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類實用創新型系列規劃教材》根據《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年版)》(GB50010—2010)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2016年版)》(GB50011—2010)編寫。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類實用創新型系列規劃教材》主要講述了多層及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方法。全書共13章,主要包括緒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一般規定、荷載及抗風抗震設計、框架結構的內力及位移計算、剪力墻結構的內力與位移計算、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結構扭轉的近似計算、簡體結構設計、復雜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內力組合及高層結構設計要求、框架截面設計和構造要求、剪力墻截面設計和構造、計算分析方法和程序簡介等。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類實用創新型系列規劃教材》既可作為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相關科技人員的參考用書。
進入21世紀以來,高層建筑在我國發展迅速,許多城市興建了各種類型的高層建筑,包括住宅、辦公樓和多功能建筑等。這些建筑不僅數量多、施工速度快,而且高度增加很快,體型越趨復雜,建筑結構體系的類型也更加多樣化。與此對應的是,圍繞高層建筑結構的科學研究也取得了眾多成果,廣大工程技術人員、研究人員的創造和探索,都顯著豐富了我國高層建筑結構設計和施工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庫。在此背景下,我國高層建筑結構的各種設計規范和施工規程相繼出臺。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課程屬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專業課,是土木工程專業建筑工程柔性專業課群組中的核心課程。本書是普通高等院校土木工程類實用創新型系列規劃教材之一,依據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的要求、高等學校土建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教學大綱,以及本系列規劃教材編寫指導思想的要求編寫,力求充分反映近年來國內外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水平。
本書共13章。其中,第1章為緒論,第2章介紹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一般規定,第3章介紹荷載及抗風抗震設計,第4章介紹框架結構的內力及位移計算,第5章介紹剪力墻結構的內力與位移計算,第6章介紹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第7章介紹結構扭轉的近似計算,第8章介紹筒體結構設計,第9章介紹復雜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第10章介紹內力組合及高層結構設計要求,第11章介紹框架截面設計和構造要求,第12章介紹剪力墻截面設計和構造,第13章為計算分析方法和程序簡介。
參加本書編寫的人員都是從事多年教學工作且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本書由劉繼明擔任主編,馬福、郭院成擔任副主編,全書由茹恩華教授主審。本書第一版的編寫分工如下:劉繼明編寫第1、2、3章;馬福編寫第6、9、13章;郭院成編寫第5、12章;林德忠編寫第7、8章;劉利平編寫第4、11章;滕海文編寫第10章。由于我國建筑結構的各種規范和規程都進行了新的修訂,為適應新形勢下教學和工程的需要,本書進行了重新編寫,全書由劉繼明負責修編并統稿,研究生臺金旭、李得生、劉玉琴、趙羽裳為本書的繪圖、驗算和編排做了部分工作。
在編寫本書過程中,編者得到了青島理工大學有關領導、同仁的大力支持,科學出版社編輯、校審人員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和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雖列出了主要參考文獻,但難免會有疏漏,在此一并感謝。由于編者的水平和經驗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懇請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高層建筑發展簡況
