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在一整面山坡上彌漫開來,沿著平行著布滿坡體的上百條弧線(那就是羊道)有序前行,絲絲入扣。
新疆北部游牧地區的哈薩克牧民大約是這個世界上*后一支*為純正的游牧民族了。羊道,是哈薩克牧民生命中必經的道路,是大自然給他們安排的艱辛壯闊的遷徙之路。他們盛裝跋涉在祖先的道路上,完成自己的一生,青春、衰老、貧窮、愛情……他們是真正的在路上。
羊道三部曲記錄了李娟跟隨哈薩克族的扎克拜媽媽一家,歷經寒暑,在粗獷蒼茫的新疆阿勒泰山區游牧生活的日子。哈薩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現,在自然的靜穆與殘酷面前,這個游牧民族所展現出的淡然、堅韌與智慧,讓宇宙里每一個渺小的生命都顯得如此獨特。
飛于山河之上,隱于草芥之中。這一次,李娟帶著全新的自己和的神秘親筆信呼嘯而來,翻開書,看馬陷落沼澤,心流浪天堂,打開耳朵聽牧草在合唱。
茅盾文學新人獎、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得主,經典之作羊道系列*版。閱讀遠在世界邊緣的游牧民族的真實生活,領略他們深深根植大地、與自然緊密相依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態度,了解他們的艱辛、他們所面對的殘酷的自然和他們的樂觀,探尋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本質。隨書附贈有聲書,掃描二維碼即可收聽。李敬澤、梁文道、柴靜、王安憶贊賞推薦。
多年來我一直在機關上班,并不像絕大多數讀者所認為的那樣恣意地生活在草原上。而我的前三本書《走夜路請放聲歌唱》《阿勒泰的角落》與《我的阿勒泰》也是在循規蹈矩的工作之余寫成的,我筆下的阿勒泰,是對記憶的臨摹,也是心里的渴望。但是從2007年開始,一切有所改變。
2007年春天,我離開辦公室,進入扎克拜媽媽一家生活。2008年,我存夠了五千塊錢,便辭了職,到江南一帶打工、戀愛、生活。同時開始憶述那段日子,一邊寫一邊發表,大約用了三年多時間。從一開始,我就將這些文字命名為《羊道》。最初,有對羊或者是依附羊而生存的牧人們的節制的生活方式的贊美,但寫到后來,態度漸漸復雜了,便放棄了判斷和駕馭,只剩對此種生活方式誠實的描述,并通過這場描述,點滴獲知,逐漸釋懷。因此,對我來說,這場寫作頗具意義。它不但為我積累出眼下的四十萬字,更是自己的一次深刻體驗和重要成長。等這些文字差不多全結束時,仍停不下來,感到有更多的東西萌動不止。
新疆北部游牧地區的哈薩克牧民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最后一支最為純正的游牧民族了,他們一年之中的遷徙距離之長,搬遷次數之頻繁,令人驚嘆。關于他們的文字也堆積如山,他們的歷史,他們的生產方式、住居習俗、傳統器具、文化、音樂……可是,知道了這些,又和一無所知有什么區別呢?所有的文字都在制造距離,所有的文字都在強調他們的與眾不同。而我,更感動于他們與世人相同的那部分,那些相同的歡樂、相同的憂慮與相同的希望。于是,我深深地克制自我,順從扎克拜媽媽家既有的生活秩序,躡手躡腳地生活于其間,不敢有所驚動,甚至不敢輕易地拍取一張照片。希望能借此被接受,被喜愛,并為我袒露事實。我大約做到了,可還是覺得做得遠遠不夠。
由于字數的原因,《羊道》分成三本書出版,恰好其內容也是較為完整、獨立的三部分,時間順序為《春牧場》《前山夏牧場》《深山夏牧場》。這三本書各圍繞扎克拜媽媽家遷徙之路上的一塊牧場,展示著我所看所感的一切。想到能向許多陌生的人們呈現這些文字,真的非常高興。又想到卡西那些寂靜微弱的夢想和幸福,它們本如浩茫山野里的一片草葉般春榮秋敗,夢了無痕。而我碰巧路過,又以文字記取,大聲說出,使之獨一無二。實在覺得這不是卡西的幸運,而是我的幸運。
最后感謝所有寬容耐心地讀我、待我的人們,謝謝你們的溫柔與善意。我何其有幸。
李娟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