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圍繞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重視檢驗質量、醫療服務、生物安全意識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全面培養進行編寫。本書的實驗教學內容分為三個層次: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研究應用性實驗。其中,驗證性實驗詳細撰寫了臨床檢驗的基本技術和臨床基礎檢驗學的經典試驗,按實驗目的、原理、器材、步驟、注意事項、方法學評價、思考題進行編寫,體現了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綜合性實驗是根據臨床檢驗的實際運用情況,按實驗設計思路與目的、實驗原理、器材、步驟、結果、結果分析、討論提綱進行編寫,用以提高學生對實驗的質量控制、結果分析、完整實驗報告等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研究應用性實驗是從檢驗與臨床相結合的角度出發設計,并按總的實驗設計思路與目的、實驗步驟、實驗設計提示、實驗報告要求及每個實驗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臨床資料、實驗器材、實驗檢查項目、實驗步驟、討論提綱進行編寫;用以培養學生科研設計能力、實驗技能、綜合實驗能力、與臨床結合運用和分析的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全國高等院校醫學實驗教學規劃教材:臨床基礎檢驗學實驗指導》可供高等院校醫學檢驗專業、衛生檢驗專業學生實驗使用,也可供從事臨床檢驗工作和醫學研究的技術人員參考使用,并可用作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麻醉學、法醫學、預防醫學以及藥學專業實驗教學的參考用書。
序
前言
第一篇 臨床基礎檢驗學實驗技術及驗證性實驗
第一章 臨床檢驗基本技術
實驗一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二 微量吸管的使用
實驗三 改良Neubauer計數盤的使用
實驗四 血涂片制備與染色
實驗五 血液標本采集
第二章 血液一般檢驗
實驗一 白細胞計數
實驗二 白細胞分類計數
實驗三 外周血白細胞形態學檢查
實驗四 嗜酸粒細胞計數
實驗五 血小板計數
實驗六 紅細胞計數
實驗七 血紅蛋白測定(氰化高鐵血紅蛋白測定法)
實驗八 紅細胞形態學檢查
實驗九 紅細胞比容測定
實驗十 網織紅細胞計數
實驗十一 紅細胞沉降率測定
實驗十二 血細胞分析儀的使用
第三章 尿液檢驗
實驗一 尿液一般檢查
實驗二 尿滲透量測定
實驗三 尿液蛋白質定性實驗
實驗四 尿液葡萄糖班氏定性實驗
實驗五 尿液酮體定性測定
實驗六 尿液膽紅素定性測定(Harrrison法)
實驗七 尿膽原定性測定(改良Ehrlich法)
實驗八 尿液本周蛋白定性檢查
實驗九 乳糜尿定性檢查
實驗十 尿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定性檢查
實驗十一 尿液的有形成分檢查
實驗十二 尿液有形成分的定量計數
實驗十三 尿液自動化分析儀檢驗
第四章 糞便檢驗
實驗一 糞便常規檢查
實驗二 糞便分析工作站
實驗三 糞便隱血試驗
第五章 生殖系統分泌物檢查
實驗一 精液檢驗
實驗二 前列腺液檢查
實驗三 陰道分泌物檢驗
第六章 其他體液
實驗一 腦脊液常規檢驗
實驗二 漿膜腔積液常規檢驗
實驗三 關節腔積液檢驗
實驗四 痰液檢查
實驗五 胃液與十二指腸引流液檢驗
實驗六 羊水檢查
第二篇 臨床基礎檢驗學綜合性實驗及研究應用性實驗
第七章 臨床檢驗技能綜合訓練
實驗一 血常規檢查與臨床檢驗基本技術綜合性實驗
實驗二 紅細胞平均指數測定與臨床檢驗基本技術綜合性實驗
實驗三 尿液常規檢驗與臨床檢驗基本技術綜合性實驗
實驗四 血細胞分析儀的校準
實驗五 血細胞分析儀的性能評價
實驗六 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結果的比對
