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基礎與實務》是一本著眼于培養高職高專類院校學生的管理素質與管理技能的教材。《管理基礎與實務》以管理的四項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原理和方法。
《管理基礎與實務》設三篇,共九章。第一篇管理內涵篇,主要介紹管理和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第二篇闡述了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全書的重點部分,比較系統地介紹了管理的一般職能以及相關的理論與方法;第三篇是管理的改革與創新篇,主要介紹創新、組織的變革和發展,目的是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
為體現高職高專的教學特點,本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通過大量案例和實務訓練將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有機結合,以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管理基礎與實務》適合高職高專院校、成人高校的老師和學生以及企業的管理人員使用,也可用于行業培訓考試、繼續教育等,同時也是一本提升管理者整體素質的必備參考書。
《管理基礎與實務》設三篇,共九章。第一篇管理內涵篇,主要介紹管理和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第二篇闡述了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全書的重點部分,比較系統地介紹了管理的一般職能以及相關的理論與方法:第三篇是管理的改革與創新篇,主要介紹創新、組織的變革和發展,目的是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視野。
《管理基礎與實務》適合高職高專院校、成人高校的老師和學生以及企業的管理人員使用,也可用于行業培訓考試、繼續教育等,同時也是一本提升管理者整體素質的必備參考書。
理論功底扎實、案例分析透徹,實踐訓練豐富、內容編排系統,層次豚絡清晰、學習重點突出。
本書是根據高職高專的培養目標,組織在教學一線、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師編寫的。本書主要立足于培養高職高專學生的管理素質和管理技能,以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職能為主線,堅持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方法,系統地介紹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基本原理。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借鑒國內外管理學教材的知識體系和內容結構,力求做到體系完整,重點突出。全書分為三篇九章,第一篇管理內涵篇,主要介紹管理學基礎理論、主要管理學思想、組織管理與社會等內容;第二篇管理職能篇,主要介紹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四大管理職能,這是全書的重點部分;第三篇管理改革創新篇,主要介紹創新、組織變革與發展相關內容,目的是拓寬學生的視野。
本書根據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要求,本著內容的系統性,理論的夠用性,實訓的可操作性等特色要求,來安排教材的體系、結構、布局,盡力做到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突出職業性和應用性人才培養的特點,以適應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管理素質和管理技能的需要。
1.“內容提要”突出重點,概括簡明,重在提綱挈領。
2.“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讓學生明確具體的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針對性,便于在學習時有的放矢。
3.“案例導入”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以經典案例引出理論知識,可以增強讀者的學習興趣。
4.“復習思考”題能加深學生對管理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5.“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擬”題,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所選擇的案例一般都是具有現實性的典型案例。
6.“實踐訓練”題,主要是讓學生帶著專業理論知識參加社會實踐,進行調查研究。培養學生運用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來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
全書編寫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力求做到理論夠用、重在實踐、學以致用。
本書由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副教授沈友耀、薛蕊擔任主編,胡麗珠、劉珍珍擔任副主編。各章節撰稿分工如下:
沈友耀編寫第三章;薛蕊編寫第六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胡麗珠編寫第二章,第六章第四節,第五章第五節;劉珍珍編寫第一章,第四章第二節、第三節,第九章第二節;伍芳編寫第五章第一節、第二節、第三節、第四節,第六章第五節,第七章,第九章第一節;徐瓊編寫第四章第一節;張克蘭編寫第八章。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廣泛參考了國內外學者的著作、教材,借鑒和吸收了其他同行教材的內容及研究成果,在此深表感謝!
由于編者的知識水平和時間、精力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同行專家和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改進。
第一篇 管理內涵篇
第1章 管理與管理學 (3)
1.1 管理含義與特征 (4)
1.1.1 管理的含義 (4)
1.1.2 管理的特征 (5)
1.1.3 管理的性質 (6)
1.2 管理學概述 (7)
1.2.1 管理學研究的內容 (7)
1.2.2 管理學的特點 (7)
1.2.3 管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 (8)
1.2.4 學習管理學的意義 (9)
1.3 管理系統 (11)
1.3.1 管理者 (11)
1.3.2 管理對象 (15)
1.3.3 管理職能 (17)
1.3.4 管理原理 (19)
1.3.5 管理方法 (22)
課后練習 (25)
第2章 管理理論歷史演進 (27)
2.1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28)
