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包括中國畫的藝術特點、觀察方法、中國畫的筆墨觀與造型觀、構圖的基本規律、臨摹、寫生與創作、中國畫的鑒賞與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的藝術特點和技法程式等內容。全書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畫畫理與畫技的關系以及技法表征,講述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并配有大量的圖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兼具時代性和可觀賞性。
劉佳,1965年出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華全國第十屆青年聯合會委員,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化部青聯美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第一章 中國畫的基礎知識
第一節 中國畫的基本概念與分類
一、中國畫的基本概念
二、中國畫的分類
第二節 中國畫的工具
一、筆
二、墨
三、硯
四、紙
五、顏料
第三節 中國畫的藝術功能與特征
一、中國畫的教化與悅情功能
二、中國畫的寫意藝術觀
三、中國畫的技法程式體系
第四節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第一章 中國畫的基礎知識
第一節 中國畫的基本概念與分類
一、中國畫的基本概念
二、中國畫的分類
第二節 中國畫的工具
一、筆
二、墨
三、硯
四、紙
五、顏料
第三節 中國畫的藝術功能與特征
一、中國畫的教化與悅情功能
二、中國畫的寫意藝術觀
三、中國畫的技法程式體系
第四節 中國畫的發展歷程
一、先秦至兩漢--中國畫的孕育期
二、魏晉南北朝--中國畫的成型期
三、隋唐--中國畫的發展期
四、五代至兩宋--中國畫的繁盛期
五、元代--中國畫的變革期
六、明清--中國畫的多元成熟期
七、近現代中國畫的傳承與開拓
第二章 中國畫的表現方法
第一節 觀察與表現
一、觀物與觀我的對應
二、視點與空間的組織
第二節 線立骨 筆與墨
一、線的功能與形式
二、筆精墨妙的運用
第三節 隨類賦彩與布局經營
一、設色立法
二、布局構成
第四節 臨摹與寫生
一、傳移模寫的意義
二、寫生變化的方法
第五節 中國畫的審美特征
一、心師造化 畫心相應
二、得意忘形 虛實相生
三、氣韻生動 以氣取韻
第三章 山水畫技法
第一節 山水畫概述
第二節 山水畫的藝術特點
一、對立統一的基本章法
二、氣勢虛實的意象概括
第三節 山水畫的技法程式
一、青綠山水的畫法
二、淺絳與勾皴畫法
第四節 各式用墨賦色法
一、墨法
二、賦色法
第四章 花鳥畫技法
第一節 花鳥畫概述
第二節 工筆花鳥畫的藝術特點與技法程式
一、白描法
二、沒骨法
三、重彩法與淡彩法
四、花鳥魚蟲的畫法
第三節 寫意花鳥畫的藝術特點與技法程式
一、筆法
二、墨法
三、色法
四、寫意花鳥畫常見的表現方法
五、各種花鳥魚蟲畫法
第五章 人物畫技法
第一節 人物畫概述
第二節 人物畫的藝術特點
一、造型特點
二、表現特點
第三節 人物畫的技法程式
一、工筆人物畫法
二、寫意人物畫法
中國繪畫藝術一脈相承,源遠流長,自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在世界繪畫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繪畫最早可追溯至遠古史前時期,但“中國畫”一詞則誕生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援引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所持《天主像》中出現了“中國畫”一詞最早的敘述,而后“中國畫”相對于“西洋畫”成為敘述中國繪畫的約定俗成的概念。在中國繪畫自古至今漫長的演變中,隨著時代的更迭與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基于不同的表現媒介和技術的采用,其呈現出極為豐富的形態:早期有地畫、巖畫、壁畫、漆畫、木板畫、絹畫、帛畫、布畫、畫像磚與畫像石,稍后有木刻畫、瓷畫、屏風畫、指畫等。這些形態都是中國繪畫在歷史進程中的積淀、演化與傳承,都可以包含在“中國畫”這一寬泛的概念里。因此中國畫的定義是以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審美意識、哲學觀念與思維形態為基礎,通過其獨特的平面造型法則達到寄情寓意的藝術創作。中國畫的形式最終在以絹、紙上作畫的方式穩定下來,其用毛筆作為主要作畫工具,形成以卷軸為主要形態的繪畫,古人亦稱之為“丹青”、“水墨”。這成為中國畫的最有代表性的主體形式,并形成獨特完整的繪畫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