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四個部分:*部分介紹PPP肇源以及PPP在英國的發展;第二部分介紹美國、加拿大的PPP制度;第三部分介紹新興國家的PPP制度;第四部分介紹中國的PPP立法與制度。本書重點介紹國外PPP制度經驗、梳理中國PPP制度發展沿革和現狀,是在借鑒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經驗,構建中國特色PPP制度體系主旨下展開的,通過對國內和國外PPP制度發展演變的研究,探求PPP制度發展的規律性和可借鑒性。
本書是在作者大量收集、研究國內外PPP*資料、法律文件等資料的基礎上,從ppp的全新視角撰寫而成。本書主要介紹了國外ppp制度的經驗,梳理了中國特色PPP制度發展沿革和現狀,并在借鑒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經驗,構建中國特色ppp制度體系的宗旨下,對國內外PPP制度發展演變進行研究,以探究PPP制度發展的規律性和可借鑒性。
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人類社會因群居屬性衍生出了獨特的族群結構。在原始社會,因為社會生產力的低下,我們的先人結居成部落來共同應對生存安全和溫飽問題,原始共產主義環境下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是高度一致的。隨著生產力解放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私有制應運而生,不同個體之間的矛盾、個體與部落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矛盾的演變與激化推動了社會公權體(如古希臘羅馬的城邦,也如古代中國的氏族部落)的誕生,這些公權體受讓了個體基于一定社會契約讓渡的部分公權力,相應的承擔了協調個體矛盾、維護公權體利益最大公約數的責任。社會公權體是現代意義國家的起源,社會公權體的出現也標志著公、私作為矛盾的兩大對立面開始以獨立形式出現,公與私的矛盾既同一又斗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公共部門與社會資本(抑或私人資本)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組織方式,是公、私矛盾同一斗爭的重要表現形式。在這個意義上來說,PPP并不是新事物,早在古希臘羅馬文明時期的歐洲和中國的封建時代,便有公私合作的例證。兩千多年前,伴隨著羅馬軍團的公路系統迅速擴張,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郵政站網絡,這些郵政站實際上是以大型馬廄、倉庫、作坊、酒店和軍隊營房為中心的一些小型社區,市政官頒發一個稱為manceps的契約給中標的商人,這位商人將建設并運營某郵政站五年時間,有時候其職責還包括維護合營公路,這一稱為manceps的契約框架暗含了現代意義上的PPP核心內涵。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同樣存在一些朝廷與民間資本合作的例子:宋代手工業中的招募制及二八抽分制之所以可以稱為中國古代PPP的萌芽,是因為其具有了PPP最重要的特征公共部門與民營部門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清后期的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企業亦體現了PPP公私合作的核心特質。
現代意義上的PPP起源于西歐(尤其是英國),這種模式推出的初衷是為了彌補公共財政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提供中的不足。隨著PPP各項制度建設的不斷完善和政府的大力推崇,PPP模式在英國、歐美和其他一些正在蓬勃發展的國家中不斷推廣開來,PPP模式的運用為提高社會公共財政資金利用效率、提升社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量和供給品質帶來了積極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PPP作為一種創新性的融資模式被引入國內;進入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不斷發展,以BOT為代表的PPP模式在國內以持續增長的態勢發展;2013年以來,在中央政府加大對地方政府債務規范力度的背景下,PPP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根據財政部PPP項目中心庫的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末,全國入庫項目(管理庫)的總數量達6808個,總投資高達102萬億元,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兵團和19個行業領域。
在全黨全民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奮斗的時代背景下,大力推廣和創新PPP模式對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供給側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極有必要做好PPP的基礎和特色研究。事實上,從2014年起,相關研究也出現了井噴現象,呈倍數增長,政治、法律、經濟、管理、工程等多個學科領域的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大量的研討會、國際國內大型學術會議召開,專門的PPP研究中心也紛紛成立,PPP的有關書籍也多了起來。然已有的書籍中,多以實操手冊與操作指引為主,意在全流程指導PPP項目運作與實務,而深入、系統地對PPP進行理論分析及發展預測的研究則相對罕見。
本叢書主題為經濟新常態下的公私合作,第一期出版的兩本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理論、實務與展望》與《全球化視野下的PPP:政策、法律和制度框架》。前者面向PPP的研究者與實施者、以及有意愿深入了解PPP的普通讀者,溯本清源,探尋了PPP的起源、產生與發展,對國際國內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歸納,深入淺出地剖析了PPP的理論基礎與實施框架,并以善治為PPP發展的路徑和目標,對PPP的未來進行了展望。后者則主要介紹國外PPP制度經驗以及梳理中國PPP制度發展沿革和現狀,是在借鑒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經驗,構建中國特色PPP制度體系這樣一個主旨下展開的,通過對國內和國外PPP制度發展演變的研究,探求PPP制度發展的規律性和可借鑒性。
此兩本書均是在大量收集、研究國內外PPP最新資料、法律文件的基礎上精心寫成,體現了作者的專注態度與嚴謹的學術素養。叢書的出版,對于PPP的全新視角解讀具有較大的意義。然而,目前很多PPP項目正在發生、發展,可能還有更多PPP項目即將發生、發展,因此,還需要作者對PPP繼續進行長期的、追蹤式的研究,進而不斷深化對這一課題的認識。
本叢書由北京中澤融信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資助,特此致謝!
