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67章,是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威爾斯撰述的一部世界歷史,被稱為“通俗世界史的扛鼎之作”。在書中,作者以無比開闊的視野、輕快簡潔的筆調,將物種起源以來的人類歷史有條不紊地展現出來。
1.全球暢銷50余年,被翻譯為十幾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一致好評。全球銷量200余萬冊!
2.史學名家喬治�6�1威爾斯的經典之作。
3.知名翻譯家羅建華歷時5年,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翻譯而成。
4.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多所知名大學、中學指定教科書。
5.本書適合各個年齡段和學識水平的讀者,是了解全球歷史不可不讀之作。
喬治�6�1威爾斯:英國著名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出生于英國肯特郡,畢業于英國皇家學院,任教于倫敦大學,曾從事過新聞工作。本書是作者的成名作,被全球數十個國家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總銷量達數百萬冊之多,是世界性的暢銷書。
人們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大在約200多年之前,我們才剛剛知道人類近3000年的歷史。而對于之前的歷史,我們卻只能依靠想象力和歷代傳說加以敘述說明。現在有很多人認為,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創造出來的,這樣的思想被人們一代一代地灌輸下去。
然而,即使大家都認同“世界是突然被創造出來的”的這一觀點,但是對于這個世界突然被創造出來的時間是發生在春天還是秋天,依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并為此爭論不休。而用來佐證他們觀點的論據也十分荒謬,或是猜臆,或是生硬闡釋了希伯來人的《舊約》。顯而易見,這種爭論毫無意義。
如今,我們早已摒棄了這種不科學的觀點。大部分人都認為,如果客觀的用自然科學的眼光來看待地球上的各種現象,我們的世界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當然,也并不是所有觀察推測的現象都是真實的,就像房子的兩端都放著鏡子,我們就看不到房間的盡頭一樣。但如果認為人類所生存的宇宙只存在六七千年的歷史,這種理念也是不科學的,也不值得相信,應該被推翻。
如今,眾所周知,地球的直徑為8000英里(1.28萬公里),是一個兩端稍扁的橘狀球體。在大約2500 年以前,少數科學權威就己經知道地球是球形的。然而在此之前,人類社會的普遍認知是:地球是一個平面。現在看來,那時的理論是相當荒誕的,盡管當時人們還用地球與恒星、行星、天空彼此的關系做出了各種解釋。現在人們知道,地球以地軸(比赤道直徑短24英里)為中心,每24小時自轉一周,由此形成了晝夜更替;與此同時,順著略微不規則且稍有變化的橢圓形軌道,地球每年都繞著太陽公轉一周,當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為9150萬英里時,便是兩者之間的最近距離,當距離為9450萬英里則是最遠的距離。月球的體積比地球要小一些,它距離地球239000英里,并且繞著地球運行。不要以為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和月球圍繞太陽轉動。事實上,水星距離太陽3600萬英里,金星距離太陽6700萬英里,它們也都圍繞著太陽運行。在地球公轉的軌道之外,有無數的小星體、小行星,它們呈帶狀分布,幾乎可以被忽略,除此之外還有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它們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分別是 279300萬英里、178200萬英里、88600萬英里、48300萬英里和14100萬英里。對于這些動輒百萬的數字,人們很難想象其究竟有多大。 為了讓讀者更容易直觀地理解,我們將太陽和其他行星的距離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人們更容易接受這樣的尺寸對比。
我們假設地球是一個小球,它的直徑為1英寸,而太陽是一個大球,直徑為9英寸,距離地球大約是 323碼,相當于五分之一英里,步行約四五分鐘就能到達。與之相比,月球就好像一顆小豌豆,距離地球二英尺半。水星和金星兩顆內行星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它們分別與地球相距125碼和250碼。在這些星體周圍是茫茫無垠的宇宙空間,一直向外延伸,到達了距離地球175英尺的火星。而木星的直徑為1英尺,它與地球相距約1英里。體積稍小的土星距離地球2英里;其次是距離地球4英里天王星,距離地球6英里的海王星。海王星以外的數千里,是一片懸浮的稀薄氣體和細微的塵埃。恒星離地球比較近,可是就算是按縮小后的比例,它們也遠在40萬英里之外。
面對以上的這些數字,我們可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上演生命劇目的舞臺多么的浩渺空曠啊---。
宇宙空間如此廣闊無邊,我們了解的僅僅是那些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而已。地球的半徑為4000英里,生活在地底下的生物最深不超過3英里,而生活在地面以上的生物,距離地面的高度不超過5英里。其余的宇宙空間廣闊無垠,卻是深邃空洞的,是沒有生命的空間。
勘探最深的海洋,其深度不過5英里 ,而目前飛機創下的最高飛行紀錄也只有4英里 。曾經,有人借助氣球上升高度達到了7 英里,但是遭受到了巨大的自然力阻礙。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沒有任何一種鳥可以飛到5英里的高空,那些被帶到飛機上的小鳥和昆蟲,在還沒達到5英里時就已經失去了知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