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二萬英法聯軍侵略中國,劫掠并燒 毀了萬園之園——圓明園。自雍正以來的五代帝王存 儲在圓明園各大宮殿里的150多萬件珍稀文物,被劫 掠一空,成為中國歷史和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空前的文 化浩劫! 法國歷史學家貝爾納·布里賽依據1860年英法聯 軍官兵的戰爭日記、書信和回憶錄、軍事檔案以及英 法新聞報道,還原整個戰爭起因、經過、結局,剖析 原因,對英法聯軍的野蠻和瘋狂做出嚴厲批判! 《圓明園大劫難(修訂版)》自出版以來,獲得中 西方讀者高度關注,再版多次。現中文版權轉入上海 遠東出版社,特請李鴻飛先生承擔譯訂重任,增補內 容,訂正首版譯誤,替換插圖,以全新面貌改版重出 ,紀念圓明園罹難155周年!
清朝中央政府的衰弱,并未直接給外國人帶來便 利。中國人排外戒心依然很重,在他們看來,西方人 仍然是“番鬼”、“野蠻人”,只會搞亂中國的秩序 。這種態度終于給中國帶來危害。史學家勒內·格魯 塞的摯友弗朗索瓦·萊熱寫道:“中國總想保持自己 古老的文明,她做到了。而不幸的是,其古老文明卻 保護不了她自己。侵犯與抵抗,屈辱與革新,總之‘ 外來撞擊’變得越來越強烈……” 中西兩個世界尚未致力接觸,更談不上相互了解 和相互推崇。圍繞“叩頭”禮,即覲見中國皇帝時人 人必行的三跪九叩禮所發生的故事,便是例證。18世 紀末,正值法國大革命高潮之際,大不列顛國王派遣 特使馬戛爾尼勛爵率一龐大代表團赴北京。他在圓明 園受到接待,對皇家御苑的輝煌壯麗驚嘆不已,然而 他只見到了正大光明殿周圍的建筑。隨后,馬戛爾尼 又來到熱河行宮。但他拒行“叩頭”禮,堅持只可行 鞠躬禮,以及按歐洲宮廷習俗向中華天子單腿跪拜, 到此為止。于是乎,英國使團只得灰溜溜地打道回府 。馬戛爾尼的仆從安德森這樣描述他們狼狽不堪的樣 子:“我們的全部經歷,可歸納為三句話:來京好比 乞丐,居留好比囚徒,走了好比盜賊! 在中國人看來,對洋夷沒有什么平等可言。番使 向中國皇帝上貢,須行效忠的“叩頭”禮,沒有任何 商量余地。
1816年,對拿破侖的戰爭結束之后,由阿美士德 勛爵率領的英國使團又來到圓明園。英國挾勝利之威 ,憑借強大的皇家海軍,主宰印度和海上霸權,意欲 靠談判改善英國在廣州的存在。阿美士德同樣拒絕行 “叩頭”禮,其使命仍以碰壁而告終。
回國途中,阿美士德路過圣赫勒拿島,借機前去 隆塢樓拜望囚禁中的拿破侖一世。此時滑鐵盧戰役己 過去兩年。拿破侖得悉英使來訪,也深知阿美士德中 國之行失敗的原因。他認為,倫敦內閣犯了嚴重錯誤 ,竟然沒有強令阿美士德遵從往訪國禮儀。那么,又 何必派使臣前去呢!據其私人醫生愛爾蘭人奧梅拉 1822年發表的回憶錄,拿破侖曾對他說,在意大利, 人們樂于親吻羅馬教皇繡十字的白拖鞋,并不覺得丟 臉。為證明其觀點,他還開玩笑地反過來強調說,只 要求中國人遵從英國宮廷禮儀,顯然極不妥當。他一 邊說,一邊做著動作,不禁流露出法國前皇帝粗俗的 口吻:“英式習俗,倘若不是親國王的手而是親其屁 股,難道得讓中國皇帝脫掉褲子不成?”大概是出于 謹慎吧,拿破侖并未當著阿美士德的面提及“叩頭” 禮之事。
故而,英中關系一直僵持在禮儀對抗上,數十年 間原地不動。
甚至到1859年,在向中國皇帝本人呈遞書信并被 要求行“叩頭”禮時,美國公使華若翰也強烈抗議, 聲稱美利堅是共和制國家云云。他還聲稱,即使在本 國總統面前,他也絕不跪拜,只有在“上帝和女性面 前”,才肯屈下雙膝!好自負的回答,已經載入史冊 ……只不過,華若翰也被彬彬有禮地送回他登陸的北 塘。
如此禮儀問題表面上無足輕重,但充分說明雙方 的高傲同樣極端和過分,以致不可調和。英帝國要求 平等相待,毫不懷疑自己比世界其他地區優越。而中 國人所知道的英吉利,不過是個23萬平方公里,僅有 800萬人口的小巖島而已…… 中國1848年出版的一本世界地理教材,倒把不列 顛王國描述得較為恰當:“英吉利,復然三島,不過 西海一卷石,揆其幅員,與閩廣之臺灣、瓊州相若… …”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島,何以突然變得富有而強大 呢?“其驟至富強,縱橫于數萬里外者,由于西得亞 墨利加,東得印度諸部也! 縱觀整個19世紀西方列強與中華帝國的關系史, 人們會驚異于這種誤會的根深蒂固。對此,馬斯伯樂 這樣評述說:“中國天子自比君王之主,各番邦首領 在他面前,均系臣屬,不僅言談舉止,而且行文辭令 ,都必須遵循嚴格的禮儀規定。其次,他深信對番夷 已無比仁慈,已給予他們甚為重要的特權!被噬想m 然承認西方“蠻夷”在海上占有優勢,但他自信在陸 地上能迅速使其聽從擺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