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你痛苦的,是自己的受害者心態
有人說:如今的中國,遍地是戾氣。這種戾氣,不是一個抽象的詞,你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彌漫于網絡跟帖中,夾雜在街頭巷尾的閑聊中,深嵌在許多新聞事件中,甚至就隱藏在你的潛意識中。
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向我傾訴,他很苦惱,他的媽媽不懂她。他對成人世界充滿恐懼。我問他每次覺得媽咪不懂你時你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她了嗎?他理直氣壯地說沒有,她是我媽,我應該懂我理解我,為什么別人家的小朋友的媽媽會那么理解孩子而我的媽媽不能夠?我告訴她,孩子,你要用最嘹亮的聲音把內心真實的意愿表達給全世界,而不要讓他們猜心。即便是最親密的人,也沒有義務天生懂你。
一個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向我鳴冤,他一肚子才華,苦于遇不到伯樂,混到現在還是個Loser,錢都丫被那幫有錢人賺走了,機會都它媽讓別人捷足先登了,回頭一想,自己原本就輸在了起跑線上,爹娘沒本事沒錢沒勢手里沒有資源如何能升遷?這輩子恐怕是沒什么指望了,真希望現在能來一場戰爭,重新洗牌,這樣他就能混個一官半職的了。我說,就你這幅抱著智能機當“奶瓶”一天到晚只知道在微信上點贊耍貧湊熱鬧的,生到哪朝哪代你都是個小癟三下三爛。古今中外從來沒有一份工作叫錢多活少離家近。你自己混得不好,關人家有錢人什么事?有錢人的錢也都是自己賺來的,不是大風刮來的。
一個三十大幾的姑娘給我嘮叨,天下男人沒一個好東西!這個世界壞透了!我反駁她說天下那么多男人,你才經歷了幾苗人?哪有資格定論天下男人?即便是你所經歷的那幾人,換到別的姑娘手上,不都是挺好的男人么?三十幾歲,你才去過幾個地方,就說全世界都不好了?不要一棍子打翻一船人!
一個六十多的老阿姨向我絮叨,她的子女不孝,她很生氣,人都說養兒防老的,生孩子不就是為了將來養老的?現在她身體不好了誰知道這幫小兔崽子沒有一個能好好侍候她的,早知道這樣就不生養他們了。我聽得真是心驚膽戰的,她的女兒和我是好友,這閨女挺孝順的了。哦,“我當初生養孩子就是為了老了他們能回報我以同等程度的愛與體貼。”按這種邏輯,我們一出生就背負著換不完的情債。
一個七十多的老大爺念念碎,時代對不起他,他生不逢時,那個時代沒吃沒喝還有戰亂的,現在的年輕人多好哇,還這么不知足,他看了就生氣。我說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特點與苦難,都得擔當,都得接受。時代不欠任何人的。
這兩年,所有人都在抱怨霧霾,各種段子滿天飛,論起責任,都是別人的事,富人的事,政府的事,制度的事,時代的事,沒“我”一點事。你們統統都對不起“我”,都欠“我”安全的食物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我說:那我們一起為環保而行動吧,我們挎著竹籃買菜不用塑料袋,我們結婚過年不放鞭炮,我們每周少開一天車……行嗎?可是他們個個都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霸氣十足地反問“憑什么?”
是的,憑什么?
你什么都不說,坐等著全世界來“懂我”。憑什么?
你什么都不做,就等著富貴找上門。憑什么?
你什么都不改進,就等著愛人哈著你。憑什么?
你什么都不想改變,卻要求全世界為你而改變。憑什么?
你放任自己的自私與貪婪,向自然肆意掠奪,不為子孫后代留后路,吃飽喝足回過神來開始問責制度和政府。憑什么?
……
這些,就是現代人的神邏輯!
