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將帥·十大元帥 劉伯承元帥》:
十五歲成為全家主事人
1907年春天,伯承的父親由于過度勞累和貧困生活的折磨,身患肺病,又無錢醫治,不幸離開了這個凄風苦雨的世界。為了給父親買口棺材,家里向劉文吉:伯承的五伯父借了40吊錢的高利貸。這樣,本來就十分貧寒的家境又添了一層嚴霜。
父親去世之后,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擔全落在了伯承和母親的肩上,年僅15歲的伯承成了全家的主事人。他像成年人一樣,每天黎明即起,日落之后才回家。母親也時常幫他到地里干活。種莊稼是個力氣活,孤兒寡母,勞力畢竟有限,再加上土地貧瘠,盡管伯承起五更爬半夜地出力流汗,一年也只能收四五擔毛谷。這點毛糧除去急需還的債務,就所剩無幾了。全家人只好吃紅苕和粗殼雜糧,靠糠糠菜菜勉強度日。
轉眼快到年關了。有錢人家都忙著殺豬宰羊,趕集上店,大辦年貨,好不熱鬧。而伯承家,一沒錢,二沒米。弟弟妹妹不懂事,圍著媽媽哭鬧,母親滿面愁容,淚如泉涌。母親有心再去借錢,可窮人沒錢,富人不借。再說那逼債的滋味剛剛嘗過,真把母親難壞了,伯承心中也如刀絞。但他為了不使母親傷心,強打精神對母親說:“媽媽,有錢人大酒大肉是過年,我們吃糠咽菜也能過年。我再想想辦法,把年過得好一些。”
這時,母親想起了丈夫在世時,每到年關都到集上寫對聯賣幾天,換點錢回來過年,也想讓伯承去寫對聯賣,但又擔心伯承的字比不上他爸爸。她用試探的口吻對伯承說:“孝生,你爸爸在世的時候,都是寫對聯到集上賣,換點年貨回來,不知……”
未等媽媽說完,伯承自信地說:“媽,我也能寫對聯賣,明天我就到集鎮上去。”
“去試試看嗎,孩子。”媽媽帶著期望、疑問的口氣說。
第二天,伯承帶著弟弟來到集鎮上,先到小時候同學家開的雜貨鋪里賒了兩刀紅紙,又借了一張桌子。弟弟幫助研墨,伯承提筆寫字,就在鋪子旁的臺階上開張了。
集上賣對聯的人倒也不少,而買的卻不多。可是,伯承寫的對聯銷路倒很興旺。說來也不奇怪,因為他不僅大字寫得漂亮,有功底,而且對聯的內容新穎,平仄、對仗經得住推敲,富有新意和詩意。再加上人們知道這賣字少年就是趙家場“泥腿文人”、寫對聯高手劉文炳的兒子,更是高看一眼。不僅一些不識字的人來買,就是書法“通”也擠來買上幾副。當年的同窗好友不買別人的,也專來買劉伯承的對聯。臘月天氣,寒風刺骨,伯承和弟弟穿得都很單薄。手凍僵了,腳凍疼了,哥倆就跺跺腳,搓搓手,繼續寫。寫好一副,立即就被人買走一副。這樣,伯承一直寫到大年廿九。他把賣對聯的錢清點了一下,付了賒的兩刀紅紙錢,剩余的辦了點年貨,還余下幾吊錢,領著弟弟高高興興地回到家里。這個年關總算安安定定地過去了。
窮人門前關口多。年關一過,接著又鬧起了春荒。伯承全家本來就在苦水里掙扎度日,又遇上這春荒,更如苦水里加了黃連,苦上加苦了。母親心疼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又餓又累,骨瘦如柴。弟弟妹妹餓得面黃肌瘦,整日哭鬧不休。好心的鄰居看到劉家的日子難熬過春荒,便過來勸伯承母親,把最小的兩個孩子送給劉家屋后不遠山巖上的賀毛家撫養。賀毛兩口年過四旬,無兒無女,家境雖不那么富裕,粗茶淡飯還能溫飽,兩口為人又老實厚道。母親痛苦地反復想了好幾天,與其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餓死,還不如送給人家,給孩子找條生路。萬般無奈,只好應允了。
伯承知道此事之后,“撲通”一聲跪在母親面前,淚如雨下,哀求母親:“媽媽,一家骨肉可不能分離呀!我去打短工、下煤窯、出苦力,再苦再累我全不怕,我能養活弟弟妹妹,我能養活全家……”這下子更絞痛了母親的心。弟弟妹妹年齡雖小,卻聽懂了哥哥的這番話,一個個痛哭流涕,全家哭成了淚人。母親擦干了眼淚,望著伯承說:“不送了,我們娘崽死活在一起。”
從這以后,伯承就一邊種好自己的田,一邊給富人家打短工,干零活,掙幾個銅板或換幾升糧回來。農閑季節攬不到活的時候,他就天不亮起床,到20多里外的御河溝煤廠挑煤,然后到街上去賣。趕上好賣時回來還早一點,要趕上背時,就要到天黑以后才能回家。不論天早天晚,母親帶著孩子們總要站在門前的大樹底下,等著伯承回來。只要伯承一回來,弟弟妹妹就呼啦一下子圍了過來,爭著給哥哥拿扁擔和籮筐。母親總是心疼地上下打量一番,輕輕地拍打著伯承身上的泥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