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學(第3版)》是在《區域經濟學》第二版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的修改、補充和調整,吸收了區域經濟學熱點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總部經濟等,同時,也刪掉一部分過時和不成熟的內容,形成了《區域經濟學》第三版。
全書共分十二章,第一、二章主要介紹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內容、新區域經濟觀和基本概念;第三、四、五章重點論述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區經濟、科技工業園區的區域經濟和總部經濟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分別闡述以下區域經濟學理論: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分析、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理論與方法、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及其指標體系;第十二章 主要介紹國外區域經濟案例。
《區域經濟學(第3版)》可以作為高等院校有關經濟學和經濟管理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為區域經濟研究與開發人員的研究參考書,還可以供不同層次的經濟與行政管理和企事業單位的有關領導和管理人員使用。
與時俱進的學術思想應該是學科發展和教材建設的重要原則。根據這個原則,《區域經濟學》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增刪、修正和校訂,在實踐應用、理論與方法的研究成果上充分體現區域經濟發展的最新內容。同時經過對這些內容認真地分析和研究,我們認為,這些內容不僅新,而且比較成熟、規范,在理論與方法上已成為體系,在實踐上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取得了一批相當可喜的區域經濟發展成果。為此,應盡快將它們納入到《區域經濟學》教材中來,讓廣大從事區域經濟研究的讀者和在校學習《區域經濟學》專業的廣大學子盡早了解和掌握這些最新理論、方法和它的實踐應用。這就是我們出版《區域經濟學》第三版的主要目的。
為了在教材建設上貫徹與時俱進的學術思想,在理論和內容上充分體現新區域經濟發展觀,我們在新版《區域經濟學》中做了如下的重大調整和增刪。
1.總部經濟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范疇,它是城市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突破和戰略轉移,也是國際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產物。它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已走過了十幾個年頭,其實踐發展和理論體系都已日趨成熟和規范。實踐證明,總部經濟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將成為我國城市群的形成與發展的理論支撐。這是我國學者對區域經濟學的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本版《區域經濟學》對總部經濟的理論與實踐認真地進行了梳理、完善和提高,并以此作為新的一章,取代了《區域經濟學》第二版的第五章 。
2.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在此背景下,國際經濟區域化、一體化的浪潮持續升溫,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在許多方面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趨勢、新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一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出現了明顯加速的新趨勢,各種類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議和組織的數量增長迅速,呈席卷全球之勢,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已積極參與到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之中。
高洪深教授,吉林農安人。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長期從事西方經濟學、知識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81年,在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獲得碩士學位之后,不久赴聯邦德國在卡爾·杜易斯堡(Karl Duisburg)基金會進修中心專攻經濟管理和計算機應用,回國后,在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任教。1991年再一次到德國卡塞爾大學作訪問教授,和德方教授合作進行區域經濟學和知識經濟學的研究工作。
高洪深教授的主要研究興趣是利用經濟系統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有關經濟學與區域經濟學的經典理論結合起來,綜合、集成地研究區域經濟學和知識經濟學的前沿課題,取得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曾先后獲部級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三等獎三項,還有五項成果獲其他獎;至今已在國內外正式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出版專著和教材20余部。1992年被國務院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第一章 區域經濟學與新區域經濟觀
第一節 區域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及任務
第三節 建立新區域經濟觀
第二章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區位概念
第二節 區域與經濟區域
第三節 區域經濟
第四節 區域經濟學
第三章 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
第一節 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概述