2.1.1 中國早期管理思想 (28)
2.1.2 外國早期管理思想 (30)
2.2 古典管理理論 (31)
2.2.1 科學管理理論 (31)
2.2.2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32)
2.2.3 韋伯的行政組織理論 (34)
2.3 行為科學理論 (35)
2.3.1 霍桑實驗和梅奧的人際關系理論 (35)
2.3.2 行為科學派的主要理論 (36)
2.4 現代管理理論叢林 (38)
2.4.1 現代管理理論叢林的含義 (38)
2.4.2 現代管理理論叢林的代表學派 (39)
2.5 管理理論新發展 (42)
2.5.1 戰略管理理論 (43)
2.5.2 企業再造理論 (44)
2.5.3 學習型組織理論 (44)
課后練習 (45)
第3章 組織管理與社會 (48)
3.1 組織環境 (49)
3.1.1 組織環境的含義與分類 (49)
3.1.2 組織環境的管理 (52)
3.2 管理道德 (54)
3.2.1 管理道德的含義與特點 (54)
3.2.2 管理道德的內容 (55)
3.2.3 四種道德觀類型 (56)
3.2.4 影響管理者道德素質的主要因素 (57)
3.2.5 提升管理道德的途徑 (57)
3.3 社會責任 (59)
3.3.1 社會責任的含義 (59)
3.3.2 社會責任的基本內容及意義 (60)
3.3.3 提升企業社會責任的有效途徑 (63)
課后練習 (64)
第二篇 管理職能篇
第4章 計劃職能 (69)
4.1 計劃 (70)
4.1.1 計劃概述 (70)
4.1.2 計劃的程序、編制方法和原理 (75)
4.1.3 目標管理 (80)
4.2 決策 (85)
4.2.1 決策的含義、特征和類型 (85)
4.2.2 科學決策的過程和方法 (88)
4.3 戰略與管理 (93)
4.3.1 戰略概述 (93)
4.3.2 戰略管理 (94)
課后練習 (101)
第5章 組織職能 (105)
5.1 組織職能概述 (106)
5.1.1 組織的含義 (106)
5.1.2 組織的分類 (107)
5.1.3 組織的功能 (108)
5.2 組織結構設計 (108)
5.2.1 組織結構的含義 (108)
5.2.2 組織結構的設計 (109)
5.2.3 組織結構的類型 (112)
5.3 組織職權的配置 (117)
5.3.1 職權的含義與類型 (117)
5.3.2 集權與分權 (119)
5.3.3 授權 (120)
5.4 組織文化 (121)
5.4.1 組織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121)
5.4.2 組織文化的結構與類型 (122)
5.4.3 組織文化的功能 (124)
5.4.4 組織文化的建設 (125)
5.5 人力資源管理 (126)
5.5.1 人力資源管理概述 (127)
5.5.2 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128)
課后練習 (138)
第6章 領導職能 (141)
6.1 領導職能概述 (142)
6.1.1 領導的含義 (142)
6.1.2 領導的作用 (142)
6.1.3 領導的權力和職責 (143)
6.2 領導方式與理論 (146)
6.2.1 人性假設的基本內涵 (146)
6.2.2 領導方式 (148)
6.2.3 領導理論 (149)
6.3 領導藝術 (154)
6.3.1 領導藝術的含義及特點 (154)
6.3.2 領導藝術的內容 (154)
6.4 激勵 (156)
6.4.1 激勵的含義與作用 (156)
6.4.2 激勵理論 (157)
6.4.3 激勵實務 (163)
6.5 溝通 (165)
6.5.1 溝通概述 (165)
6.5.2 溝通的類型 (167)
6.5.3 有效溝通的實現 (171)
課后練習 (176)
第7章 控制職能 (178)
7.1 控制職能概述 (179)
7.1.1 控制的含義 (179)
7.1.2 控制的目標和特點 (180)
7.1.3 控制的必要性 (181)
7.1.4 控制的原則 (182)
7.1.5 控制的內容 (183)
7.2 控制的類型與過程 (184)
7.2.1 控制的類型 (185)
7.2.2 控制的過程 (188)
7.3 控制的技術和方法 (196)
7.3.1 預算控制 (196)
7.3.2 質量控制 (200)
7.3.3 比率分析 (202)
7.3.4 審計控制 (203)
課后習題 (204)
第三篇 管理改革創新篇
第8章 創新職能 (209)
8.1 創新職能概述 (210)
8.1.1 創新的基本含義和作用 (210)
8.1.2 創新的方法 (212)
8.2 創新過程及其管理 (218)
8.2.1 創新的內容 (218)
8.2.2 創新的過程 (223)
8.2.3 創新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225)
課后練習題 (228)
第9章 組織變革與發展 (230)
9.1 組織變革 (231)
9.1.1 組織變革概述 (231)
9.1.2 組織變革的動因 (233)
9.1.3 組織變革的程序 (234)
9.1.4 組織變革的阻力 (235)
9.2 組織發展 (237)
9.2.1 組織發展概述 (237)
9.2.2 組織發展方式 (240)
9.2.3 組織發展過程 (242)
課后練習題 (243)
參考文獻 (247)
1.2.1 管理學研究的內容
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擁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構建和發展了以管理的性質、方法、職能和過程為基本框架的理論體系,對管理實踐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指導作用。
根據管理的性質和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管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模塊。
1.生產力方面
管理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科學組織生產力,內容包括:如何協調生產力諸要素之間的關系,即合理組織生產力的問題;如何合理配置組織中的人、財、物,以發揮資源優勢;如何根據組織目標、要求和社會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種資源,以求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如何合理發展生產力,以提高組織內部的生產工作效率,從而有效提高競爭力的問題。
2.生產關系方面管理關系的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管理學主要研究組織內部各部門人員之間的關系及其組織與外部環境的各種關系問題。內容包括:如何協調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形成和諧的組織氛圍的問題;如何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以及各種管理體制的問題;如何激發鼓勵組織內成員,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服務的問題;如何處理好組織與外部組織之間的關系,以使組織在所處環境中建立起穩定地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