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案例版)/全國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規劃教材》是全國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規劃教材之一,由教學一線的多位高年資老師結合模塊化課程改革和案例教學的思路編寫而成,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力求貫徹科學性、實用性和創新性方針,對基礎知識遵循“必需”“夠用”“實用”的原則。《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案例版)/全國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規劃教材》主要內容包括15章;結合具體內容設置了“鏈接”、“案例”和“考點”。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案例版)/全國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規劃教材》供五年制高職臨床醫學、護理、助產等醫學相關專業使用。
緒論
第一章 細胞
第二章 基本組織
第一節 上皮組織
第二節 結締組織
第三節 肌組織
第四節 神經組織
第三章 皮膚
第一節 表皮的結構
第二節 皮下組織
第三節 皮膚的附屬結構
第四章 運動系統
第一節 骨與骨連結
第二節 骨骼肌
第五章 消化系統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消化管
第三節 消化腺
第四節 腹膜
第六章 呼吸系統
第一節 呼吸道
第二節 肺
第三節 胸膜和縱隔
第七章 泌尿系統
第一節 腎
第二節 輸尿管
第三節 膀胱
第四節 尿道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統
第一節 男性內生殖器
第二節 男性外生殖器
第三節 男性尿道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統
第一節 女性內生殖器
第二節 女性外生殖器
第三節 乳房和會陰
第十章 心血管系統
第一節 心血管系統概述
第二節 心
第三節 血管
第十一章 淋巴系統
第一節 淋巴管道
第二節 淋巴組織
第三節 淋巴器官
第十二章 神經系統
第一節 神經系統總論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
第三節 周圍神經系統
第十三章 內分泌系統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甲狀腺
第三節 甲狀旁腺
第四節 腎上腺
第五節 垂體
第六節 松果體
第十四章 感覺器官
第一節 眼
第二節 耳
第十五章 胚胎發育概要
第一節 生殖細胞與受精
第二節 胚泡的形成與植入
第三節 胚層的形成與分化
第四節 胎膜與胎盤
第五節 雙胎、多胎和聯胎
第六節 先天性畸形
實驗指導
實驗一 顯微鏡使用和細胞結構觀察
實驗二 基本組織
實驗三 皮膚
實驗四 骨
實驗五 骨連接
實驗六 肌肉
實驗七 消化管
實驗八 消化腺和腹膜
實驗九 消化系統微細結構
實驗十 呼吸系統
實驗十一 呼吸系統微細結構
實驗十二 泌尿系統
實驗十三 泌尿系統微細結構
實驗十四 男性生殖器官
實驗十五 女性生殖器官
實驗十六 生殖器官微細結構
實驗十七 心臟
實驗十八 血管
實驗十九 淋巴系統
實驗二十 中樞神經系統
實驗二十一 周圍神經系統
實驗二十二 內分泌系統
實驗二十三 感覺器官
實驗二十四 胚胎發育概要
參考文獻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教學大綱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案例版)/全國高等衛生職業院校課程改革規劃教材》: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發展簡史
人體解剖學是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西方國家的解剖學記載歷史,是從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開始。古羅馬醫學權威和解剖學家蓋倫(Galen,130~200年)總結前人的資料并用自己的觀察充實了解剖學,寫了許多醫學著作。文藝復興時期比利時著名醫生維扎里(Vesalius,1514~1564年)親自解剖人的尸體,于1543年出版了經典著作《人體的構造》,奠定了現代解剖學基礎。我國的解剖學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公元前300~前200年)中就已經有解剖學的記載。漢代,名醫華佗將麻醉劑用于剖腹手術中;宋代,王惟一鑄銅人。宋慈著《洗冤錄》;清代,名醫王清任著《醫林改錯》。這些都說明了解剖學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
組織胚胎學的發展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意大利組織學家M.Malpighi(1628~1694年)于1661年用顯微鏡發現了毛細血管,真正完成了全部血液循環線路的發現,創立了組織學的開端;英國人R.Hooke(1635~1703年)于1665年發現了“細胞”(cella);瑞士組織學家A.Kolliker將組織分為四類;德國學者M.J.Schleiden(1804~1881年)和T.Schwann(1810~1882年)創立細胞學說,推動了組織學的發展。
二。 學習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