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0年里,商界一直被米爾頓弗里德曼所謂的金融資本主義模式主導。這種模式指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使利潤*化,進而將其分配給股東。但是過于強調股東利益*化正是導致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
羅奇和雅各布在書中指出,經濟增長的三個基本要素是:提供資源的星球,改變資源形態并為其增加價值的人,以確保體系中的流動性為首要目的的金錢或利潤。企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注意這三大要素。
羅奇和雅各布不滿足于僅僅通過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或者慈善來削弱資本主義的負面影響,而是提出了建立新型商業模式的解決方案,其核心是構建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這三種非金融資本的度量體系。該模式已經在非洲、亞洲和其他地區的商業試點中得到實施,并且取得了更為出色的業績,而這正是因為它同時調動了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和金融資本。
* 本書旨在豐富對當代資本主義體系的研究,分析該體系的缺陷與不足,并基于互惠經濟學的理念提出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 資本主義的新型商業解決方案:舊式金融資本主義商業模式對商業、社會和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該書則基于互惠經濟學的理念提出了一種新型商業模式,構建對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這三種非金融資本的度量體系,以此來引導市場經濟實現良性運轉,相信對于中國當代企業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 歷經多地試點實證,可靠有效:其新型商業模式已經在非洲、亞洲和其他地區的商業試點中得到實施,創造了更為出色的業績,還成了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倡議的一部分,這一切都證實了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商界與學術界大咖聯袂推薦:李稻葵(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科林邁耶(Colin Mayer,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前院長)、林祥源(Lim Siong Guan,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前集團總裁)等作序推薦。
推薦序一
李稻葵
從經濟學誕生的第一天起,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一個社會的生產應該如何來組織。對于這個問題,長期以來,理所當然的回答是:社會生產應該由企業來組織,而企業的決策者應該是出資者,誰出資誰決策、誰負責。然而,問題并不是這么簡單。我們所熟知的由出資者來建立企業、由企業來決定生產的這種生產方式,是200多年前才開始流行的。
事實上,在傳統的社會組織中,許多生產決策是由家庭、家族甚至部落決定的,生產的決策者不一定是出資者。現代社會中,還存在由勞工管理的企業(labor managed firm)以及由政府主導的國有企業。而由出資者決定生產的生產方式,在西方通常被稱為資本主義制度。其中,美國式的生產方式最為極端,其認為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給投資者即股東帶來最大的投資回報。但是,這一做法往往會帶來一系列公認的問題,包括企業的行為過于短期化,以及企業對自身社會責任的忽視。因此,近些年來,西方興起了一場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核心訴求是要求企業在做決策時要對整個社會負責。
本書的作者正是基于自己最新的實踐,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給出了最新的詮釋和提煉。他們認為,企業的決策者不應只追求投資者回報,還要照顧到人力資本回報,顧及企業員工的獲得感,考慮對自然資本的回報,關注自然環境恢復的能力,同時要兼顧對社會資本的回報,提升社會的信用與誠信度。這種理念,他們稱之為互惠資本主義。他們所說的資本不僅包括金融資本,還包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
這本書的一個最大的亮點是,作者所提倡的互惠資本主義基于的是成功的社會實踐,而非理論上的空想。瑪氏公司便是長期踐行這一互惠資本主義理念的成功案例。
也許中國民眾聽說過瑪氏公司的并不多,但是大多數人都知道士力架巧克力和箭牌口香糖,這些都是瑪氏公司旗下的子品牌。的確,瑪氏公司非常低調。這里面有一個根本原因,那就是,盡管瑪氏公司已經存在了100多年,但它始終是一個標準的家族企業而非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瑪氏公司長期堅持一個基本理念,即所有的盈利都留在企業內,要么用于給職工發福利,要么用于創新,或者用于再生產。這種一切都是為了企業發展而不是為了家族賺錢的理念,在家族企業中是很少見的。也正是這一理念使得瑪氏公司能夠經久不衰,在產品研發、技術進步和營銷等方面始終走在同行的前列,成了當今全球食品行業最大的幾個企業之一。
這本書所提倡的互惠資本主義的理念以及瑪氏公司的實踐,對于當今的中國極具啟發意義。第一點啟示就是,一個基業長青的企業必須對整個社會負責,必須成為整個社會的一個積極的、有機的成員,必須對職工的發展、上下游企業的長期發展,以及整體的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只有把自己變成社會積極的一分子,企業本身才能夠基業長青。
這本書的第二個啟示就是,偉大的企業不一定要上市。事實上,最近30年以來,美國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在大幅度下降,很多美國企業已經發現上市公司體制的弊病。尤其是在當今的資本市場情況下,上市就意味著企業必須對股東的短期利益負責,這種過分關心股東利益,尤其是股東短期利益的做法,往往會把企業帶上萬劫不復之路。事實上,我們看到歐洲有很多偉大的企業,包括寶馬、米其林,它們雖說是上市公司,但都是由家族牢牢控制的。家族管理者長期堅持自己的理念,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堅持長期發展,堅持研發,堅持對整個社會負責。
這本書的第三個啟示就是,一個家族企業要想基業長青,就必須要有自己堅定的信仰。瑪氏公司的堅定信仰就是企業要對全社會負責,要把為社會做貢獻作為首要目標,而贏利只是一個手段。這一信仰維系著瑪氏公司的基業長青。如果純粹是為了贏利的話,那么也許一個家族企業可以在短期內如日中天,但是,一旦風向轉變,企業內部人士就可能轉向從短期來看利潤很高的行業,比如房地產或者金融,而忘記了自己的立足之本。這樣的企業很難實現基業長青。
如今,中國有很多家族企業已經碰到了二代接班的問題,它們中不少已經是上市公司。我倒是建議中國的家族企業,包括已經上市并保有家族股份的企業,靜下心來,仔細研究一下國外像瑪氏公司這樣的成功企業,聚精會神凝練出自己的企業信仰。只有把企業信仰筑牢了,企業才能夠基業長青。對于那些尋覓接班人的企業家,即便自己的子女在短期內沒有興趣接班,也一定會有本家族的其他成員或者有理想的職業經理能夠認同已確定的企業信仰,讓自己開創的企業經久不衰、永葆青春!