實驗七 臨床血液常規檢驗室內質控
實驗八 臨床血液常規檢驗室問質量評價
第八章 綜合性、設計性、應用性的“三性”跨學科實驗設計
實驗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實驗室診斷
實驗二 系統性紅斑狼瘡腎損害的實驗室診斷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一 臨床檢驗項目SoP編寫要求
附錄二 醫學實驗室醫療廢物處理及要求
彩圖
第一篇 臨床基礎檢驗學實驗技術及驗證性實驗
第一章 臨床檢驗基本技術
實驗一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目的】
1.掌握光學顯微鏡的正確使用和維護方法。
2.熟悉光學顯微鏡的結構和原理。
【實驗原理】
光學顯微鏡是由物鏡和目鏡兩組會聚透鏡組成的光學折射成像系統。置于物鏡前方的被觀察物被作第一級放大成一倒立實像,該實像再被目鏡作第二級放大成一虛像,位于人眼的明視野處。
【實驗器材】
1.器材 光學顯微鏡、擦鏡紙。
2.試劑 香柏油、清潔液(乙醚與無水乙醇3∶7)。
3.標本 瑞氏染色血涂片。
【實驗步驟】
1.實驗準備
(1)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平貼胸前,將顯微鏡從鏡箱內取出后置于平穩的實驗臺上,熟悉顯微鏡的結構。
(2)打開電源開關,旋轉粗準焦螺旋,將載物臺降至最低,旋轉光調節旋鈕,調整聚光器高度和光柵大小,使光強度適中。
(3)將瑞氏染色血涂片置于載物臺上并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2.低倍鏡觀察
(1)轉動轉換器,使低倍鏡(10目鏡×10物鏡)對準樣本上方。從側面觀察,調節粗準焦螺旋將物鏡降至距標本約0.5cm處。
(2)通過目鏡觀察標本,慢慢旋轉粗準焦螺旋使載物臺向下至出現物像后調節細準焦螺旋至成像清晰。
3.高倍鏡觀察 將物鏡轉換為高倍鏡(10目鏡×40物鏡),調節細準焦螺旋即可看到清晰物像,一般不需要調節粗準焦螺旋。
4.油鏡觀察 將聚光器升至與載物臺平齊,光柵開至最大,使射入的光線最強。在血涂片的體尾交界處滴上香柏油一滴,轉換物鏡為油鏡(10目鏡×100物鏡),調節細準焦螺旋至可看到清晰物像。
5.收鏡
(1)觀察完畢后,取下血涂片,關閉顯微鏡電源,用滴上清潔液的擦鏡紙將鏡頭擦拭干凈并用綢布擦拭鏡身。
(2)將物鏡轉換成“八”字形,載物臺、聚光器下降至最低處,輕輕放回顯微鏡箱內。
【注意事項】
1.搬動顯微鏡時,勿用一只手提,前后搖擺,使目鏡滑出跌落。
2.一定要使用轉換器切換鏡頭,以免使光軸發生彎曲。轉動粗、細準焦螺旋時,不要用力過猛,以防止損壞機件。
3.嚴禁隨意取出目鏡,以免灰塵掉入鏡筒。嚴禁拆下顯微鏡的其他部件導致部件失落或損壞。
4.注意不要短時頻繁開關顯微鏡,使用間隙時要將光調節旋鈕調至最小。
5.使用油鏡時,切記只能將鏡頭上移,不可下移,以免壓碎物品,碰壞鏡頭。
6.擦拭目鏡、物鏡的污物應用專用的擦鏡紙和清潔液。切勿用手指、紗布和普通紙擦。
7.觀察時坐姿端正,腰背挺直,雙眼睜開。雙筒顯微鏡注意調節光瞳間距,使雙目觀察到一個單一像,并可旋轉左目鏡上的屈光度調節環,補償雙眼視力差。
8.低倍鏡主要用于全片觀察、細胞計數、對尿液中管型以及糞便中寄生蟲的觀察等,因此要注意利用光柵調節視野光線強弱,以便觀察到相應目標物體;油鏡主要用于細胞的分類和形態觀察,因此應把
光柵充分開大,保證射入的光線最強。
9.如視場中出現污點應檢查并徹底擦凈目鏡、聚光鏡、濾色鏡。
10.顯微鏡的工作溫度范圍一般為5~40℃,存放的環境應防震、防曬、防塵、防潮。
【方法學評價】
光學顯微鏡成本低廉,操作簡便,無需特殊的實驗條件,主要用于細胞、微生物、寄生蟲蟲卵等形態學方面的檢測,對形態的識別直觀準確,已成為臨床檢驗中必不可少的檢測工具。但光學顯微鏡對未
染色的細胞立體形態不如相差顯微鏡清晰,對培養瓶中的細胞不如倒置顯微鏡易觀察,沒有熒光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的功能。
【思考題】
1.使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應注意什么?
2.怎樣使用低倍鏡、高倍鏡和油鏡觀察物體?
