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中醫藥類系列教材》: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即整體觀念、恒動理念、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念
(一)整體觀念的含義
整體是指統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聯系性。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密切聯系,人體受社會、生存環境影響,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及其與內外環境的統一性,稱之為整體觀念。
(二)整體觀念的主要內容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就形體結構而言,人體是由若干臟腑器官所組成。這些臟腑器官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相互關聯的,每一個臟腑器官都是有機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2)就生命基本物質而言,組成各臟腑器官并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活動的基本物質都是精、氣、血、津液,這些物質分布并運行全身,以維持機體統一的功能活動。
(3)就功能活動而言,形體結構和生命基本物質的統一性,決定了功能活動的統一性,使各種不同的功能活動互根互用、相互協調、密切聯系。
機體整體統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臟為中心,配以六腑,通過經絡系統“內聯腑臟,外絡肢節”的作用而實現的。五臟是構成整個人體的五個系統,通過經絡系統,把六腑、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全身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表里相連、上下溝通、密切聯系、協調共濟、井然有序的統一整體,并通過精、氣、血、津液的作用來完成機體統一的功能活動。
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大自然存在的陽光、空氣、水、生物圈等,構成了人類生存、繁衍的最佳環境。自然界的變化,必然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所以,人體內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整體關系。這就是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
(1)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四季氣候的更替變化使人表現出規律性生理適應過程。如《靈樞·五癃津液別》日:“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這說明人體隨春夏秋冬氣候的交變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2)晝夜晨昏對人體的影響:晝夜晨昏的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也有不同影響,而人體也要與之相適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日:“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陽氣在白天多趨于表、夜晚多趨于里的現象,也反映了人體陰陽與自然界陰陽之間存在著適應性的自我調節變化。
(3)地區方域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由于各個地區都有它各自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因此各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等也都存在差異。如南方的氣候較熱,而多潮濕,故人體的腠理較疏松;北方的氣候較寒冷,而多干燥,故人體的腠理較致密。一旦易地而居,環境突然改變,初期多感不太適應,須經過一定時間,通過機體本身的自我調節,才能逐漸地適應環境的變化。
人與天地相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更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和自然作斗爭,從而提高健康水平,減少疾病的發生。
人的適應能力是有限的,而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一旦外界的變化過分劇烈,或由于個體本身適應及調節能力偏弱,不能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就會發為某種疾病。所以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中醫治療學上的重要原則。
3.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人生活在自然環境中,也生活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人體的生命活動,不僅受到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而且也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不同,可造成個人的心身功能與體質的差異。一般來說,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力的社會支持、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使人精神振奮,勇于進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會環境,可使人精神壓抑,或緊張、恐懼,從而影響心身健康。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際關系等社會因素,都影響人體的各種生理、心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人體必l須進行自我調節,與之相適應,才能維持生命活動的穩定、有序、平衡和協調,這就是人與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