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蔡東藩說中國史”的南北史通俗演義,上下冊共一百回,從劉裕篡晉到元嘉之治,從鐘離之戰到侯景之亂,從孝文帝改革到楊堅稱帝,精彩演繹近二百年南北朝興亡歷程。作者博采正史,間取稗官野乘,敘述平實流暢、有條不紊;自評自注,語言風趣,情理兼備。翻閱本書,如同一幅歷史畫卷緩緩展于眼前,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溫柔繾綣,時而列國紛爭,時而忠奸博弈……讓人目不暇接,感慨萬千。
適讀人群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喜歡歷史、傳統文化的讀者。
讀中國歷史,先讀蔡東藩。
一部寫盡中國兩千多年風云變幻的通俗歷史巨著。
累計銷售千萬冊的國民歷史讀本。
毛澤東床畔常備的歷史書。
王學泰、謝璽璋、余世存、梅毅、杜君立鼎力推薦。
蔡東藩(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亦作東帆或東颿),浙江蕭山臨浦鎮人。近現代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5年至1926年,他耗十年之功,寫成歷史小說《歷朝通俗演義》,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1920年),鴻篇巨制,跨越古今。出版至今累計銷售千萬冊,不僅成為毛澤東的枕邊書,也受到顧頡剛等學者的贊譽,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第一回 射蛇首興王呈預兆 睹龍顏慧婦忌英雄 001
第二回 起義師入京討逆 迎御駕報績增封 008
第三回 伐南燕冒險成功 捍東都督兵御寇 015
第四回 毀賊船用火破盧循 發軍函出奇平譙縱 021
第五回 搗洛陽秦將敗沒 破長安姚氏滅亡 028
第六回 失秦土劉世子逃歸 移晉祚宋武帝篡位 035
第七回 弒故主冤魂索命 喪良將胡騎橫行 042
第八回 廢營陽迎立外藩 反江陵驚聞內變 049
第九回 平謝逆功歸檀道濟 入夏都擊走赫連昌 056
第十回 逃將軍棄師中虜計 亡國后侑酒作人奴 063
第十一回 破氐帥收還要郡 殺司空自壞長城 070
第十二回 燕王弘投奔高麗 魏主燾攻克姑臧 077
第十三回 捕奸黨殷景仁定謀 露逆萌范蔚宗伏法 084
第十四回 陳參軍立柵守危城 薛安都用矛刺虜將 091
第十五回 騁辯詞張暢報使 貽溲溺臧質復書 098
第十六回 永安宮魏主被戕 含章殿宋帝遇弒 104
第十七回 發尋陽出師問罪 克建康梟惡鋤奸 111
第十八回 犯上興兵一敗涂地 誅叔納妹只手瞞天 118
第十九回 發雄師慘屠骨肉 備喪具厚葬妃嬙 124
第二十回 狎姑姊宣淫鸞掖 辱諸父戲宰豬王 131
第二十一回 戕暴主湘東正位 討宿孽江右鏖兵 137