在這些神邏輯的牽引下,他們來到了“受害者天堂”—— 一個受害者最容易最樂意去的地方。大家聚集在那里,彼此比慘,哀嘆,抱怨,安撫,然后覺得人生真是這樣,世界就是這么壞。
受害者天堂里呆著舒服,實則是人間地獄。你徘徊在這里注定是個悲劇。
“問責模式”讓你不進步。擁有受害者心理的人他們的問責模式是“問題都是別人的,美德都是我的”,既然問題都是別人的,那他們只負責抱怨好了,不需要任何反省,不需要任何提高和改進,那就,一直抱怨和受害下去。
“索債心理”讓你不幸福。每一個受害者天堂里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總覺得世界和他人虧欠了自己的,于是產生了深深的“索債心理”——我對你們那么好,你們卻如此虐待我。索債不成,就憤懣怨恨。殊不知,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想不通這一點,你永遠苦惱。
受害者心態似乎是一個普遍心態,一場考試或考核,無論程序多么公平、制度多么規范,落選者總會以“我很倒霉”,甚至“必有黑幕”的受害心態,來看待這場考試,感覺其后必有一雙罪惡的雙手在操縱著一切。一項政府新政或改革,即使平衡了各方利益、照顧到了弱者利益,輿論總會站在受害者立場來苛責這項改革,臆想著存在一個剝奪利益者。
未來學家佛里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二十一世紀的核心競爭力是態度與想象力,而保存我們最好的想象力必須是心懷謙卑。” 佛里曼的預言告訴我們,積極的心理態度已經成為新世紀比黃金還要珍貴的最稀缺的資源,是個人決勝大未來的最為根本的心理資本,是職場和市場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人生和家庭最精彩的幸福力!早一天脫離“受害者天堂”,早一天積極行動,勇于改變,就能早一天到達幸福成功的彼岸。
別讓受害心態害了你權書.jpg
李宗厚,經典暢銷書作家。已出版《不會匯報工作,還敢拼職場》 《這不僅僅是客套話》等書,長年暢銷達20萬冊。向每一個為目標奮斗的人提供心靈激勵和實用經驗,幫助他們在成功道路上努力前行。
目錄:
前言:真正讓你痛苦的,是自己的受害者心態 1
第一章 你是“受害者天堂”的座上客嗎 5
1、總覺得別人都過得比你好 5
2、總覺得全世界都虧欠你的 7
3、覺得世界充滿了虛偽、欺騙與黑暗 10
4、問題都是你們的,美德都是我的 12
5、自己常有理,可以安心做壞事 14
6、排排坐,分享凄慘故事會 17
7、混不出名堂活不出幸福總是怨天尤人怪制度 18
8、總擔心自己沒面子 21
第二章 “受害者心態”的心理根源 23
1、不能便宜了別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23
2、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天下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25
3、誰的生活都有傷疤,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27
4、把自己想象成雄踞道德高地上的“王者” 29
5、只許別人百般好,不許別人一次差 32
6、致力于向別人索要存在感 34
7、太看重結果,而不懂得享受過程 36
8、別人都可以吃苦,憑什么你不能 39
第三章 “受害者心態”毀害你的幾種方式 41
1、感覺“他人即是地獄”,除了上帝所有人都欺負你 41
2、扼殺你的積極性,變成“活死人” 44
3、變成一個“盡責感”缺失的蠢貨 46
4、讓有“托付心理”的女人毫無安全感 48
5、明明豆腐心,為何偏偏刀子嘴 51
6、你自己混得不好,非說人家“有錢人”擋道 53
7、受害者心態讓你成為“惡富集” 55
8、讓你衰到沒朋友,差到不可救 57
第四章 角色轉換練習,從“受害者”變身“掌控者” 59
1、從被迫者到主動者——請確保你的每一次付出都心甘情愿 59
2、從不好意思者到直性者——“中國式好人”一點都不快樂 62
3、從逃避者到挑戰者——困難不會因為你窮叨叨就自動消散 64
4、從受害者到征服者——把羞辱你的“賤人”,變成生命中的貴人 66
5、從毒舌者到口吐蓮花者——改變你的說話習慣,就能討人喜歡 69
6、從抱怨者到睿智者——每一個問題背后都有特定原因,弄明白再抱怨也不遲 71
7、從偏見者到客觀者——不要隨意指責別人的生活 73
