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獨的獵手》是啞巴約翰·辛格,在他的啞巴摯友發瘋并被送往精神病院以后搬離兩人住處,來到米克家經營的旅舍租住。辛格的溫和平靜與善意的微笑猶如黑夜的一顆星,成為人們傾訴的對象。幾個找不到出口的靈魂在這位聾啞人身上尋求慰藉,以逃離生活的窒息……
《心是孤獨的獵手》,1、美國天才女作家麥卡勒斯,與杜拉斯齊名的文藝教母,海明威、福克納之后,歐美文壇耀眼之星。2、《時代》雜志(1923-2005)百佳英文小說。3、奧普拉讀書俱樂部隆重推薦圖書。4、裝幀典雅又低調奢華,32開文藝雅致,無論視覺、手感還是閱讀,都堪稱經典之作。麥卡勒斯的小說里有種別樣的孤獨感,那種孤獨感,是八月的午后,空蕩蕩的街上,白得耀眼的塵土,頭頂有如玻璃般發亮的天空,一位枯坐在百葉窗后的女人,傾聽來自大地深處的聲音。麥卡勒斯筆下的人物并不美麗,甚至都是怪人。一個壯碩而并不漂亮的女子,一個卑微而有些自私的駝背,一個外表英俊內心卻帶著邪惡的男子,三個各不相同的人相互喜歡,注定成為一場不幸的戀情迷障。同樣,炎熱的南方小鎮里兩個卑微卻相依為命的聾啞男子、熱衷莫扎特的少女,不得志的黑人醫生……他們依靠著彼此生活著,彼此牽系,又各自隱藏著秘密。在紛繁的塵世中,各人的終宿命,大抵都是孤獨,即使處于戀愛中的人群,也深感那種唯有自己才懂得的卑微之愛。她的故事,寫的也大都是這一類平凡的、卑微的瑣事,流浪在異鄉,掙扎著度日,破碎的戀情,對藝術的熱愛……就像作者那些孤獨的照片上,緊繃著的臉,瞪大的眼珠,落寞的神情,都將孤獨定格在永恒的歷史塵埃中。透過這些黑白的畫面,仿佛在告訴你:塵世的喧喧擾擾,終所剩的,唯有面對著這張照片,仿佛蒞臨你自己。
我們等待一位新作家出現,已經等了很長時間,如今終于出現了這樣一位作家,是時候高呼和散那了。即使在第一批書評人開始為《心是孤獨的獵手》高唱贊歌之前,此書作者卡森·麥卡勒斯便已被公認為出版代理們朝思暮想的合作作家了。她時年二十三歲,但經常被人們弄錯年齡,認為她比實際年紀要小。在為小說封面所拍的作者照片中,她身穿一件男士白襯衫,看上去像是個長時間沒有好好睡覺的、昏昏欲睡的小孩子。卡森·麥卡勒斯的神話便是這樣誕生的,她從一開始便是屬于美國的傳奇。所有跟這部小說相關的書評,無一例外地對這位新作家的年齡,以及她對人性的驚人洞察力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給予了關注。《荷蘭斯雜志》擔心對于一個如此年輕的人而言,這般深刻的洞察力該是多么沉重的負擔;就二十二歲來說,好得太過分了《紐約客》評判道。麥卡勒斯在三十歲之前完成了她大部分的作品,并且在她剛滿五十歲時就去世了,從某種角度而言,她把自己鎖定在了年輕時代評論家們傾向于以這樣的思路去思考麥卡勒斯。對于一些人而言,麥卡勒斯作為一名作家的重要性在于,她并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寫一些以少女為主角的故事,她創作的時候,本身就帶有少女們所獨具的感性:永遠十三歲,比如《心是孤獨的獵手》中的米克·凱利;或者十二歲,比如《婚禮的成員》中的弗蘭淇·亞當斯。但是,卡森·麥卡勒斯遠不止一個人高馬大、略顯不平常的孩子,因為忙于在記事本上寫東西而拒絕出門玩耍那么簡單。生于1917年,盧拉·卡森·史密斯在佐治亞州首府哥倫布一個受人尊敬的上層中產階級家庭中長大,她是三個孩子中最大的那個。十三歲時,她放棄了女孩子氣的名字盧拉,將更加中性的教名卡森正式作為自己的名字。她的母親相信,她命中注定將會成名。在很長一段年月里,母女兩人都堅信,這個勤學苦練且擁有無可辯駁才華的女孩將會成為一名鋼琴演奏家。在經歷過一系列與未確診的風濕熱相關的嚴重呼吸系統疾病之后,卡森意識到,自己缺乏從事表演事業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不管怎樣,當她從高中畢業時便已設想到,自己最后或許會成為一名作家。最開始時,她曾以尤金·奧尼爾的風格創作劇本,但很快便轉向了短篇小說創作。