第二十二回 掃逆藩眾叛蕩平 激外變四州淪陷 144
第二十三回 殺弟兄宋帝濫刑 好佛老魏主禪統 151
第二十四回 江上墮謀親王授首 殿中醉寢狂豎飲刀 158
第二十五回 討權臣石頭殉節 失鎮地櫟林喪身 165
第二十六回 篡宋祚廢主出宮 弒魏帝淫嫗專政 172
第二十七回 膺帝箓父子相繼 禮名賢昆季同心 179
第二十八回 造孽緣孽兒自盡 全愚孝愚主終喪 186
第二十九回 蕭昭業喜承祖統 魏孝文計徙都城 193
第三十回 上淫下烝丑傳宮掖 內應外合刃及殿庭 199
第三十一回 殺諸王宣城肆毒 篡宗祚海陵沉冤 206
第三十二回 假仁襲義兵達江淮 易后廢儲釁傳河洛 213
第三十三回 兩國交兵齊師屢挫 十王駢戮蕭氏相殘 219
第三十四回 齊嗣主臨喪笑禿鹙 魏淫后流涕陳巫蠱 226
第三十五回 泄密謀二江授首 遭主忌六貴洊誅 232
第三十六回 江夏王通叛亡身 潘貴妃入宮專寵 238
第三十七回 殺山陽據城傳檄 立寶融廢主進兵 245
第三十八回 張欣泰敗謀罹重辟 王珍國懼禍弒昏君 251
第三十九回 諫遠色王茂得嬌娃 竊大寶蕭衍行弒逆 258
第四十回 蕭寶夤乞師伏虜闕 魏邢巒遣將奪梁州 265
第四十一回 弟子輿尸潰師洛口 將帥協力戰勝鐘離 271
第四十二回 誣通叛魏宗屈死 圖規復梁將無功 278
第四十三回 充華產子嗣統承基 母后臨朝窮奢極欲 285
第四十四回 筑淮堰梁皇失計 害清河胡后被幽 291
第四十五回 宣光殿省母啟爭端 沃野鎮弄兵開禍亂 298
第四十六回 誅元乂再逞牝威 拒葛榮輕罹賊網 304
第四十七回 蕭寶夤稱尊叛命 爾朱榮抗表興師 310
第四十八回 喪君有君強臣謝罪 因敵攻敵叛王入都 316
第四十九回 設伏甲定謀除惡 縱輕騎入闕行兇 323
第五十回 廢故主迎立廣陵王 煽眾兵聲討爾朱氏 330
第五十一回 戰韓陵破滅子弟軍 入洛宮淫烝大小后 337
第五十二回 梁太子因憂去世 賀拔岳被賺喪身 344
第五十三回 違君命晉陽興甲 謁行在關右迎鑾 350
第五十四回 飲宮中魏主遭鴆毒 陷澤畔竇泰死戰場 356
第五十五回 用少擊眾沙苑交兵 廢舊迎新柔然納女 362
第五十六回 戰邙山宇文泰敗潰 幸佛寺梁主衍舍身 368
第五十七回 責賀琛梁廷草敕 防侯景高氏留言 375
第五十八回 悍高澄毆禁東魏主 智慕容計擒蕭淵明 381
第五十九回 縱叛賊朱異誤國 卻強寇羊侃守城 387
第六十回 援建康韋粲捐軀 陷臺城梁武中計 393
第六十一回 困梁宮君王餓死 攻湘州叔侄尋仇 400
第六十二回 取公主侯景脅君 篡帝祚高洋竊國 407
第六十三回 陳霸先舉兵討逆 王僧辯卻賊奏功 413
第六十四回 弒梁主大憝行兇 臠侯賊庶支承統 419
第六十五回 殺季弟特遣猛將軍 鴆故主兼及親生女 425
第六十六回 陷江陵并戕梁元帝 誅僧辯再立晉安王 431
第六十七回 擒敵將梁軍大捷 逞淫威齊主橫行 438
第六十八回 宇文護挾權肆逆 陳霸先盜國稱尊 444
第六十九回 討王琳屢次交兵 諫高洋連番受責 450
