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與經驗之間:從康德到馬克思的哲學沉思》從康德批判哲學的研究起點開始,圍繞著對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思想進行反思,諸如因果概念、實踐觀與自由觀等關鍵點而展開,敘述了從康德哲學到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哲學觀點。這些思考旨在表明,不應該把近代西方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簡單地割裂開來,也不應該將對西方哲學的研究和對馬克思哲學的研究抽象地對立起來。
李朋來,男,1979年5月生,河南安陽人。2007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現為安陽工學院思政部教師。
第一章 康德批判哲學的研究起點和形成過程
第一節 康德批判哲學的研究起點
第二節 康德批判哲學的形成過程
第三節 海德格爾評論康德批判哲學的啟示
第二章 一個被遮蔽了的“康德問題”
第一節 “兩種實踐”的由來和含義
第二節 被遮蔽了的“道德地實踐”維度
第三節 康德實踐概念的啟示
第四節 實踐唯物主義的萌芽:黑格爾的實踐觀
第三章 康德——自然辯證法概念的創制者
第一節 作為自然界辯證運動的自然辯證法
第二節 作為理性自然傾向的自然辯證法
第四章 康德的兩種因果性概念
第一節 因果性問題——康德與休謨之間
第二節 康德對因果性問題的解決
第三節 自然因果性與自由因果性
第四節 黑格爾和叔本華對康德兩種因果性概念的解讀
第五節 馬克思對康德兩種因果性概念的破譯
第五章 實踐自由觀:康德與馬克思
第一節 康德的實踐自由觀
第二節 馬克思的實踐自由觀
第三節 馬克思對康德實踐自由觀的超越
第六章 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的推進
第一節 哲學的界定與直觀問題
第二節 理性自身的創造性
第三節 概念與直觀之一體性地給出
第四節 本體論的哲學建構
第七章 馬克思對康德哲學革命的揚棄
第一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貢獻和局限
第二節 實踐活動對“心”的直觀揚棄
第三節 “社會關系”對“自在之物”概念的揚棄
第四節 “否定性的辯證法”對“先驗幻象”的揚棄
第八章 馬克思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的關系
第一節 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的闡釋路徑
第二節 馬克思手稿、遺著和筆記中蘊合的闡釋路徑
第三節 對馬克思哲學實質的新認識
第四節 黑格爾:一個再批判
第九章 馬克思本體論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形而上學還是知性形而上學
第二節 本體論還是世界觀
第三節 存在還是存在者
第四節 “自在之物”還是“為我之物”
第十章 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及其屬性
第一節 實踐概念的厘定
第二節 實踐的屬性
第十一章 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思想
第一節 自我意識與自我意識的否定
第二節 批判視野中異化的人
第三節 現實的人的本質的三重規定
第四節 自由全面發展的人184.
第五節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第十二章 馬克思實踐形態的哲學分析
第一節 社會歷史發展的肯定性基礎:物質生產實踐
第二節 社會歷史發展的“否定性”基礎:社會革命實踐
第三節 社會歷史發展的精神旨趣:審美實踐
第十三章 馬克思唯物主義學說的基本特征
第一節 馬克思唯物主義學說的歷史性
第二節 馬克思唯物主義學說的實踐性
第三節 馬克思唯物主義學說的人文性
第四節 馬克思唯物主義學說的辯證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