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全國高等院校藝術與設計系列叢書:生態設計學》是將生態文明觀念、生態審美觀念與藝術設計結合在一起,從而開辟藝術設計新視野的一種嘗試。本書從生態文明的觀念出發,闡述了生態文明的人類社會與歷史意義、藝術設計與生態文明的關系、藝術設計與生態美學、藝術設計中的生態文明主題、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生態設計的基本程序、生態設計的方法、生態設計的分類關系及生態設計的大趨勢9個方面的內容。本書力圖通過具體案例來闡述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以培養學生的理論觀察與分析能力、生態設計的操作能力為基本目標。同時,本書也可以為其他從事藝術設計的專業人員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操作參考。
《21世紀全國高等院校藝術與設計系列叢書:生態設計學》可作為高等院校設計類各專業學生的教材和參考書,也可供高職高專類藝術院校選用及藝術設計人員學習參考。
《21世紀全國高等院校藝術與設計系列叢書:生態設計學》特點: 切合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學目標,把握藝術設計相關專業與課程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緊密的教學體系 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作能力,加強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借鑒國內外的優秀教材和設計實例,融會當前最新設計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讓學生學而有用,學而能用。
黎德化,四川蓬安人,哲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后任教于首都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主教哲學、美學、環境美學、藝術概論等課程,現任華南農業大學哲學系系主任。2002年獲得北京市“兩課”學科帶頭人培養人選資格。長期從事藝術哲學與生態哲學的研究,著有《論文化產業的價值基礎》、《現代人的精神需要與靈魂拯救》等近百篇論文和十多部專著。
引言
第一節 生態設計的興起
第二節 藝術設計必須體現生態文明的時代主題
第三節 生態文明與低碳社會
習題
第一章 生態設計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第一節 生態設計的概念與美學內涵
第二節 生態文明建設呼喚著生態設計
第三節 生態設計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的作用
第四節 生態設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互動機制
習題
第二章 藝術設計與生態美學
第一節 什么是生態美學
第二節 生態美學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生態美的基本特點
習題
第三章 藝術設計中的生態文明主題
第一節 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二節 尊重生命
第三節 尊重生物多樣性
第四節 綠色GDP
第五節 生態生產力
第六節 環境倫理
第七節 環境審美
第八節 低碳經濟
習題
第四章 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合規律與合目的的統一
第二節 個體價值與整體價值的統一
第三節 現實意義與長遠意義的統一
第四節 多樣性的統一
第五節 多層次性
習題
第五章 生態設計的基本程序
第一節 獲得設計對象的生態需求
第二節 構造目標
第三節 協調生態系統、社會系統與文化系統的關系
第四節 創造能夠滿足不同系統需要的設計作品
第五節 信息溝通與信息反饋
第六節 作品對象化
第七節 社會評價
第八節 使用狀況評價(POE)的理論和實踐介紹
習題
第六章 生態設計的方法
第一節 藝術手法的隱與顯
第二節 自然天成與人工雕琢
第三節 借景與構景
第四節 原始材料與現代工藝
第五節 因地制宜
第六節 步移景異
習題
第七章 生態設計的分類關系
第一節 藝術設計的共性與個性
第二節 生態建筑
第三節 生態園林
第四節 生態景觀
第五節 生態產品
第六節 生態包裝
習題
第八章 生態設計的大趨勢
第一節 設計——未來社會的重要資源
第二節 生態設計——藝術設計的未來趨勢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一節 什么是生態美學
關于生態美學的定義,學界至今沒有統一的定論,有的學者還對生態美學能否成為一門學科提出質疑。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藸柼岢隽恕吧鷳B學”概念,原意是研究生物與環境關系的全部科學,但是發展到后來,生態學把人置于核心位置,研究人與生物,與自然環境、人造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關系的科學。生態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適時出現的整體性思維方式,一種不同于以往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中心主義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轉換之下,出現各種跨學科研究的理論形態,如生態經濟學、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以及生態美學。
從國外的情況來看,早在20世紀中期就產生了有關生態美學的某些理論資源。當然要首推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1936年后他逐步提出“天地神人四方游戲說”,被稱為“形而上的生態理論家”;1978年,美國文學理論家魯克爾特提出“生態批評”與“生態詩學”;其后,加拿大的卡爾松、芬蘭的瑟帕瑪與美國的伯林特提出“環境美學”;2007年,國際美學學會會長佩茨沃德提出“自然環境的美學”是“當代三種美學形態之一”。不過,盡管“環境美學”與“生態美學”關系非常密切,但“環境美學”并不同于“生態美學”。因為兩者在研究對象上有著明顯的差別!碍h境美學”是將外在于人的環境與人的審美關系作為研究對象,而“生態美學”則將包括人在內的生態系統的審美屬性作為研究對象。前者應該說還帶著某種不自覺的“人類中心主義”的痕跡,而后者則是以“生態整體論”為其指歸!碍h境美學”是當代西方十分興盛的美學形態,而“生態美學”則是中國學者在借鑒諸多資源基礎上大力提倡的一種美學理論形態。
國內學者對生態美學表述各異,歸結起來大概有兩種。一種認為生態美學是研究人對于生態環境(包括自然、社會、文化環境)的審美觀照,關注生態環境具有的美感形式,人對環境的純粹審美活動和人的美感獲得,并且根據生態世界觀,按照美的規律,為人類營造和諧、平衡和詩意的生活環境,如聶振斌、儀平策、李欣復和陳望衡等就持這一觀點。另一種認為生態美學是以生態學的整體性、主體間性的思維方式,反思當下美學領域的理論困境,以建立新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存在論美學理論形態。持這一觀點的有韓德信、曾繁仁、劉成紀等人。以上關于生態美學的表述各有側重,前者關注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后者側重美學學科的學理建設。兩種界定方式各有其論域和合理性。生態美學本身就是兩種界定兼而有之,而不是兩者分開。要對生態美學作較全面的界定,必須了解生態美學興起的原因。不可否認,現代化進程取得了豐碩成果:物質豐富、科技進步、社會繁榮,但其就像一把雙刃劍,現代化也導致了巨大災難:環境惡化,文化、精神空虛,藝術與審美的媚俗化。面對人與生態環境的矛盾,人類重新審視主客二分思維方式的缺失,人類中心地位受到了普遍懷疑,主體地位的絕對性受到了質疑,人們反思“人是萬物的尺度”的現實可能性。人們的反思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既涉及根本的哲學層面,認為自然、社會與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價值,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更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的功利性需要,也涉及對生態環境破敗丑陋的外觀的直接反思,試圖重建美麗和諧的環境,生態美學的任務之一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