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高職高專財經類規劃教材:演講與口才實訓教材(第2版)》以演講與口才基礎訓練、演講訓練、口才訓練3個訓練項目為主要內容,分11個任務進行講解。全書集知識與訓練為一體,以訓練為重點。書中介紹的訓練手段方式多樣化,立足于提升學生演講與口才的實際運用能力。通過學習本課程,可拓展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就業能力。
編寫體例中的“訓練目標”、“案例引導”、“項目情景導入”、“理論積淀”、“知識拓展”、“輕松瞬間”、“技能訓練”等欄目具有參與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的特點。
《21世紀高職高專財經類規劃教材:演講與口才實訓教材(第2版)》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目標要求,編寫過程中從高職學生實際需要出發,突破了傳統模式;以全新的方式,突出了實訓教材針對性、現實性、可操作性強的特點。《21世紀高職高專財經類規劃教材:演講與口才實訓教材(第2版)》既可作為高等職業院校、高等專科學校的演講與口才訓練教材,也可作為廣大青年朋友的讀本。
·根據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目標要求編寫
·以生動事例來講述實踐內容
·多種形式的技巧技能訓練,科學實用
《21世紀高職高專財經類規劃教材:演講與口才實訓教材(第2版)》特色:
本書以演講與口才基礎訓練、演講訓練、口才訓練3個訓練項目為主要內容,分11個工作任務進行講解。本書立足于提升學生演講與口才的實際運用能力,集知識與訓練為一體,以訓練為重點,介紹的訓練手段方式豐富多樣。
項目中的“案例引導”、“項目情景導入”、“知識拓展”、“輕松一刻”、“技能訓練”等欄目具有可參與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的特點。
演講與口才是當今人們適應社會發展的一門必修課。在現代社交活動中,要想達到充分交流、有效溝通、增進了解、加深感情的目的,口才與演講能力至關重要。
古人云:“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亦可以誤國”,“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在當今西方國家,“舌頭和計算機”被視為重要的戰略武器,可見演講與口才被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的確如此,縱觀古今中外,想成就大事業的人,大都努力鍛煉自己的演講能力;已經成就大事業的人,大都有較強的演講能力。
演講是面對面的宣傳鼓動,富有強烈的鼓動性和感染力。它使演講者與聽眾在時間、空間上密切合作,是直接傳遞思想、喚起熱情的宣傳藝術,是演講者同聽眾深刻的情感交流。美國著名演講家、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用2分15秒時間發表的僅有10個句子、500多字的傳世名篇《葛底斯堡的演說》,正是因為富有鼓動性和感染力而產生了巨大影響。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自身素質和職業發展空間,我們編寫了《演講與口才實訓教材(第2版)》。本書分為演講與口才基礎訓練、演講訓練、口才訓練3個項目共11個學習任務。每一個學習任務即一個小項目,首先,以“項目情景導入”,給學生以感性的知識,提出學習要求;其次,以“技能訓練”來鞏固項目知識,強化項目訓練,而且強調培訓學生的悟性,不追求傳統意義上的一定有固定答案的練習形式;編寫體例新穎生動,既有系統知識闡述,又介紹各種技巧技能,形式多樣,科學實用。本書由武漢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老師擔任編寫工作。全書由張艷輝和王秋梅提出總體設想和框架體系,并撰寫教材編寫大綱,最后統編定稿。具體分工為:王秋梅編寫項目三的任務一、任務二;張艷輝編寫項目三的任務三、任務四,韓凝編寫項目一的任務一,馮芳編寫項目一的任務二,劉福珍編寫項目二的任務一,張虹、許春梅編寫項目二的任務二,劉維婭、諶華編寫項目二的任務三,蔡勤、陳陶編寫項目二的任務四、任務五。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和演講詞,在此向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訓練項目一 演講與口才基礎訓練
