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整理匯集了呂思勉先生《中國文化思想史九種》《史學與史籍》《國學概論》《呂思勉文史四講》等經典著作中關于國學的內容,是民國時期指導青年學子閱讀國學的開示門徑之作,堪稱一部全面完整的國學巨著。作者觀點,論述嚴謹,考證精詳,實為不可多得的國學入門佳作。
適讀人群 :高中生,大學生,白領,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讀者。
呂思勉先生,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國學大師全面完整的國學經典
民國時期指導青年學子閱讀國學的開示門徑之作
切合今人實際的國學入門讀物
呂思勉(1884—1957),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史學家,一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史研究,與陳寅恪、陳垣、錢穆一同被后人推重為“現代四大史學家”。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第一編 中國文化史
〇〇三 研究歷史之目的
〇〇四 何謂文化
〇〇六 中國文化之起源
〇〇九 歷史年代
〇一一 三皇五帝事跡
〇一四 古代之社會組織
〇一七 社會階級
〇二一 古代之生業
〇二四 古代之道路
〇二六 古代之用人
〇二八 先秦諸子學術
〇三一 秦、漢時之新局勢
〇三二 此時之政情
〇三六 漢代學術
〇三七 漢代兵制變遷
〇三八 漢代刑法變遷
〇四〇 此時代重要之現象
第二編 歷史研究法
〇四九 為什么要研究歷史
〇五三 歷史的歷史
〇六〇 史學進化的幾個階段
〇六五 舊時歷史的弊病何在
〇七一 現代史學家的宗旨
〇七七 作史的方法
〇八三 研究歷史的方法
第三編 史學與史籍
〇九五 史學定義
〇九八 史籍溯源
一〇一 史學緣起
一〇六 史部大略(上)
一一一 史部大略(下)
一一五 史家宗旨今昔異同
一二二 史材
一二六 論搜輯
一二八 論考證
一三二 論論史事之法
一三七 史學演進趨勢
第四編 中國史籍讀法
一四三 弁言
一四四 史學之用安在
一四六 中國有史學嗎
一五〇 再為中國史學訴冤
一五三 史權為統治階級所篡
一五九 讀舊史宜注意之點
一七四 讀舊史入手的方法
一八〇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研究歷史之目的
“現在不能說明現在。”
歷史者, 所以求知社會之所以然, 必注重于文化—不可偏重一二端。
“現在不能說明現在。”常稱于今世之史學上。夫歷史者,為一種社會科學。為世故人情之較深切之常識也。研究之目的,不外打通眼前之人情世故而已。然事由直接經驗,恒不能顧及全部,見其大者。必當知其小而推其大,通大小之事而為一。人多信任故知,鮮任新交,茍不得已,亦必探求新交之履歷。此何故者?蓋現在所以為如此之人,非偶然之事,亦非起自現在。其深受過去種種之影響,而為已往歷史所規定矣。固不能以現在說明之。任故知,求新交之履歷,不外知其過去而已。社會亦如是,研究歷史,即研究過去社會之事實,所以求知現社會之所以然,通眼前之人情世故。此則所以研究之理由也。
何謂文化
文化之定義,研究史學與社會學者,各有不同,大別之可分為二:(1)視文化之范圍過狹。僅以學術、文學、美術、宗教等為文化。若文化人、文化事業等名詞,頗通行于社會,成文化之通俗意義。實則不然。蓋社會之種種,不在狹義文化中者頗多。僅注意學術等一方面,即不能將社會作為整個的研究。(2)視文化之范圍過廣。凡一切人為之事,概謂之文化現象。其意即謂有意的。然有意之事,不僅人為,一切生物之所為,亦莫不有意。既不聞有動物文化等語,則凡屬有意之舉動,亦不能謂之文化現象。今依據相當之理由,折中言之,而得以下之文化定義。
人的特色,使用工具,故不待機體的進化。其所以能使用工具,由于:(1)手足分工。(2)手之拇指與余指相對。又人之腦特別發達,能構成概念。人之發音器官發達,能造成繁之語言—其擴大者為文字。故人不但能改變自己以適應于環境,且能改變環境使適應于自己,是謂控制環境。又人系一種社群動物A,凡事皆以群力為之。—此為人與猿極重要的區別,幾與四手及手足之區別相等,因猿之群居本能,比之于人,殊不足數。
文化者,人有特殊之稟賦,能制造使用工具,有良好之交通工具(語言)所造成之控制環境之共業A。因而人之行為純粹從機體來看,不在文化范圍之內。但人之行為之殆全部機體都只供給能力,其以何形式而出現,幾全視乎其文化。故文化之范圍極廣。
前人以為天下之事,一動一靜,故社會亦一治一亂,為不易之真理。實則其過重視機體,而混機體與純機體為一。蓋整個社會可以此動而彼靜,一治一亂,僅能謂之社會之病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