8、從敏感性人格到瀟灑性人格——簡單就能不受傷 75
9、從報復型人格到包容型人格——別把大好時光浪費在怨恨上 77
第五章 情緒控制練習,主動出擊,拯救“情緒困獸” 79
1、幸福的人,一定是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的 79
2、決定你喜怒哀樂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態度 81
3、不要被情緒“強奸”后,還繼續為它“下崽” 83
4、不要為自己控制不了事情,無謂地糾結難過 85
5、致力于解決問題,就會自我感覺美美噠 87
6、你現在看起來要命的事,一年后根本不是事 89
7、不是生活讓你難過,是你自己讓你難過 91
8、別讓肉眼繼續欺騙你,你有多少次誤會了朋友 93
9、給情緒設定“紅黃綠燈” 96
第六章 改變你的思維方式,推倒思維里的“倒霉墻” 98
1、啟用“自我意識”這把鑰匙 98
2、推翻“統一思維”:妄圖全世界和自己保持高度統一 100
3、推翻“索債心理”:我怎么對你你就該怎么對我 102
4、推翻“自戀思維”:適度自戀是女神,過度自戀是女神經病 105
5、推翻“曖昧思維”,力不從心時請用最直接的方式拒絕 107
6、樹立“過事”思維:朋友之間,總是要“過事”的 109
7、樹立“辯證思維”:你眼里任何光鮮的生活,都有陰影 112
8、樹立“自責思維”,學會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115
9、有時候,不知道,是一種自我保護 118
第七章 改變你的心智模式,讓樂觀成為自然 120
1、你的人生價值排序決定你的生命感受,請矯正它 120
2、養成正性思維模式,凡事都往好處想 123
3、多使用正面積極的字眼,你嘴里說出來的話代表了你的人生 125
4、養成對自己說“說不定是好事兒呢”的習慣 128
5、其實凡事都有轉機,且看你等得起等不起 130
6、幸福的人,并不是手里都攥著一把好牌 133
7、“毛色相同的鳥聚成一群”,和你糟糕的朋友圈斷舍離 135
8、主動求新求變,生活的魅力在于通往玫瑰園的路上 137
9、不敢的人都活成什么樣?衰得沒人樣 139
第八章 閃電“除害”行動,只需“一次”就能夠 141
1、為什么那些看起來在笑的人,卻紛紛哭著離去 142
2、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永久長不大的孩子 145
3、痛快哭一次,讓心中藏匿的老巫現原形 147
4、出走一次,展示你自由的羽衣 148
5、發脾氣一次,激發對自己的“盡責感” 150
6、做一次減法,減出一身輕盈 153
7、隔離一次,別在朋友圈里撕逼,讓心碎了一地 155
8、和自己對著干一次,不是別人齷齪,是你自己不磊落 157
9、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混得不好,全是你自己的問題 160
1、總覺得別人都過得比你好
一提到別人的工作,你總是“哇”地一聲,點贊點得手發抖!
哇,你是老師啊,那太好啦,一年有兩個假期!
哇,你是海員啊,那太好啦,整天可以漂流在蔚藍的大海上!
哇,你是公務員啊,那太好啦,你手捧鐵飯碗一輩子不用愁!
哇,你是老板啊,那太好啦,你可以隨便雇別人幫你賺錢享受大富大貴啦!
哇,你是農民啊,那太好啦,現在農民的待遇也提高了,你名下有地多牛掰!
哇,你是農民工啊,那太了不起啦,現在會點手藝的民工都比白領掙得多!
……
就像這樣,提及別人的工作和生活,你贊到根本停不下來,你覺得普天之下誰都比你過得好,誰都比你命好,天下就屬你最不幸,最可憐。
這樣的你真的好可憐。我可憐你,不是因為你真像你自己想象得那么慘,而是,你是“受害者天堂”里的不幸一員。總覺得別人都比自己活得好,這是受害者天堂客的第一大標簽。
在受害者天堂里,活躍著一大幫“倒霉吹”的。他們總吹自己不行,總覺得別人都比自己能。
去年冬天,最寒冷的那個夜晚,我接到了波波的電話。她說自己活得好難。
經濟形勢不好,老公單位效益下滑,降薪了。
婆婆去年得病,身體不好,她自己看孩子,哪里都去不了,這不,熊孩子又鬧著吃葡萄,她連和我打個電話都不得清凈。
還有,她網購了一些日用品,明明沒有收到,可是追責起來還被客服兇了,說電腦跟單記錄上明明顯示本人簽收。
另外,老公沒心沒肺的,這么晚了,也不回家幫她搭把手,還要參加單位的聚餐。
波波沒完沒了地說著,作為她信得過的老友,我就安安穩穩地聽著,安慰著。
說個差不多了,她開始總結陳詞“我覺得自己活得好難,別人咋都比我強呢!”
