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傳輸與接入技術》包括無線傳輸和寬帶無線接入兩部分內容,共8章。內容涉及無線傳輸和寬帶無線接入技術的基本概念、信號的調制與解調、電波傳播理論、衛星通信中的多址技術、衛星通信與無線通信系統中的線路噪聲分析及線路鏈路參數計算等。此外,《無線傳輸與接入技術》根據國內外無線通信方面的最新技術發展現狀,介紹了衛星通信系統、無線局域網、WiMAX無線城域網、3G無線接入網、LTE系統以及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與網絡等內容。
《無線傳輸與接入技術》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無線電技術及計算機通信網專業本科生的專業教材或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通信、計算機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無線傳輸與接入技術發展迅速,成為有線網絡的有效補充,特別是隨著多媒體應用的商用化,用戶對無線網絡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推動了無線通信網絡發生本質性變革。對以語音為主的傳統業務的需求將逐漸被以數據為主的應用所取代,進而以電路交換型端到端無線系統和網絡的設計理念將由全IP分組交換無連接體系所取代;傳統的無線系統與網絡的分層體系將面臨著跨層優化設計的巨大挑戰,先前明確定義的七層開放系統互連(OSI)各層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漸消失;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便攜式移動用戶終端更加輕便,同時又具有足夠高的智能以適應工作環境的變化;無線鏈路的傳輸容量也大大增加,從1995年GSM系統的9.6 kbit/s到2005年WCDMA系統的2Mbit/s,其數據速率高速增長了200多倍。目前國際研究機構將無線系統的發展方向定位于“超三代”無線系統與網絡,其峰值速率可以到達500Mbit/s,未來的4G無線系統與網絡將能夠提供更高的業務峰值速率(1Gbit/s)。正是由于無線傳輸與接入技術具有高帶寬、雙向數據傳輸的特點,可提供多種交互式數據及多媒體業務,能夠滿足各種用戶的不同要求,它必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深刻的影響。本書具有以下特點。1.內容全面本書內容包括無線傳輸的基本概念及其特點;無線傳輸系統的整體框架結構;無線接入方式的選擇:信號的調制與解調;OFDM技術基礎;電波傳播理論;多址接入技術基礎;衛星移動通信系統;VSAT衛星通信系統;移動通信系統;移動通信系統中的鏈路計算問題;衛星通信系統中的鏈路計算問題;無線城域網、無線廣域網和無線局域網的概念與劃分原則;WiMAX網絡;WLAN網絡;下一代無線通信技術與網絡。
本書力求做到結構合理、邏輯性強,便于從應用的角度全面理解無線傳輸與接入技術。
2.技術先進
本書對無線通信新技術,如OFDM技術、MIMO技術、自適應調制編碼技術和移動性管理等作了詳細闡述,同時介紹了衛星移動通信網、WiMAX網絡、Wi-Fi網絡、第三代移動通信接入系統、LTE系統等先進實用系統,以及多媒體業務在3G無線接入系統中的應用等內容。
3.便于自學
該書內容豐富,論述力求準確,思路清晰,語言流暢,邏輯性強,且通俗易懂,便于自學。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無線電技術及計算機通信網專業本科生的專業教材或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通信、計算機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第1章 概述1
1.1 無線傳輸的基本概念1
1.2 無線傳輸的實現方式3
1.2.1 無線通信網的構成3
1.2.2 利用地球軌道衛星的無線接入技術4
1.2.3 各種陸地無線接入技術及其特點5
1.3 無線通信的頻率配置11
小結13
習題14
第2章 數字信號的編碼與調制15
2.1 數字信號的編碼技術15
2.1.1 信源編碼技術15
2.1.2 信道編碼技術16
2.2 數字信號的調制技術19
2.2.1 無線通信中的調制技術的特點和應用種類19
2.2.2 時分復用與數字信號的調制與解調21
2.2.3 擴頻調制技術42
2.3 正交頻分復用技術43
2.3.1 正交頻分復用的基本概念及特點43
