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依據教育部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幾點意見(征求意見稿)》文件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2008年版)》的要求組織編寫的。全書共分10章,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系統、操作系統、Microsoft Office 2007辦公應用軟件、多媒體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Internet及其應用、程序設計基礎、數據庫技術基礎等。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大學計算機基礎》內容豐富新穎,結構清晰,實用性強。在內容上按照當代大學生應該掌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結構,以知識模塊為主線組織教材內容。既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講解,又強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大量實例強化計算機在信息處理方面的廣度、深度和強度。每章后均附有習題與思考題,部分實踐性章節給出了上機實驗。供讀者練習、檢測,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大學計算機基礎》可作為高等院校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大學計算機基礎教材,也可供參加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的人員和計算機愛好者參考。
新時期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面臨著重大調整。教育部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幾點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中提出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應涉及“計算機系統與平臺、程序設計與算法、數據分析與信息處理、信息系統開發”四個知識領域和“概念性基礎、技術與方法基礎、應用技能”三個層次。大學計算機基礎屬于第一個知識領域的三個層次。
本書以《征求意見稿》和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大學計算機教學基本要求(2008年版)》為依據,在原《新編大學信息技術教程》(人民出版社,2006)的基礎上,結合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取得的經驗編寫而成。
本書按照當代大學生應該掌握的計算機基礎知識結構,以知識模塊為主線組織教材內容。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部分的內容,突出計算機信息表示、微機系統結構、操作系統、多媒體技術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Internet基本技術、網絡安全、程序設計基礎及數據庫設計基礎等知識點。注重知識點的系統性,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和連貫性,其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上述知識點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對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術部分的內容,以Windows XP操作系統為基礎,突出Office 2007辦公應用軟件。
前言
第1章 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系統
1.1 信息技術概述
1.1.1 信息與信息處理
1.1.2 信息技術
1.1.3 信息化技術對社會的影響
1.2 計算機的發展、分類及應用
1.2.1 計算機的發展
1.2.2 計算機的分類
1.2.3 計算機的應用
1.3 計算機中信息的表示
1.3.1 進位計數制及不同進制數之間的轉換
1.3.2 數值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1.3.3 非數值數據在計算機中的表示
1.4 計算機系統基本組成與結構
1.4.1 計算機硬件系統基本組成及工作原理
1.4.2 計算機軟件系統
1.5 微型計算機系統
1.5.1 主機
1.5.2 外部存儲器
1.5.3 輸出設備
1.5.4 輸入設備
1.5.5 微機總線與接口
1.5.6 微型計算機性能指標
習題與思考題
第2章 操作系統
2.1 操作系統概述
2.1.1 操作系統的概念
2.1.2 操作系統的發展
2.1.3 操作系統的功能
2.1.4 操作系統的分類
2.2 WindowsXP的運行環境與安裝
2.2.1 WindowsXP的運行環境
2.2.2.WindowsXP的安裝
2.3 WindOWSXP的基本操作
2.3.1 WindowsXP的啟動與退出
2.3.2 WindowsXP的鼠標與鍵盤操作
2.3.3 WindowsXP的桌面
2.3.4 WindowsXP的窗口與對話框
2.3.5 WindowsXP的菜單與工具欄
2.3.6 WindowsXP應用程序的啟動與關閉
2.3.7 剪貼板的使用
2.3.8 WindowsXP中文輸入方法
2.3.9 WindowsXP幫助系統
2.4 WindowsXP的文件管理
2.4.1 文件和文件夾的概念
2.4.2 “我的電腦”與“資源管理器”窗口
2.4.3 文件和文件夾的管理
2.5 WindowsXP的控制面板
2.6 UNIX操作系統簡介
2.7 Linux操作系統簡介
2.8 Windows7操作系統簡介
2.8.1.Windows7的開發歷史
2.8.2 Windows7的新功能
習題與思考題
上機實驗
第3章 Word2007文字處理軟件
3.1 Word2007基本操作
3.1.1 Word2007的啟動、退出與工作窗口
3.1.2 Word2007視圖方式
3.1.3 創建文檔與文檔內容輸入
3.1.4 保存文檔
3.1.5 文本編輯
3.2 Word2007格式設置
3.2.1 字符格式設置
3.2.2 段落格式設置
3.2.3 頁面格式設置
3.3 word2007表格處理
3.3.1 表格基本操作
3.3.2 表格的計算和排序
3.4 Word2007圖形處理
3.4.1 圖形的插入
3.4.2 圖形的編輯
3.5 Word2007的其他功能
3.5.1 樣式
3.5.2 模板
3.5.3 郵件合并
3.5.4 創建目錄
習題與思考題
上機實驗
第4章 Excel2007電子表格處理軟件
4.1 Excel2007基本操作
4.1.1 Excel2007概述
4.1.2 工作表的選定與使用
4.1.3 工作表數據輸入與編輯
4.2 公式和函數
4.2.1 公式
4.2.2 函數
4.3 數據管理
4.3.1 數據有效性
4.3.2 排序
4.3.3 篩選
4.3.4 分類匯總
4.3.5 數據透視
4.3.6.圖表
習題與思考題
上機實驗
第5章 PowerPoint2007演示文稿軟
5.1 PowerPoint2007基本操作
5.1.1 演示文稿的組織結構
5.1.2 演示文稿的創建
5.1.3 PowerPoint2007的視圖方式