李稻葵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2018年8月 清華園
布魯諾·羅奇(Bruno Roche),自2006年以來一直是瑪氏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領導了催化劑(Catalyst)智庫。催化劑是一個全球思想領導力智庫,也是瑪氏的內部智庫,書中的想法正是在此首次被提出。羅奇也是世界經濟論壇的成員。
杰伊·雅各布(Jay Jakub),瑪氏公司催化劑智庫的外部研究高級主管,2007年加入催化劑智庫,與羅奇共同領導了這項開創性的新商業模式項目。他也是《間諜與破壞者》(Spies and Saboteurs)的作者。
推薦序一
李稻葵 Ⅸ
推薦序二
科林邁耶 ⅩⅡ
推薦序三
馬丁拉德萬 ⅩⅤ
推薦序四
林祥源 ⅩⅧ
引言
根除金融資本主義的功能障礙001
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對芝加哥學派的相關性提出質疑002
恰當的利潤水平和兩個推論問題002
作者的展望003
簡單談談我們探索中的關鍵點004
我們為什么關注跨國公司006
旅程007
培育經濟發展所需的三項投入但沒有平等的報酬007
近期新的(可疑的)金錢價值008
從柏林墻的倒塌到華爾街的即將倒塌010
稀缺形式不同,但是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經濟模式相同011
經濟模式的改變是趨勢,不是例外013
激活和增強商業恢復力的機會014
使這一模式成為現實016
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理念019
第一章
資本的擴展含義021
2008年危機警鐘和日益加劇的緊迫感023
全球性企業在發展和制定新型模式中的作用024
隱性原則需要化隱為顯025
利潤和增長無關:是自然法則,還是令人擔憂的
意識形態產物026
超越傳統界限和金融資本去衡量業績029
體系中貨幣過剩030
其他資本形式的潛在匱乏032
需要新的衡量標準作為確立新型管理方法的基石033
不作為的誘惑和行動的必要034
一種務實的方法035
一種違反直覺的道德視角035
新范式的新方法038
目前的地球指標是不成熟的,其關注外部報告而不是
資源效率038
人才指標,既不相干又不成熟,而且更多的是用于
做報告和進行標桿管理041
管理指標vs報告指標042
外部商業指標vs內部商業指標042
思想上的合作044
開發非競爭利益的新模式044
第二章
衡量人力資本和工作福祉的五個指標051
人力資本和福祉的常規與非常規來源053
工作福祉、人力資本和經營業績054
衡量人力資本和福祉的方法055
適用范圍、數據來源和方法056
主要研究結果057
總結對人力資本和福祉的主要發現061
第三章
衡量社會資本群體如何影響增長063
我們如何探討社會資本的概念065
對非洲的外國援助無效僅靠大量注入資金是行不通的066
社會資本的不同定義067
衡量上的難題069
主要研究結果074
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077
總結對社會資本的主要發現077
第四章
衡量自然資本以少制多079
學術文獻中兩大環境學派:投入法與產出法081
選擇投入082
總結對自然資本的主要發現089
第五章
重新校準金融資本互惠如何驅動利潤091
總結對共享金融資本的主要發現098
下一步的需求099
第六章
馬烏阿社會資本與人力資本:案例研究101
馬烏阿的背景105
混合價值體系106
業績評估108
啟動馬烏阿109
馬烏阿的迅速發展111
對設計和結果的反思112
把馬烏阿帶到菲律賓115
遠大理想117
改變游戲規則的潛力118
第七章
咖啡自然資本:案例研究121
自然資本的下一步計劃125
第八章
為新的資本形式計酬127
貨幣化的誘惑129
一種更完整的方法130
第一原則:公休日131
第二原則:在類似的基礎上計酬133
第三原則:進一步解讀和記錄資本類型之間的關系134
第四原則:有意識地、堅定地尋找恰當的利潤水平135
總結
將商業重新定位為恢復性治愈力量139
轉變的痛苦143
新想法源于古老真理145
有利于系統性轉變的環境146
知識的責任152
注釋157
致謝163
關于作者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