第二節 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體系
第三節 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模式及新趨勢
第四節 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典型合作組織
第四章 國家區域經濟
第一節 國內區劃的區域經濟
第二節 特區經濟
第三節 城市區域經濟
第四節 科技工業園區的區域經濟
第五章 總部經濟
第一節 總部經濟的概念與機理的系統描述
第二節 總部經濟的理論體系
第三節 大城市總部經濟發展能力的綜合評價
第四節 總部經濟助推大城市經濟轉型的綜合分析
第六章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
第一節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節 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
第三節 梯度發展理論的動態表象
第四節 不同梯度上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第七章 區域經濟發展輻射理論
第一節 經濟發展的輻射理論研究
第二節 梯度推進理論和輻射理論的比較
第三節 輻射理論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意義
第八章 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分析
第一節 區域產業結構分析
第二節 二重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第三節 區域產業結構變動導向理論
第九章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觀與傳統經濟發展觀的區別
第三節 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若干問題的探討
第十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區域差異理論
第二節 地域分工理論
第三節 區域產業結構比較理論
第四節 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方法
第十一章 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及其指標體系
第一節 指標體系建立的原則
第二節 區域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框架設計
第三節 對指標體系框架的進一步研究
第四節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判方法
第十二章 國外區域經濟案例
第一節 美國區域經濟開發經驗
第二節 日本區域經濟開發范例
第三節 法國區域經濟發展方略
第四節 德國區域經濟開發政策
第五節 意大利區域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因此,必須從總體上加大道路交通的建設力度。同時,今后的城市規劃必須克服類似的缺陷。
(2)從線輻射的角度來看,不僅要重視鐵路干線、公路干線的建設,還應該重視這些干線建成后與周邊路線的配套問題。例如,京九鐵路建成后,并沒有一勞永逸,因為不僅沿京九鐵路干線存在著巨大的縱向輻射效應,而且對其通過的地區存在著強烈的橫向輻射效應,必須借助于配套的公路和鐵路體系才能充分發揮京九鐵路的輻射效應,帶動鐵路兩側較大范圍的地區快速發展。
(3)從面輻射的角度來看,輻射理論要求先進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建立發達的道路交通網絡。要求先進地區內部和落后地區內部分別建立發達的道路交通體系,這是有效進行面輻射的基礎。其實,道路交通體系對提高輻射效率的重要作用從民間流傳的諺語也得到了證實,例如“要想富,先修路”和“一條路造就萬代富”等等。
關于如何實現中國東西、南北的經濟互補性問題,輻射理論同樣能夠給我們以啟發。東西、南北的經濟互補性問題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問題,必須認真對待。按照輻射理論,遠距離的輻射只能借助于線輻射和跳躍式面輻射的方式加以解決。因此,可供選擇的思路是:
(1)在政府的幫助下建立東西、南北的互助合作關系,即我們所說的對口關系。干部的異地培養和交流、技術的轉讓、勞動力的流動、資金的融通、市場的開拓和市場信息的傳播等等都可以通過這種互助合作關系的方式加以解決,這是跳躍式面輻射在東西、南北經濟互助與合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2)充分利用現有的公路干線、航道干線和鐵路干線以及航空運輸等條件,加快地區間經濟資源的流動,這是線輻射在東西、南北經濟互助和合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城市和小城鎮建設方面,輻射理論強調城市和小城鎮的布局要有利于輻射的有效進行。大城市優先發展還是中等城市優先發展或小城鎮優先發展是一個長期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按照輻射理論,一個地區無論選擇哪一種思路,都要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輻射理論制定相應的措施。例如在一個落后地區,中等城市的數量也很少,如果一些小城鎮位于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地區,重點發展這樣的小城鎮就是明智之舉。因為小城鎮對周邊落后地區的輻射力可以大于較遠的中等城市對這些地區的輻射力,也可以大于較遠的大城市通過線輻射對這些地區的輻射力。而且,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可以使這些地區較快地建立起有效的輻射網絡,從而加快經濟資源和人文環境因素在這些地區的流動和傳播。如果把小城鎮的建設和脫貧問題聯系起來考慮,輻射理論的作用就更加明顯。在一些落后地區,有的居民遠離小城鎮,居住地區的自然環境極其惡劣,道路交通條件也很差。因此,相對先進的地區對它們的輻射無法有效進行,或者說,即使未來可以逐步改善各方面的條件,也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和很長的時間。于是,如果把這些居民遷人小城鎮或相對先進、容易受到小城鎮或中等城市輻射的地區,則脫貧問題就變得容易解決。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輻射理論除了重視面輻射、線輻射和大中城市的點輻射以外,也十分重視發揮小城鎮的輻射作用。當然,有的城市布局不可能改變,只能依靠完善和改善輻射媒介的方法進一步發揮它們的輻射作用。因此,在未來中國的發展中,城市和小城鎮布局必須以建立有效的輻射網絡為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