5.1.4 演示文稿的編輯
5.2 PowerPoint2007格式化與外觀設置
5.2.1 模板與版式
5.2.2 主題、背景樣式和背景
5.2.3 幻燈片格式化
5.2.4 使用母版
5.2.5 設置幻燈片編號、日期、頁眉和頁腳
5.3 演示文稿的動畫設計和超鏈接
5.3.1 演示文稿的動畫設計
5.3.2 演示文稿的超鏈接
5.4 演示文稿的放映
5.4.1 幻燈片放映控制
5.4.2 設置排練計時
5.4.3 設置放映方式
5.4.4 設置幻燈片間的切換效果
習題與思考題
上機實驗
第6章 多媒體技術及其應用
6.1 多媒體基本概念
6.1.1 多媒體及其含義
6.1.2 多媒體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6.1.3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6.2 多媒體信息處理基本技術
6.2.1 視頻音頻數據壓縮/解壓縮技術
6.2.2 多媒體專用芯片技術
6.2.3 大容量光盤存儲技術
6.2.4 多媒體通信技術
6.2.5 多媒體數據庫技術
6.2.6 多媒體輸入/輸出技術
6.3 多媒體信息的計算機表示
6.3.1 文本
6.3.2 音頻
6.3.3 圖像
6.3.4 圖形
6.3.5 動畫
6.3.6 視頻
6.4 多媒體輸入/輸出設備
6.4.1 音頻卡
6.4.2 顯示卡
6.4.3 視頻卡
6.4.4 CD-ROM驅動器
6.4.5 掃描儀
6.4.6 觸摸屏
6.5 多媒體信息處理工具
6.5.1 WindowsXP中的多媒體附件
6.5.2 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
6.5.3 動畫制作軟件Flash
習題與思考題
上機實驗
第7章 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
7.1 計算機網絡概述
7.1.1 計算機網絡及其演變與發展
7.1.2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與組成
7.1.3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7.1.4 傳輸媒體
7.2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7.2.1 協議分層與體系結構
7.2.2 ISO/OSI參考模型
7.2.3 TCP/IP參考模型
7.3 IP地址與域名機制
7.3.1 IP地址
7.3.2 劃分子網與子網掩碼
7.3.3 域名機制
7.3.4 IPv6
7.4 網絡互連設備與局域網技術
7.4.1 網絡互連設備
7.4.2 局域網技術
7.5 網絡操作系統
習題與思考題
上機實驗
第8章 Internet及其應用
8.1 Internet概述
8.1.1 國外Internet的發展
8.1.2 中國Internet的基本情況
8.1.3 下一代Internet
8.1.4 Internet的管理機構
8.1.5 Internet的接人
8.2 Internet基本服務與應用
8.2.1 WWW服務
8.2.2 文件傳輸FTP服務
8.2.3 電子郵件E-mail服務
8.2.4 遠程登錄TELNET
8.2.5 網絡交流
8.2.6 電子商務
8.3 網絡信息檢索技術
8.3.1 網絡信息檢索及其分類
8.3.2 網絡信息檢索技術
8.3.3 數字圖書館
8.4 網絡信息安全技術
8.4.1 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概述
8.4.2 計算機病毒防范技術
8.4.3 網絡安全技術
8.5 網頁設計
8.5.1 Dreamweavei8工作環境與站點管理
8.5.2 編輯網頁
8.5.3 頁面布局
8.5.4 表單
習題與思考題
上機實驗
第9章 程序設計基礎
9.1 數據與文件
9.1.1 數據組織的層次體系
9.1.2 基本文件組織方式
9.2 算法設計
9.2.1 程序設計的過程
9.2.2 算法基本概念
9.2.3 算法描述工具
9.2.4 常用算法
9.3 數據結構
9.3.1 數據結構概述
9.3.2 線性結構
9.3.3 樹與二叉樹
9.3.4 常用排序和查找算法
9.4 結構化程序設計
9.4.1 結構化程序設計的基本原則
9.4.2 結構化程序的基本結構
9.5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9.5.1 什么是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9.5.2 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
習題與思考題
第10章 數據庫技術基礎
10.1 數據庫系統基礎
10.1.1 基本概念
10.1.2 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
10.1.3 數據模型
10.1.4 關系模型
10.2 數據庫設計
10.2.1 概念結構設計
10.2.2 邏輯結構設計
10.2.3 數據庫的物理設計
10.2.4 數據庫實施
10.2.5 數據庫運行和維護
10.3 關系數據庫標準語言SQL
10.3.1 SQL數據庫體系結構及特點
10.3.2 數據定義
10.3.3 數據查詢
10.3.4 數據操縱
10.3.5 視圖
10.3.6 數據控制
習題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2)文字的使用
純語言信息交流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人類不滿足僅僅用語言方式進行信息的傳遞,逐步創造了各種文字符號來表達信息。信息的符號化(文字)使信息的傳遞和保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使用文字可以使信息的交流與傳遞沖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信息傳遞的更遠,保存的時間更長。
3)印刷術的發明
公元1040年,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應用使文字、圖畫等信息交流起來更加方便、傳遞范圍更加廣泛。通過書、報刊等印刷品的流通,信息共享范圍進一步擴大。
4)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
繼電的發明之后,1837年莫爾斯(Morse)發明了電報,1867年貝爾(Bell)發明了電話,1896年馬可尼(G.W.Marconi)發明了無線電發報機。這些發明奠定了電信、廣播、電視產業的基礎。人們使用的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通過電磁信號來表示、發送和接收,使信息的傳遞速度得到了極大地提高。電話、電視的普及與應用使人們沖破了距離的限制,可以進行實時信息交流。
5)計算機、現代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
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發明導致了信息技術的第五次革命的開始。計算機的普及、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應用,尤其是Internet的興起,使得信息的傳遞、存儲、加工處理等實現了完全自動化。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信息化社會,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