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子孫》系中國作家協會2017年紀實文學類重點扶持作品。全書34萬字,分為歷史的記憶當下的腳步上下兩篇,以90篇人文札記、140幅實地攝影,圖文并茂地記錄了他2014年夏自駕車橫跨半個中國,從嶺南到西部進行一帶一路文化考察的其中一段大漠之旅,見證了土地的苦樂、泥土的酸辛、文化的復雜、時代的變動,定格了一個變化的西部、變化的中國
遠去的匈奴,祖先的背影,草原上的王者,駱駝客背后的女人,死而復生的青土湖,消失的鄧馬營,祁連山的雪線、荒原上的夢幻小城,騰格里沙漠的落日,綠云上的圣城,遠去的西部生活,流傳千年的野性力量,不死的文化基因,謎一樣的詩意……
大漠之子雪漠,以滾燙的心、敏銳的筆,感受狂野西部的神秘脈動,追尋故鄉熱土的前世今生。
在路上,所有的旅途都是歸途;在路上,所有的終點都是故鄉。
序:
定格文化曾經的獨一個
這本書記錄了2014年我和幾個學生從嶺南到西部進行一帶一路文化考察的后半段。當時,我們游歷了甘肅武威周邊的幾個鄉鎮,包括民勤、雅布賴、阿拉善右旗、武威、天祝、天水等地。歷史上,這些地區都曾經是匈奴的居住地,而我過去對匈奴的關注和研究,也因為這次文化考察,被激活和點亮。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匈奴的子孫。
要了解西部文化,不能不了解匈奴和匈奴文化。千年來,古老的匈奴文化已經滲入了西部大地,千年后,我們進入西部大漠,試圖尋找它的蹤跡,感受它的氣息,讓歷史的記憶和當下的腳步穿越時光隧道,定格在我的筆端,于是,有了這本書。
考察中,我們把重點放在了民勤,民勤又名鎮番,漢朝時是匈奴的地盤。今天的民勤,有一種跟這個時代很不一樣的、清涼而積極的文化,但很多人對它并不了解,我希望將這里最獨特的東西挖掘出來、定格下來。對于其他幾個地方,比如雅布賴、阿拉善右旗、武威、天祝、天水等,我也抱有這個念想,所以,在這本書中,你會看到很多你也許覺得陌生的、遙遠大地上的風景。
但是,當我去到阿拉善右旗的時候,我發現,我過去在書中看到過的那個有著鮮明蒙古族文化的小城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當代城市,那里雖然仍叫阿拉善右旗,但已經沒有過去那種濃厚的蒙古族文化氣息了。在那塊土地上,我們沒有找到自己想要探訪的東西,我們只能欣賞它當下的存在。
一切都在飛快地消逝著。
我追不上我想定格的東西。
我一向感興趣的,是一些有著鮮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存在。在我眼中,它們有著獨特的價值,當我向世界展示它們的時候,世界就會得到某種啟迪和感悟。若實現不了這個目的,我的定格和展示就失去了意義。其實,人也是這樣。很多人都忙著迎合世界,卻沒有意識到世界在乎什么。世界其實不在乎他的迎合,因為世界很忙,沒時間去顧及蕓蕓眾生,世界在乎的,是那些能為世界提供獨特價值、能為世界做出貢獻的人和存在?上Ш芏嗳硕疾幻靼走@一點,因為,他們沒有主體意識。當一個人沒有主體意識,缺乏立場和主見時,就容易被變幻莫測的現象攪亂了心,丟失了心靈的自主,忘記了自己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自己又在追求什么。因為,他們的心變得浮躁了,聽不到靈魂的聲音了。他們不知道成長與迎合之間的區別,甚至會把迎合當成了成長,這樣,他們只可能更快地被世界吞噬,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也不可能變得真正優秀。
真正優秀的人,是像雄鷹一樣,能翱翔在高天之上的。當他面對紛繁萬變的世界時,他對每一個細節都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地面正在發生什么事情,他不會輕易被迷惑,也不會因為留戀一片浮云、一陣清風,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更不會因為迎面來了一股亂流,就驚慌失措,甚至找個山洞躲起來。雄鷹之所以是雄鷹,是因為它有一種境界和氣魄,它飛得高、看得遠,心中有遼闊的風景。它有銳利的眼眸,有強壯的翅膀,它會乘著亂流飛上更高的天空,而一旦年老體衰了,就忍受巨大的疼痛,拔掉舊毛、舊喙,為自己創造重生的機會,讓自己告別已成負擔的、過大的喙和過長的毛。它不怕疼,就像真想重鑄靈魂的人不怕脫胎換骨的陣痛。