(程樹強)
實驗二 微量吸管的使用
【實驗目的】
1.掌握微量吸管的正確使用方法。
2.掌握影響微量吸管吸血量準確性的各種因素。
【實驗原理】
擠壓帶孔的乳膠吸頭使微量吸管產生負壓而吸取液體。
【實驗器材】
1.器材 一次性微量吸管、帶孔乳膠吸頭、試管、試管架、干棉球、2ml刻度吸管、一次性醫用乳膠手套。
2.試劑 生理鹽水。
3.標本 健康人抗凝血。
【實驗步驟】
1.準備
(1)將微量吸管的紅色線插管端插入帶孔乳膠吸頭的連接處上,注意兩者間應連接嚴密不漏氣。
(2)加稀釋液:取試管1支,加生理鹽水2ml。
2.使用微量吸管采血
(1)持管吸血:有兩種方法,可根據掌握熟悉情況自主選擇(表1唱2唱1)。
(2)拭余血:用干棉球順微量吸管口方向拭凈管外余血,并輕輕蘸拭管尖口,以蘸出超過刻度線2mm以內的少量余血,使其退回到刻度線,確保吸血量的準確。
(3)釋放血液:將微量吸管插入含生理鹽水的試管底部,食指或拇指蓋住吸頭頂端或側面的小孔加壓乳膠吸頭,將微量吸管內的血液緩慢輕輕的吹出,再用上清液反復沖洗管內余血2~3次,并立即混勻
。
【注意事項】
1.吸取抗凝血標本時,注意管尖不能離開液面,如是末梢采血時,管尖口也不能離開血滴,以免吸入空氣產生氣泡;吸血時也不要用力過猛,將血液吸入乳膠吸頭。
2.吸血量不能超過所需容量刻度線2mm,以免黏附管壁多余的血液影響血細胞計數結果。
3.若吸血量不到所需容量刻度線時,抗凝血可以吹出管內血液后,重新吸血,但若是末梢采血則不能(詳見實驗五末梢采血)。
4.為了避免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微量吸管必須一人一管,一次性使用。
5.臨床血常規檢查較多,故一次性微量吸管的使用量大,不可能鑒定每一根微量吸管的質量,可采取抽樣方式進行,即從每一批購進的一次性微量吸管中,按隨機抽樣原則至少抽取50支,用認可方法如
水銀稱重法、純水稱重法、比色法等對其進行鑒定,凡微量吸管誤差≤允許誤差±1%者為合格,否則為不合格。所抽樣品中至少90%以上是合格品,其余不合格者的誤差均在±1%~±2%,且所抽樣品CV≤
1%,可認為這批微量吸管合格,能用于臨床。如不能滿足要求,建議可更換吸管批號再鑒定,若還不行,最好更換廠家,并做好鑒定記錄,以確保微量吸管的質量。
6.使用廢棄的微量吸管屬于銳利物類醫用廢物,必須放于專用的一次性利器廢物盒內,24小時內由指定的醫療廢物處理單位回收,48小時內徹底安全焚燒。
【方法學評價】
一次性微量吸管由于采用一人一管,一次性使用,可有效地避免原血紅蛋白微量吸管重復使用采血而可能引起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
【思考題】
1.哪些因素可影響一次性微量吸管取血量準確性和精密度?
2.怎樣控制微量吸管采血的質量?