1.2 高層建筑的特點
1.2.1 高層建筑的分類
1.2.2 高層建筑的設計特點
1.3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要求
思考題
第2章 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一般規定
2.1 結構體系的選擇
2.1.1 高層結構常用的結構體系
2.1.2 各種結構體系適用的最大高度和高寬比限值
2.1.3 結構體系的平面布置
2.1.4 結構體系的豎向布置
2.1.5 變形縫的設置
2.2 高層結構的樓面體系
2.3 高層建筑的抗震等級及概念設計
2.3.1 高層建筑的抗震等級
2.3.2 概念設計
思考題
第3章 荷載及抗風抗震設計
3.1 高層建筑的荷載
3.1.1 垂直荷載
3.1.2 水平荷載
3.2 風荷載及抗風設計
3.2.1 風荷載對建筑物作用的特點
3.2.2 風荷載計算
3.2.3 抗風設計要求
3.3 地震作用和抗震設計
3.3.1 結構的抗震性能
3.3.2 合理選擇結構剛度
3.3.3 對結構抗震設計的要求
3.3.4 抗震設計的原則和計算方法
3.4 荷載效應組合
3.4.1 非抗震設計
3.4.2 抗震設計
思考題
第4章 框架結構的內力及位移計算
4.1 框架結構體系及布置
4.1.1 框架結構體系
4.1.2 變形縫的設置
4.1.3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
4.2 框架結構內力與水平位移的近似計算方法
4.2.1 框架結構的計算簡圖
4.2.2 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近似計算
4.2.3 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近似計算
4.2.4 水平荷載作用下的側移近似計算
思考題
第5章 剪力墻結構的內力與位移計算
5.1 剪力墻結構計算的幾個問題
5.1.1 基本假定
5.1.2 豎向荷載作用下的內力計算
5.1.3 水平荷載作用下的計算單元和計算簡圖
5.1.4 水平荷載作用下平面剪力墻的分類
5.2 整體墻的內力和位移計算
5.2.1 整體墻的判別條件
5.2.2 整體墻的等效簡化處理方法
5.2.3 整體墻頂點側移計算
5.3 雙肢墻和多肢墻的內力與位移計算
5.3.1 基本假定
5.3.2 聯肢墻的內力和位移計算
5.3.3 聯肢墻的計算要點
5.4 小開口整體墻的內力與位移計算
5.4.1 小開口整體墻的內力特點
5.4.2 小開口整體墻的判別條件
5.4.3 小開口整體墻的內力和位移計算
5.5 壁式框架內力和位移的計算
5.5.1 壁式框架計算簡圖及計算方法
5.5.2 壁式框架柱的D值計算
5.5.3 帶剛域框架柱的反彎點高度比
5.6 各類剪力墻的受力特點及其分類界限
5.6.1 平面剪力墻分類及受力特點
5.6.2 剪力墻分類界限
5.7 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結構計算原則
5.7.1 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的選型原則
5.7.2 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的設計計算原則
5.7.3 底部大空間剪力墻的構造要求
思考題
第6章 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
6.1 框架-剪力墻協同工作原理
6.1.1 問題的提出
6.1.2 基本假定與計算簡圖
6.1.3 協同工作的基本原理
6.2 框架-剪力墻鉸接體系在水平荷載下的計算
6.2.1 總剪力墻和總框架剛度的計算
6.2.2 基本方程及其解
6.2.3 三種水平荷載作用時的計算公式與圖表
6.3 框架-剪力墻剛結體系在水平荷載下的計算
6.3.1 剛結連梁的梁端約束彎矩系數
6.3.2 基本方程及其解
6.3.3 各剪力墻、框架和連梁的內力計算
6.3.4 地震作用下的內力調整
6.4 框架-剪力墻的受力和位移特征以及計算方法應用條件的說明
6.4.1 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受力和位移特征
6.4.2 關于計算方法應用條件的說明
6.5 計算實例
6.5.1 結構剛度的計算
6.5.2 地震作用計算
6.5.3 框架-剪力墻協同工作計算
6.5.4 討論
思考題
第7章 結構扭轉的近似計算
7.1 概述
7.2 基本假定和適用條件
7.2.1 基本假定
7.2.2 適用條件