城市也是這樣。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本土文化定然會有不合時宜的地方,這時,它需要與時俱進,將不適合的東西毅然決然地剔除,但并不是要全然拋棄本土文化鷹還是那鷹,文化也還是那文化,并不是要殺死老鷹,換一只幼鷹?上Ш芏喑鞘胁皇沁@樣,新時代到來的時候,人們有太多的新的期待,人們呼喚的不是本土文化的與時俱進,而是拋棄傳統、遺忘本土的優秀文化,去迎合時髦的新世界。他們忙著發展,卻丟掉了自己獨有的東西。
我們這次經過的雅布賴,是一個古舊的小城,它就像被時光遺忘的魔幻秘境,還保留著不該存在于這個時代的文化,但它的獨特很快就會消失,因為,它在擁有足夠的能力去迎合世界時,它就會毫不猶豫地改變自己。相對來說,民勤獨立多了,它有一種自強的氣息,它在積極發展的同時,也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品格比如,它一直沒有丟棄崇文的民俗。但是,那塊土地上,仍然有一些文化正在消亡,在這本書中,我回溯了那些文化的前世今生。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時代發展了,有些生活方式,已不可能再延續下去了,這就是世界的無常。
我并不想否認無常,也不想與無常對抗,但我總想在接受無常、正視無常的同時,延長一些大善文化的壽命。所以,我總是在奔走,我總是很忙,我總是在跟死亡賽跑,但我仍然追不上那些正在消失的東西。
我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從嶺南走到西部,又從西部回到嶺南,貫穿了大半個中國,我們觀察了沿途的許多角落,包括民情和地貌,還有那些土地上的信仰和生活,它們分別代表了形而下和形而上兩個層面。我們也發現,只有那些有著形而上追求的城市,才可能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在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時,留住自己獨有的東西,也有一點遠離功利文化的清新。每一個丟棄了形而上追求的城市,都會被物質和欲望所吞沒,它們會迅速迷失自己,它們缺乏創造奇跡的力量和勇氣。
人、土地和城市,雖然是三種不同的存在,但本質是一體的。就像人與人之間雖然有著細節上的諸多不同,但影響每個人命運的因素本質上其實是一樣的。
我們走過這么多土地,就像給自己買了無數鏡子,從每一面鏡子中,我們都能照見自己的命運,多一份參照,就多一份成長、進步,多一份突破局限的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當下的中國。對許多的發現,我很珍惜,我抓緊相遇的分分秒秒,希望能定格更多東西,因為,我知道一切都會很快過去。我們經過的那些還有著農業文明印跡的鄉村和城市,用無數個細節告訴我們,它們已進入回光返照,再過上十年,甚至幾年,就是完全不同的風貌了。當地人也許會驕傲地向我們展示他們全新的存在,卻不知道,他們丟棄的,其實正是我們欣賞的。不過,那是他們的生活,他們快樂就好,只是,看到一些寶貴的東西被丟棄,我還是會覺得遺憾,總想長長地嘆息。
不管什么人,其實都在跟無常賽跑。明知這個世上沒有永恒,我也沒法改變什么,所以我不想強求永恒,不想強迫什么東西朝我希望的方向改變,但我沒有停下腳步,我總想說出自己該說的話,那僅僅是盡我的心而已。如果有人能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得到自己需要的營養,從此活得更好一點,甚至發現改善自己的秘密,那當然是我所感到欣慰、也會隨喜的。但這并不是我寫此書的用意。
我寫此書的用意其實很簡單,就是想把自己走過的地方、看到的存在寫出來,讓大家看一看很多不為人知的文化,它們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美好的一面,但它們都是獨有的存在。不管它們會存在多久,我只想留住它們的當下。
我也希望,大家能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擁有一份好心情。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