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與地貌學》遵循現代地球系統的認識論,把巖石圈的研究置于固體地球系統整體之中開展教學。依此將地球內動力系統為主導的“地質學基礎”課程與強調地球表面外動力系統調控的“地貌學”課程合并為一門課程。這既體現了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科學系統性,又利于學習者地球系統性思想的形成,而且便于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全書共分十一章,對巖石圈物質組成、結構與構造、地質構造活動、地殼地質歷史演化以及各類地質動力作用下巖石圈表面地貌的形成機理、形成過程、特征等作了全面系統的介紹與論述;對原先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系統調整與融合,作了一定的增補,適當地增加了地質資源與地質環境保護等內容。針對高師地理科學專業的教學特點與要求,教學內容力求突出深入淺出、簡明、系統的特點。
《地質與地貌學》適合于高等師范院校地理學類專業及其他相關學科作為專業課程的教材,也可以用作農業林業科學、環境科學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
《地質與地貌學》是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師范類精編地理教材之一。
序
前言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地球的基本特征與圈層構造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的圈層分化
第二節 地球系統
一、地球的圈層結構
二、地球系統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節 地球的巖石圈與板塊構造
一、巖石圈物質組成
二、巖石圈與軟流層
三、巖石圈板塊構造
第四節 地質作用
一、巖石圈活動
二、地質作用的概念
三、地質作用的分類
第二章 巖石圈的物質組成
第一節 概述
一、地殼化學元素組成及其賦存形式
二、礦物與巖石的基本概念
三、礦物與巖石的形成
第二節 礦物
一、礦物的基本特征
二、礦物的分類與命名
三、礦物的肉眼鑒定
四、重要礦物簡述
第三節 巖漿巖
一、巖漿、巖漿作用與巖漿巖
二、巖漿巖的基本特征
三、巖漿巖的分類命名
四、主要的巖漿巖
第四節 沉積巖
一、沉積巖的形成過程
二、沉積巖的基本特征
三、沉積巖的分類及主要的沉積巖
第五節 變質巖
一、變質作用及其成巖過程
二、變質巖的基本特征
三、變質作用類型與主要的變質巖
第六節 巖石的循環與演化
第三章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第一節 構造運動
一、構造運動的概念
二、構造運動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構造運動的痕跡——地質構造
一、巖層及巖層的產狀
二、巖石變形
三、褶皺構造
四、斷裂構造
第三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判識
一、構造運動的證據
二、地質構造的野外識別
三、地質圖讀圖
第四節 地震
一、有關地震的基本概念
二、地震成因與分布規律
三、地震災害
四、地震預報
五、抗震防災
第五節 大地構造學說簡介
一、地槽地臺學說
二、板塊構造學說
三、中國大地構造學說簡介
第四章 地層分析與地殼演化簡史
第一節 地層
一、地層與地層疊置體
二、地層時間標尺的建立(相對地質年代)
三、地層的劃分對比
四、地層的巖相古地理與構造歷史分析
第二節 地層系統與地質年代表
一、地層系統
二、地質時代單位
第三節 前寒武紀地殼演化簡史
一、前寒武紀
二、太古宙
三、元古宙
第四節 古生代地殼發展簡史
一、古生代的時代劃分
二、早古生代
三、晚古生代
第五節 中生代地質歷史概況
一、概述
二、生物界的大變革時期
三、中生代全球大地構造和古地理演化
四、中生代古氣候概況
五、主要的礦產資源
六、中生代中國地史概況
第六節 新生代地質歷史
一、新生代地質歷史時期的劃分
二、古近紀
三、新近紀
四、第四紀
第五章 構造地貌
第一節 板塊構造與海洋構造地貌
一、大陸架、大陸坡
二、洋底構造地貌
三、大陸邊緣構造地貌
第二節 陸地構造地貌
一、陸地構造地貌分區
二、陸地構造地貌類型
第三節 巖石與地質構造地貌
一、巖石與巖層地貌
二、地質構造地貌
三、火山與熔巖地貌
第六章 重力作用與坡地重力地貌
第一節 塊體運動形成的地貌
一、崩塌
二、地面塌陷
三、地面沉降
四、地裂縫
第二節 泥土流動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土體蠕動
二、滑坡
三、泥石流
第七章 流水的地質作用與地貌
第一節 流水的地質作用
一、暫時性水流的地質作用
二、河流地質作用
三、流水的溶蝕作用
第二節 暫時性水流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貌
一、山地坡面侵蝕地貌的演化
二、散流的侵蝕與堆積地貌
三、暴流的侵蝕與堆積地貌
第三節 河流侵蝕地貌及其演化
一、河谷的發育過程與河谷地貌
二、分水嶺的遷移和河流襲奪
三、流域地貌
四、河流侵蝕地貌的演化
第四節 河流形成的沉積地貌
一、河床地貌
二、河漫灘
三、河流階地
第五節 河口地貌
一、河口地區水動力基本特征
二、河口三角洲
三、河口灣
第六節 水流溶蝕作用與喀斯特地貌
一、水流的喀斯特作用
二、喀斯特作用的主要影響因素
三、地表喀斯特地貌
四、地下喀斯特地貌
五、喀斯特地貌發育的階段性與地帶性
第八章 海岸帶水動力地質作用與海岸地貌
第一節 海岸帶水動力地質作用概述
一、海岸帶與海岸地貌
二、波浪、潮汐與潮流作用
三、近岸流
四、海岸帶泥沙搬運與堆積作用
第二節 海蝕作用與海蝕地貌
一、海蝕作用
二、海蝕地貌
三、侵蝕基巖海岸類型和侵蝕海岸形態
第三節 海岸堆積地貌
一、泥沙堆積海岸
二、海灘(礫、沙、泥海灘)與濱岸堤
三、水下沙壩、離岸堤、堡島與澙湖
四、沙嘴、連島沙堤
五、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
第九章 寒旱區地貌
第一節 冰川與凍融地質作用
一、冰川地質作用概述
二、冰川的形成演化與第四紀古冰川活動
三、凍融活動的地質作用
第二節 冰川地貌
一、冰蝕地貌
二、冰磧地貌
三、冰水堆積地貌
第三節 冰緣地貌
一、凍土及其分布
二、冰緣地貌
第四節 風沙地質作用
一、風沙流和沙塵暴
二、風蝕作用和風沙的搬運、堆積
第五節 風沙地貌
一、風蝕地貌
二、風積地貌
第六節 黃土堆積與黃土地貌
一、黃土概述
二、黃土堆積地貌
三、黃土侵蝕與水土流失
四、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第十章 地質資源
第一節 地質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基本概念
二、內生礦床
三、外生礦床
四、變質礦床和多成因礦床
五、能源礦產
第二節 地下水資源
一、地下水的類型
二、地下儲水構造
三、地下水資源
第三節 地質環境資源
一、地質景觀、地質遺跡資源
二、地質空間資源與地質生態資源
第十一章 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第一節 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
一、地質環境的內涵
二、環境地質與環境地質學
第二節 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問題
一、地質資源開采利用活動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
二、工程建設帶來的地質環境問題
三、人類活動對地球化學環境的影響
第三節 地質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一、地質環境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
二、地質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