2.3.2 正交頻分復用的基本理論44
2.3.3 正交頻分復用系統的基本結構47
2.3.4 正交頻分復用系統參數設計50
小結52
習題53
第3章 電波傳播55
3.1 電波傳播模式及衰落55
3.1.1 電波傳播模式及電波傳播機制55
3.1.2 自由空間的電波傳播57
3.1.3 地面反射對電波傳播的影響58
3.1.4 障礙物對電波傳播的影響59
3.1.5 大氣折射對電波傳播的影響60
3.1.6 電波傳播的衰落特性61
3.1.7 抗衰落技術64
3.2 移動通信系統中的電波傳播68
3.2.1 移動通信中電波傳播的特點68
3.2.2 電波傳播所產生的幾種效應69
3.2.3 移動通信中的無線鏈路參數計算70
3.3 衛星通信系統中的電波傳播84
3.3.1 衛星通信中電波傳播的特點84
3.3.2 衛星接收機載噪比與C/T值87
小結94
習題96
第4章 衛星通信系統97
4.1 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97
4.1.1 衛星通信系統的基本概念97
4.1.2 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98
4.2 多址及隨機多址訪問方式107
4.2.1 多址技術的基本概念及信道分配方式107
4.2.2 頻分多址技術110
4.2.3 時分多址技術117
4.3 衛星移動通信系統122
4.3.1 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基本概念及其分類122
4.3.2 衛星移動通信技術128
4.3.3 衛星移動通信原理130
4.3.4 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中的交換方式135
4.4 VSAT衛星通信系統137
4.4.1 VSAT的概念及通信業務類型137
4.4.2 VSAT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及工作原理138
4.4.3 VSAT網絡應用143
小結145
習題146
第5章 第三代移動通信接入網147
5.1 無線接入網概述147
5.1.1 無線接入網系統結構147
5.1.2 無線接入網接口148
5.1.3 無線接入網分類149
5.2 2G向3G網絡的演進149
5.2.1 移動通信概述149
5.2.2 移動通信系統組成152
5.2.3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154
5.2.4 2G向3G網絡的演進159
5.3 UTRAN的體系結構165
5.3.1 UTRAN的功能165
5.3.2 UTRAN的結構165
5.3.3 UTRAN地面接口通用協議模型166
5.3.4 無線信道168
5.4 3GPPIP承載標準及各接口協議171
5.4.1 協議體系結構172
5.4.2 相關接口標準173
5.4.3 HSDPA技術174
5.4.4 HSUPA技術178
5.5 多媒體業務在3G無線接入網絡中的實現182
5.5.1 IMS系統架構182
5.5.2 IMS信令協議184
5.5.3 IP多媒體會話流程185
小結186
習題187
第6章 無線城域網189
6.1 WiMAX的基本概念及特點189
6.2 WiMAX網絡及其系統協議框架191
6.2.1 WiMAX網絡191
6.2.2 網絡參考模型192
6.2.3 WiMAX協議棧195
6.3 WiMAX關鍵技術197
6.3.1 WiMAX物理層關鍵技術197
6.3.2 WiMAXMAC層關鍵技術214
6.4 移動性管理221
6.4.1 支持移動性的網絡模型221
6.4.2 睡眠模式223
6.4.3 空閑模式225
6.4.4 切換技術228
6.5 WiMAX的業務應用234
6.5.1 基于業務的調度策略234
6.5.2 基于WiMAX的IPTV應用系統235
6.5.3 基于WiMAX的多播和廣播業務238
小結239
習題242
第7章 無線局域網243
7.1 WLAN基本概念243
7.1.1 無線局域網的概念及特點243
7.1.2 無線局域網的網絡結構類型244
7.1.3 無線局域網的頻段分配245
7.1.4 無線局域網體系結構247
7.2 WLAN標準248
7.2.1 IEEE802.1 1系列標準248
7.2.2 HiperLAN標準253
7.2.3 藍牙標準255
7.2.4 HomeRF標準257
7.2.5 IrDA標準258
7.3 WLAN物理層關鍵技術259
7.3.1 WLAN物理層關鍵技術259
7.3.2 物理層的數據傳送機制265