無論想在什么領域成名,都意味著先要到紐約去(至少卡森是這么認為的)于是,在十七歲時,她選擇了為期三天的蒸汽輪船旅程,北上前往紐約。故事的一個版本是,她原先計劃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專業,卻意外弄丟了自己所有的錢,因此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在另一個版本中,她一開始就已經決定學習寫作了。無論如何,她在紐約找了一系列工作,包括餐廳服務員、打字員、舞蹈課音樂伴奏員,以及她自認為做得最成功的職業兼職遛狗員。與此同時,她報名參加了哥倫比亞大學由懷特·伯奈特主講的短篇小說寫作課。在這之后的一年,她還參加了紐約大學由西爾維婭·查特菲爾德·貝茨主講的,當時十分知名的虛構寫作研討會。貝茨對卡森的幫助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是以相當實際的方式,就哪些故事適合發表在具體哪本雜志上提出建議。例如,她認為《神童》(一個年輕鋼琴家的故事,主角在十五歲時意識到,自己在十三歲時許下的承諾已經無法實現)適合發表在《故事》雜志(該雜志由伯奈特擔任編輯)上,因為這是一個在特殊領域內發生的故事,你很清楚《故事》雜志鼓勵創作者們去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貝茨是對的,《神童》于1936年12月正式發表在了《故事》雜志上。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卡森回了佐治亞州,并在那里和李維·麥卡勒斯結了婚。兩年前,她曾經和李維·麥卡勒斯見過面,兩人結婚時,李維剛剛服完四年的兵役退伍他在部隊里擔任文職工作。他們搬到了北卡羅來納州的夏洛特市,在這里,李維找到了一份信貸調查員工作,徹底放棄了自己在寫作方面的雄心壯志。卡森則選擇繼續創作,為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而努力。1938年,貝茨寫信給她這位以前的學生,建議她參加霍頓·米夫林虛構創作大賽。麥卡勒斯為此準備好了一份故事大綱,還有已經完成的六個章節,以這部當時暫名為《啞巴》的長篇小說向組委會提出了申請。她贏得了比賽,簽下了出版合同,并得到了500美元的預付版稅。最初的故事大綱以及她早期的一些小說(大部分小說實際上都是在練習人物塑造、情境處理和主題編排,為她稍后寫作更長的小說打下基礎)在麥卡勒斯過世之后,由她的妹妹瑪格麗特·史密斯編訂并出版《抵押出去的心》。
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20世紀美國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國佐治亞州哥倫布,17歲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22歲創作《心是孤獨的獵手》。一生備受病痛折磨,15歲患風濕熱,經歷三次中風,29歲癱瘓。1967年9月29日逝世于紐約,時年50歲。卡森·麥卡勒斯著有《傷心咖啡館之歌》《心是孤獨的獵手》等多部作品,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并烙刻在她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文澤爾,出生于武漢,常年旅居德國。著有以文澤爾為主人公的偵探小說系列,也是網絡雜志《推理恐怖研究》的創始人兼主編,《南方都市報》、《城市畫報》、《上海壹周》等特邀專欄作家,在武漢創辦文澤爾書友會圖書館。其譯作《丈量世界》是2015年外國文學榜的暢銷書。此外,還譯有卡森·麥卡勒斯的《抵押出去的心》(人民文學)等多部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