(夏曙華)
實驗三 改良Neubauer計數盤的使用
【實驗目的】
1.掌握改良Neubauer計數盤的結構、注意事項和正確使用的方法。
2.了解改良Neubauer計數盤的校正。
【實驗原理】
將一定倍數稀釋的血液或體液混勻后,滴入具有精密劃分刻度和相應固定體積的血細胞計數盤中,根據標本和計數的細胞不同,在顯微鏡下選擇相應的方格計數一定容積內的細胞數,乘以稀釋倍數,即
可換算成單位體積內的某種細胞數。
【實驗器材】
1.器材 改良牛鮑(Neubauer)計數盤及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綢布、微量吸管、1ml和2ml刻度吸管、大試管(15mm×100mm)、小試管(10mm×100mm)及試管架、記號筆。
改良牛鮑計數盤為優質厚玻璃制成,每塊計數盤由“H”型凹槽分為兩個相同的計數池,計數池兩側各有一條支持柱,比計數池平面高0.10mm。將特制的專用蓋玻片覆蓋其上,蓋玻片與計數池間形成
0.1mm的縫隙(圖1唱3唱1)。計數池為長、寬各3.00mm的方格,被平分為9個大方格,每個大方格的邊長為1.0mm,面積為1.0mm×1.0mm=1.0mm2,容積為1.0mm2×0.1mm=0.1mm3(相當于0.1μl)。中央
大方格用雙線分成25個中方格,每個中方格又用單線分為16個小方格,共400個小方格,其中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個中方格為紅細胞和血小板計數區。四角的4個大方格用單線劃分為16個中方格,作白細胞
計數用(圖1唱3唱2)。
2.試劑 紅細胞稀釋液、白細胞稀釋液。
3.標本 EDTA鹽抗凝血。
【實驗步驟】
1.計數盤的準備 用綢布拭凈血細胞計數盤和蓋玻片,采用“推式蓋片法”即從計數盤一側的計數池下緣向另一側計數池方向平推血蓋片,將其蓋于計數池上備用。
2.稀釋血液 取大小試管各1支,大試管標注RBC,加紅細胞稀釋液2ml、抗凝血10μl,小試管標注WBC,加白細胞稀釋液0.38ml、抗凝血20μl,均立即混勻備用。取抗凝血稀釋的操作按照本章實驗二步
驟進行。
3.充池 充分混勻RBC懸液,用微量吸管吸取其細胞懸液,沿計數盤和蓋玻片交界的狹縫處緩慢滴入,由于虹吸作用使液體順其間隙充滿計數池;以同樣方法再取WBC懸液在另一側計數盤充池,將計數盤
平置于桌面上靜置2~3min,待細胞下沉。
4.顯微鏡細胞計數
(1)將計數盤置于顯微鏡鏡臺上,調低聚光器,調節顯微鏡光柵大小,用低倍鏡觀察計數盤的整個結構(大、中、小方格)及特征,同時觀察血細胞是否均勻分布,嚴重分布不均時應重新充池。
(2)在低倍鏡下選擇計數池四角的4個大方格計數白細胞,在高倍鏡下選擇計數池中央大方格位于正中及四角的5個中方格計數紅細胞。
【注意事項】
1.擦拭計數盤和蓋玻片應選用清潔、干燥、柔軟的綢布為宜,切勿用粗糙織物擦拭,以免磨損計數盤上的刻度。擦拭后手指不能接觸其玻璃表面,以防污染油膩導致充液時產生氣泡。
2.加蓋玻片的方式不同可影響充液高度,WHO推薦采用“推式”加蓋玻片法。
3.充液前應適當用力旋轉試管使稀釋血液中血細胞充分混勻,且需避免搖出過多氣泡,使血細胞黏在管壁上,影響計數結果。
4.計數盤需平放,充池須一次完成,充液量以液體恰好充滿計數池為宜,如充液量過少計數池的單位體積內細胞懸液量不足,過多使懸液外溢,斷續充液易產生氣泡或充液后蓋片移動等,均可使細胞分
布不勻,應拭凈計數盤及蓋玻片后重新充池。
5.充池后白細胞和紅細胞計數一般需沉淀2~3min,待細胞充分沉淀后再計數,以避免因細胞不在計數池的同一平面視野而漏計。但沉淀時間不能過長,因計數池內稀釋液揮發影響計數結果。
6.計數紅細胞用高倍鏡,計數白細胞用低倍鏡。細胞計數應按一定順序,即呈“弓”字形的移動視野,逐格進行計數,對于壓線細胞按數上不數下,數左不數右的原則進行(圖1唱3唱3),避免漏計或重
復計數。
7.計數細胞時,應左手推動顯微鏡的推動器,右手調節顯微鏡的微調螺旋,以便識別或鑒別細胞、非細胞成分。
8.血蓋片應為血細胞計數盤的專用蓋片,其規格為24.0mm×20.0mm×0.6mm,要求蓋片兩面平整光滑,平面誤差應<±0.002mm,高倍鏡無裂隙,有一定的重量,不被細胞懸液所抬浮。血蓋片的均勻厚度
鑒定:用微米級千分尺對其厚度進行多點檢測(至少9個區,每區測2個點),各點的最大厚度差應≤±2μm為合格。血蓋片的平整度鑒定:①用平面平晶儀檢測蓋玻片兩表面的干涉條紋,其條紋細密均
勻或微量彎曲即為合格。②拭凈待測血蓋片后,將其覆于標準血蓋片上,在適當光線下有均勻完整彩虹出現者為合格。③將拭凈的蓋玻片反貼在光滑清潔的平面反光鏡上,立即將反光鏡水平抬起,若血
蓋片能被反光鏡吸附,且吸附時間較長(越長越好),最后呈圓弧形旋轉落下為合格(兩面都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