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將帥·十大元帥 聶榮臻元帥》:
困苦的童年
在四川省江津縣(今屬重慶市),有個山清水秀的吳灘鎮(zhèn)范家坪村。
在范家坪阡陌交錯的水網(wǎng)田中間,有一座小小的院落。這座小院是建在一整塊巨大石板上的,所以遠近的人們都把它叫做“石院子”。
“石院子”非常幽靜,竹叢茂密的枝葉把小院遮掩起來,擋住了酷暑時的烈日。院內(nèi)還有一條在石板上由人工鑿成的小溪穿院而過,溪水嬉戲著,歡快地從小院流過,使小院顯得更加清爽可愛。中國的開國元帥聶榮臻就誕生在這里,那是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世來到這個家里,給整個愁云密布的家庭似乎帶來了一些歡樂和希望。
祖父為了給經(jīng)濟上破了產(chǎn)的兒子聶仕先精神上一些慰藉,在給孫兒命名上更是加倍地用心,他很費了一番工夫,引經(jīng)據(jù)典,最后終于從《孝經(jīng)》上找到了這樣一句話:“百福駢臻得雙全。”按照家譜上的排列,男娃這一輩是個“榮”字,于是取名榮臻,字福駢,小名雙全。名字起好以后,大家都非常滿意。
給初生的孩子起個好名字,能使他擺脫這樣的困境嗎?能把他從痛苦的深淵里解救出來嗎?
事實證明,在吃人的舊社會,這不過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不幸還是接踵而來。晚年聶榮臻回憶道:“在江津,聶姓是大家族。我出生的時候,家庭已經(jīng)破落了。從我記事時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是家鄉(xiāng)的山水風(fēng)光,孩提時代的歡樂,而是日月的艱辛,農(nóng)村的動蕩和農(nóng)民生活的苦難。”
聶榮臻的父親聶仕先,生活在多災(zāi)多難的家庭中,過早擔(dān)起一家生活的重擔(dān),磨煉出老成持重,少言寡語,意志堅強,待人處事公道的性格。這種性格全部遺傳給了聶榮臻。聶榮臻的母親唐氏,是鄉(xiāng)間的大家閨秀,心地善良,溫柔嫻慧,她極力分擔(dān)丈夫的憂愁勞累,勤儉持家,這些也給了聶榮臻極大的影響。
聶姓家譜記載,聶榮臻的先祖為了生存,由江西遷徙貴州,再遷徙江津,花不多的錢買下已經(jīng)破爛不堪的三重堂式的石院子。幾代過去,聶家就成為當?shù)氐拇蠹易辶恕5堑铰櫂s臻出生時,父親已經(jīng)破產(chǎn),雖然伯父和叔父比較富有,外祖父家更是當?shù)匾蟾唬瑫r不時在生活上對他們有一些資助,但卻不能從根本上使他們擺脫貧困。
童年時期的聶榮臻,飽嘗寒酸之苦。他曾經(jīng)對舅父說:“同樣是人,為什么生活不一樣呢?我想,要是看見這些窮苦人都有飯吃才好。”
聶榮臻曾經(jīng)看見父母在自己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拿出僅有的一點木料為給聶家當過廚工的俞大爺做了棺木,安葬了老人。凡是比自己更困難的人求助,父母總是盡力幫助。點點滴滴,塑造了聶榮臻善良正直的心靈。
父母的言傳身教,使聶榮臻懂事很早,四五歲就幫助母親干家務(wù)活了,六七歲就鬧著要上學(xué)讀書。由于家庭困難,聶榮臻8歲才被送到外祖父家讀私塾。私塾先生是前清秀才,要求學(xué)生很嚴格。雖然聶榮臻聰慧好學(xué),幾乎過目成誦,但他很快就對搖頭晃腦、咬文嚼字的私塾先生不滿足了。他想知道他熟讀的《論語》、《孟子》、《幼學(xué)瓊林》等等書中的意思,就利用空閑去請教長輩。這樣,聶榮臻扎扎實實讀了4年書。幾十年后,聶榮臻回憶說,那幾年學(xué)習(xí)為我以后打了個相當扎實的基礎(chǔ)。
辛亥革命勝利后,各地開始興辦新式學(xué)校,聶榮臻在私塾無理遭到體罰,被打了耳光,臉、耳紅腫多日。于是就借機離開私塾,進了插旗寺小學(xué),以后又轉(zhuǎn)人離吳灘鎮(zhèn)20余華里的九如鎮(zhèn)高等小學(xué)。這所小學(xué)開設(shè)軍事課,設(shè)在長江邊的沙灘上。無論天陰天晴,學(xué)校都堅持上軍事操練課,并制作了操練使用的木槍。這一段軍事課無疑為他以后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初步的基礎(chǔ)。
有一次,一位同學(xué)跟聶榮臻開玩笑,把他的木槍弄斷了。聶榮臻個子高,扛的是全班最長的一支槍,槍短了,放在肩膀上很別扭。星期天回家,他專門去找木匠為他做了一支。木匠以前聽說過他外祖父家被人偷過臘肉的事,以為做假槍嚇唬小偷的,所以特意選了青杠雜木,還上了一層黑漆。不仔細看,真以為是一支步槍呢,聶榮臻愛不釋手。練習(xí)射擊時,聶榮臻按照老師指定的河對岸的目標,認真體會射擊要領(lǐng)。當然,他并沒有想到他會和軍事結(jié)下不解之緣。
這時的聶榮臻,還是一心撲在書本上,借一盞如豆的油燈,靜心讀書。他專門把古人的一句話“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