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11章,包括聚合物高彈性,聚合物黏彈性,聚合物屈服、斷裂與強度,聚合物流變性,聚合物的介電和離子導電性能,導電聚合物結構與性能,聚合物光學性質,聚合物熱性能,聚合物的表面性質,聚合物溶液熱力學與溶液光散射,發展中的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的相互關系。
本書深入地闡述了高分子物理基本概念,概念的論證主要用實驗研究成果,同時適當引用高分子物理基本理論。聚合物力學性能作為基礎性能占有突出的地位,電學、光學、熱學及表面性質方面盡量反映發展狀態,聚合物溶液熱力學與光散射理論與實驗并重,最后介紹了聚合物結構與性能關系發展實例。本書的章和節劃分得比較細,各章具有明顯的獨立性,各節也有相對獨立性,方便教與學,各章列有相關文獻,便于拓展學習內容。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高分子物理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還可供學校、研究院所、工廠企業的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參考。
馬德柱主編的《聚合物結構與性能》深入地闡述了高分子物理基本概念,概念的論證主要用實驗研究成果,同時適當引用高分子物理基本理論。比較詳細地介紹溶液光散射、固體小角激光光散射、廣角x射線衍射及其徑向分布函數測定,小角中子散射及分子間相互作用參數測定的實驗方法原理與應用,盡量做到反映當今高分子科學對高分子物理基本概念的認識水平。
序言
第10章 聚合物高彈性
10.1 聚合物力學性能概述
10.1.1 各向同性彈性固體基本形變模式中的應力-應變關系
10.1.2 各向同性聚合物彈性固體形變的廣義應力-應變關系
10.2 聚合物高彈性概述
10.3 橡膠彈性熱力學
10.3.1 歷史背景
10.3.2 橡膠彈性熱力學分析
10.3.3 橡膠彈性熱力學實驗測定
10.4 橡膠彈性統計理論
10.4.1 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
10.4.2 橡膠彈性的統計理論
10.4.3 硫化橡膠在適宜伸長比范圍的應力-應變實驗測定
10.5 橡膠彈性力學唯象分析 序言
第10章 聚合物高彈性
10.1 聚合物力學性能概述
10.1.1 各向同性彈性固體基本形變模式中的應力-應變關系
10.1.2 各向同性聚合物彈性固體形變的廣義應力-應變關系
10.2 聚合物高彈性概述
10.3 橡膠彈性熱力學
10.3.1 歷史背景
10.3.2 橡膠彈性熱力學分析
10.3.3 橡膠彈性熱力學實驗測定
10.4 橡膠彈性統計理論
10.4.1 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
10.4.2 橡膠彈性的統計理論
10.4.3 硫化橡膠在適宜伸長比范圍的應力-應變實驗測定
10.5 橡膠彈性力學唯象分析
10.6 橡膠彈性分子理論的現代發展
第11章 聚合物黏彈性
11.1 線性黏彈行為
11.1.1 蠕變
11.1.2 應力弛豫
11.2 聚合物線性黏彈性的力學模型
11.2.1 Kelvin或Voigt模型
11.2.2 Maxwell模型
11.2.3 標準線性黏彈性固體
11.2.4 推遲與弛豫時間譜
11.3 動態黏彈性:復數模量和復數柔量
11.3.1 儲能模量G1、損耗模量G2及損耗角正切tanδ的頻率依賴性
11.3.2 動態力學行為與頻率間的數學關系式
11.3.3 動態力學行為的弛豫時間譜
11.3.4 應力弛豫模量和蠕變柔量與復數模量和復數柔量的數學關系
11.4 Boltzmann疊加原理
11.4.1 Boltzmann疊加原理幾何分析典型示例
11.4.2 應力弛豫模量
11.5 聚合物的時間-溫度等效與疊加
11.6 聚合物分子鏈纏結、蛇行運動與黏彈性
11.6.1 聚合物分子鏈纏結概念的由來與本質