第七十回 戮勛戚皇叔篡位 溺懿親悍將逞謀 457
第七十一回 遇強暴故后被污 違忠諫逆臣致敗 463
第七十二回 遭主嫌侯安都受戮 卻敵軍段孝先建功 470
第七十三回 背德興兵周師再敗 攬權奪位陳主被遷 476
第七十四回 昵奸人淫后殺賢王 信刁媼昏君戮胞弟 483
第七十五回 斛律光遭讒受害 宇文護稔惡伏誅 489
第七十六回 選將才獨任吳明徹 含妒意特進馮小憐 496
第七十七回 韋孝寬獻議用兵 齊高緯挈妃避敵 503
第七十八回 陷晉州轉敗為勝 擒齊主取亂侮亡 510
第七十九回 老將失謀還師被虜 昏君嗣位慘戮沉冤 517
第八十回 宇文婦醉酒失身 尉遲公登城誓眾 523
第八十一回 失鄴城皇親自刎 篡周室勛戚代興 530
第八十二回 揮刀遇救逆弟敗謀 酣宴聯吟艷妃專寵 537
第八十三回 長孫晟獻謀制突厥 沙缽略稽首服隋朝 544
第八十四回 設行省遣子督師 避敵兵攜妃投井 550
第八十五回 據湘州陳宗殉國 撫嶺表冼氏平蠻 558
第八十六回 反罪為功筑宮邀賞 寓剿于撫徙虜實邊 565
第八十七回 恨妒后御駕入山鄉 謀奪嫡計臣賂朝貴 571
第八十八回 太子勇遭讒被廢 庶人秀幽錮蒙冤 578
第八十九回 侍病父密謀行逆 烝庶母強結同心 585
第九十回 攻并州分遣兵戎 幸洛陽大興土木 592
第九十一回 促蛾眉宣華歸地府 駕龍舟煬帝赴江都 598
第九十二回 巡塞北厚撫啟民汗 幸河西窮討吐谷渾 604
第九十三回 端門街陳戲示番夷 觀瀾亭獻詩逢鬼魅 611
第九十四回 征高麗勞兵動眾 潰薩水折將喪師 617
第九十五回 楊玄感兵敗死窮途 斛斯政拘回遭慘戮 623
第九十六回 犯乘輿圍攻紫寨 造迷樓望斷紅顏 630
第九十七回 御苑賞花巧演古劇 隋堤種柳快意南游 637
第九十八回 麻叔謀罪發受金刀 李玄邃謀成建帥府 644
第九十九回 迫起兵李氏入關中 囑獻書矮奴死闕下 651
第一百回 弒昏君隋家數盡 鴆少主楊氏兇終 658
南北史大事記 664
第一回 射蛇首興王呈預兆 睹龍顏慧婦忌英雄
世運百年一大變,三十年一小變,變亂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就使圣帝明王,善自貽謀,也不能令子子孫孫,萬古千秋的太平過去,所以治極必亂,盛極必衰,衰亂已極,復治復盛,好似行星軌道一般,往復循環,周而復始。一半是關系人事,一半是關系天數,人定勝天,天定亦勝人,這是天下不易的至理。但我中國數千萬里疆域,好幾百兆人民,自從軒轅黃帝以后,傳至漢、晉,都由漢族主治,凡四裔民族,僻居遐方,向為中國所不齒,不說他犬羊賤種,就說他虎狼遺性,最普通的贈他四個雅號,南為蠻,東為夷,西為戎,北為狄。這蠻夷戎狄四種,只準在外國居住,不許他闖入中原,古人稱為華夏大防,便是此意。界劃原不可不嚴,但侈然自大,亦屬非是。
