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工電子技術》依據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原則及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規律編寫。全書16章,包括電工、電子技術兩部分。第1-5章是電工技術部分,內容有電丁電子技術的基本概念、理論,正弦交流電路,變壓器,諧振與濾波電路,線性動態電路。第6~16章是電子技術部分,其中第6~9章為模擬電子技術,包括半導體二極管、三極管,放大器,集成運放,正弦波振蕩器;第10~13章為數字電子技術,包括門電路、組合電路、時序電路、半導體存儲器與可編程器件;第14章介紹脈沖電路;第15章介紹數模和模數轉換器;第16章介紹直流電源。
《電工電子技術》既可作為高職高專及應用型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及電子信息類專業(少學時)的教材,也可供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或作為培訓教材使用。
《電工電子技術》配有教學資料包,包括教學指南,全書思考與練習、目標檢測的答案,電子教案,拓展閱讀,可登錄華信教育資源網免費注冊后下載。
《電工電子技術》配套教學資料豐富:教學指南、電子教案、拓展閱讀、思考與練習答題指導、目標檢測答案等,注重選材:融合現代電工電子技術,突出實用性,舉例取白干生產實際,與工程結合緊密,益于創新發展:書中知識和技能拓展、教學資料中拓展閱讀為鍛煉能力、創新發展做好鋪墊,引入先進技術、先進工藝的介紹:SMD、SMT、集成電路封裝技術、印制電路板工藝等。
電工電子技術是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一方面要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獲得電工電子技術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課程中的許多內容又可以直接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因此該課程具有基礎與應用的雙重性。本書作者在多年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基礎上,結合長期在信息科技領域從事技術工作的體會,吸收當前一些改革教材中的先進經驗并進行創新而編著完成本書。本書突出體現了以下特點。
(1)配套教學資料極為豐富,有教學指南、電子教案、拓展閱讀、思考與練習題答題指導或答案、目標檢測題答案等。
教學指南的內容包括本課程性質和基本任務、學時安排建議、各章節教學建議、內容提要等,以使教師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精髓,合理安排教學,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并處理好學時少、內容多的矛盾。對自學本教材的讀者同樣有指導和參考作用。
電子教案采用PowerPoint課件形式并有大量插圖,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按需選取和重新組合,十分方便。
拓展閱讀既幫助解決教材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又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擴充。為使學生易學、樂學,采用自問自答形式,語言描述盡量生動。
(2)注重選材。根據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實際和教學特點,并結合計算機技術領域的職業崗位所要求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組織教材內容,注重用基本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不訓練用多種分析方法求解無實際用途的復雜電路的技巧。
(3)突出實用性。以實用為原則精心設計例題、目標檢測題,“實用知識”及“應用舉例”都取自于生產實際,“實訓”項目選題以指導實踐應用為目的,與工程實際結合緊密。
(4)突出能力培養。書中有許多“知識拓展”、“技能拓展”,教學資料包中有“拓展閱讀”,這些內容既擴充了基礎知識,又增強了教材的綜合性、趣味性。通過鼓勵學生自學該部分內容,可鍛煉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在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能力。
此外,考慮與高中課程的銜接,將高中理科和選修教材中介紹過的內容放在了“知識鏈接”巾。這部分內容可靈活掌握,根據具體情況可課堂講授,也可由學生自學完成。
(5)引入先進技術、先進工藝的介紹。鑒于電子設備的集成化、智能化、微型化,書中對SMD、SMT、集成電路封裝、印制電路板等先進技術、先進工藝進行了介紹,從而使學生對現代電子技術的實際應用有更進一步的切身認識。
本課程理論教學時數約96學時,實踐教學時數約32學時。標題前注有*號的內容為選學內容,在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舍。教學時數分配情況可參見教學指南。