11.6.2 未化學交聯聚合物中拓撲纏結顯現的重要實驗現象
11.6.3 未化學交聯的聚合物拓撲纏結網的纏結點間分子量Me的測定
11.6.4 聚合物分子鏈的拓撲纏結和蛇行運動
11.6.5 聚合物分子鏈的蛇行運動與黏彈行為(分子理論)
11.6.6 聚合物蛇行運動理論(管道模型)所揭示的聚合物黏彈行為的實驗驗證
第12章 聚合物屈服、斷裂與強度
12.1 聚合物塑性形變的應力-應變行為
12.2 聚合物的屈服行為
12.2.1 聚合物屈服行為與真應力
12.2.2 聚合物屈服判據
12.2.3 屈服判據的幾何表示
12.2.4 聚合物屈服判據的適用性與流體靜壓力影響
12.2.5 聚合物屈服過程中絕熱-生熱現象的歷史解釋
12.2.6 屈服與冷拉的分子理論解釋
12.3 聚合物斷裂
12.3.1 聚合物脆性、韌性及脆韌轉變
12.3.2 聚合物脆性斷裂原理
12.3.3 聚合物銀紋:概念提出、形成與結構
12.3.4 聚合物韌性斷裂原理
12.3.5 聚合物斷裂的分子理論
12.3.6 聚合物的疲勞
12.4 聚合物韌性與增韌
12.4.1 聚合物的沖擊強度
12.4.2 增韌聚合物:高抗沖聚合物共混物
第13章 聚合物流變性
13.1 聚合物流體的非牛頓性
13.1.1 牛頓流體
13.1.2 非牛頓流體
13.1.3 聚合物的黏性流動
13.2 聚合物流體切黏度的測量方法
13.2.1 毛細管擠出流變計
13.2.2 同軸圓筒轉動黏度計
13.2.3 錐-板黏度計
13.2.4 落球黏度計
13.2.5 熔體指數儀
13.3 影響聚合物流體切黏度的因素
13.3.1 分子量
13.3.2 分子量分布
13.3.3 支化
13.3.4 溫度
13.3.5 壓力
13.3.6 熔體結構
13.3.7 共混
13.4 聚合物流體的彈性表現
13.4.1 法向應力效應
13.4.2 應力過沖和可回復切變
13.4.3 擠出脹大
13.4.4 不穩定流動
13.5 聚合物流體的拉伸流動
13.5.1 拉伸黏度
13.5.2 拉伸共振
13.6 聚合物流體的本構方程
第14章 聚合物的介電和離子導電性能
14.1 聚合物的介電極化和介電弛豫
14.1.1 在電場中的聚合物電介質
14.1.2 聚合物電介質極化的微觀描述
14.1.3 介電弛豫的微觀描述
14.1.4 介電弛豫時間分布的微觀描述
14.1.5 聚合物中介電極化和介電弛豫
14.1.6 聚合物的介電性能與應用
14.2 聚合物的電擊穿
14.2.1 聚合物的電擊穿形式
14.2.2 實際過程中聚合物的電擊穿和評估
14.3 聚合物的靜電性能
14.4 聚合物的壓電性、熱電性和熱釋電性
14.4.1 聚合物的壓電性
14.4.2 聚合物的熱電性和熱釋電性
14.5 聚合物的離子導電性
14.5.1 離子導電聚合物的分類
14.5.2 離子導電聚合物的相結構
14.5.3 離子導電聚合物的導電模型
14.5.4 聚氧化乙烯
14.5.5 聚丙烯腈系離子導電聚合物
14.5.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4.5.7 含氟聚合物
14.5.8 單離子導電聚合物
14.5.9 聚合物鹽中電解質
14.5.10 質子導電聚合物
14.5.11 離子導電聚合物的應用
第15章 導電聚合物結構與性能
15.1 導電聚合物的結構
15.1.1 共軛鏈結構
15.1.2 本征態π電子結構
15.1.3 摻雜態結構
15.1.4 電荷載流子與相關的結構特征
15.2 摻雜特性
15.2.1 化學摻雜
15.2.2 電化學摻雜
15.3 電導特性
15.4 吸收光譜特性
15.5 可溶性和取代基效應
15.5.1 本征態共軛聚合物的可溶性和取代基效應
15.5.2 摻雜導電態聚合物的可溶性
15.6 電化學性質
15.6.1 導電聚吡咯的電化學性質
15.6.2 導電聚苯胺的電化學性質
15.6.3 聚噻吩的電化學性質
15.6.4 PPV的電化學性質
15.6.5 共軛聚合物HOMO和LUMO能級的電化學測量
15.7 熒光和電致發光特性
15.8 光伏特性
15.9 小結和展望
第16章 聚合物光學性質
16.1 聚合物的一般光學物理性質