漢、晉以降,外族漸次來華,雜居內地,當時中原主子,誤把那懷柔主義,待遇外人,因此藩籬自辟,防維漸弛,那外族得在中原境內,以生以育,日熾日長,涓涓不塞,終成江河,為虺勿摧,為蛇若何。嗣是五胡十六國,迭為興替,害得蕩蕩中原,變作了一個胡虜腥羶的世界。后來弱肉強食,彼吞此并,輾轉推遷,又把十六國土宇,渾合為一大國,叫作北魏。北魏勢力,很是強盛,查起他的族姓,便是五胡中的一族,其時漢族中衰,明王不作,只靠了南方幾個梟雄,抵制強胡,力保那半壁河山,支持危局,我漢族的衣冠人物,還算留貽了一小半,免致遍地淪胥,無如江左各君,以暴易暴,不守綱常,不顧禮義,你篡我竊,無父無君,擾擾百五十年,易姓凡三,歷代凡四,共得二十三主,大約英明的少,昏暗的多,評論確當。反不如北魏主子,尚有一兩個能文能武,武指太武帝燾,文指孝文帝宏。經營見方,修明百度,揚武烈,興文教,卻具一番振作氣象,不類凡庸。他看得江左君臣,昏淫荒虐,未免奚落,嘗呼南人為梟夷,易華為夷,無非自取。南人本來自稱華胄,當然不肯忍受,遂號北魏為索虜。口舌相爭,干戈繼起,往往因北強南弱,累得江、淮一帶,烽火四逼,日夕不安。幸虧造化小兒,巧為播弄,使北魏亦起內訌,東分西裂,好好一個魏國,也變作兩頭政治,東要奪西,西要奪東,兩下里戰爭未定,無暇顧及江南,所以江南尚得保全。可惜昏主相仍,始終不能展足,局促一隅,茍延殘喘。及東魏改為北齊,西魏改為北周,中土又作為三分,周最強,齊為次,江南最弱,鼎峙了好幾年,齊為周并,周得中原十分之八,江南但保留十分之二,險些兒要盡屬北周了。就中出了一位大丞相楊堅,篡了周室,復并江南,其實就是仗著北周的基業,不過楊系漢族,相傳為漢太尉楊震后裔,忠良遺祚,足孚物望;更兼以漢治漢,無論南北人民,統是一致翕服,龍角當頭,王文在手,
均見后文。既受周禪,又滅陳氏,居然統一中原,合并南北。當時人心歸附,亂極思治,總道是天下大定,從此好安享太平,哪知
他外強中干,受制帷帟,阿煬帝小名。小丑,計奪青宮,甚至弒君父,殺皇兄,烝庶母,驕恣似蒼梧,宋主昱。淫荒似東昏,齊主
寶卷。愚蔽似湘東,梁主繹。窮奢極欲似長城公,陳主叔寶。凡江左四代亡國的覆轍,無一不蹈,所有天知、地知、人知、我知的
祖訓,一古腦兒撇置腦后,衣冠禽獸,牛馬裾襟,遂致天怒人怨,禍起蕭墻,好頭顱被人斫去,徒落得身家兩敗,社稷淪亡;妻妾
受人污,子弟遭人害,鬧得一塌糊涂,比宋、齊、梁、陳末世,還要加幾倍擾亂。咳!這豈真好算作混一時代么?小子記得唐朝
李延壽,撰南北史各一編,宋、齊、梁、陳屬南史,魏、齊、周、隋屬北史,寓意卻很嚴密,不但因楊氏創業,是由北周蟬蛻而來,
可以屬諸北史,就是楊家父子的行誼,也不像個治世真人,雖然靠著一時僥幸,奄有南北,終究是易興易衰,才經一傳,便爾覆
國,這也只好視作閏運,不應以正統相待。獨具只眼。小子依例演述,摹仿說部體裁,編成一部《南北史通俗演義》,自始徹終,看
官聽著,開場白已經說過,下文便是南北史正傳了。虛寫一段,已括全書大意。