7.3 質量中心、剛度中心及扭轉偏心距
7.3.1 質量中心
7.3.2 剛度中心
7.3.3 扭轉偏心距
7.3.4 抗側移剛度
7.4 考慮扭轉作用的剪力修正
7.4.1 基本原理
7.4.2 剪力修正系數
7.4.3 剪力修正法的計算要點
7.5 討論
7.6 雙向偏心時的受扭計算
思考題
第8章 簡體結構設計
8.1 簡體結構的分類和布置
8.1.1 簡體結構的分類
8.1.2 簡體結構的布置
8.2 簡體結構的受力性能和計算特點
8.2.1 框架.核心簡結構
8.2.2 筒中筒結構
8.2.3 筒體的工作性能
8.3 簡體結構的簡化分析和截面設計及構造要求
8.3.1 簡體結構的簡化分析
8.3.2 截面設計及構造要求
思考題
第9章 復雜高層建筑結構設計
9.1 概述
9.2 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
9.2.1 轉換層結構的一般規定與設計原則
9.2.2 剪力墻結構中的轉換梁
9.3 帶加強層的高層建筑結構
9.3.1 一般規定
9.3.2 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原則
9.3.3 帶加強層高層建筑結構的計算分析原則
9.4 錯層結構
9.5 連體和立面開洞結構
9.6 豎向體型收進、懸挑結構
9.6.1 多塔樓結構
9.6.2 懸挑結構
思考題
第10章 內力組合及高層結構設計要求
10.1 內力組合及最不利內力
10.1.1 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內力
10.1.2 荷載布置
10.1.3 梁端彎矩塑性調幅
10.1.4 內力組合
10.2 結構設計要求
10.2.1 高層建筑結構構件承載力驗算
10.2.2 高層建筑結構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適度要求
10.2.3 高層建筑結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層彈塑性變形驗算
10.2.4 高層建筑結構重力二階效應與穩定計算
思考題
第11章 框架截面設計和構造要求
11.1 抗震結構延性要求及延性框架的概念
11.1.1 強柱弱梁
11.1.2 強剪弱彎
11.1.3 強節點弱桿件
11.1.4 軸壓比
11.2 框架梁抗震設計
11.2.1 框架梁受力性能
11.2.2 框架梁的承載力計算
11.2.3 框架梁構造要求
11.3 框架柱抗震設計
11.3.1 框架柱的受力性能
11.3.2 框架柱承載力計算
11.3.3 框架柱的計算長度
11.3.4 框架柱的構造要求
11.4 框架節點設計
11.4.1 框架節點受力性能
11.4.2 框架節點受剪承載力計算
11.4.3 框架節點的構造要求
11.5 疊合梁設計
11.5.1 疊合梁的形式
11.5.2 疊合梁的優缺點
11.5.3 疊合梁的計算方法
思考題
第12章 剪力墻截面設計和構造
12.1 剪力墻結構概念設計
12.1.1 剪力墻結構的受力變形特點
12.1.2 剪力墻的結構布置
12.1.3 剪力墻最小厚度及材料強度選定
12.1.4 剪力墻設計計算要點
12.2 剪力墻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12.2.1 偏心受壓剪力墻的正截面受壓承載力
12.2.2 矩形截面偏心受拉剪力墻的正截面承載力
12.3 剪力墻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
12.3.1 偏心受壓剪力墻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
12.3.2 偏心受拉剪力墻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
12.3.3 抗滑移能力
12.4 剪力墻連梁斜截面承載力
12.5 延性剪力墻設計及構造問題
12.5.1 延性剪力墻結構設計
12.5.2 剪力墻結構構造要求
12.5.3 連梁構造要求
12.6 各類剪力墻的抗震設計特點
12.6.1 整體墻的抗震設計特點
12.6.2 聯肢墻的抗震設計特點
思考題
第13章 計算分析方法和程序簡介
13.1 計算分析方法概述
13.2 高層建筑結構的協同工作計算法
13.2.1 樓面無轉動時的計算
13.2.2 樓面有轉動時的計算
13.2.3 抗側力結構斜向布置時的計算
13.2.4 協同工作計算法小結
13.3 高層建筑結構的空間計算法
13.3.1 薄壁柱截面的幾何特征
13.3.2 局部坐標中的單元剛度矩陣
13.3.3 坐標變換
13.3.4 樓面在自身平面內為絕對剛性的情形
13.4 高層建筑結構的計算程序
13.4.1 結構分析通用程序
13.4.2 高層建筑結構專用程序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