的科學依據
8.3 地外文明探索的艱巨性
8.4 太陽系外的行星探測
8.5 與外星人的通信聯絡
8.6 關于UFO現象
第9章 宇宙的創生和終結
9.1 牛頓的靜態宇宙觀
9.2 愛因斯坦的有限無界宇宙模型
9.3 伽莫夫的大爆炸宇宙論
9.4 標準宇宙模型
9.5 宇宙早期的暴脹模型
9.6 21世紀的兩朵烏云——暗物質和暗能量
9.7 奇點問題
第10章 中國古文獻中的天文知識
10.1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10.2 天帝巡天駕北斗
10.3 二十八宿統州域
10.4 日月星辰紀歲月
10.5 古代和當代的歲星一太歲圖
10.6 五星行止兆吉兇
10.7 詩詞歌賦涉天文
10.8 中國農歷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星座表
附錄2 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可見的主要星座
附錄3 中國古代的星空劃分
附錄4 古代中國的歲名、十二次等和西方古代的黃道12宮
附錄5 部分亮星的中國星名
附錄6 最亮的21顆恒星
附錄7 梅西葉天體表
附錄8 八大行星表
附錄9 星座簡圖
附錄10 圖片來源的空間望遠鏡表(圖見光盤)
附錄11 圖片來源的地面望遠鏡表(圖見光盤)
代后記
光盤內容
光盤圖931幅
配書彩圖
圖片來源的望遠鏡圖
星座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