且說東晉哀帝興寧元年,江南丹徒縣地方,生了一位亂世的梟雄,姓劉名裕,字德輿,小字叫作寄奴,他的遠祖,乃是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交受封楚地,建國彭城,子孫就在彭城居住。及晉室東遷,劉氏始徙居丹徒縣京口里。東安太守劉靖,就是裕祖,郡功曹劉翹,就是裕父,自從楚元王交起算,傳至劉裕,共歷二十一世。裕生時適當夜間,滿室生光,不啻白晝;偏偏嬰兒墮地,母趙氏得病暴亡,乃父翹以生裕為不祥,意欲棄去,還虧有一從母,憐惜侄兒,獨為留養,乳哺保抱,乃得生成。翹復娶蕭氏女為繼室,待裕有恩,勤加撫字,裕體益發育,年未及冠,已長至七尺有余。會翹病不起,竟致去世,剩得一對嫠婦孤兒,凄涼度日,家計又復蕭條,常憂凍餒。裕素性不喜讀書,但識得幾個普通文字,便算了事;平日喜弄拳棒,兼好騎射,鄉里間無從施技;并因謀生日亟,不得已織屨易食,伐薪為炊,勞苦得了不得,尚且饔飧鮮繼,饑飽未勻;惟奉養繼母,必誠必敬,寧可自己乏食,不使甘旨少虧。揭出孝道,借古風世。一日,游京口竹林寺,稍覺疲倦,遂就講堂前假寐。僧徒不識姓名,見他衣冠襤褸,有逐客意,正擬上前呵逐,
忽見裕身上現出龍章,光呈五色,眾僧駭異得很,禁不住嘩噪起來。裕被他驚醒,問為何事?眾僧尚是瞧著,交口稱奇。及再三詰問,方各述所見。裕微笑道:“此刻龍光尚在否?”僧答言:“無有。”裕又道:“上人休得妄言!恐被日光迷目,因致幻成五色。”眾僧不待說畢,一齊喧聲道:“我等明明看見五色龍,罩住尊體,怎得說是日光迷目呢?”裕亦不與多辯,起身即行。既返家門,細思眾僧所言,當非盡誣,難道果有龍章護身,為他日大貴的預兆?左思右想,忐忑不定。到了黃昏就寢,還是狐疑不決,輾轉反側,蒙眬睡去。似覺身旁果有二龍,左右蟠著,他便躍上龍背,駕龍騰空,霞光絢彩,紫氣盈途,也不識是何方何地,一任龍體游行,經過了許多山川,忽前面籠著一道黑霧,很是陰濃,差不多似天地晦冥一般,及向下倚矚,卻露著一線河流,河中隱隱現出黃色,黑氣隱指北魏,河中黃色便是黃河,宋初盡有河南地,已兆于此。那龍首到了此處,也似有些驚怖,懸空一旋,墮落河中。裕駭極欲號,一聲狂呼,便即驚覺,開眼四瞧,仍然是一張敝床,惟案上留著一盞殘燈,臨睡時忘記吹熄,所以余焰猶存。回憶夢中情景,也難索解,但想到乘龍上天,究竟是個吉兆,將來應運而興,亦未可知,乃吹燈再寢。不意此次卻未得睡熟,不消多時,便晨雞四啼,窗前露白了。
裕起床炊爨,奉過繼母早膳,自己亦草草進食,已覺果腹,便向繼母稟白,往瞻父墓,繼母自然照允。裕即出門前行,途次遇著一個堪輿先生,叫作孔恭,與裕略覺面善。裕乘機扳談,方知孔恭正在游山,擬為富家覓地,當下隨著同行,道出候山,正是裕父翹葬處。裕因家貧,為父筑墳,不封不樹,只聳著一抔黃土,除裕以外,卻是沒人相識。裕戲語孔恭道:“此墓何如?”恭至墓前眺覽一周,便道:“這墓為何人所葬,當是一塊發王地呢。”裕詐稱不知,但問以何時發貴?恭答道:“不出數年,必有征兆,將來卻不可限量。”裕笑道:“敢是做皇帝不成?”恭亦笑道:“安知子孫不做皇帝?”彼此評笑一番,恭是無心,裕卻有意,及中途握別,裕欣然回家,從此始有意自負,不過時機未至,生計依然,整日里出外勞動,不是賣履,就是斫柴;或見了飛禽走獸,也就射倒幾個,取來充庖。