任務一 演講與口才理論認知
任務二 體態語言訓練
訓練項目二 演講訓練
任務一 演講準備
任務二 演講稿設計
任務三 演講演練
任務四 演講技巧訓練
任務五 即興演講
訓練項目三 口才訓練
任務一 求職口才訓練
任務二 社交口才訓練
任務三 談判口才訓練
任務四 推銷口才訓練
參考文獻
5.把握演講基調
基調是指演講詞的基本情調,即演講者總的態度感情、總的色彩和分量。作為演講者,必須把握演講詞的基調,并在理解感受和語言表達的統一中,在情與聲的統一中使演講詞的感情基調得到完美的體現。
每篇演講詞的感情基調都應該給人一種整體感,應該是部分、段落、層次、語句中具體思想感情的綜合表露。沒有整體感,就容易給人一種支離破碎的感覺;沒有具體感,整體感也會顯得空泛僵直。羅丹主張“把生命的細節包括、融化在整體之中”,是很有道理的。曾有人試圖為斷臂維納斯女神像重塑一雙完好的手臂,但總不如意,無論如何設計,似乎都比斷臂維納斯遜色許多,大概也就是因為具體感妨礙了整體感,于是只能不再去做這“因小失大”的事了。這個道理不僅適用于雕塑,也適用于演講詞的寫作。因此,把握基調,就是把握演講詞的整體感的問題。只有整體感既符合演講詞本身,又體現在了演講之中,才算把握了基調。
1994年5月10日,著名的黑人運動領袖納爾遜·曼德拉宣誓就任新南非總統。在這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時刻,站在話筒前的曼德拉發表了情真意切、扣人心扉的就職演講。此時此刻,飽受苦難的黑人雖然心有隱痛但無不歡欣鼓舞;白人頑固派還在,但有良知的白人在喜見“光明”的同時也會對統治者不光彩的過去而懺悔和痛心。人們的心情是極為復雜的。作為為了這一時刻的到來而奮斗了大半生,曾做了27年囚徒的黑人領袖和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更是感慨萬千。而對這樣的聽眾,演講者沒有強烈的譴責,沒有憤怒的控訴,也不是一味粉飾太平,而是哀而不怒,喜而不狂,以悲喜交集的肺腑之言引起了最廣泛的共鳴,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處在非常時刻的人們的共同心情。
演講的第一部分著力于營造這種能引起人們共鳴的情感氛圍。從“作為南非的一介平民”和“我的同胞”、“南非人民”的角度,在悲慘、屈辱的歷史和“全人類將我們再度納入懷抱”的今天和振奮人心的未來的對比中,“憶苦思甜”,由悲而喜。第二部分是演講的重心,是對今后的許諾和展望。撫今追昔,既濃墨重彩地描繪了未來的美好圖景,又不忘歷史,正視現實,暗示出不是步入坦途,而是“脫離黑暗的深谷”。可謂喜中含“悲”,居安思危。全篇浸染著悲喜交集的情感基調,準確地把握著演講的情感尺度,使演講者與成分復雜的聽眾都沉浸在心情交流的情境中,演講者在情感上、理智上最大限度地征服了聽眾。
當然,作為整體感的體現,成為各局部的有機綜合的基調,其組成部分和各個局部必然也有其明顯區別。這就跟繪畫一樣,有的作品基調是明亮開闊,但個別地方也會有陰影、有暗綠,而這陰影或暗綠不但不影響基調的明亮,反而使基調顯得更豐富、更有層次,那明亮和開闊便更加深遠。
盡管各個局部有其明顯區別,但基調應該是和諧、統一的。和諧、統一,才不會有部分、段落、層次、語句之間的脫節;具體感豐富多彩,才不會出現全篇、部分、層次、段落內部的單調、呆板、平直、淺薄的現象。演講者必須善于識別和駕馭并將其融會貫通。要把演講詞中蘊含的態度分寸、情感色彩表達出來,應將演講者的理解、感受、態度、情感帶入演講語句里流露出來,這其中不僅要有具體感,而且要有整體感;否則,演講只能留在簡單的、毫無感染力的“讀字”水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