我一時不知如何安慰她,她已經擺出了這么多命不好的事實證據,可謂是鐵證如山,說她命好她恐怕不會接受,附和她說她命不好又太缺德。所以,我只好用一句永遠不會出錯的話來撫慰她受傷的小心靈:慢慢地,就好了。
波波是受害者天堂客的一個縮影,在受害者天堂里,大家嘰喳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天下就數我不好,別人都比我好。”
這當然是假想出來的,你只所以認定別人都比你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你主觀地把別人的生活完美化。事實絕對不是這樣的。以我開頭所列舉的那些職業形態為例,教師職業是每年都有兩個假期,但這一職業也有它的不好之處:要被熊孩子們氣,要被家長質疑,要承受教學質量考核的壓力,收入不會太多,等等;海員是可以看到蔚藍的大海,但也要忍受紫外線的強烈照射,大海的咆哮,以及惡劣天氣帶來的危險與不測;公務員貌似安穩,但也是相對的,而且一成不變的日子,體制內考核的嚴苛,恐怕也不是你能耐受的;老板們看起來是很體面,但是他們所承受的人事管理以及搞定市場和業務的壓力也不是你等可以勝任的;至于農民,你看到的是農民有地,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也不是你的小身子骨能吃得消的;還有農民工,那種職業化的危險定然不是你能扛得住的,油漆工粉刷匠木匠的工資是比你白領高,但甲醛啊粉塵啊噪音啊還不是你整日所抨擊詬病的?
因為受害者心態,你顧影自憐,傷感于自己的苦與難,卻忽略了別人的辛苦與不易,而往往是你所謂的“難”,與你的傾訴對象所遭遇的根本不是一個總量級,當波波在抱怨老公降薪時,我已經當了好多年的“頂梁柱”了,自己小家庭的,還有娘家大家庭的。當她抱怨婆婆得病不能看孩子時,我的母親在家里已經行動不能自理兩年了。當她從天貓網上網購丟物時,我的稿子被甲方放鴿子了……
但是,每當我說到這些時,他們還有一招,他們會說:你不用上班呀,你不用帶小孩呀,你多好哇。這又是個萬能的破解法。
這些人自憐的原因往往在于他們把別人在某一方面的優勢,看成是所有方面的優勢,并喑自與之比較,結果就發現了差距。而對于這種差距,他們又視之為自己命不好的一種明證,于是,就受傷了。
不要等著有朝一日天可憐見的,還是自己主動打破這種僵局吧。世界那么大,節奏那么快,每個人都很忙,誰都顧不上你。
建立“自我完善系統”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那些自憐的人,要特別注意不要犯“以己之短,克人之長”的兵家之忌。別人有別人的長處,你也有你的亮點。為何非要苦長他人的威風死滅自己的優越呢?把你的幸福之處都列出來,寫出你的特長,寫出朋友、同事以及你身邊的人喜歡你的哪些方面,把你的優點歸納在一起,這樣你會明白自己的優勢所在。這一做法叫“自我完善系統”,它可以使你增強自信心、克服挫敗自卑感。
不和別人比,和自己比
對于那些總自嘆不如別人的人,我提出這樣一個口號:“同自己相比,和自己競爭!”同自己相比,把不斷超越自己做為既定的目標,比盲目地、浮躁地與他人相比更能穩定自己的心態,走向成功。和自己競爭,多一份努力就多一份成果;和他人攀比,則多一個自己不如者,就會多一份焦慮、多一份不安。比較目標選擇的不同,意味著所花的心血和所耗的神思換來的報酬迥然有異,或者不斷進步,或者裹步不前;或者戰果累累,或者一無所獲。
請銘記:我若不能做世界之最,甚至不能做群體之最,那我就做自己之最吧。
2、總覺得全世界都虧欠你的
受害者天堂里的人,都覺得自己是個“盧瑟”(Loser)。人生遍地是失敗,要么是情場失意,要么是職場悲催,要么是創業無門。并且他們把“盧瑟”的原因歸結為上天作弄,覺得全世界都欠他們的,都對不住他們。
父母欠他的。見過一個女孩,剛讀大一,入校不久,看到宿舍里女孩們的手機都是智能機,而自己卻是個老諾基亞。氣不過,給老爸要錢買愛瘋,最低也要是個蘋果6。老爸很生氣,說沒錢。女孩很過分,質問父親:沒錢沒本事你就別當爹!
這個女孩子只顧怨恨自己老爸沒本事,她卻不知道,隔壁宿舍那個北京郊區女孩,和她一樣是窮孩子,人家想擁有一款蘋果機,沒伸手給老子要,也沒傍款更沒賣腎,而是自己拿了五千塊的獎學金!
學校欠他的。見過一個男孩,剛入工作不久,整天咒罵自己的母校,嫌它拖了自己的后腿。找工作的時候,總是被名牌大學的競爭者PK下去!他發誓畢業五周年聚會時打死他也不參加,那么個破學校太丟人了,讓他抬不起頭來。
可是,他怎么就不考慮自己高考分數低呢,北大清華211工程的學校沒有黑他啊。當我提醒他這個時,他又有了新托詞,轉頭咒罵萬惡的教育制度,把他們省內的錄取分數線定那么高,繼而又攻擊起北京的孩子,四百多分就可以上個好本科!