時當秋日,洲邊蘆荻蕭森,裕腰佩弓矢,手執柴刀,特地馳赴新洲,伐荻為薪。正在俯割的時候,突覺腥風陡起,流水齊嘶,四面八方的蘆葦,統發出一片秋聲,震動耳鼓。裕心知有異,忙跳開數步,至一高澗上面,凝神四望,驀見蘆荻叢中,竄出一條鱗光閃閃的大蛇,頭似巴斗,身似車輪,張目吐舌,狀甚可怖。裕見所未見,卻也未免一驚,急從腰間取出弓箭,用箭搭弓,仗著天生神力,向蛇射去,颼的一聲,不偏不倚,射中蛇項,蛇已覺負痛,昂首向裕,怒目注視,似將跳躍過來,接連又發了一箭,適中蛇目分列的中央,蛇始將首垂下,滾了一周,蜿蜒而去,好一歇方才不見。裕懸空測量,約長數丈,不禁失聲道:“好大惡蟲,幸我箭干頗利,才免毒螫。”說至此,復再至原處,把已割下的蘆荻,捆做一團,肩負而歸。漢高斬蛇,劉裕射蛇,遠祖裔孫,不約而同。次日,復往州邊,探視異跡,隱隱聞有杵臼聲,越加詫異,隨即依聲尋覓,行至榛莽叢中,得見童子數人,俱服青衣,圍著一臼,輪流杵藥。裕朗聲問道:“汝等在此搗藥,果作何用?”一童子答道:“我王為劉寄奴所傷,故遣我等采藥,搗敷患處。”裕又道:“汝王何人?”童子復道:“我王系此地土神。”裕囅然道:“王既為神,何不殺死寄奴?”童子道:“寄奴后當大貴,王者不死,如何可殺?”裕聞童子言,膽氣益壯,便呵叱道:“我便是劉寄奴,來除汝等妖孽,汝王尚且畏我,汝等獨不畏我么?”童子聽得劉寄奴三字,立即駭散,連杵臼都不敢攜去。裕將臼中藥一齊取歸,每遇刀箭傷,一敷即愈。裕歷得數兆,自知前程遠大,不應長棲隴畝,埋沒終身,遂與繼母商議,擬投身戎幕,借圖進階。繼母知裕有遠志,不便攔阻,也即允他投軍。
裕辭了繼母,竟至冠軍孫無終處,報名入伍。無終見他身材長大,狀貌魁梧,已料非庸碌徒,便引為親卒,優給軍糧,未幾即擢為司馬。晉安帝隆安三年,會稽妖賊孫恩作亂,晉衛將軍謝琰,及前將軍劉牢之,奉命討恩,牢之素聞裕名,特邀裕參軍府事。裕毅然不辭,轉趨入牢之營。牢之命裕率數十人,往偵寇蹤,途次遇賊數千,即持著長刀,挺身陷陣,賊眾多半披靡。牢之子敬宣,又帶兵接應,殺得孫恩大敗虧輸,遁入海中。
既而牢之還朝,裕亦隨返,那孫恩無所顧憚,復陷入會稽,殺斃謝琰。再經牢之東征,令裕往戍勾章。裕且戰且守,屢敗賊軍,賊眾退去,恩復入海。嗣又北犯海鹽,由裕移兵往堵,修城筑壘。恩日來攻城,裕募敢死士百人,作為前鋒,自督軍士繼進,大破孫恩。恩轉走滬瀆,又浮海至丹徒。丹徒為裕故鄉,聞警馳救,倍道趨至,途次適與恩相遇,兜頭痛擊。恩眾見了裕旗,已先退縮,更因裕先驅殺入,似生龍活虎一般,哪里還敢抵擋?彼逃此竄,霎時跑散。恩率余眾走郁州。晉廷以裕屢有功,升任下邳太守。裕拜命后,再往剿恩。恩聞風竄去,自郁州入海鹽,復自海鹽徙臨海,徒眾多被裕殺死,所擄三吳男女,或逃或亡。臨海太守辛景,乘勢逆擊,殺得孫恩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只好自投海中,往做水妖去了。孫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