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統在國內外很多行業已得到推廣應用。城市規劃和管理是GIS技術的典型應用領域,在政策分析、規劃編制、日常管理、實施監督中有獨特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統及其在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第2版)》較全面地介紹了GIS的基本原理和發展趨勢,涉及數據管理與維護、空間分析、可視化、分布式運行等多個專題領域。針對城市規劃專業、城市管理行業的特點,對若干典型分析方法、應用系統實施、推廣普及的潛力、阻力作了專門探討!兜乩硇畔⑾到y及其在城市規劃與管理中的應用(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校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土地資源管理、城鄉建設管理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研究人員、技術開發人員、在職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參考。
從城市規劃、管理的視角來闡述地理信息系統 除了闡述一般原理,還深入介紹了系統的實施、管理和維護 兼顧教學和自學。既適應課程的需要,也適合在職人員參考、自學 以應用為主線,理論聯系實際,在技術原理和實際問題之間建立起密切聯系
本書第一版完稿于1994年,當時的條件和現在有很大不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術雖已成形,正處于推廣階段,但即使在發達國家,能使用GIS的依然是少數專業技術人員;國內知道GIS的,僅僅是GIS的研究人員、個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國內多數城市規劃與管理人員還不會操作計算機,更沒聽說過GIS這個術語;作者自己對GIS的認識與掌握也有局限性,缺少應用經驗.當時的主要愿望是盡快改變現狀,讓更多的人知道GIS,加快城市規劃與管理領域的計算機應用進程。
進入21世紀,GIS技術發生了很多變化,在各行各業推廣應用的步伐明顯加快,國內開設GIS專業、城市規劃專業的高校激增,還出現了GIS大眾化的趨勢,但是城市規劃與管理行業對GIS的應用熱情離作者的期望尚有較大差距。另外,GIS原理占很大比例的中文教科書、著作不斷涌現,對高校學生、在職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來說,要了解GIS一般原理不再困難。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序言
第一版前言
上篇 原理與技術
第1章 地理信息系統概論
1.1 地圖和地理信息
1.2 早期萌發
1.3 相關技術對GIS的推動
1.4 GIS的推廣應用
1.5 地理信息系統的一般定義
1.6 地理信息系統和城市規劃
1.7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地理信息的數字化
2.1 數字化和地理信息
2.2 屬性信息的表示
2.3 離散對象和矢量數據模型
2.4 連續場和柵格數據模型
2.5 柵格數據的壓縮
2.6 矢量和柵格模型的比較
2.7 不規則三角網模型
2.8 三維空間的表示
2.9 時間的表示
2.10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數據庫系統
3.1 數據庫系統的產生和發展
3.2 關系型數據庫系統
3.3 面向對象的數據庫系統
3.4 多用戶編輯和版本管理
3.5 空間索引
3.6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地理空間信息的特性
4.1 空間參照
4.2 拓撲關系
4.3 尺度和細節
4.4 分形
4.5 誤差、不確定性和數據質量
4.6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數據采集、輸入及維護
5.1 數據采集、輸入的主要途徑
5.2 野外實地測量
5.3 航空攝影測量
5.4 遙感
5.5 激光雷達
5.6 紙介質地圖的輸入與矢量化
5.7 屬性數據的采集、輸入
5.8 分類與編碼
5.9 矢量要素編輯、空間關系檢查
5.10 坐標變換、幾何校正
5.11 矢量、柵格模型相互轉換
5.12 圖形概括
5.13 數據文件交換
5.1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制圖與地理信息可視化
6.1 地圖的一般內容和常規構成
6.2 符號
6.3 要素的分類、分級
6.4 多重屬性的表達
6.5 表面模型的表達
6.6 注記
6.7 制圖綜合
6.8 簡略和詳細的兼顧
6.9 制圖軟件
6.10 地圖制圖和地理信息可視化
6.11 三維空間信息可視化
6.12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查詢與分析
7.1 常用查詢
7.2 常用矢量型分析
7.3 常用柵格型分析
7.4 地形分析
7.5 空間插值
7.6 網絡分析
7.7 一般分析過程和簡例
7.8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空間統計
8.1 空間統計與GIS
8.2 空間分布的測度
8.3 空間分布模式的測度
8.4 空間自相關
8.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基于網絡、分布式的地理信息系統
9.1 客戶機/服務器模式
9.2 瀏覽器/服務器模式
9.3 網絡環境下GIS軟件產品的形式
9.4 數據的分布與開放
9.5 基于網絡的數據服務、功能服務
9.6 當前基于互聯網的GIS商業運作
9.7 元數據及其標準化
9.8 信息系統安全¨
9.9 互聯網和分布式GIS在當前城市規劃業務中的作用
9.10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下篇 應用、實施與推廣
第10章 土地適宜性評價
10.1 疊合分析和土地適宜性評價
10.2 采用簡單疊合的適宜性評價
10.3 采用多準則決策分析的適宜性評價
10.4 典型實例
10.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網絡分析及相關應用
11.1 用網絡表示地理空間
11.2 路徑分析
11.3 宏觀視角的客運交通分析
11.4 資源分配
11.5 選址與配置
11.6 結合網絡分析的若干應用
11.7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的實施及管理
12.1 規劃管理業務的信息化
12.2 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依托的主要技術
12.3 信息系統開發的一般過程
12.4 數據來源與更新
12.5 從功能導向轉向數據導向
12.6 人員與組織管理
12.7 業務信息化和業務規范化
12.8 信息系統對業務系統的副作用
12.9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第13章 推廣應用和發展前景
13.1 GIS在規劃實踐中的一般用途
13.2 規劃專業人員在應用中的角色、地位
……
人類的主要活動發生在地表空間內,這是地理學研究的基本對象。從古代文明開始,人類就用地圖、文字、數字描述、記載地表空間內的各類事物,為生產、生活服務,如交通、水利、行政區劃、人口統計、稅收等。描述、記載的信息必須和地表空間中的位置相對應,才能發揮正常作用,用今天的術語,這類信息稱為地理信息。
長期以來,地理信息一直以紙為主要載體,地圖、文字、數字記載在紙上,得到廣泛應用,隨處可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以紙為載體,地圖占主體的地理信息,有自身的局限:
(1)精度不高。按比例尺縮小后,在紙上定位,量算相對距離、面積、方位,誤差較大,工作煩瑣。
(2)分類、重組不靈活。對事物按不同要求重新分類,就要重新做數值計算、調整文字、重繪地圖,非常麻煩。
(3)更新周期長。對事物觀察、記載后,描述也需要較大工作量,過程較長,當事物變化較快時,很難及時更新。
(4)不同信息之間建立相互聯系不便。要在不同的地圖、文字、數字之間建立聯系,比較復雜,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