16.1.1 聚合物的透光性
16.1.2 聚合物的折射
16.1.3 聚合物的雙折射
16.1.4 光學塑料的應用
16.2 聚合物的光化學性質和光物理性質
16.2.1 聚合物光物理和光化學原理
16.2.2 光敏聚合物及其應用
16.3 聚合物的非線性光學性質及材料
16.3.1 非線性電極化效應
16.3.2 聚合物非線性光學材料
16.3.3 聚合物光折變材料
第17章 聚合物熱性能
17.1 聚合物熱降解與熱穩定性
17.1.1 熱降解的研究方法
17.1.2 聚合物熱降解機制及熱降解機理舉例
17.2 聚合物的耐熱性
17.2.1 耐熱聚合物發展的最重要的背景
17.2.2 耐熱聚合物的綜合化學結構的選擇
17.2.3 耐熱和耐高溫聚合物典型
17.3 聚合物與分子活動性直接相關的宏觀熱物理性質
17.3.1 聚合物的熱容
17.3.2 聚合物的熱膨脹
17.3.3 聚合物的熱傳導
17.4 聚合物阻燃
17.4.1 聚合物阻燃的基本原理
17.4.2 阻燃劑的選擇和分類
17.4.3 燃燒性能測試方法
17.4.4 非熱危害評估指標
17.4.5 阻燃技術研究發展方向
第18章 聚合物的表面性質
18.1 引言
18.2 表面張力和接觸角
18.2.1 表面張力和表面能
18.2.2 接觸角
18.2.3 表面潤濕性質
18.3 聚合物的表面結構
18.3.1 聚合物表面分子間相互作用
18.3.2 聚合物表面化學結構與性質
18.3.3 聚合物表面相態
18.4 聚合物表面處理改性
18.4.1 表面改性的意義
18.4.2 表面改性的方法
18.5 聚合物表面的摩擦和磨損
18.5.1 聚合物表面的摩擦
18.5.2 聚合物表面的磨損
18.5.3 磨損和摩擦學特性的測定
第19章 聚合物溶液熱力學與溶液光散射
19.1 聚合物溶液特點與溶解性質
19.1.1 聚合物溶液特點
19.1.2 聚合物的溶解
19.2 聚合物溶液熱力學——Flory晶格模型與稀溶液理論
19.2.1 Flory-Huggins晶格模型理論
19.2.2 Flory-Krigbaum稀溶液理論
19.2.3 Maron溶液理論
19.3 聚合物溶液的相平衡
19.3.1 滲透壓
19.3.2 相分離
19.3.3 交聯聚合物的溶脹
19.4 聚電解質溶液與聚合物濃溶液
19.4.1 聚電解質溶液的滲透壓
19.4.2 聚電解質溶液的黏度
19.4.3 聚合物的增塑
19.4.4 聚合物的溶液紡絲
19.4.5 凝膠與凍膠
19.5 聚合物溶液光散射原理
19.5.1 靜態光散射
19.5.2 動態光散射
19.6 聚合物溶液光散射實驗
19.6.1 參比標準樣品
19.6.2 聚合物溶液的除塵
19.6.3 聚合物溶液光散射儀
19.6.4 折射率n和折射率比濃增量*n/*c測定
19.7 聚合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表征
19.7.1 靜態光散射的應用
19.7.2 動態光散射的應用
19.7.3 平動擴散系數分布向分子量分布的轉換
19.8 聚N-異丙基丙烯酰胺在水中相轉變的激光光散射研究
19.8.1 摘要
19.8.2 引言
19.8.3 理論背景
19.8.4 實驗部分
19.8.5 結果與討論
19.8.6 結論
第20章 發展中的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的相互關系
20.1 聚烯烴
20.1.1 聚乙烯
20.1.2 全同立構聚丙烯
20.1.3 茂金屬催化聚合間同立構聚丙烯
20.1.4 新型丙烯合金共聚物
20.2 工程塑料
20.2.1 聚酰胺
20.2.2 芳香聚酰胺
20.2.3 聚甲醛
20.2.4 聚碳酸酯
20.2.5 聚苯醚
20.2.6 聚芳砜
20.2.7 熱塑芳香聚酯
20.2.8 液晶聚芳酯
20.2.9 聚苯硫醚
20.2.10 聚醚酰亞胺
20.2.11 芳香聚酮與脂肪族聚酮
20.2.12 間同立構聚苯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