社會欠他的。交通不好,房價太貴,人心不古,競爭激烈,想說走就走卻總是走不動因為兜里錢不夠。可是,我認識的那些快樂似神仙的行者也都不是富二代,有的還不如你們有錢。他們去過很多地方行攝天下,是因為他們敢于踐行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比你更勇敢更擔當而已。
宇宙欠他的,空氣不好,霧霾忒重,吃不到健康的食物,喝不到安全的水。可是,有本事你也可以隨意遷徙的嘛。他們不努力讓自己變成各國都稀罕的優秀物種,反而怪世界無法大同。還有,空氣不好,環境污染,每一個時代的參與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作為時代的建設者,我們沒有盡到應有的義務,人人都有份兒。
這個世界上,誰都不欠誰的,世界更不欠我們的,只有自己欠自己的,欠自己一份沉甸甸的結實的努力。你覺得自己境遇悲慘,混的不好,那真的只是你自己的事。機遇和幸運敲過每個人的門,只是機遇敲門的時候你并不在家,或者你并沒有準備好。
威爾遜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業家,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事務所小職員做起,經過多年的奮斗,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公司、辦公樓,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有一天,威爾遜先生從他的辦公樓走出來,剛走到街上,就聽見身后傳來“嗒嗒嗒”的聲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發出的聲響。威爾遜先生愣了一下,緩緩地轉過身。
那盲人感覺到前面有人,連忙打起精神,上前說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發現我是一個可憐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點點時間呢?”
威爾遜先生說:“我要去會見一個重要的客戶,你要說什么就快說吧。”
盲人在一個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個打火機,放到威爾遜先生的手里,說:“先生,這個打火機只賣一美元,這可是最好的打火機啊。”威爾遜先生聽了,嘆口氣,把手伸進西服口袋,掏出一張鈔票遞給盲人,說:“我不抽煙,但我愿意幫助你。這個打火機,也許我可以送給開電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張鈔票,竟然是一百美元!他用顫抖的手反復撫摸這張鈔票。嘴里連連感激著:“您是我遇見過的最慷慨的先生!仁慈的富人啊,我為您祈禱!上帝保佑您!”
威爾遜先生笑了笑,正準備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說:“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來就瞎的,都是23年前布爾頓的那次事故!太可怕了!”
威爾遜先生一震,問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廠爆炸中失明的嗎?”盲人仿佛遇見了知音,興奮得連連點頭:“是啊是啊,您也知道?這也難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個,傷的人有好幾百,可是頭條新聞哪!”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動對方,爭取多得到一些錢,他可憐巴巴地說了下來:“我真可憐啊!到處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頓沒下頓,死了都沒人知道!”他越說越激動,“您不知道當時的情況,火一下子冒了出來!仿佛是從地獄中冒出來的!逃命的人群都擠在一起,我好不容易沖到門口,可一個大個子在我身后大喊:‘讓我先出去!我還年輕,我不想死!’他把我推倒了,踩著我的身體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覺,等我醒來,就成了瞎子,命運真不公平啊!”
威爾遜先生聽完冷冷地道:“事實恐怕不是這樣吧?你說反了。”
盲人一驚,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對著威爾遜先生。
威爾遜先生一字一頓地說:“我當時也在布爾頓化工廠當工人,是你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永遠都忘不了!”
……
論命運,盲人應該是比威爾遜先生要好,因為他長得高大,所以火災中得以靠力氣取勝從別人身上踏過去逃生。可是,他最后成為流落街頭的盲人乞丐,是因為自己不努力、懶惰、貪婪。
和這個蹩腳的盲人一樣,許多年輕人處于生命低谷時一味地抱怨、苦惱,大聲地哭訴生活對自己如此不公,長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被淚水和無奈的情緒包圍著。其實,當你有這樣的感嘆的時候,你已經再次把自己命運的掌控權交了出去。
上天是很公平的,它自有一套公平正義的原則,只是你不認可罷了。求仁得仁,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那些同學,持之以恒認真做律師的,都成了合伙人,中產階級不敢說,但小康生活是沒問題的。那些想為官的,也都在仕途上有了一定的位置。向往小地方的安穩生活的,也都小日子過得美滋滋的。比如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