袁璨,女,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員,高級審計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會計學、審計學、經濟法和法律史。代表著作:《民國所得稅法律制度研究》。代表文章:《清道咸時期的官場腐敗與吏治整飭》(法學雜志),《中國影視行業并購現狀與國外經驗借鑒》(中國出版)等。
|
朱麗軍,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管理科學碩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員、中信證券高級經理。主要研究方向為貨幣政策、PPP和管理科學。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其中SCI一篇,CSSCI六篇。
第一部分PPP肇源以及PPP在英國的發展
第一章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緣起歐洲、成熟于英倫
一、特許經營與PPP的最初萌芽
二、新自由主義與私人融資活動(PFI)
三、私人融資活動(PFI)在英國的發展簡史
第二章 私人融資活動(PFI):英國PPP的立法實踐
一、PFI/PF2立法規制的主要內容
二、PFI/PF2立法的主要原則
三、英國PFI/PF2立法的主要實踐
四、《公共合同條例》和《公用事業合同條例》的核心內容
第三章 私人融資活動(PFI):英國PPP的制度構架
一、PPP(PFI/PF2)監督與管理的內容
二、PFI的提出以及PFI推廣管理機構初設
三、第一次貝茨評論和財政部工作小組的成立
四、第二次貝茨評論和Partnership UK的成立
五、葛森評論與英國政府商業辦公室的設立
六、政府商業辦公室職能的增強與英國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
第四章 私人融資活動(PFI):英國PPP的立法特點與經驗借鑒
一、英國PPP的立法特點
二、英國PPP的經驗借鑒
第二部分美國、加拿大的PPP制度
第五章 多彩紛呈:PPP在美國的發展與制度建設
一、PPP在美國的發展歷程
二、美國PPP的立法實踐
三、美國PPP的管理框架
四、美國PPP立法的經驗借鑒
第六章 后來居上:加拿大PPP制度建設與經驗借鑒
一、PPP在加拿大的發展歷程
二、加拿大PPP的發展動因
三、加拿大PPP的立法實踐
四、加拿大PPP立法規制的主要內容
五、加拿大PPP的管理與服務框架
六、加拿大PPP立法和管理的經驗借鑒
第三部分新興國家PPP制度
第七章 成績斐然:印度的PPP制度建設與經驗借鑒
一、PPP在印度的發展歷程
二、印度PPP的立法實踐與立法規制的主要內容
三、印度PPP管理與服務框架
四、印度PPP立法和管理的經驗借鑒
第四部分中國的PPP立法與制度
第八章 PPP在中國的萌芽與發展
一、PPP在中國的萌芽與發展
二、PPP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第九章 中國PPP的立法實踐與立法內容
一、PPP相關的法律
二、PPP相關的行政法規
三、PPP相關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四、PPP相關的部門規章
五、PPP相關的地方政府規章
第十章 中國PPP的管理與服務框架
一、財政部及其下屬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
二、發展改革委員會及其固定資產投資司
三、中國PPP基金
四、地方PPP管理服務框架
第十一章 中國PPP的發展展望
一、在頂層設計上,要盡快實現PPP直接立法
二、政出多門問題有待改善
三、促進社會資本的參與力度
四、加強在融資支持、風險分擔、防止腐敗方面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