本書由徐新艷、李厥瑾、孟建明編著,其中1~5章由李厥瑾執筆,6~9章由孟建明執筆,其余部分由徐新艷執筆。全書由徐新艷統稿。
第1章 電工電子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1.1 電路和電路模型
1.1.1 電路
1.1.2 電路模型
1.2 電流、電壓和功率
1.2.1 電流
1.2.2 電壓
1.2.3 功率
1.3 電阻元件、電感元件和電容元件
1.3.1 電阻元件
1.3.2 電感元件
1.3.3 電容元件
1.4 電壓源、電流源及其等效變換
1.4.1 電壓源
1.4.2 電流源
1.4.3 實際電源的兩種模型及其等效變換
1.4.4 電源負載的三種情況
實用知識額定值
1.5 基爾霍夫定律
1.5.1 基爾霍夫電流定律
1.5.2 基爾霍夫電壓定律
1.6 疊加定理
1.7 戴維南定理
1.7.1 二端網絡
1.7.2 戴維南定理
1.8 受控源
知識鏈接電阻元件的串并聯
1.9 實驗與技能訓練
1.9.1 萬用表的使用練習
1.9.2 認識電阻器、電容器
1.9.3 基爾霍夫定律、疊加定理和戴維南定理的驗證實驗
本章 總結
目標檢測
第2章 正弦交流電路
2.1 正弦交流電表示方法
2.1.1 三要素表示法
2.1.2 相量表示法
2.2 三種基本元件的正弦交流電路
2.2.1 電阻元件正弦交流電路
2.2.2 電感元件正弦交流電路
2.2.3 電容元件正弦交流電路
2.3 正弦交流電路分析
2.3.1 串聯正弦交流電路
2.3.2 并聯正弦交流電路
實用知識趨膚效應
2.4 正弦交流電路功率
2.4.1 有功功率、無功功率、視在功率
2.4.2 功率因數
2.5 三相電路
2.5.1 三相電源
2.5.2 三相負載
2.5 ~三相電路的功率
實用知識接地
2.6 實驗與技能訓練
2.6.1 常用電子儀器的使用練習
2.6.2 RLC元件頻率特性的測量
本章 總結
目標檢測
第3章 變壓器
3.1 磁路
3.1.1 磁路的概念
3.1.2 磁路的基本物理量
3.1.3 磁路歐姆定律
3.2 變壓器
3.2.1 變壓器的用途和基本結構
3.2.2 變壓器的工作原理
3.2.3 變壓器的使用
實用知識實驗法測定變壓器的同名端
知識鏈接渦流損耗和磁滯損耗
3.3 實驗與技能訓練
3.3.1 認識電感器、變壓器
3.3.2 變壓器、電感器的簡單檢測
本章 總結
目標檢測
第4章 諧振與濾波電路
4.1 諧振電路
4.1.1 串聯諧振電路
知識拓展收音機的調諧電路
4.1.2 并聯諧振電路
4.2 濾波電路
4.2.1 低通濾波電路
4.2.2 高通濾波電路
4.2.3 帶通濾波電路
4.2.4 帶阻濾波電路
4.3 實驗與技能訓練
本章 總結
目標檢測
第5章 線性動態電路
5.1 換路定律
5.1.1 過渡過程
5.1.2 換路定律
5.2 三要素法分析一階電路
5.2.1 一階線性動態電路的三要素
5.2.2 三要素法分析舉例
5.3 線性動態電路的應用
5.3.1 RC電路的應用
5.3.2 RL電路的應用
5.4 實驗與技能訓練
本章 總結
目標檢測
第6章 半導體二極管及其常用電路
6.1 半導體的導電特性
6.2 二極管及常用的二極管電路
6.2.1 二極管
實用知識二極管型號命名法
實用知識拉單晶
6.2.2 常用的二極管電路
實用知識二極管的類型
6.3 特殊二極管及常用電路
6.3.1 穩壓二極管
6.3.2 發光二極管
應用實例
6.3.3 光電二極管
6.4 實驗與技能訓練
6.4.1 二極管的識別與檢測
6.4.2 二極管的選用
本章 總結
目標檢測
第7章 半導體三極管及其放大器
7.1 半導體三極管
7.1.1 三極管的結構和分類
7.1.2 三極管的電流放大作用
7.1.3 三極管的特性曲線
實用知識判斷三極管狀態的方法
7.1.4 三極管的主要參數
實用知識三極管口值的標識
7.2 基本放大器
7.2.1 放大器的基本知識
7.2.2 基本放大器的組成及原理
7.2.3 放大器的分析方法
實用知識測量法確定電壓增益
7.2.4 放大器工作點的穩定
7.3 共集放大器與共基放大器
7.3.1 共集放大器
7.3.2 共基放大器
7.4 多級放大器
7.4.1 耦合方式
7.4.2 多級放大器動態分析
知識拓展影響放大器通頻帶的因素
7.5 功率放大器
7.5.1 功率放大器的特點與分類
7.5.2 互補功率放大器
7.5.3 單電源互補功率放大器
7.6 實驗與技能訓練
7.6.1 三極管的識別與檢測
7.6.2 單級共射放大器
7.6.3 多級放大器
7.6.4 放大器常見故障的排除方法
本章 總結
目標檢測
第8章 集成運算放大器及其常用電路
8.1 集成電路的基本知識
8.1.1 集成電路的概念
8.1.2 集成電路的分類
8.2 集成運放
8.2.1 集成運放的單元電路
8.2.2 集成運放符號
8.2.3 集成運放實例簡介
8.2.4 集成運放的主要參數
8.3 放大器中的反饋
8.3.1 反饋的基本概念
8.3.2 負反饋對放大器性能的影響
8.4 集成運放的分析方法
8.4.1 理想集成運放
8.4.2 運放分析方法
8.5 集成運放常用電路
8.5.1 運算電路
8.5.2 濾波電路
8.5.3 電壓比較電路
實用知識使用集成運放的注意事項
……
第9章 正弦波振蕩器
第10章 邏輯門電路
第11章 組合邏輯電路
第12章 時序邏輯電路
第13章 半導體存儲器與可編程邏輯器件
第14章 脈沖電路
第15章 數/模轉換器與模/數轉換器
第16章 直流穩壓電源