7.4 WLANMAC層關鍵技術268
7.4.1 WLANMAC層體系結構268
7.4.2 MAC幀結構269
7.4.3 MAC層關鍵技術271
7.5 WLAN技術應用276
7.5.1 常用無線局域網硬件設備276
7.5.2 WLAN應用實施方案281
7.5.3 WLAN與3G的融合283
小結289
習題290
第8章 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與網絡291
8.1 無線通信的發展與演進291
8.2 LTE技術292
8.2.1 LTE的主要技術特征292
8.2.2 LTE無線接入網體系結構及接口協議293
8.2.3 LTE無線傳輸關鍵技術296
8.2.4 LTE無線空中接口協議305
8.2.5 LTE業務實現過程314
8.3 下一代無線通信系統與網絡321
8.3.1 4G的概念和要求321
8.3.2 4G中的IP網絡架構323
8.3.3 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324
小結328
習題329
附錄 英文縮寫對照表330
參考文獻344
(b)通信管理。通信管理提供了與運行有關的功能以此來保證系統正常工作。通信管理提供的功能包括為防止對星座越權指揮的安全方面的功能,為保證網絡控制中心與所有衛星之間保持不間斷聯絡所必須的支持功能,把發給衛星的指令和遙測信息編檔保存所必需的功能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中、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中,衛星測控中心和網絡控制中心所執行的功能并不一定完全相同,這與系統設計和中、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功能有關。
(2)中、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的切換。在中、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中,由于衛星運行軌道較低,因此它圍繞地球運動的速度很高,換句話說,即地面衛星移動終端不同時刻是由衛星星座中的不同衛星為其提供服務的,這樣對于一個已經建立起來的通信鏈路來說,就有可能出現通信鏈路中斷的現象,顯然這是不允許的,因此這就要求在中斷原有衛星服務信道的同時尋找新的衛星,重新進行信道分配以保證此呼叫鏈路的連續性,完成這一過程所進行的操作就稱為切換。
①切換的種類。在中、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中,由于衛星、關口站、衛星移動通信終端和系統控制中心之間都存在相對運動,這種相對運動使得通信鏈路中斷。這樣就需要相應的切換操作來支持以確保通信鏈路不中斷。下面我們就以它們之間的相對運動關系來分析切換操作的分類。
a.針對衛星移動終端與衛星星座之間的相對運動影響而采取的切換操作。此時為保證衛星移動終端與衛星之間的通信鏈路不中斷,則必須由兩種切換過程來支持。
(a)衛星間的衛星移動終端的切換。衛星星座中的每一顆衛星僅覆蓋地球表面的一定區域,由于衛星處于高速運動狀態之中,不同時刻衛星移動終端將由不同衛星提供服務,這樣如果衛星移動終端從A衛星的覆蓋區進入B衛星的覆蓋區,那么此時需中斷A衛星所建立的通信鏈路,并在B衛星中重新為其建立通信鏈路,從而保證衛星移動終端通信的連續性。這種切換就是衛星間的衛星移動終端切換。
(b)衛星內的衛星移動終端的切換。在中、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中,可以使用多波束通信衛星,這樣當衛星高速運動時,地面上的某一衛星移動終端可能會從該衛星的A波束覆蓋區進入相鄰的B波束覆蓋區,這就要求衛星能夠及時地進行信道重新分配,即中斷A波束覆蓋區與衛星移動終端之間的通信鏈路,重新在B波束覆蓋區為衛星移動終端分配鏈路,將衛星移動終端中斷的通信業務轉移到此新分配的信道內。這種切換就是衛星內的衛星移動終端切換。
b.針對關口站與衛星星座之間的相對運動影響而采取的切換操作。同樣關口站與通信衛星之間存在高速相對運動,因而也存在以下兩種切換。
(a)衛星間關口站切換。衛星間關口站切換是指關口站從衛星A的覆蓋區進入衛星B的覆蓋區時,其與衛星間的通信鏈路從A衛星轉移到B衛星的過程。
(b)衛星內關口站切換。衛星內關口站切換是指在采用多波束通信衛星情況下,關口站從衛星的A波束覆蓋區進入B波束覆蓋區時,其與衛星間的通信鏈路從A波束覆蓋區轉移到B波束覆蓋區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